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九分天灾、一分人祸 --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天灾”和“人祸”关系的计量考察(续版)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九分天灾、一分人祸 --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天灾”和“人祸”关系的计量考察(续版)   
所跟贴 九分天灾、一分人祸 --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天灾”和“人祸”关系的计量考察(续版) -- Anonymous - (22 Byte) 2002-2-06 周三, 下午10:29 (686 reads)
六哥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五.九分天灾 -- 回归法 (554 reads)      时间: 2002-2-06 周三, 下午10:30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五.九分天灾 -- 回归法





1959、1960、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粮食产量分别是1700、1435、1475亿公斤。与1957年的1951亿公斤相比,三年共减产粮食1242亿公斤;与1958年的2000亿公斤相比,共减产1390亿公斤。表2列出了1957~1962年间各年的粮食总产量、粮食购销量以及农村人均占有的粮食数量。从表中看出,这三年全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比1958年分别下降了63.1,74.4和57.4公斤。





表2:1957年~196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和销购情况 (单位:亿公斤,人均:公斤)

-------------------------------------------------

项目  全国总人口(万人)  粮食     国家收购    收购后农村 返销农村  净收购 农村人均

年份  合计  市镇  乡村  总产量 合计 收购率% 人均  人均留粮 合计 人均  率%  拥有

-------------------------------------------------

1957 64653  9949 54704  1951  480.4  24.6  87.8  268.7  141.7 25.9  17.4  294.6

1958 65994 10721 55273  2000  587.6  29.4 106.3  255.5  170.4 30.8  20.9  286.4

1959 67207 12371 54836  1700  674.1  39.7 122.9  187.1  198.4 36.2  28.0  223.3

1960 66207 13073 53134  1435  510.6  35.6  96.1  174.0  201.7 38.0  21.5  211.9

1961 65859 12707 53152  1475  404.7  27.4  76.1  201.4  146.7 27.6  17.5  229.0

1962 67295 11659 55636  1600  381.5  23.8  68.6  219.0  124.3 22.3  16.1  241.4

-------------------------------------------------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编制。





现在的问题是,减产的这1242亿公斤或1390亿公斤当中,究竟有几分属于“天灾”(自然灾害),又有几分属于“人祸”(政策失误)。



(一)常系数法



陈东林先生根据1959年中、因旱灾和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的统计数字算出一个比例常数,以此来估算1959~1961年整个三年之中因灾损失的粮食总数。这个比重是68.8%,它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编《1949-1995中国灾情报告》(1995年)中提供的数字得出的。《灾情报告》(第67、6页)中提到,“由于一些地区连续三年受旱,三年全国共减产粮食611.5亿公斤”,“其中1959年受灾最严重,约损失粮食378亿公斤,其中以旱灾为主造成的损失约为260亿公斤”。260亿公斤与378亿公斤作比,结果是68.8%。



由这个比重,陈先生计算出“三年因自然灾害减产的粮食数量为611.5亿公斤÷68.8%=888.8亿公斤”,进而指出“这三年因旱灾粮食年均损失率(因旱灾粮食减产量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为611.5亿公斤÷(1700+1435+1475)亿公斤=13.26%,大大高于全国1949-1969年因旱灾粮食损失年平均率1.6~3.3%的范围。”



在得出全部的因灾减产888.8亿公斤之后,陈先生把它和以1957年为基准的粮食减产总量(1242亿公斤)作比,由此发现了在损失的粮食中,“天灾”(自然灾害)和“人祸”(政策失误)的比例为7.2:2.8。他说:“本文暂以“大跃进”之前的1957年粮食产量为正常产量标准进行比较(1958年数字不确实),这三年共减产粮食数量(B)为1241.5亿公斤(未考虑年增长率,只能作为一个比较参数,不等于实际减产量)。其中,根据前面计算出的结果,三年中因自然灾害减产的粮食数量(A)为888.8亿公斤,其余的352.7亿公斤可以视为决策错误引起的减产(C),…自然灾害和决策错误导致减产的比例列为公式(一): A : C : B=71.6% : 28.4% :100%。”



