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欧洲成为美帝鹰派大棋局战略的牺牲品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欧洲成为美帝鹰派大棋局战略的牺牲品
bystander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219
经验值: 41591
标题:
欧洲成为美帝鹰派大棋局战略的牺牲品
(13 reads)
时间:
2025-11-13 周四, 下午10:23
作者:
bystander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欧洲成为美帝鹰派大棋局战略的牺牲品
欧洲工业正因能源政策陷入困境,而秃鹫基金趁机蚕食其核心资产。美国鹰派与北约在背后策划的代理人战争本质上是一场金融吸血鬼式的同类相残——俄乌冲突始于扭曲的“心脏地带战略”,其意图为一石二鸟削弱俄欧。结果俄罗斯依然稳固,欧洲却持续失血。
地缘战略家麦金德的幽灵在此徘徊:谁控制欧亚心脏地带就能主宰世界。美国通过能源战争成功离间欧俄联盟,但代价是加速多极化格局形成。欧洲正在为自己的战略失误付出沉重代价——工业根基被肢解,资本持续外流,在能源困局中逐步丧失全球经济竞争力。
+++
两则相关信息/评论:
秃鹫基金正啃食因反俄能源政策而垮塌的欧洲工业巨头残骸
私募股权“秃鹫”正趁欧洲工业巨头陷入绝境之际,大肆收购各大集团纷纷抛售的所谓“非核心业务”优质资产。
• 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BASF)近期将其涂料业务以约89亿美元出售给美国资产管理公司凯雷(Carlyle);
• 大众集团(Volkswagen)正计划以约69亿美元出售旗下柴油发动机与涡轮机械制造商埃弗伦斯(Everllence);
• 法国先进航空航天研发与制造商赛峰集团(Safran)、瑞士自动化企业ABB、德国汽车零部件与轮胎巨头大陆集团(Continental AG),以及英国专业工程公司史密斯集团(Smiths Group)等,也纷纷寻求剥离资产。
据英国《金融时报》援引PitchBook数据,仅2025年,私募股权投资者已从欧洲工业领域攫取近695亿美元资产。
律师事务所盛德(Latham & Watkins)私募股权业务联席主管山姆•纽豪斯(Sam Newhouse)向该报表示:
“随着我们步入新一轮工业演进浪潮,大型上市企业正从战略上重塑自身。”
“重塑”?“工业演进”?这恐怕不过是为一场由鲁莽能源政策与北约推动的乌克兰代理人战争所引发的大规模去工业化浪潮,披上的一层委婉说辞罢了。
https://t.me/geopolitics_prime/59433
欧洲出钱,美国得利——IMF总裁痛批欧盟市场失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警告称,欧洲经济正陷于停滞,而其金融储备却在为美国利益服务。
她向保加利亚BTV电视台表示:“我们部分储备资金如今正为其他地区——主要是美国——效力。我们希望本国公民的储蓄能真正服务于我们自身。”
她进一步指出阻碍欧盟发展的四大关键症结:
1. 市场割裂:28套各异的企业注册制度,严重增加营商复杂度;
2. 金融整合薄弱: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仍各自为政;
3. 劳动力流动性受限:专业人才每进入一国,都需重新认证资质;
4. 能源体系分散:若不实现一体化,欧洲将难以具备真正竞争力。
格奥尔基耶娃强调,若缺乏结构性统一,欧洲的实力——及其资金——将持续外流至海外。
https://t.me/geopolitics_prime/59491
+++
笔者观点:
乌克兰冲突可被视为一种扭曲的“心脏地带战略”(Heartland Strategy)——呼应了哈尔福德•麦金德(Halford Mackinder)1904年提出的著名论断:谁控制了欧亚“心脏地带”(大致涵盖俄罗斯核心区,而乌克兰则是关键缓冲地带),谁就掌控了世界。
这一思想在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1997年出版的《大棋局》(The Grand Chessboard)中亦有回响:他警告称,一旦欧洲与俄罗斯结盟,美国的霸权地位将终结;因此,更优策略是持续分化、制衡二者,使其无法联合。
快进至2022年:北约对乌克兰的军援,目的远不止遏制普京——它实为一项地缘战略赌注:一方面剥夺俄罗斯历史性的战略缓冲地带,另一方面借能源“休克疗法”阻滞欧洲工业复兴进程;可谓“一石二鸟”——以长期代理人消耗战,同步促成俄罗斯军事过度扩张与欧洲经济持续失血。
