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从《天下粮仓》看中国人的人格分裂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从《天下粮仓》看中国人的人格分裂   
颐和园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从《天下粮仓》看中国人的人格分裂 (510 reads)      时间: 2002-2-15 周五, 下午9:23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近期央视播出的《天下粮仓》,全剧围绕乾隆元年“火龙烧仓、阴兵借粮、耕牛哭田”等奇案为线索,描绘了刑部侍郎刘统勋、浙江巡抚卢焯、仓场侍郎米汝成及其子米河等“清官”形象。根据导演吴子牛的说法:“这部电视剧的立意是,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为百官树德,为天下开太平。”然而就从这个立意上而言,该剧可以说是一大失败。在导演故弄玄虚、刻意追求的“高潮”、“悬念” ,以及米河与几位的女子虚假造作的多角恋爱里,颐和园看到的只是象少君所言的:中国人得了集体人格分裂症!

一、“清官”们与人格分裂症患者

剧中出现的几为大“清官”,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典型的人格分裂症患者。

先说刘统勋。开篇之始,刘统勋巡视粥厂,因粥厂粥熬得太稀,按大清律“筷子浮起,人头落地”,怒斩粥厂大小官员21人。粥厂厂长沈石百般辩解无效,其母愤而以筷穿喉自戕。其中沈石与其老母之死,可谓惊天地泣鬼神,描写得极其感人。事后,刘统勋开仓验粮,才发现仓中几已无粮,似有悔意:“难道是我杀错了吗”?然而这样的“草菅人命”毕竟也有着极其神圣的理由——“不杀不足以正皇纲国纪”。于是“杀人”的罪孽就这样被“帝王”的神圣光芒掩盖了。一方面有着这样铁面无私、爱民如子的清廉,一方面有着那种甘为统治者做刽子手,“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人”的血腥冷酷。

再说卢焯和米汝成。二者有颇多相似之处。二人都是举朝共知的清官,米汝成居家极俭,为官数十年仍然两袖清风,身着破袍,屡经洗补;卢焯从大狱出来后带枷上任,对百姓常以父母侍之,身为浙江巡抚还亲自掘井抗旱,面对数以万计的难民蜂拥入城不惜携其女以死相劝。然而两人的贪污罪行先后被人揭破。一方面是清廉正直的光辉形象,一方面却贪赃枉法,不可告人,其贪污所得,至死也无法让自己及子女受惠。

最后是米河。米河是一介书生,所得功名不过秀才,按理来说该是该剧所有“清官”里面最“平民”的一个了。米河从书楼中逃出,凭着自己的机智屡建奇功,直至到被人举荐为官。其廉洁自爱、公正无私、执法如山、一心为民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就是这位“米公子”,在“阴兵借粮”一案中,却在全县老百姓跪地为知县李忠苦苦哀求的时候,力主严办,并对高大人向皇上递书求情的的行为极尽刻薄讥讽之能事,百般阻挠。在此刻,“米公子”足智多谋、风流倜傥的“光辉”形象,确实输给了老实木讷的高大人。

二、痴情男女的人格分裂症

该剧的另一个颇有“新意”之处,是‘米公子’及其众多女友的爱情故事。

小梳子最先与“米公子”相识,对米公子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了。这位小梳子鬼马精灵、开朗活泼,似乎天生就没有什么烦恼事,然而遇上了不阴不阳、貌似有情实无情的米大公子,也不得不败倒在“裙”下。然而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么位敢爱敢恨的女子,在受了漕船帮主“白爷”与青楼女子柳银牙的恋情感动下,竟然委屈得不得了的要嫁给他。这十足验证了那句“爱情不过三分钟”的格言。其实颐和园至今仍然不敢肯定这位到底应该是归于“人格分裂”之列还是十足的“智障”。