在考察了若干附加因素之后,陈先生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天灾与人祸的分野,大致在“7.2:2.8”到“5.4:4.6”之间。这里隐含的结论就是:对于我国三年期间所发生的经济困难,天灾因素大于人祸因素。陈先生还提到了其他一些因素(如苏联逼债),因难以定量化,暂时被排除在考察的范围之外。陈文史据翔实,论理严密,气势宏大而又相当精到,非常具有说服力。陈先生的计量方法开了这方面的先河,对于避免历来从抽象到抽象、似是实非的流弊,很有意义。



常系数法固然是一种可以凭信的方法,也基本符合陈文所提到的专家看法,即旱灾损失占总灾害损失一般为50~60%的比例(王劲峰编:《中国自然灾害影响评估方法研究》,1997年)。但由于各年灾情不尽相同,特别是后两年(1960,1961)的受灾面积大大超过了1959年,且伴有大面积水灾的发生(按发生率计算单位面积上的水灾损失比旱灾大2/3)。常系数法无法反映这些细微差别和年间的变化,也无法联系当时的生产条件,因此结果就显得比较粗糙。



(二)回归模型法



作为常系数法的补充,笔者这里尝试采用一种基于因子回归模型,加以变型来估计因灾粮食减产。“中华粮网”上登载了这种方法(国家计委农经司和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编《中国粮食供需平衡问题研究》,1994,http://www.cngrain.com)。他们运用1978~1993年的数据,选取五个影响粮食产量的因子作为自变量来建立全国粮食年总产量(Y)的回归预测模型。这五个因子是:化肥施用量(X1)、受灾面积(X2)、粮食播种面积(X3)、农机总动力(X4)和国家粮食收购混合平均价(X5),所建立的模型如下,



(1) Y = 0.58464*X1-0.19864*X2+0.01701*X3+0.07639*X4-1922.264*X5,



Y的单位是亿公斤。这个“模型的复相关系数达0.9793,F检验通过,回归系数检验效果很好。从统计检验看,模型拟合度很高。”1994年使用这个模型预测了2000年的全国粮食总产量,为4959.6亿公斤,与实际发生的4622亿公斤的误差为6.7%,误差主要来源于当初在决定因变量数值时,对受灾面积有所低估和对播种面积有所高估。当Y被用做已知各因素值的解释变量而不是予测量的时候,误差显著降低。表3中列出了模型(1)对某些典型年份的全国粮食产量的解释结果,实际产量也列出供比较。





表3:历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估计值:根据回归模型及已知的各因子实值算出

---------------------------------------------------

解释 化肥施用量 受灾面积  粮食播种  农机总动力 粮食收购平价  算出产量  实际产量  模型误差

年份 X1(万吨) X2(万公顷) X3(万亩) X4(万千瓦) X5(元/公斤) Y(亿公斤) Y'(亿公斤)(亿公斤)

---------------------------------------------------

1957   37    2915    200450    121     0.13    2037    1951    -87

1958   55    3096    191420    257     0.13    1900    2000    100

1959   54    4463    174034    393     0.14    1463    1700    237

1960   66    6546    190000    529     0.14    1359    1435     76

1961   45    6175    185000    665     0.24    1195    1475    280

1962   66    3718    182431    757     0.26    1537    1600     63

1965   194    2080    179441    1099     0.19    1927    1945     18

---------------------------------------------------

1975   537    3538    181593    7473     0.22    2839    2845     6

1978   884    5079    180881   11750     0.25    3011    3048     36

1980  1269    4453    175852   14746     0.34    3312    3206    -107

1982  1513    3313    170194   17213     0.39    3681    3545    -136

1985  1776    4437    163268   20913     0.49    3582    3791    209

1989  2357    4699    168307   27149     0.85    3742    4076    333

1990  2590    3847    170199   28708     0.79    4311    4462    152

---------------------------------------------------

注:

* 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原农牧渔业部计划司:《农业经济资料》,“专业数据库:能源-宏观经济子库”

 (http://www.sdb.ac.cn/energy/new2000/energy3.html)数据算出。

* 1960年、1961年的粮食播种为估计值。

* 1958~1961年间的农机总动力各值根据1957年和1962年两端点的值插值得出。

* 粮食收购平价按《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的粮食收购价格指数算出。





需要说明:



1.表中划分出上下两个序列段,上段从1957年至1965年,下段从1975年至1990年。由于上段的生产率水平(粮食单产)低于下段,对上段直接应用模型(1)估算出的各年粮食产量均偏高。笔者的研究表明,通过乘以一个常数0.78可抵消由单产差异带来的影响。这样对于上段1957~1965,采用模型



