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称谓趣谈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称谓趣谈   
吾丁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称谓趣谈 (889 reads)      时间: 2003-12-10 周三, 下午7:11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称谓趣谈

吾丁



中国人对人的称谓,是个很有趣的话题。他们的称谓多数都含有对对方的价值取舍,从其称谓即可以断定他对对方的态度和评价。常见的称谓,大概有下列几种。



人民。

人民的含义,毫无疑问是“自己人”的意思。人民这个称谓的实质有如下几个特点:一,这是一个集体名词,没有单数形式,个人不能被称为“人民”。北方曾经流传一个笑话,一个人到商店买东西,店员态度很不好,顾客质问道:你身后写着为人民服务,你对我的态度怎么这么不好?售货员冷笑一声:我为人民服务,可不为你服务啊,你是人民吗?从逻辑来看,店员说的是不错的。二,人民是一个抽象的指称,一个大而化之的称谓,这个称谓导致的后果就是,在一个崇高的集体称谓之下,个人的价值逐渐消失。



人民的反面,就是“非人民”。非人民在某些时候可以看作是“敌人”,即使从一个温和的角度来看,非人民起码也是“非我族类”,“不是好人”的代名词。如果没有被称为人民,你恐怕就很危险,即使不是坏蛋,也即将陷入临界状态,如果不及时补救,后果不堪设想。我想到一张老照片,那是当年公私合营时的宣传照,天津市的私营业主(资本家),敲锣打鼓,欢庆公私合营成功。这张照片很耐人寻味:公私合营是什么?那就是把自己经营的生意和财产统统无偿地交给国家,自己祖上留下的基业和自己辛苦经营的事业,即将断送在自己的手里,而自己也将沦为“无产者”,这恰恰是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的“败家”行为,从正常人的角度来看,这件事对于当事人丝毫也没有什么值得“庆祝”的,然而照片上的人却笑逐颜开,仿佛中了大彩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奇怪的现象呢?其深层原因即在于:当时的环境是,你主动上交了自己的财产,就可以换取一个加入“人民”的许可证,如若不然,你就会成为“落后分子”,进而成为“坏分子”,吃不了兜着走。他们庆祝的,就是自己终于拿到了“人民”的许可证——先把命保住再说吧,财产毕竟是其次的。在一个风雨如磐的环境里,能把命保住,当然值得庆祝啦。



中国国内的流行用语中,人民是一个使用率非常高的词,与此相对照,“非人民”的称谓也很多,比如:



分子。

一旦被称为“XX分子”,你就离完蛋不远了。我们对这些称谓太熟悉了,时至今日,分子还是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称呼。“反革命分子”,“右派分子”,“投机倒把分子”,“贪污腐化分子”,“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等等,分子很明显地指称“非人民”中离人民最远的那群人,很大程度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一般要坐坐老虎凳,灌灌辣椒水。这叫“平民愤”。



人民和分子,不但指称中国人自己,也用来指称外国人。其含义是一样的:感觉是“自己人”的,就称为“人民”,否则是“分子”。日本人民,美国人民,爱尔兰人民,台湾人民等等,就是跟我们比较“瓷”的那一部分人;“右翼分子”,“反华分子”,“台独分子”等等,当然就是那些“居心不良”的家伙。殊不知,一般的国家,人与人之间没有这么明显的带有价值取向的称呼方式,意见不同,都可以在理性的思维之内解决,而不会只用某种称呼来截然判定。假如一个中国人认识一个日本人,这个日本人曾经在某件事情上帮助过他,于是他觉得这个日本人不错,大概应该属于“日本人民”。后来接触多起来,才发现这个日本人很赞成参拜靖国神社,于是他肯定会幡然悔悟:这TM王八蛋,敢情是个右翼分子!你看,人民变成分子,其含义是很险恶的。



人员。

人员届于人民和分子之间,是一个灰色地带,但是很明显,人员的否定含义高于肯定含义。最接近人民的,大概算是“工作人员”,但是这个称呼也多多少少带有一些不那么尊敬的味道。“就是个工作人员嘛,没啥了不起的”。而诸如“无业人员”,“下岗人员”,等等,一看就知道,不是什么好意思。最近我又看到了一个绝妙的称呼:“卖淫嫖娼人员”!嘿!



