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候选政论高手代表作】曹长青:高行健批判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候选政论高手代表作】曹长青:高行健批判
所跟贴
【候选政论高手代表作】曹长青:高行健批判
--
Anonymous
- (2758 Byte) 2001-11-05 周一, 下午8:01
(1712 reads)
评委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曹长青:高行健批判】第10篇:六个偶然编织了皇帝的新衣
(388 reads)
时间:
2001-11-05 周一, 下午8:08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六个偶然编织了皇帝的新衣
——从错误开始到耻辱结束的百年诺贝尔文学奖
曹长青
整整100年前,诺贝尔文学奖设立后第一次颁奖,就犯了一个无数文学爱好者不能原谅
的错误——拒绝颁给当时活著的、全世界公认首屈一指的大文豪托尔斯泰。
在诺贝尔文学奖设立的1901年,托尔斯泰最著名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
娜》都早已出版,他也早已坐稳世界文坛泰斗的位置。在俄国,他的声望甚至远超过沙皇
。但瑞典文学院却由于认定托尔斯泰在宗教方面的想法是“离经叛道”,而把首奖给了法
国作家普利多姆(Sully-Prudhomme)。
当年托尔斯泰听到自己可能得到首届诺贝尔文学奖的传言时,还真眼巴巴等著那个奖,他
的文学地位已经远不需要瑞典文学院的“承认”,他需要的是那笔当时约为10万卢布(
合今天101万美元)的奖金。当时沙皇正迫害被认为是异教的杜科波尔教派,托尔斯泰
正在筹款帮助那些受害者移民加拿大。为了这笔奖金的使用,他还专门给瑞典文学院写了
信,希望瑞典直接把奖金捐给杜波科尔教那些难民。
最后得知奖没给他,托尔斯泰从自己的小说《复活》的连载版权税中预支了10万卢布帮
助安顿那些被迫害的异教徒。因为这笔捐款,妻子索妮娅还和他大吵一架,埋怨托尔斯泰
把这么一大笔钱捐出去。
到1910年11月7日托尔斯泰去世,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了10届、给过11个作家(
第三届是两人共享),但就是不给托尔斯泰(由于政治或者说宗教原因),可见它有一个
多么恶劣的开端!而在诺贝尔文学奖设立百年之际,瑞典文学院又把这个奖给了一个平庸
至极的作家高行健,使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后再次蒙羞!
是什么导致瑞典文学院再次做出这么大的错误判断?仔细研究,会发现它竟像“泰坦尼克
号”中那个撞了冰山沉入海底的巨轮一样,是由一系列偶然因素所致——
第一,中国人百年缺席,诺贝尔评委会感到压力。
虽然在世界上非常出名的中国作家很少,但中国人历来很看重文学,也有悠久的文学史。
然而,自诺贝尔文学奖设立后,近一个世纪和中国人无缘,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人
的自尊心,并引发了一种“诺贝尔奖情绪”。
有人谴责西方人不懂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有人埋怨中文作品翻译不出去,也有人批评瑞
典文学院是“西方中心主义”。当然也有很多中国作家和评论家在反思自身。
中国人的这种“诺贝尔奖情绪”通过西方(尤其是瑞典)汉学家,传递到了诺贝尔奖委员
会,对它形成了某种压力。传递信息的汉学家们自然愿意推波助澜,因为汉语作家获得诺
贝尔文学奖,可以提高汉学家在西方的研究地位,使他们显得“重要”。西方汉学家不仅
数量很少,而且绝大多数是研究古汉语、古籍的。所谓汉学,主要是指对中国古典文学或
汉文化的研究。由于汉学一直属于边远学科,所以汉学家像在夹缝中做研究。在德国的学
者发表文章说,由于德文中的汉学“听起来和医学专科名词非常相似”,所以德国民众以
为汉学是医学的某个专科。
无论中国人怎么为自己深远的文化和悠久的文学史而自豪,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很低是一个事实。虽然听起来很刺耳。
瑞典文学院在1985年增选了汉学家马悦然为院士,有开始注意汉语文学的倾向,但离
真正颁奖给中文作家似乎还很遥远。只是近年来有比较明显的照顾第三世界国家作家的倾
向,加上听到来自中国的怨气,才开始认真考虑给中国作家。
正在撰写《1984》作者奥威尔传的英国小说家和评论家泰勒(DJTaylor)就
高行健获奖在《卫报》发表文章指出“在最后的选择中,文学价值从来都很少起作用……
瑞典文学院降格到采用由联合国引发的灵感——找出以前没有给过奖的、值得了解一下的
国家和语种的代表,看看他们能不能做点什么。”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都有中国人要得奖的传言,而且已经有人做了好
几年的“准第一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这种没得奖就已气势如虹,“准得奖人”身份广
为流传的情形,据我所知二战后只有对《鼠疫》的作者加缪和《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
斯。他们两位的气势完全来自本国、本语种文学评论界“横扫般的赞誉”,而汉语作家的
“准得主”气势则完全来自瑞典文学院的个别人。
第二,瑞典文学院只靠专家评介了解中国文学。
瑞典文学院总共有18名院士,其中三人由于不满文学院的某些做法先后辞职。院士是终
身制,辞职没有得到批准,于是三个位置就空著。所以现在只有15个人投票选举诺贝尔
文学奖得主,得票半数以上者当选。
据马悦然介绍,每年都有150到200个作家被推荐,经过几次讨论筛选,到五月底,
被推荐名单上只剩下五、六个作家,这个名单被称为“短名单”。六、七、八三个月,院
士们才开始看短名单上候选人的作品。短短三个月要读这些候选人的几十部作品,从时间
上看,只能走马观花。虽然这短名单上有些作家的作品院士们上一年,或以前已经看过,
但即使只读二、三个作家的作品,明显地,也不可能看得很细。
在采访马悦然时,我提到为了写几篇评论文章,看了几遍《灵山》和《一个人的圣经》(
当然还看了高的其他作品等),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马悦然相当吃惊,他说有位院士同
事,每天看三本书。我问那些院士们是不是用每天三本这样快的速度看《灵山》的,他含
糊地回答:“嗯,嗯,他们有读书的习惯,他们读的快。”
虽然不可能每个院士都用每天三本书的速度读了《灵山》,但它起码说明院士们不可能仔
细、认真地研究高行健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13357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