(2) Y = 0.78(0.58464*X1-0.19864*X2+0.01701*X3+0.07639*X4-1922.264*X5),



Y的单位仍是亿公斤。表3中上段的结果即是根据(2)式计算得出。需要指出,在表中,1975年被划到下段,这是因为经过70年代初期的品种改良,到75年时粮食单产已大为提高。



2.标准误差:上段为4.72%,下段为4.13%。90%置信水平下Y的置信区间是,上段(Y-108.6, Y+108.6),下段(Y-152.7, Y+152.7)。两段在总体上精度相同,下段略高,模型是适用的。



(三)用回归模型来估算因灾粮食减产



现在考虑如何应用上面的回归模型来估计因天灾造成的粮食减产。所谓当年的粮食减产,就是上年(或某一年)对当年的粮食减产之差,这可以通过对回归方程(1)和(2)作差分来求得。我们的目标是求因灾减产,因此,首先必须区分,在影响粮食产量的五个因子中,哪些因子与天灾有关,而哪些则无关。



1.化肥施用量X1、农机总动力X4:这是抗拒自然灾害的要素。在50年代水准尚低,对于粮食产量的贡献不到5%。



2.受灾面积X2:承受自然灾害,是降低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约占(-70%)。



3.粮食价格X5:受年成的好坏而上下波动。丰年卖粮难,粮价下跌;歉年买粮难,粮价上涨,如1961年粮价比1960年上涨70%,因此一般与粮食产量成反比例关系。当然有时它反映人为政策干预,例如1979年比1978年提价了30%。但在我们所考察的三年期间(1959年=100,1960年=101.9,1961年=171.2),粮价的波动则主要是由于天灾所造成,与受灾面积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粮价占粮食产量的份额从(-14%)到(-30%)。



4.播种面积X3:是粮食产量的主要贡献部分,占180%左右。这个量与自然灾害无关,因其中受灾的部分已经计入受灾面积中去了。



由于模型是线形的,满足迭加原理,因此对于不起作用的因子可直接消去不计。这样,除去X3,在其他4个与天灾有关的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就可以得到适用于表3上段(1957~1965年)各年份的因灾粮食减产公式为,



(3) △Y = 0.78(0.58464*△X1-0.19864*△X2+0.07639*△X4-1922.264*△X5)



其中△X=某年-本年,代表因子X的值在两年中的变化量,△Y代表某年与本年的粮食产量之差,即减产量。为使结果简洁起见,这里主要以1958年为基准:一方面这是因为年份相接,求差分时得到的结果更为可靠;另一方面则是对于58年三年期间的减产粮食数量更多(1390亿公斤),因为58年粮食产量高于57年,对于比较可增加公信力。现以1958年为基准,将上述“△X=某年-本年”中的某年固定为1958年,再将表3中各有关因子的值代入方程(3),便得出如表4所示的三年期间各年因自然災害所减少的粮食产量。





表4:1959~1961年因自然灾害损失的粮食产量:基于差分模型(3)              (单位:亿公斤)

------------------------------------------------------

项目   计算 实际 因自然灾害 化肥施用 受灾面积 农机总动 粮食收购  旱灾面积  因旱灾比  因自然灾害

年份   产量 产量 比58年减产  量占%  占%  力占%  平价占% (万公顷) 58年减产  比57年减产

------------------------------------------------------

1958   1900 2000                            2236

------------------------------------------------------

1959   1463 1700  206.7    0.18  102.49  -3.92    1.26   3381    172     223.8

1960   1359 1435  522.1   -1.01  102.38  -3.10    1.74   3813    232     539.2

1961   1195 1475  619.8    0.72   76.98  -3.92   26.23   3785    383     636.9

------------------------------------------------------

合计减产 1683 4610  1349 平均 -0.04   93.95  -3.65    9.74  三年合计   787     1400

------------------------------------------------------

注:

* 合计减产中,“计算产量”和“实际产量”两栏是指相对于1958年的减产合计,

 “自然灾害比58年减产”一栏中则是指三年的合计。





根据表4,我们初步得出下面的结论:



