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ZT: 美联社关于被迫还的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的追踪报道(一)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 美联社关于被迫还的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的追踪报道(一)   
人权天赋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ZT: 美联社关于被迫还的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的追踪报道(一) (228 reads)      时间: 2002-2-10 周日, 上午9:34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美联社关于被迫还的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的追踪报道(一)



【博讯2月05日消息】 (按:自由发稿,博讯对标题及内容未做修改)

本社(美联社)记者得知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胡坤同学受到马明哲(平安保险公司董事长,0755-2262888转,0755-2438525,2438526,13808800311,13808800299)和大陆公安迫害的消息以后,多次打电话到被害人的家(0917-3211880),复旦大学(021-65642222),被害人的同学同时也是被害人的田贞余(021-65647256,13701671861),以及平安保险公司等进行采访。得知,胡坤同学由于害怕被马明哲和马明哲收买的大陆公安的进一步迫害,现在已经被善良的大陆人民群众保护起来。



在与胡坤的家人通电话中,我们得知,胡坤自2002年1月24日晚上出走以后,就没有再往家里打电话。他的父母和家人都非常焦急。胡坤出生在陕西宝鸡的一个工人家庭,家里没有任何的背景。胡坤自小成绩优秀,高中毕业后考入上海复旦大学读本科,一直到博士研究生。其中,在硕士毕业后曾在平安保险公司工作。



在与田贞余同学通电话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田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说话声音经常发抖。但根据他的讲法,胡坤信中的情况基本属实。至于他现在的处境,一方面不断收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声援和问讯的电话,另一方面,由于害怕受到大陆公安的进一步迫害,他没有说太多关于自己受迫害的情况。同时,小田也担心胡坤被大陆公安发现,以莫须有的罪名进行更进一步的迫害;甚至被马明哲找的黑社会迫害。



在对复旦大学的采访中,我们得知,复旦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对此事非常气愤。但由于缺少上海市公安局和国家的介入,又由于复旦大学现在正在放寒假,所以,复旦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现在也只能希望记者帮助多呼吁。



我们还采访了平安公司的有关人员,平安公司的人员都是通过网上的消息才得知此事的。可以判断,马明哲在采取此项行动的过程中,没有过多地通知公司的员工,而更多的是一起个人打击报复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的事件。



我们与大陆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的有关媒体进行了初步接触,目前,媒体也比较关注此事。《人民日报》、新华社、和讯网、中国保险网、复旦大学校园内部的BBS等,都有一些关于这起迫害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事件的报道。另外,我们也得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上海市市委书记黄菊、国家教育部部长陈至立等已经获悉此事,现正派人前往深圳和上海调查此事。



关于为什么马明哲要迫害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一种说法是由于马明哲和胡坤之间的著作权纠纷,使得马明哲怀恨在心,打击报复;第二中说法是,由于胡坤掌握了大量的关于马明哲腐败和经济问题的材料,马明哲害怕腐败问题暴露,所以对胡坤同学进行迫害;第三种说法,认为马明哲是希望对胡坤的迫害,起到“杀鸡警猴”的作用。



经多方努力,我们拿到了被迫害的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胡坤同学的简历介绍,现公布如下。我们也呼吁国际社会和舆论各界一起来帮助这名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同时,我们还将就此事进行追踪报道。



美联社记者上海报道2002/2/5



简历



姓名:胡 坤



学历:博士研究生,金融学专业性别:男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出生日期:1973年4月 职称:经济师户口所在地:上海市



民族:汉Email: [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 13901992486,021-65647256



教 育 背 景2000年9月



---现今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金融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荣获复旦大学2000-2001年度最高等奖学金一等奖。——导师姜波克教授



——期间,在美国风险与保险学会(ARIA)年会、香港《信报财经月刊》、台湾《寿险季刊》、《金融研究》、《保险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博士论文“中国保险业的规模扩张与偿付能力约束”1995年9月---1998年1月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货币银行,导师:林进成教授。



——荣获复旦大学1996-1997年度交通银行一等奖学金和1995-1996年度光华二等奖学金,并光荣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在《国际金融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金融》、《经济管理》《上海金融》、《金融参考》、《日本学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成绩优良。



