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提上来答钳工: 从不平等的高考分数线谈起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提上来答钳工: 从不平等的高考分数线谈起
所跟贴
分数线不平等还有一层.
--
Anonymous
- (1186 Byte) 2003-12-16 周二, 上午3:06
(281 reads)
林思云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工人同志们并不是都想着粮油涨价,工资调整,请看下文。
(191 reads)
时间:
2003-12-16 周二, 下午8:19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老八级工追忆主人翁精神和两参一改三结合
2001年,燕山石化一处管线发生爆炸事故,原因是氢气管焊口不合格。“焊工”是农民工。燕山石化研究院退休工程师王家驹得知此事,判断“肯定焊口不合格”。
刘海燕副市长曾在某会议上说“北京不生产‘奔驰’轿车,是因为没有能够制造奔驰的技术高超而且全面的产业工人”。
报载一:我国高级技工缺口60万,因短缺每年造成经济损失2000亿元。仅就模具设计师工种而言,大学生不胜任工作要求已是普遍现象。为此,上海提出“大人才观”概念,即实际人才还包括有传统工艺或手艺、有特殊技能却没有学历和职称的人士,“即有本事就是人才”。报载二:深圳招聘高级技工,因无人达标而使招聘搁浅……报载三:哈尔滨市人才市场高级技工身价直逼博士。
目前,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全球经济竞争,市场呼唤高级技工的声音愈发强烈。呼唤技工,实际上是呼唤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对打不胜打的劣质品之痛恨,还有对稀缺人才——德技双馨的老八级的追忆。日前,记者就历史上八级工的诞生环境及他们视匠艺为安身立命的执着追求,采访了两个退休老八级和他们的徒弟。师傅追忆当年“把活儿看成自己的脸”的主人翁精神和“两参一改三结合”。身经上下两代的在职徒弟则剖析了不合格的人与劣质品之关系。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王家驹被工人尊称“一眼清”,即任何机器出了毛病,他一眼就能诊断清楚。他还有“能人”、“强人”之称。“能人”指技术全面,王家驹懂英、日、俄三门外语。“强人”指管理水平,王家驹最强项——机电维修。他承认“一眼清”来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几十年的实践。1951年,高中毕业的王家驹被组织派到长春空军教导大队学雷达。教师是原国民党雷达研究所留美人员。三年半课程一年八个月就学完了。这次学习,王家驹说“吃了一辈子老本”。
建国初期,大干快上的社会主义热潮使王家驹坚信“实业救国”。掌握了机电理论的他决心“以实际行动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20世纪50年代热潮“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 至今在王家驹身上保持热度。
“比学赶帮超”是当时学习技术的社会大环境,人人往八级工奔是工厂小环境。最重要的是工人有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王家驹在北京内燃机总厂时,工人自己盖厂房,造机器。1975年,王家驹所在车间缺台锯床,计划经济体制下,机床属国家配给。无处购买的王家驹决定自己造。他带领几个老八级对照北京化工机械厂锯床,指挥徒弟周强画图纸,其他人各尽所能,他则到山西买毛坯等材料。两个月,锯床和牛头刨制造成功,它们一直使到王家驹退休。这场硬仗,周强领教了王家驹的绝活——背图纸。在要什么没什么的年代里,王家驹敢说“我们造”的底气究竟来自何方?王家驹答“我有人才啊”。人才指的是一些老八级,“有的老八级还能设计图纸呢。” 刘士铮、刘士贵、刘长库,人称王家驹的“三把刀”。王家驹自信“有这‘三把刀’无往而不胜”。“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一时代语言亦是底气之一。
1959年,29岁的王家驹因肝病入住大连空军469医院。德国造的心电显示器引起他的兴趣。琢磨一番后,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他对医院表示“我能造”。两个月,王家驹用国产材料造出中国第一台心电显示器。李达上将授予王家驹“一等发明奖”。
1989年,燕山石化树脂研究所花90多万美元进口一台西德产“双螺杆挤出机”。因故障不能使用,请德国人修,要两万美元。王家驹出席人大会议时,听该所工程师与旁人说起此事,王家驹插话:“有资料吗?”两星期,王家驹和两个徒弟将厚厚一本英文资料吃透了,仅半天时间就使停滞两年多的机器运转起来。启动的机器给树脂所带来丰厚利润,所里要给“大能人”3万元报酬,王家驹拒绝,理由是“不能跟国家讨价还价”。曾有人问主动请缨的王家驹是否想过“万一修不好呢,修不好,是否有损‘能人’形象?”王家驹反感“什么乱七八糟的”。“不能让国家利益受损”、“为国家节约外汇”、“劳动创造世界”、“落后就要挨打”、“超英赶美”、“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上述时代语言,王家驹说是他一辈子的行动纲领。“这些话不是说在嘴上的,是刻在脑子里的”。