卢蝉儿与米河有过啮臂之盟,又怀上了“龙钟”,似乎立为“正室”天经地义。谁知准公公米汝成硬要把鸳盟拆散。让米河和柳含月来个“灵前成亲”,把白烛变红烛、丧事变喜事,于是她也患上了人格分裂症。要把复明的双眼熏瞎,把恩人变仇人(明灯法师)。其实卢蝉儿的早期症状在她双眼未复明时就可以看出(瞽目竟能唯妙唯肖画出米河肖像?#@¥%&*……)。

柳含月是在剧中被描绘的天下仅有地上无双的奇女子,有管仲之才、诸葛之谋,天下鲜有难为之事。不过聪明如伊者,也被老奸巨滑的米汝成所欺骗。在最后发现自己敬爱一生的米大人竟然是个大贪官时,爱恨两难中,信仰崩溃,终于把自己做成了一支大蜡烛。其实柳含月在诸女中是最具备人格分裂“潜质”的。依照她自己的说法,在与米公子从未见面之前,就深爱着米公子了(不矛盾吗)?而且还对庞旺说,她经常梦到自己就是一支蜡烛。怎么说都是一人格分裂症患者。

庞旺是米府管家,开始很不起眼的角色,最终证明是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他的分裂症症状体现在他对主人米汝成的特殊感情上。米汝成对他有活命之恩,他心甘情愿地成了米府的一只“狗”,忠心不二。他虽然对米汝成临终前指婚一事耿耿于怀,但对主人一片忠心的他不得不违心地为米河和柳含月的主持了婚礼,始终詻守对主人的誓言。这个人,始终尽职尽责地扮演着“狗”的角色。真正的蜡烛,应当是庞旺!他单恋柳含月,始终的不到伊人青睐,最终依然无怨无悔地殉情而死。但我不得不说,这是全剧中最有血有肉、也最感人的角色,虽然多少有些变态,但却始终于人有益而无害。他按自己的人物性格自然地发展了剧情,完成了在剧中的任务,而非“故做的悲情”。

三、中国人的人格分裂症

我始终认为中国人身上有着“圣性”和“奴性”双重人格。中国人的“圣性”的来自于中国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圣人”人格。孔子创立了“圣人”之说,经由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朱熹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传统追求的人格形象和一般人道德观念的组成部分。此后历代帝王学说中,无不吸取了其适于封建社会秩序的人伦观念如君臣有义,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兄弟有爱,朋友有信等“金科玉律”,形成了中国诸子百家中“独尊儒术”的局面。儒学至儒术的蜕变,实质上是中国人“奴性”的产生。

所以才有“帝王电视剧的流行”。



所以才有“中国人几千年来宣扬圣人、君子,另一方面溜须拍马、奴颜卑膝的小人一直得志,奴才政治盛行;一方面'子不言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中国几乎没有系统的神话,没有真正的宗教,另一方面我们又善于人间造神,'万岁'成癖,忠字舞流行;一方面我们到处宣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另一方面几千年来人们对专制政治、贪污腐败、民间疾苦漠不关心,明哲保身,'忍术'盛行,推崇'难得糊涂',甘做'大智慧'的奴隶;中国一方面鼓吹仁政,另一方面从来多是暴政,繁敛重赋猛于虎,功臣元勋尽屠戮;一方面我们讲究立言立德,名留青史,另一方面大搞文字狱、文字欺诈、愚民主义;一方面说什么'天地之性人为贵','父母官为民作主',明镜高悬,光明正大,另一方面官僚们只讲惩民,不讲人权,中国古代也只有犯罪法,没有公民法...”

四、结语

《天》剧的导演吴子牛曾说:“现代题材有许多很尖锐的东西处在现在进行时,表现起来有难度,而历史剧从创作的角度来说要自由一些。”

所以颐和园看到剧中的很多的“人格分裂症”可能也没有那么多,也很可能仅仅是导演一人的“人格分裂”。

最后说一句,“长期在谎言和欺骗的环境里,难免不患上人格分裂症。”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48193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