人士。

人士介于人民和人员之间,低于人民,而比人员身份高一些。一般指处于考察和评审阶段的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考察合格了,就可以进入人民的范围,否则被打入分子的圈子。比如说“爱国人士”,它的含义是:这个人本来是不爱国的(很大意义上是说,他本来是旧政权里边的人,因而是不爱国的),后来脑子跟上了形势,开始爱国了(就是说跟现在的政权想法一致了),所以被称为“爱国人士”,如果他继续求进步(就是说继续向党靠拢),就可以成为人民的一员,否则很危险。再比如“民主人士”,逻辑和上述的爱国人士稍有不同。民主人士是说,他本来是民主的,然而民主这个东西,在现政权的价值观里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你必须革命才行。如果你没有接受现政权的革命考验,你就先在一边“民主”着,什么时候考验合格了,才能被允许进入“人民”,否则你只能一辈子顶着个“民主人士”的帽子,这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说明你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



师傅。

笔者读大学的时候,流行称呼“师傅”,面对陌生人,不论其身份职业,一律称“师傅”。这并不失礼,只是一种流行称呼。食堂里卖菜的,商店里卖货的,汽车里卖票的,大街上问路的,大院里看门的,等等,都是“师傅”。我本人不止一次地在路上被初次来上海的外地人问:“小师傅,请问去五角场怎么走?”我年轻嘛,当然是“小师傅”了。



先生,小姐。

后来师傅逐渐消失了,先生小姐又流行开来。这种流行,其实质是一种文化复归。先生小姐这称呼,在以前的朝代是存在过的,那时候的中国人比较温和友善。后来,这个称呼作为“旧社会陈旧的文化渣滓”被批判。“旧社会”的含义很广,很不确切,只要是违背了现行的价值观,就可以被打入“旧社会”的价值观,因而成为被批判和抛弃的东西。改革了开放了,某些本来的文化元素又开始恢复了本来的面目,本来被批判的才子佳人,摇身一变,又成为众人追求的目标。

然而,很多事情就是这么诡秘,本来一个很干净很文雅的称呼,随着“卖淫嫖娼人员”的普及,开始走了样。小姐这个称呼,和“同志”一样,成了男人女人们防范的对象,尤其是“小姐”,成了“卖淫女”的代名词。贸然地称呼一个陌生女子为“小姐”,成了很失礼的事情。先生也一样。上次在国政路一件餐馆和老同学吃饭,同学称跑堂的活计为“先生”,让我大吃一惊。

小姐变了味,先生贬了值。



同志,爱人。

这两个词,据我推测是从延安带到北京城,然后从北京城开始流传的。据说当年共军里还实行过“吻军旗”仪式呢。老大哥的东西嘛,我们都要学学。后来跟老大哥翻了脸,军旗不吻了,同志和爱人却野火烧不尽般地流传开来。今天,这两个称呼有些式微的倾向,尤其是同志,开始有了些别的含义,这大概是受到香港文化的熏染。革命同志们千万要警惕!



我曾经看过一篇据说是“史海钩沉”的文章,写当年的周恩来“同志”到香港指挥地下工作,工作繁忙生病住院,有一天他和护士聊家常,亲切地问道:你有爱人了吗?小护士显然很害羞,答道:我还没结婚呢……一看便知,这段对话属于驴唇和马嘴的关系。第一,当年,婚姻双方没有互称“爱人”的习惯,恩来同志见多识广,不可能用这个词汇来问别人的婚姻状态;第二,小护士的逻辑,很显然也是遵循着“结了婚人才能称为爱人”。慢说当年,就算今天,香港人也没有夫妻间互称爱人的习惯。我写过一篇文章,谈到夫妻间互称爱人的不科学,竟然有读者满怀义愤地投稿反驳我,问我“很难想象,夫妻间如果不用爱人来称呼,该怎么称呼?”

呵呵呵,我笑了。汉语是世界上最成熟最丰富的语文之一,难道不用爱人这个词汇,夫妻间就不能互相称呼了?有什么“难以想象”的呢?



这用得着想象吗?



2003.12.10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92727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