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并非虚构的笑话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并非虚构的笑话   
所跟贴 并非虚构的笑话 -- Anonymous - (3610 Byte) 2002-2-09 周六, 上午2:06 (1209 reads)
秋实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设阱的杰构(修改稿) (571 reads)      时间: 2002-2-09 周六, 上午2:15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设阱的杰构 - 评《设阱与排阱(一)》



秋实





  最近,一位以“六哥”为笔名的人士(以下简称“六先生”),一连在中文

网上抛出几篇文章,采取断章取义、无限上纲的手法,大揪他所谓的“险恶用

心”,对几位学者关于大饥荒的论文及综述进行大批判式的攻击。这种攻击纯

然基于上不得台面的捣鬼手段,没有半点实事求是的诚实态度,当然更谈不上

有什么学术价值,几位学者显然是不屑于理睬了。正好我这两天对抓鬼有点兴

趣,姑且陪六先生玩玩,把他那些捣鬼的看家玩艺儿摆到太阳下晒晒,让大伙

儿看看这都是些什么货色。

 

  在《设阱与排阱(一)》[1] 中,六先生指控美国学者伯恩斯坦的研究成

果[2] 和龚启圣的对伯恩斯坦的综述 [3],罪名是“编造粮食数据”,“其用

心都是险恶的”。他作此严重的指控,所举出的证据,只是龚启圣综述文章中

的两小段话,而且还偷偷摸摸地没有作完整引述。且让我将这两段话完整引述

如下:



“中国虽然在土地改革后没多久便逐步实行集体化,从而剥夺了农民的私

产权利,但直至人民公社成立以前,国家对农村的粮食统购只占总产量的

25%左右,不算过重。”



“1958年的粮食丰收,也助长了领导层盲目乐观的情绪,粮食的统购

计划当然也随虚报的产量水涨船高……这种种因素加起来便导致了195

9年和1960年粮食统购率猛增至总产量的39.7%和35.6%,

然而粮食的总产量实际上却在急剧下降。1959年的粮食产量实际上比

1958年下降了30%之多。简而言之,大跃进期间造成的三年严重饥

荒主要是由於政府在统购粮食方面「过了头」而导致的。”



  对照伯恩斯坦的原文,龚文第一段中的“粮食统购”,在原论文中一直作

"粮食征购(procurements)”,并非单指狭义的、1953年后才开始的“统购统

销”。事实上,建国以来,国家一直在农村征收公粮并购集余粮,这一点在实

行统购统销前后并无差别。但私人粮商经营粮食购销,则在实行统购统销后被

禁止。



  龚文说,从“土地改革后”直至“人民公社成立以前”,国家粮食征购只

占总产量的25%左右,对不对呢?查《中国统计年鉴(1984)》第370页,从土

改后的1952年到公社化前的1957年,粮食产量累计为107198.5万吨,收购量累

计为27676.5万吨,收购占总产量的25.8% [4]。 龚说25%左右,显然是可以接

受的。



  现在来看看六先生怎么证明龚文中这个25%的说法为“编造粮食数据”的。



  他的手法,一言以蔽之,就是典型的“掐头增尾法”。首先是掐头,先把

龚文中“土地改革后”这半句话砍去不加引述,以便明目张胆地去掉收购率较

低的1952年。但这样做还不够,怎么办呢?干脆再来个“增尾”----将实行公

社化并开始在公社框架下大搞高指标高征购的1958年也包括进来,完全无视龚

文中“人民公社成立以前”的时间限定。



  这样作一番手脚之后,我们的六先生终于如愿以偿地算出了27.4%的比率。

据他说,这就证明了龚启圣和伯恩斯坦关于25%左右的说法是“编造粮食数据”。

于是这就映证了他的预定结论:“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其用心都是险恶

的。”



  至于粮食产量数据,伯恩斯坦的论文也根本不存在任何所谓“编造”问题。

在这篇论文第342页表一中,伯恩斯坦清楚地给出了1951到1962年粮食产量数据,

与六先生引用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毫无差别,只是按西方习惯改以“百万吨”而

不是“万吨”为计量单位。比如1958年粮食产量为200百万吨,1959年产量为

170百万吨,1959年比1958年粮食减产30百万吨之多。



  龚启圣综述中“1959年的粮食产量实际上比1958年下降了30%

之多”一句,看来只是转述伯恩斯坦文中数据时发生的误读,将“下降了30

百万吨”误为“下降了30%”。这显然是个诚实的失误,纠正是应该的,然

而却与所谓“有意编造数据”扯不上任何干系。



  这个失误在伯恩斯坦论文中完全不存在,那里所引用的粮食产量数据完全

准确。对这一事实,我们的六先生当然不会诚实地提及,因为他就是要拿龚启

圣转述时发生的这个误读大作文章,上纲上线,指控“作者如此偏颇的倾向性

尚属少见,其‘粗心’的程度十分令人吃惊。”暗示这不是笔误而是故意,以

便诱导人相信他的预定结论:“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其用心都是险恶的”,

尽管这个所谓的“粗心”错误在外国人伯恩斯坦那里其实是子虚乌有。



  此处六先生用的是隐瞒法。这是可以理解的:若不把事实真相隐瞒起来,

怎么可能让人相信他关于“编造数据”、“用心险恶”的指控呢?