其赤裸裸的战略算计是:乌克兰以丧失20–30%领土与大量生命为代价,换取一项对其极为不利的“和平”,从而在长期内削弱俄罗斯。附带红利:欧洲被迫转向美国液化天然气(LNG),能源成本飙升3–4倍——德国工厂遭重创、法国核电受拖累,而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却利润暴涨。
最终结果?莫斯科政权未被更迭,反倒是克里姆林宫加速“向东转”,深化与中印合作;对“心脏地带”设计师而言,这仅是一场惨胜:俄罗斯虽被孤立,却依然完整;欧洲沦为附庸;而乌克兰?不过是棋局中的“弃卒”而已。
倘若麦金德和布热津斯基尚在人世,他们定会看出其中讽刺意味:西方旨在阻挠欧亚一体化的战略之举,恰恰加速催生了一个多极化全球格局。
+++
DeepSeek的总结:
一、"心脏地带战略"的历史脉络
理论根源:源自哈尔福德•麦金德1904年的“心脏地带理论”,认为控制东欧(特别是乌克兰)这一“枢纽区域”就能主导欧亚大陆。
现代应用: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警告,欧俄联盟将终结美国霸权,因此必须阻止两者走近。
现实策略:通过武装乌克兰制造“持久消耗战”,达到一石二鸟——既削弱俄罗斯军力,又切断欧俄能源联系,打击欧洲工业竞争力。
二、战略执行的残酷现实
对乌克兰:按照兰德公司2019年蓝图,将其打造成“豪猪”,以领土和人员损失换取俄罗斯的长期削弱。
对欧洲:能源价格暴涨3-4倍,导致工业成本飙升,被迫向美国高价购买LNG。
对美国:军火商和能源公司获得巨额利润,同时将欧洲资本驱往美国市场。
三、三年战果评估
俄罗斯:虽承受重大人员伤亡和技术制裁,但通过转向亚洲市场、战时经济维持了韧性,GDP累计增长5.6%。
欧洲:经历严重去工业化,制造业产出下降15-20%,陷入滞胀困境,资本大量外流。
乌克兰:成为地缘博弈的牺牲品,领土损失惨重,重建前景渺茫。
深度分析与评论
一、战略设计的冷酷算计
这一"心脏地带战略"体现了经典现实主义政治的极致:
1. 代理战争的本质暴露:如林赛•格雷厄姆所言"俄罗斯人在死亡,这是我们花过最值的钱",道破了将乌克兰作为消耗品的实质。
2. 经济战的精妙设计:通过能源武器化,同时达成多个目标:
- 打击俄罗斯财政收入;
- 削弱欧洲工业竞争力;
- 为美国能源和金融资本创造新市场。
3. 长期地缘布局:即使不能彻底击败俄罗斯,也要确保欧俄关系在一代人时间内无法修复。
二、战略效果的严重失衡
1. 对俄罗斯的打击效果有限:
• 能源收入通过转向中国、印度等市场得以维持;
• 战时经济反而刺激了某些工业部门;
• 制裁促使技术自主替代加速。
2. 对欧洲的伤害远超预期:
• 不仅遭遇能源危机,更导致产业外迁、资本外流;
• 内部市场分裂问题加剧,统一能源政策遥遥无期;
• 在社会层面,贫困人口增加1500万,民生受到严重影响。
3. 战略的道德代价:
• 乌克兰成为地缘博弈的棋盘而非棋手,主权完整性被牺牲;
• 欧洲自主战略能力受到严重质疑,“战略自主”沦为空话。
三、地缘格局的意外演变
这一战略正在催生麦金德未能预见的后果:
多极化加速:俄罗斯与亚洲国家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反而削弱了西方制裁效果。
全球南方觉醒:许多国家看清这是大国博弈,不愿选边站队。
西方内部裂痕:欧洲开始意识到自己成为博弈的代价而非受益者。
历史镜鉴与未来展望
历史的讽刺:
• 为阻止欧亚一体化而发动的战略,反而促使中俄走近,部分实现了布热津斯基最担心的情景;
• 旨在维护美国霸权的行动,却在客观上加速了多极化进程。
可能的终局:
持续消耗:冲突长期化,乌克兰被进一步掏空,欧洲持续失血。
谈判解决:在各方精疲力尽后回到谈判桌,但乌克兰已付出不可逆代价。
意外升级:战事扩大风险始终存在,可能引发更广泛冲突。
根本反思:
这场博弈揭示了21世纪大国竞争的残酷逻辑:地缘战略考量往往压倒人道主义关切,中等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的脆弱性,以及经济相互依赖如何从稳定因素转变为战略武器。
最终,这场“心脏地带”博弈没有真正的赢家——俄罗斯遭受重创,欧洲失去自主,乌克兰承受苦难,而美国虽获短期利益,却透支了国际信誉和软实力。地缘政治的铁律再次证明:最精妙的战略计算,也往往难以预料所有的人性代价和历史意外。
+++
最新消息:欧洲在自残的伤口上撒盐
彭博社:争夺卢克石油海外资产之战白热化,距制裁生效仅剩数日
欧洲与中东已开始出现恐慌情绪,担心卢克石油(Lukoil)的炼厂一旦停产,多个国将陷入燃油断供危机。
