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回复太空先生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回复太空先生
林思云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回复太空先生
(628 reads)
时间:
2002-3-03 周日, 下午5:42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回复太空先生
林思云
我原文中只是说张继写“月落乌啼”“夜半钟声”不自然,并没有否认绝对不
会有“月落乌啼”“夜半钟声”的事情发生。
我们之所以可以借景抒情,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生活感受。如果拍一部电影,
导演安排一个明月当空,蟋蟀秋虫细语的场景,不用特别说明,大家也会通过
自己的生活感觉明白这是深夜时分。如果导演安排一个张继诗景:一个明月落
山,乌鸦乱叫的场面,观众能下意识地感觉出这是什么时间吗?
作画也是一样,如果画家在一幅画中,描画寒山寺的和尚有的敲钟,有的开门
迎接客船的图景,观众大致都会认为这是白天的景色,谁会从这幅画联想到半
夜呢?作者不按照大家的生活感受写景,就不易达到引起读者共鸣的效果。
张继的诗景有问题古来就有争议,除了我上面提出的三点外,还有不少其它问
题。比如马悲鸣先生提出的“霜满天”应该改为“霜满地”,“对愁眠”应该
改为“对愁泣”也很有道理,还有客船半夜停宿寺院也是令人费解的怪事。当
然怪诗也有怪诗的韵味。
太空先生的《从人神之争到文艺复兴》一文我十分欣赏,先生批评我"感性"地
批判着"感性"也确有一定道理。我很赞成先生的这段话:“西方的文艺复兴使
西方人从天上回到大地,相反的是,中国需要一场把国人从大地拉向天空的文
艺复兴,一场把人从人的压迫中解放出来的革命,多几分对理想的执著。”
先生提出中国确立一种健康向上的信仰,是个好主意。不过我认为中国人过于
现实了一些,理想主义在中国人心中总象是西域塞外的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
及。一看到钱,难免就忘了理想。所以毛泽东反对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他理
解中国人只有在穷到家、想发财的路子全断绝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出理想主义
和革命热情。事实上在毛泽东时代长大的知青一辈人,比起邓小平时代长大的
开放青年,理想主义色彩要浓厚得多。要想改造一个民族,“穷“可能比”富
“更有效。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94212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