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水至清则无鱼。对奸坛,对民运,都是如此。 |
 |
古迷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近个把星期,老古因琐事太多无暇逛网,离开奸坛时樊大教授发动“程序公正”混战还没结束,老古插了几拳就抽身而去,昨天回奸坛本打算先看一下最后战果,没想一进来就见安芦之战,再往下看,才明白这些天发生了许多大事。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原是丁林先生“撤文集”风波,余波一直未尽,连此次安芦之争也受此影响。老古一看大事不妙,刚劝小安几句,老芦就自食其言步了丁先生的后尘。现在老芦虽然已有弥补,但教训还是不能不提。
在老古看来,老芦此举是奸坛开张以来所受的最大打击,奸坛说不定真会由此盛极而衰。如果将来确实如此,老芦实在不够仗义。
但是,这主要责任却不在老芦,因为他一直就是这么爱冲动的人,斑竹们应该是明白的。也许问题在于,至少当班斑竹不知道或不愿承认像老芦这样的写手对一个论坛的重要性。这倒不是说,老芦就应该有甚么特权,而是说如果奸坛使老芦这样的人感到无法信任和合作,那么不是坛规太严就是斑竹掌握太严。
水至清则无鱼。对奸坛对民运也是如此。
因此,令老古更遗憾的是小安小看等一些“亲民运”的网友。诸位对老芦不容忍的结果,恐怕只能说是为渊驱鱼。其实这些网友对“民运”以致“民主”的误解,与老芦并没有甚么本质的不同,处事的不宽容态度与老芦也没有太大差别。对此,老古觉得有必要多扯几句。
“民运”原是“民众运动”的简称,大约从89年起已与“民主运动”划了等号。两种“民运”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约定俗成,老古这里也不打算“正名”,尽管窃以为“八九民运”取后义其实太过夸张。“民主运动”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人们对此就更是定义不清了。但无论广狭如何,无论对“民运”尤其是具体“民运人士”的褒贬如何,很多争议更在于论者对“民主”本质太过美化。老芦的“伪民运论”是一例,小安指责马芦等“丑化民运”也是一例。他们俩的具体观点似乎根本对立,但实质问题是一个,就是都认定“真民运”应该没那么丑,而且彼此各持一端形成个人对立。
其实大家应该知道,或至少应该有思想准备,“民主”说得难听点,无非是一种允许至少两个魔鬼(包括更丑恶的魔鬼)合法地争权夺利的制度。因此,“民运”至少在直接效果上是为任何另一个或另一批魔鬼争取这种制度。当然这种制度比“专制”更能限制这些魔鬼干大坏事,但并不能使他们在本质上不丑恶,至少不可能在“民主”建立之前改变他们。
一些自认为也清白的朋友,之所以在原则上支持“民运”,主要并不是因为多数“民运人士”及其组织在任何一方面比当权者强。我们并不是象过去的文人那样要选择“明主”或“圣君”,而只是力求让弱“民运”能与强权专制势均力敌,从而迫使后者让步以形成彼此制约和权力可分的“民主”制度。
至于将来“民运”合法后该支持那个“派对”掌权,完全没有必要现在来争论。为了变革平缓起见,也不妨到那时再支持愿意让步的当权者。有人说,那我们现在就先选择愿意民主改良的“明主”,一箭双雕岂非更好。问题是,象美国建国元勋那样的一批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尤其不能指望任何掌权的“明主”会在没有足够的压力下让步。历史一向证明,开始越象“明主”,后来越不相信“民主”。希特勒和毛泽东是中外最典型的两个例子。
在这个意义上,一方面老芦对“民运”中个别头面人物的人格指责(如谋私利)或策略非议(如不了解国内现实),即使全部属实,至多也只能证明他们还不是太坏的魔鬼(因为怕死逃跑总比当局在大街上杀人好多了,恶语相加总比整肃好多了),并不能证明谁是“伪民运”。因此老古说他的论点偏颇且自相矛盾。
另一方面,小安说的“丑化民运”,其实至多只是丑化了个别人,何况严格来讲那些人现在多半也不算“民运人士”(因为没有参加任何“民运组织”且都不自认为此类人)。即使曾是甚至仍是“民运人士”的个例,他们对“民运”的伤害基本都比老芦甚至老马的“丑化”更严重得多。马芦的指控即使全不属实,也不过是他们的一家之言,伤害的主要是他们自己的信誉,并没有甚至已经不可能给任何早已自伤的“民运”带来任何实质性的伤害,这也是没有任何知名民运人士愿意和他们较真的基本原因。
平心而论,老芦甚至老马对中国当权者的舆论杀伤力,如果就个人贡献而言,倒是早已超过了绝大多数著名“民运人士”,无论他们自己是否愿意承认,至少在客观上早已是“伪民运”的“同盟军”。“民运”或者“民运”支持者如果不能容忍他们的独立批判手段,至少是不知好歹的。在老古看来,“民运”主体还不至于如此,只是小安等“党外人士”在客观上帮了倒忙。
刚好有个现成的例子,“马悲鸣”的大名已在《北京之春》公布的“王若望先生治丧委员会”名单中。这一来可以间接证明,老马确实捐过钱(尽管自称没有捐款的尹进也榜上有名,但老马不捐钱恐怕是没法列他这个笔名的),二来也可见老芦的“伪民运”或小安的“真民运”并不排斥他,至少不象丁林先生那么“感情脆弱”。
说到丁林先生的“感情脆弱”,他之“撤文集”令人实在难以恭维。老古不是不能理解那种“不共戴天”的感情(尽管对老马这样令人奇怪),而是对他的“双重标准”(小安等网友已有比较)深感遗憾。说直点重点,其实那还是下意识的欺软怕硬。这种“双重标准”也是许多当今自承为“独立学人”的通病。老芦闹脾气也学曾样,当然是另一回事。老芦和小安都是性情中人,属于吃软不吃硬之辈。希望斑竹们不要忘了这点。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