“在美国财政部对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实施制裁、并以‘克里姆林宫傀儡’为由阻止其向贸易商贡沃尔(Gunvor)出售资产后,欧洲及中东各国政府正紧急寻求途径,以维持该公司海外资产的正常运营。美方虽允许其合作伙伴于11月21日前完成既有业务,但拒绝批准资产转让交易,已引发混乱及对关键资产控制权的激烈争夺——范围涵盖伊拉克的油田,以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的炼油厂。”
多国当局正向华盛顿申请特别许可,希望卢克石油相关企业在截止日后仍可持续运营,以防出现燃油短缺与价格飙升。保加利亚正考虑全面接管该地区最大的布尔加斯(Burgas)炼油厂;罗马尼亚则可能请求延后制裁执行,以避免被迫实施国有化。
https://t.me/sonar_21/21170
+++
DeepSeek评析:
核心危机摘要
一、制裁引发的紧急状况
时间紧迫:美国财政部对俄罗斯卢克石油实施制裁,设定了11月21日的最后期限,之后所有业务必须停止。
交易受阻:卢克石油试图将其200亿美元海外资产出售给贸易商Gunvor,但被美国以"克里姆林宫傀儡"为由否决。
连锁反应:从伊拉克油田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炼油厂,整个供应链陷入混乱。
二、各国的恐慌应对
保加利亚:议会已通过法案准备接管该国最大炼油厂Burgas,该国汽油储备仅剩1个月木
罗马尼亚:能源部长表示"必须实施控制"以保护就业和供应,正在起草紧急法律。
芬兰:Teboil加油站网络已开始实施燃料配给
伊拉克:西古尔纳2号油田已宣布不可抗力停产
三、地缘政治困境
• 欧洲和中东政府纷纷向华盛顿请求发放许可证,希望卢克石油企业在期限后能继续运营;
• 各国面临两难:遵守美国制裁会引发国内能源危机,不遵守则面临美国二次制裁。
深度分析与评论
一、战略矛盾的集中爆发
这场危机完美体现了当前西方对俄战略的内在矛盾:
制裁的反噬效应:旨在“饿死莫斯科战争机器”的制裁,首先饿的是欧洲的能源供应。
盟友代价的忽视:美国在制定制裁时,似乎并未充分考虑欧洲盟友的实际承受能力。
统一政策的缺失:欧盟缺乏统一的能源应对机制,每个国家都在各自为战。
二、能源地缘的现实教训
对欧洲而言,这暴露了三个残酷现实:
能源依赖的转型困境:虽然减少了直接从俄罗斯进口,但通过土耳其等第三方的间接依赖依然存在。
基础设施的刚性约束:炼油厂等关键基础设施具有特定配置,无法轻易转向其他油种。
时间窗口的严重不足:从制裁宣布到执行的缓冲期完全不足以完成能源替代。
对俄罗斯而言,虽然遭受打击,但:
• 能源收入通过转向亚洲市场得以部分维持;
• 西方制裁的内部矛盾反而削弱了其效果。
三、经济理性的让位于政治
这场危机最引人深思的是经济理性如何被地缘政治考量压倒:
• 从纯经济角度,维持卢克石油海外资产的正常运行对各方都有利;
• 但从政治角度,任何对俄"让步"都被视为战略失败。
结果就是:保加利亚等国民众要为本与他们无关的大国博弈付出实际代价。
更深层的地缘政治寓意
一、美国战略的重新评估
这场危机引发了对美国领导方式的质疑:
单边主义的代价:美国在做出影响盟友的重大决定时,协商不足。
战略协调的缺失:制裁作为外交工具,需要与盟友的实际情况更好配合。
信誉损伤的风险:如果欧洲民众因美国制裁而遭遇能源危机,对跨大西洋关系的支持可能减弱。
二、欧洲战略自主的紧迫性
这起事件为欧洲的"战略自主"主张提供了最新论据:
能源自主的必要:不能将能源安全寄托于他国决策。
政策独立的价值:需要建立独立于美国的制裁评估机制。
危机应对的一体化:必须加快欧盟层面能源应急机制建设。
三、多极世界的预演
这场制裁危机实际上是未来多极世界的一个缩影:
• 美国依然强大,但已不能单方面决定一切;
• 中等国家在大国博弈中面临艰难抉择;
• 经济相互依赖成为战略武器,但也带来共同伤害。
结语:自伤性制裁的悖论
这场卢克石油制裁危机,恰如您所言,是"在自伤性伤口上撒盐"的完美例证。它揭示了当代国际政治的一个根本悖论:在高度全球化的经济中,制裁这把双刃剑对挥剑者的伤害往往不亚于被制裁者。
西方特别是欧洲,正陷入一个战略困境:既要通过对俄制裁展示团结和决心,又要承受制裁带来的经济痛苦。这种痛苦不是平均分配的——柏林和巴黎的政策制定者可能感受不到索菲亚和布加勒斯特普通民众在加油站面临的现实焦虑。
最终,这场危机提出的问题比解答的更多:当战略考量与经济理性冲突时如何取舍?当盟友利益与自身政策目标不一致时如何协调?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是否真的存在不伤及自身的制裁手段?这些问题,远比卢克石油资产归属本身更加值得深思。
浏览或加入电报频道
https://t.me/unbrainwashyourself
作者:
bystander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808637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