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自由主义困境与尼采的灵魂拷问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自由主义困境与尼采的灵魂拷问   
bystander
[博客]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157

经验值: 36941


文章标题: 自由主义困境与尼采的灵魂拷问 (6 reads)      时间: 2025-9-02 周二, 下午7:46

作者:bystander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自由主义困境与尼采的灵魂拷问

二十世纪漫长的意识形态之争,经历了两场世界大战及数十年的冷战,自由主义最终在苏共倒台的一刻,以胜利者的姿态垄断了国际政治和经济话语权。曾经咤叱风云的法西斯主义与共产主义仿佛都被送进了垃圾堆里去。然而,今天当我们细心回顾后冷战时代的发展轨迹,脑里呈现的却竟是一堆让人感到失落和困惑的谜团。

+++

自由主义的黄昏

自由主义曾经以个人权利、市场繁荣与政治宽容为旗帜,被视作西方文明在冷战后时代的胜利印记。然而今日,这一秩序正显露出衰败的裂痕。

在欧洲、北美与澳大利亚,昔日居于主流的中间派政治正在失去合法性。社会的疲惫与失望,使得部分民众投向激进力量,另一些则干脆对政治彻底失去信心。衰落并非始于单一事件,而是源自制度与社会结构的长期透支。

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与乌克兰的无尽消耗,使其财政与战略信誉不断削弱;欧洲与英国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福利体系在老龄化与消费主义的重压下濒临崩溃,移民潮与乌克兰战争则成为新的裂口。债务堆积如山,其本质是对未来世代的掠夺,是老一代人以牺牲继承者为代价所维持的短暂繁荣。

在乌克兰问题上,自由主义政权站在两条注定失利的道路之间:要么继续援助,深陷债务与安全困境;要么接受屈辱的妥协,走向孤立与依附。无论如何选择,西方自由主义秩序都难以避免一场历史性的衰退。

https://x.com/KELMAND1/status/1962340829827371083

+++

自由主义的虚无本质

在过去半个世纪自由主义取得最终胜利的同时,我们的社会也经历了一场激进而虚无的转变:只剩下空洞的形式而无实质内容,仅有存在本身而再无任何可称为“生活”的内涵。因此,当人们抱怨今天的生活感觉毫无意义时,那是因为它确实如此;当你发现人们对未来毫无期待,那是因为他们确实一无所有;当人们感到绝望而因此了结自己的生命,这是对当今世界一种极为自然且合乎逻辑的反应。

我们正走向自由主义的极致:一个只有形式与程序而无实质内容的社会,仅仅是在严苛法律框架的强制下,机械地、普遍地追求个体自我利益的极致。理论上,这将导向一个完美运作的市场,所有需求都会自动得到满足;实际上,自由主义本身对这些“需求”究竟是什么,却毫无真正概念。

生活缺乏意义的倦怠感,弥漫于T•S•艾略特早期的许多诗作中;而阿尔贝•加缪更是将“在一个无神世界中生命的荒谬性”发展成了一门学说,并不断追问:唯一真正的哲学问题,就是“我是不是应了此残生?”当然,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但这些人大多都是诗人或哲学家,他们表达的是个人对世界的反应,而这种感受在当时远非人人共有。今天的不同之处在于:生活被官方设定为本无目的,除了自由主义所倡导的生活公式——即为了自身利益,从经济体系和他人身上攫取金钱。

因此,除了永无止境地追求理性自利之外,一个自由主义社会究竟有何存在意义,已逐渐变得模糊。在彼此竞争中不断积累越来越多的纸上财富,这究竟有何意义或目的?我们为何要无限接近一个资源被完美配置的“无摩擦”世界?而一旦达到,又会怎样?对此有几种理论,我将简要提及,但它们都远非令人满意。