“不能让国家利益受损”,王家驹说,一要有不受损的本事,二要有责任心。他举例:燕山石化研究院生产的“银催化剂”,一吨销售五六百万元,但烧制银催化剂的载体不过关,一炉好,一炉坏,质量不稳定,后转到797厂烧,过关了,但过关原因,研究院不清楚。王家驹作为职工代表向院领导提出“领导应带技术员蹲点797厂,总结研究后我们自己干”。院里采纳了。后《燕山石化报》用漫画讽刺官僚主义——手捧金碗向金山叩头的官人。标题《捧着金碗要饭吃》。经历了时代变迁、世事变化的王家驹体会“攻破技术关的前提是责任心这一关。没责任心,处处是难题。说到底是目标和感情问题,是工人为谁干活,军人为谁当兵,学生为谁学习的问题”。
王家驹曾做过8年情报工作。一般而言,情报工作即搜集情报、翻译资料、下达工厂,而搞技术的王家驹则突破了该工作的范围和程序。比如雷达情报,他定期召集所辖雷达厂技术员,共同分析情报,集体会诊技术难题并参与攻关。“乐在其中”,王家驹说是他攻关时的真实心情。主人翁精神,他不否认。他不讳言现在某些干部、工人确实比他们这代人“复杂多了、精多了、为自己考虑多了”。他肯定“想自己多了,想国家的事就少”。
1992年,王家驹即对天津夏利汽车销售商建议“要改型换代,用不了几年就淘汰,不能老引进……”他对技术员强调“搞技术的要有创新意识,有看得清未来发展方向的眼睛”。他反感动不动就引进,“我们自己能造,为什么买洋货?艰苦奋斗还要提倡”。按他想法,“要引进就引进顶尖技术,我们再在此基础上创新,不能老受制于人”。比如,时任燕山石化总经理刘海燕曾将从日本引进的每年生产30万吨的高压乙稀生产线改造得翻番。王家驹欣赏这样的技术革新“有志气”。对进口外国淘汰产品的现象,王家驹不屑:“没志气。”
上世纪80年代初,王家驹女儿花2800元买了一台日本三洋洗衣机,后来坏了,去修,保修点拒绝,但可换控制板,1500元。王家驹要看图纸,人家再次拒绝。王家驹决定“死孩子当活孩子治”。他将控制板拆了,发现集成块里的可控硅密封设计不合理,导致散热受阻。王家驹用国产可控硅将机器修好。问题是,广大受损消费者中有几个王家驹呢?王家驹打算“起诉三洋公司,不能让国家利益受损”。现年72岁的王家驹在家自学修理复印机、打印机、电脑等。学以致用,对王家驹而言,已非如此。主人翁精神和学习的惯性使他一辈子自觉关注、追赶中国工业发展的脚步——电子管收音机、半导体、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化电路,一路学过来的王家驹信奉“活到老学到老”。
■“活儿好才是硬道理”
20世纪60年代,工厂贯彻“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知识分子改变情感,干部、知识分子、工人相结合。机修车间主任王家驹的实践是“生产任务派完了,就下车间,跟着工程走”。随着时代变迁,“两参一改三结合”逐步淡出历史大舞台,但王家驹却在自己的舞台上将“干部参加劳动”一直保持到他退居二线。今天,他仍然认同“三结合”。其四十余年体会:“只有下车间,才清楚工作进度,哪儿窝工,问题出在哪儿,工人活好活坏,进步快慢,技术员与工人配合情况……人的问题、机器的问题心知肚明”。
周强记得,做牛头刨时,王家驹与他们苦干两个月。休息时,王家驹给工人端茶倒水煮面条。周强并没觉得“受用不得”。职务上,工人唤王家驹“主任”,感情上却如父子兄弟,下班后,周强与伙伴经常去王家吃饭、聊天或出去打球。
对待知识分子,王家驹做法“大学生分到我这儿得在车间干上两年”。他的经验是“没个十年八年摸爬滚打,绝对出不来”。他举例:1964年,东北工学院一名讲师修理损坏的高频表,两周时间没修好。讲师都修不好,等同宣判死刑。王家驹不信,经“一眼清”诊断——“倍率器坏了。”他说。果真如他所言。此事启示王家驹 “学问归学问,实践归实践”。同时启发他“要给工人讲课”。即毛泽东指示: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人民知识化。
在业校,王家驹给工人讲文化课、技术课。他的口头禅:“工人必须学理论,不能傻干。哪朝哪代都得用能人,多学就多条活路,技不压身”。王家驹讲华罗庚0.618优选法、分段孤立找故障…… 将“一眼清”绝活儿传授于徒。“工人技术全面我不也省事吗”。他说。
“文革”中,尽管知识和知识分子地位遭践踏,但王家驹想法、做法坚持己见——“用能人”。他有意营造一种氛围“耍嘴不成”,他说:“今天的词就是‘活儿好才是硬道理’”。他的立场带动工人学技术热情,人人向往八级工。八级工工资108元,既是经济诱惑又是政治荣誉。另一种氛围是技术员与工人的平等关系。按王家驹说法“技术员、工人是孪生兄弟,一个出谋一个出力,所创价值一样,待遇也应该一样”。1986年,王家驹被单位派往德国、瑞士学核磁共振。学习期间,王家驹留心德国技术员、工人的关系和收入。同是3000美元的月薪让他羡慕不已;默契的配合让他感慨不已。对瑞士钟表,他得出“是精益求精的态度制造出的精确”。
一个半月的学习,王家驹实话实说:“那是真学”。对现在某些领导借出国考察之名行游山玩水之乐,王家驹有想法,“浪费国家有限的外汇出去,你个外行能看出什么门道呢?能给本企业带回什么先进生产力呢?”