  如此瞒瞒瞒,正是害怕事实真相者的惯用法宝,难怪它在六先生的这篇奇

文中会一再出现了。比如,他否认高征购与非正常死亡之间的关系,断言征购

与返销之间没有时间差,坚持认为“统购与统销常常差不多同时进行”。然而

他不是为他的说法提供史料证据,而是企图在行文中误导人们相信,“购销时

间差”只是“部分西方学者”的看法,因而不足为凭。他说:



“部分西方学者坚持说,征购与返销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一旦新粮接济

不上时就会饿死人。西方学者似乎并不知道在中国,统购与统销常常差不

多同时进行;即使滞后,农民也已经习惯,因为统购统销并非自1959年始、

而是自1953年就开始了的。农民们总是这样,陈粮吃了吃新粮,新粮吃了

吃陈粮,年复一年地下去,这样的粮食情势是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农村的特

殊风景之一。”



  这里他刻意不提一个重要事实:购销时间差的存在及其与非正常死亡有重

大关系,不仅是“部分西方学者”的看法,而且也是国内许多历史专家的共识。

不说别的,那篇六先生再三引用、并且高度赞扬的“国史兼经济史专家陈东林

先生”的文章,就持类似看法。



  陈东林先生说,单只粮食减产,“仍然无法说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农

村出现的非正常死亡人口大量增加的原因,因为还没有考虑到两个重要的特殊

情况”,这就是“购销时间差”和“大办食堂寅吃卯粮”。关于“征购与返销

之间的时间差”,陈东林先生指出,产量剧减,征购激增,返销滞后,是造成

1959-1960年农村缺粮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减产、高征购集中在1959-1960年,和大量进口返销粮食的1961

年之间有一个时间差。1959年全国因灾减产数量高达378亿公斤,占

三年因灾减产总数的42.5%;而这一年浮夸风仍在盛行,8月庐山会

议后全国开始‘反右倾’、继续‘大跃进’和追求高指标 ,10月中

央批准了农业部提出的1959年全国粮食产量争取达到6500亿公斤的

报告,使得遭受灾害严重损失的1959年反倒成为建国以来净征购率

最高的一年,高达28%,比1957年多征购180亿公斤,占三年多征购量

的44.7%。1960年,净征购率仍高达21.5%(《中国统计年鉴(1983)

》第393页)。这样,产量剧减,征购激增,竭泽而渔,仅滞后半年

(征购年度为每年4月至次年4月),1959年底至1960年底就爆发了

农村缺粮危机的高峰。后果极为严重的河南信阳事件即是发生在这

一时期。全国农村平均每人粮食消费量由1957年的204.5公斤急剧下

降到1960年的156公斤、1961年的153.5公斤(国家统计局编:《建

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第336页),人均每天口粮不足一斤,

重灾区只有几两,春荒时期甚至持续断粮。”[5]



  陈东林先生此文,因其强调天灾的作用而得到了六先生的热烈赞誉和频繁

引用。从他对此文的重视看,说他因粗心而漏掉了如此重要的段落,那就太令

人难以置信了。只是陈先生关于购销时间差的论述,十分不利于他将类似观点

仅归于“部分西方学者”。看来,六先生之所以避而不提此段,用他自己的话

说,“绝不是出于无知,而是出于一定的用心。”



  以上种种,从“掐头增尾”到“隐瞒不利证据”等诸多手法,构成了六先

生文章的骨干支柱。他自己说的下面一段话,倒的确给他自己描绘了活脱脱的

一幅自画像:



“这表明了某些人在评价过去事件时经常使用的手法:他们利用一般读者

对于数字不加深究的特点,对统计数据或随意高估高拔、或抽去中间拿出

两头,或言己所有利者而讳言己所不利者,甚到不惜编造数据,凡此种种

癖好,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其用心都是险恶的。”



  可以说,《设阱与排阱(一)》正是创造性地运用上述手法来设置陷阱的

一篇杰作。





注释: 



[1] 六先生此文见 http://www.hjclub.com/TextBody/28244.asp



[2] 伯恩斯坦论文见:Thomas P. Bernstein, "Stalinism, Famine, and

Chinese peasants: Grain Procurements during the Great Leap Forward",

THEORY AND SOCIETY 13(1984) 339-377



[3] 龚启圣,“中国大饥荒起因研究的综述”,《二十一世纪杂志》1998年

8月号总第48期第14-21页。网上存档可见:

http://64.23.9.83/wh/famine/Research/survey01.html



[4] 1952-1962年历年粮食产量和收购数据如下:



年度 总产量  收购  净收购

1952 16391.5 3327  2819

1953 16683.0 4746  3588.5

1954 16951.5 5181  3158.5

1955 18393.5 5074.5 3617.5

1956 19274.5 4544  2870

1957 19504.5 4804  3387

1958 20000.0 5876  4172.5

1959 17000.0 6740.5 4756.6

1960 14350.0 5106  3089.5

1961 14750.0 4047  2580.5



[5] 陈东林,“‘三年自然灾害’与‘大跃进’---‘天灾’、‘人祸’关系

的计量历史考察”,《中共党史资料》2000年第4期。网上存档可见:

http://64.23.9.83/wh/famine/Research/r020103a.html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498259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