1.与1958年相比,三年期间因各种天灾共减产粮食1349亿公斤,计及(+/-)108.6亿公斤的置信区间,得到,



  90%置信水平下的减产粮食范围为1240~1457亿公斤。



2.上述因灾减产占(以58年为基准)实际减产1390亿公斤的比例范围是0.89:1 ~ 1.05:1,标称比例是0.97:1(=1349/1390)。考虑到模型误差,如果按下限来计量,那么初步的结论就是: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造成我国粮食减产1390亿公斤的各种因素之中,

  “天灾”因素约占九成(1250亿公斤),其余一成(140亿公斤)可

  视做由“人祸”因素所引起。



3.表中与天灾相关联的各项因子(X)中,化肥施用量和农机总动力这两项合起来只占-3.5%(负号表示遏制粮食减产)。这个比例到了80年代变为-150%,成为保障农业增产的主要因素(与1980年相比,81到90年间大部分年份受灾较轻也是一个原因)。这个差别从另一个视点证明了,



  1959年代末期,我国农业的抗灾水平确实十分低下,与1980年以后

  完全不能比拟。



4.受灾面积之大在各因子中占到+94%左右(正号表示带来粮食减产),是引起减产的最主要的因素。粮食收购价格与之相关连而上扬,这一点在1961年特别明显。三年平均,粮价因素占+10%。



5.“因旱减产”一栏同样是根据模型(3),把表3中的“受灾面积”换成表4中的“旱灾受灾面积”而得到,作为参考列出。三年总计因旱减产787亿公斤,高于公布的实际减产611.5亿公斤。计及(+/-)108.6亿公斤的置信区间,则因旱减产占全部因灾减产的50~65%,符合历来对此的估计范围。



6.观察表4,算出产量与实际产量相比,误差大的共有三处:1958年,1959年和1961年;都是算出产量低,而实际产量高,表明部分粮食减产得到了抵御和挽回。



解释这一点是很有意思的。1958年的算出产量偏低,是由于年景差于上年,而这一年成立了人民公社;1959年低,是由于该年的受灾程度又比1958年激增;至于1961年的低,是由于连续三年灾害的累积打击力度,通过受灾面积总量以及粮价高腾反映到了粮食产量上所致。考虑到模型(3)反映的主要是近20年来分散经营制度之下、一个相对平庸时代的规律;它无法反映出人的因素,特别是无法反映大跃进那个火红的年代,在那样的年代里人们所焕发出来的前所未有的生产热情和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的力量。正是这样的精神和力量变化成为物质,从而部分抵御和挽回了本来难以避免的粮食损失。



有关“人祸”因素部分,陈东林先生认为,三年中多征购的粮食应该加到三年的减产总数上去,换句话说,由于高出1957年的征购水平进行高收购,减少了本应留在农村的粮食。这是从农村角度来考虑问题,应该说是对的。多收购的部分,按1957年17.4%和1958年20.9%的净收购率来进行计算,分别是240.5亿公斤和79.2亿公斤。笔者认为,多收购的部分应以1958年为基准来考虑,主要因为1959年经过58年的大跃进,与57年的情况已经有很多不同:一是工业总产值在58年比57年增长54.8%的基础上继续跃进,增长了36.1%;二是吃供应粮的市镇人口多了起来,增加了1.8个百分点;三是由于农业受灾,省间差额调拨量必然大大增加。考虑到这些客观因素,应该说1959年的粮食净收购率并不高。



此外,陈先生还认为如果遵循“灾年少征”的原则,三年期间的净征购率还应该再低,分别降到15.3%、12.88%、13.2%。这在道理上是对的。笔者不能苟同的是,即使只保证全国人民吃饭(假定不进口粮食并使其他行业瘫痪),净征购率也有其最低的下限,这就是市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三年分别是18.4%,19.7%和19.3%。因此,陈先生按“灾年少征”原则算出的那部分“人祸”(三年共计402.7亿公斤)在实际上是很难成立的。有关“高征购”的问题,笔者在后面还要详细谈到。



综上,我们利用国家计委农经司和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回归估计模型,结合三年期间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条件和逐年的变化,得出了三年期间由特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粮食减产在总粮食减产中占九成的结果。根据这个结果,笔者得出初步的结论:在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各因素中,“天灾”因素占九成,其余一成为“人祸”因素。在下一节中,笔者将考察另一种完全不同类型的、也是由农业专家所提供的方法,来与本节的结果作对照,以提高结论的置信程度。





(待续)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220166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