如今,王家驹人虽退心未休,尤其关注安全生产。对本单位2001年的爆炸,他痛心:“既是技术问题也是责任心问题。领导必须下车间,光听汇报绝对不行”。集干部、知识分子、工人于一身的王家驹坚信“两参一改三结合”能将安全隐患减少到最小并提倡恢复,但他的徒弟们无奈“王家驹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闭门造车不成”
王家驹的“三把刀”之一、高级工程师刘士铮已从北京化学纤维厂退休。王家驹欣赏刘士铮这把“刀”——“好学、好钻、活儿讲究”。多难的活儿,只要交给刘士铮,王家驹说他敢“放心睡大觉”。刘士铮工作40余年,他设计的产品零返工。其秘诀是自己设计,跟工人一起干。刘士铮不认为他跟工人一起干活儿是有意体现“知识分子劳动化”,而是工人出身的他的自觉选择——“闭门造车不成”。
1956年,在哈尔滨铁路工厂工作的刘士铮被《人民日报》称为“革新能手”。他的一项技术革新改写了机车阀条整工艺设计不合理的历史。“想了一年多,”他说,“吃不好,睡不着,直到正常运转了才把心收回来”。当年他刻苦攻关动力之一,被媒体称之“报恩”。刘士铮曾在铁道部机车车辆修理厂办的技工学校学钳工。三年管吃管住之恩,刘士铮报效40余年。他要求自己“工作不能掉链子”。
1957年,“革新能手”被单位保送河北石油学院学机械,刘士铮报恩思想再加砝码。后来他又在北京石油学院、石油研究院函授学习炼油厂机械。学习不止,是他“知道的东西太少,工作上不够用”。
一干活儿,刘士铮就进入忘我状态。哈尔滨半年冬天,而他感觉天天过夏天,“背上总潮呼呼的”。他说:“活儿是工人的脸,徒弟是师傅的手”。工人用两个字形容刘士铮的活儿——“讲究”。在燕山石化,作为知识分子的刘士铮“没感觉受挤对”。“活儿好,领导就重用,工人就服”。工人评说主任王家驹重用刘士铮“能人用能人”。
车间里,没人把刘士铮当知识分子,他一年四季穿着工作服。刘士铮下车间的目的是“了解工人”。他不仅要掌握工人技术,还要熟知其脾气秉性。脾气包括责任心。“活儿好,责任心不强,白扯”。往往,刘士铮设计图纸时即已圈定能将产品做得尽善尽美的人。他的参与保证了尽善尽美的兑现。40多年零返工,中国有几人?不善言辞的刘士铮只用一句“能给国家省俩钱就省俩钱”解释他神话般的纪录。
“能国产化就国产化,老进口,脸面上不好看”。刘士铮将“为国家节约外汇”当报恩成果,相继造出“催化剂成型机”、“氢压机”、“混球机”、“罐塔釜”等。
机械上,王家驹欣赏刘士铮 “灵得很”,人际关系上,刘士铮自嘲“机械得很”。“考状元”(技术考级)时,有考生暗示考官刘士铮“关照关照”,刘士铮拒绝:“放过不合格的人等于放过不合格产品”。关系破裂了。对于至今没有修复的关系,刘士铮不悔,“不能干的事就是不能干”。
退休后的刘士铮曾被私营业主雇用,制造保龄球馆机械和维修保养。给资本家打工,刘士铮思想转不过弯:“心里总不得劲。”最终辞了待遇不菲的工作。将技术传授于徒是刘士铮晚年梦想,以实现他最后的报恩,但倒闭的工厂无徒可授,“都奔生活去了,谁愿意学呢!”技术断档使空怀绝技的刘士铮在光荣与梦想中感受不见来者的怆然。王家驹亦有同感。
■“偷奸耍滑的技术绝对上不去”
1973年4月,王家驹将42个复员兵接到工厂,周强是其中之一。他至今记得王家驹的训话:“干什么吆喝什么。”21岁的周强下决心“跟师傅好好学技术”。师傅全部来自宝鸡军工厂。严谨的部队作风让周强感到他们的一丝不苟“可敬又可怕”。学徒期间,带过周强的师傅一致强调“质量关就是国家安全关”。师傅给他讲日本徒工学技事例:一只怀表放在锻床工作台上,锻锤砸下时,既不能砸坏表,又刚好落在表蒙子上。“练去吧”,师傅说。周强明白师傅用意,每天苦练基本功。另外,一部捷克电影《废品的报复》至今警醒他“手里不能出废品”。
周强喜欢干难活儿。活儿难,对他意味着长本事的机会,求之不得。他回忆“那时不管什么活儿都是扑上去,不错眼珠地盯着师傅”。王家驹满意这批复员兵“质量不错”。对比鲜明的是,周强看不惯现在有些工人,一遇难活儿、累活儿、脏活儿就找茬儿开溜,如上厕所,时间之长“恨不得在里面过年”。假若预知明天活儿苦,就电话通知“家里有事”。还有对我有利之事就干,反之就撂挑子。周强肯定“偷奸耍滑的技术绝对上不去”。