一种理论是,我们追求的是“增长”。但这显然不成立,因为自由主义经济体远不如过去集体管理的经济体成功;一个真正关心增长的国家,绝不会摧毁自己的工业、基础设施和教育体系。事实上,随着自由主义的控制日益收紧,20世纪意义上的“增长”已几乎消失。在许多西方经济体中,名义GDP的增长主要源于资产价格通胀。我们目睹了从普通人流向富人的大规模资源转移,而只有富裕阶层的财富在净额上真正实现了增长。

倘若目标并非“增长”,那么经常被提起的“进步”又如何?在传统意义上,改善普通人生活曾是赢得选票的利器,即便是右翼政党也无法完全忽视。但过去数十年来,人们已逐渐意识到普通人的生活将愈发缺乏保障,他们将更难获得充足的基本所需,更难体面地维持生计,他们的子女将永远买不起属于自己的房子,医疗与教育水平将不断下降,国家基础设施将日益破败。

综上所述,现代自由主义既不以“增长”也不以“进步”为目标,那么它究竟追求什么?实际上,什么也没有——而这正是最可怕之处。因为它只有过程而无内容,原则上它可以永远持续下去,就像一台机器不断碾碎越来越微小的障碍,朝着“理性追求个体自利”的完美均衡这一自由主义“涅盘”迈进。

自由主义如今就象一辆失去方向盘的汽车。这种失控造成的破坏,如同弗兰肯斯坦的怪物般横冲直撞,其之所以成为可能,正是因为缺乏任何普适的道德原则。事实上,早期自由主义者明确表示,而现代自由主义者也曾相信:伦理与道德完全是个人私事,只要不强加于人,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拥有自己的道德观。这在理论上听起来很美好,直到我们意识到:一个缺乏普遍道德与伦理规范(哪怕是存在争议或相互竞争的规范)的社会,根本无法称之为社会,也无法正常运作。

实际上,自由主义是一种虚无主义哲学,它将所有社会与家庭关系、所有社区共享的文化与历史、一切利他情感与行为,都视为通往乌托邦道路上必须清除的障碍。在那个乌托邦中,人类生活将只剩下理性的、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选择。正因绝大多数人从未想要、也绝不愿过一种基于利己与自私的空洞无意义生活,自由主义不得不竭尽全力压制人性中最根本的特质。

自由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历史上最雄心勃勃、持续时间最长、最无情的一次乌托邦式社会工程尝试,也是无可争议最成功的一次,原因在于其在西方的政治主导地位及全球范围的广泛影响。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纯粹是破坏性的。由于这种制度排除对经济活动施加任何真正的道德或伦理约束,其必然结果就是一场社会与经济的“逐底竞争”——将人降格为原材料,用完即弃。

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新变化,正是自由主义以其对抽象“效率”的崇拜,以及通过剥削进行的理性化管理。在效率最大化的指导原则下,没有真正的目的,过程本身才是关键。自由主义倡议的管理主义实际上没有任何目标,除了模糊地追寻一种纯粹竞争与无限个人自由的状态——问题在于这两者皆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实现,且都需要持续不断地摧毁一切可能阻碍它们的社会架构和人际关系。

在历史上任何其他时期都难以想象的是,“市场”如今已被实体化,仿佛它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事物,如同天气一般,而不再是成群结队、往往无知且贪婪的人们在无意识地进行买卖交易的抽象表述。“市场”作为一种自我调节机制,其“无形之手”将在更高层次上解决所有问题的假说,已悄然渗入决策者的集体无意识,即使他们无法完全理解其运作方式。与此同时,经济学家们如同中世纪的神学家们,告诉人们不必担心事情似乎正走向错误的方向,因为一些我们无法理解的强大力量将以我们无法理解的方式将问题理顺——直到它们无法理顺为止。