——1997年12月底通过论文答辩,以优异成绩提前半年毕业。1991年9月---1995年7月



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微电子专业本科。



——参与多项社会实践活动



——任校学生会宣传部委员



1990年9月---1991年7月



辽宁省大连陆军学院二大队九队四班。国家教委要求复旦大学新生参加的义务军训。获结业证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证书。



1987年9月---1990年7月 陕西省宝鸡市宝石中学(原宝鸡市石油机械厂子弟学校)读高中。 1984年9月---1987年7月



陕西省宝鸡市石油机械厂子弟学校读初中,期间加入中国共青团。



1979年9月---1984年7月



陕西省宝鸡市石油机械厂子弟学校读小学。



工 作 经 历



2001年5月---现今



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中国北区)实习



——参加美国友邦保险公司的岗位轮训项目,相继在核保、客户服务、理赔、精算、特别市场、代理人管理、培训等部门学习;



——2001年8月,赴美国参加美国风险与保险学会(American Risk and Insurance Association, ARIA)2001年年会,并作了题为“Competition, market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Chinese insurance sectors on the eve of WTO: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中国保险市场的“两面市场和两种战略”的观点(即:市场的未来潜力和潜在危机,以及规模扩张战略和利润导向战略),获得好评。该报告的中文应邀发表在台湾《寿险季刊》2001年6月。期间还访问了林肯金融集团总部。



2000年8月---2001年5月



美国林肯金融集团(Lincoln Financial Group)完成美国林肯金融集团的研究项目,并前往美国接受培训



——在美国接受“林肯执行官培训计划(Lincoln Executive Education Program)”,Fort Wayne, IN, and Philadelphia, PA, USA



在美国林肯金融集团总部接受现场培训,学习内容包括寿险管理、营销、年金产品、战略规划、再保险、投资管理等;



在林肯金融集团的安排下,前往Ball State University作为访问学者,师从该校商学院副院长John Fitzgerald教授学习有关的保险投资、营销管理和保险等课程。——美国林肯金融集团(Lincoln Financial Group)研究项目: “中国寿险和再保险市场(China’s Life Insurance and Reinsurance Markets)”



该报告全部为英文,8卷本,总计2000多页。



该报告得到林肯金融集团总裁的高度评价。



该报告详细分析了中国保险市场的现实,尤其是分析了市场上各家保险公司的竞争实力、经营特色、财务状况等,为美国林肯金融集团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非常全面和深入的分析。——从事中国保险市场的研究



前往新加坡美国友邦保险公司(AIA)访问



撰写“WTO前夜中国保险业的竞争、结构和效率:实证研究”



在香港《信报财经月刊》上发表论文“中国保险投资的安全与效率:一个比较的看法”1998年2月---2000年3月



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办公室。主持和参与起草公司重要报告多份。历任文员(98年3月—98年8月)、室主任级(98年9月—99年4月)、二级部门总经理助理级(99年5月—2000年4月)。获董事长特别奖励。荣获1999年度优秀员工称号和合理化建议二等奖。



——与McKinsey公司合作完成《平安未来组织和管控模式》(I和II)报告,是主要起草者(1998年9月—1999年3月)。该报告主要研究了平安保险公司分业后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



——与Morgan Stanley合作完成平安产寿分业报告等多份文件,上报国务院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是主要起草者(1999年1月—1999年12月)—其中包括平安的分业工作和上市重组工作—多次前往北京和香港,并参加了由证监会主持,并由国家有关部委参加的,关于平安上市工作的首次协调会—期间还参与了与Goldman Sachs(高盛)和中银国际关于平安上市工作的协调会议



——与Tillinghast-Towers Perrin (太平国际)合作完成《中国平安保险公司长期奖励计划》,并负责有关的实施工作。



—即:平安公司内部的高层期权奖励计划



—多次前往香港与太平国际合作完成——主持起草多份公司内部大型报告,包括:



—《外部寻求突破、内部改革创新》(1999年全国系统会议报告1999年2月)



—《关于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上市募集资本的专题报告》(1999年9月)