苦学苦练过来的周强不讳言“不学技术绝非个别现象,他们耽误的是自己,糟践的是社会,影响的是后人”。造成一些工人不学技术、荒疏专业之因,周强分析:一、对承包人有些做法不满;二、分配制度不公;三、急功近利;四、质量标准降低;五、社会舆论热衷追求经济效益,淡漠生产技术内涵。他说,安徽小岗村的承包是为村民生存进行的改革,而有些单位承包人是为肥私而将国有资产据为己有。社会地位是分配不公之源,分配不公又使不满之火再添薪柴,有些工人遂把产品当泄火之物。承包人的急功近利再使带有情绪的劣质品在疏于监督的眼睛下裹着瞒和骗的外衣迅速流进市场。消费者就质量讨说法,生产者一句“都这样”,此标准让你无理可讨。单位里的教育科,功能之一抓技术学习、质量提高,但现在有些单位砍掉了教育科或名存实亡。教育科的缺席等同质量关先减一道哨卡。无质量教育,怎能“确保质量”。
1987年,经18年磨练,已达五级车工的周强调到北京市公汽汽修某厂。做尾气检测员的他苦恼在尾气不合格众因素中,劣质零件是其一,而“卖的都是这玩意儿”让他没有选择。谁都经历过公共汽车坏在途中的事。周强抱屈:“出厂时挺好,半道上坏了,零件不给劲,我有什么办法?”没有好零件,只能凑合使。“能使就过,”周强说,“要从图纸上抠,他们的活儿只能低标准要求”。用刘士铮的“讲究”要求今天的活儿,周强语气肯定:“没戏”。
周强承认自己能操纵尾气检测仪,但不懂理论。他曾就日本产尾气分析仪原理请教本单位大学生,经解释,高兴“乱麻解开了”。后因效益诸问题,大学生走了。再遇难题,周强只能自学。“其实,我们单位很需要大学生”。
经历了上下两代人的周强,对人的质量的变化感受颇深。“产品品质实际上就是人的品质。人合格,产品绝不会是次品;人不合格,产品绝不会是正品”。周强视王家驹、刘士铮“真正爱岗敬业的人”。“一眼清”、“零返工”是时代造就,假冒伪劣也是时代使然。智利学者论述“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
周强用达尔文《进化论》说明劣质品早晚被淘汰,“自然界的一切生物斗争都是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斗争胜利了就生存下来了,而且得到发展,斗争失败了,就被自然界所淘汰”。他观察所得:暂时生存下来的玩的都是“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和“走为上”。这两计适用宦海、商海、人海中部分人,对他则不灵。尾气检测即检测一氧化碳、碳化氢和悬浮颗粒排放量。常有人期望周师傅“高抬贵手”。曾在燕山石化工作的周强清楚有害物质对人之危害。周强标准“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师傅,对得起百姓”。他拒绝瞒天过海。
据资料:全国有技术工人7000万人,其中高级技工仅占3.5%,而发达国家高级技工是技术工人的40%。社会转型期的变革、矛盾和缺陷已使高级技工缺席的尴尬浮出水面。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高级技工的缺席使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已显脆弱。不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重视高科技的同时亦不能忽视将高科技做成产品的技术工人。否则,“3·15”将年年伴随中国人的记忆。面对市场对高级技工的青睐和呼唤,教育系统、劳动部门、人事部门、技工学校、企业教育机构、舆论导向……如何共同营造一个利于高级技工诞生的大环境和创造一个“老八级”发挥余热的小环境?现实逼迫速交答卷。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8436 seconds ] :: [ 27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