—《关于尽快改善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请示》(1999年8月)



—《挑战竞争:中国民族保险业的改革与发展》(1999年6—12月)



—《关于保险投资组织架构的研究报告》(1999年5月)—《关于保险资金进入股市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999年8月)



—《金融服务集团研究》(1999年6月)



—《危机与启示:从日本保险业的危机看中国保险业的现实选择》(1999年7月)



—《繁荣危机:论中国保险体系的改革与发展》(1998年8—10月)



—《USAA的服务战略》(1998年11-12月)



—《美国国际集团(AIG)研究》(1998年7—9月);



—等等



——此间公开发表金融保险和企业管理方面的论文多篇,包括:



—“论保险投资的安全与效率”(香港《大公报》1999年6月9日)—“中国保险业:现在需要什么样的市场纪律”(《经济学消息报》1998年8月14日,以及《金融早报》1998年8月11日和17日)



—“基因技术挑战未来寿险业”(《中国证券报》1998年9月16日)—“建立金融强势品牌”(《金融早报》1999年8月6日)



—“挑战巨人:新兴市场民族企业的竞争战略”(《经理人》1999年第7期)



—“好企业变坏记”(《经理人》1999年第10、11期)



—“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中国经营报》1999年9月7日)



—“美国国际集团研究”(《平安》1998年第10期,部分内容转载于《经理人》1999年第12期);—等等



——个人著作《新兴市场企业战略与金融改革》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于2000年8月公开出版97年8月---98年2月底



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公司办公室秘书室,任总经理助理秘书。同时兼任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人事工作委员会执行秘书,兼任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理化建议管理委员会执行秘书。



——此间,负责起草文件多份,并主持制定《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理化建议管理制度》等1997年7月2日—1997年8月



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经营研究部。任研究分析员,负责起草研究报告多份。



1997年6月初---1997年6月底



平安证券公司投资银行部(上海)。任项目经理,参与两个一级市场主承销和配股项目。





发 表 论 文



论文名美国风险与保险学会2001年会,2001年8月美国印第安纳(American Risk and Insurance Association, 2001 annual meeting, Indianapolis, IN, USA)



Competition, market structure, and efficiency in Chinese insurance sectors on the eve of WTO: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台湾《寿险季刊》2001年6月



加入WTO前中国大陆保险业的竞争、结构和效率:实证研究香港《信报财经月刊》2000年第12期



中国保险投资的安全与效率:一个比较的看法香港《大公报》1999年6月9日 论保险资金的安全与效率《保险研究》2000年第12期



论建立竞争性保险市场体系《金融研究》2000年第11期



日本保险业的危机与启示《经理人》1999年第10、11期



好企业变坏记《中国经营报》1999年9月7日 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金融早报》1998年8月11日





中国保险业:需要什么样的市场纪律(上)《金融早报》1998年8月18日 中国保险业现在需要什么样的市场纪律(下)《中国证券报》1998年9月16日



基因技术挑战未来寿险业《金融早报》1999年8月6日



建立金融强势品牌《经理人》1999年第7期



挑战巨人:新兴市场民族企业的竞争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8期



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货币政策实践研究《经济管理》1997年第1期



国债期限结构探讨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1996年第12期 我国银行跨国经营问题探讨《世界经济情况》1997年第1期



金融抑制的一般理论分析《世界经济研究》1996年12月第6期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国家的市场经济道路《上海金融》1996年第12期



国债期限结构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上海投资》1997年第3期



发展中国家发展租赁业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日本学刊》1997年第4期



“‘日本病’与新重商主义”《上海金融》1996年第7期



我国可尝试发行长期国债《德国研究》1997年第4期



德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研究《经济学消息报》1997年2月14日第215期



新兴市场发展投资基金的十点经验《金融参考》1997年第1期



西方货币政策理论的新发展《经济学消息报》1996年11月1日第200期



建议大家多使用GDP《国际金融知识》1995年第6期



开放人民币业务 迎接市场挑战《平安》1998年第10期



美国国际集团研究(部分内容转载于《经理人》1999年第12期)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8979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