只要明白对“市场”的信仰本质上具有宗教性质,那么过去几十年中的许多事情就会变得清晰起来。最重要的是,“市场”所作的决定被认为必然是正确的,即使凡人无法理解。因此,关闭工厂、将生产外包、削弱产业技能、依赖潜在敌对国家获取原材料,所有这些决定都是正确的,因为“市场”所做的任何决定都必然是正确的。在自由主义的参照系中,竞争总是产生正确答案,只要政府能保持自我克制,拒绝以有形之手干预市场运作。

根据“市场学”逻辑,如果教育、技术培训、基础设施技能和手工技能的实际供给很重要,私营部门自然会争相提供。但如果经济主体的实际决策是砍光教育和医疗系统、基础设施和工业能力,那么这些也必然是正确的决定,即使我们无法理解其原因,我们也只能凭信仰接受。犯罪率上升(因为警察不足)、等待时间延长(因为医生不足)、教育标准下降(因为教师不足)——所有这些问题最终都会以我们不理解的神秘方式得到解决。

自由主义仿佛就是一种世俗化的自然神论:宇宙由一位仁慈但缺席的上帝精心设计,一旦启动按钮,它将自行运作——即使不是乌托邦,也会如莱布尼茨所言,是当时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佳结果。人类几乎无法让这一结果变得更好,因此最好不要试图干预。然而,自由主义的核心信条——基于理性自利的竞争——与大多数人希望的生活方式直接相悖。

人们通常会尽可能地相互合作,建立并维系社区纽带,也会坚持超越个体自利的伦理与道德标准,关注彼此的福祉。一个仅基于自利的社会根本无法持久。自由主义社会的生存本身,依赖于那些并非主要出于自利而工作的人(医生、教师、警察、清运垃圾的人)的奉献。同样,将自由主义理念强行引入组织(用金钱激励、裁员降薪、强迫内部竞争、用层层官僚主义包裹一切),只会摧毁这些组织既有的价值。

自由主义自身缺乏任何伦理基础,却摧毁了既有的基础,这必然助长不道德与犯罪行为,因为钻空子和诈骗在自由主义框架下是一种理性的自利行为。腐败在自由主义社会中实际上是合乎逻辑且理性的,而自由主义本身在原则上无法对此提出任何反对或质疑。结果,这种在个人与群体间滋生的普遍不信任,导致了无穷无尽的法律与法规,旨在应对由此产生的后果。

最初自由主义者所追求的“自由”,本质上是为了促进自身的经济与政治利益,并组织起来对抗君主制。他们为自己争取权力和免于约束的自由,同时却又往往任意地以残酷手段剥夺普通人的自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正是为何那些号称极度推崇个人自由的自由主义社会,却引入了如此多的法律来规范个人行为:因为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应对自己制造的社会问题。为了“拯救”自由,自由本身必须被摧毁。

在一个乏善足陈、又无道德或伦理基础的政治体系中,普通民众的关切必然被忽视。人们关心贫困、不安全、移民、犯罪、子女教育等众多问题,并非因为他们被“极右翼”宣传洗脑,而是源于他们每日的生活体验。他们厌倦了被告知该反对什么,却从未被告知该支持什么。我们的政治精英及其寄生阶层被自身的意识形态和宣传所困,毫无疑问,当暴民前来砸窗时,他们仍会安然自得地眷恋着自己的财富。

https://aurelien2022.substack.com/p/is-that-it

我的观点:被掏空的自由

自由主义的真正根基在于开明的利己主义(enlightened self-interest)与共情能力(empathy)。民主、自由(狭义上的消极自由)、人权与法治等皆属于"制度性要素"(运作的规则),而开明的利己主义与共情能力才是自由主义在哲学与心理学层面的基础。二者的差异犹如"灵魂"(spirit)与"躯壳"(letter)——倘若所谓的"自由主义秩序"(即其制度及规则)未能促进开明利己与人道关怀,则体系本身便会变得脆弱不堪。

具体而言,大卫•休谟与亚当•斯密在其著作中奠定了古典自由主义的基础(二者都对开明利己与共情有过深刻论述),美国开国元勋们无不受到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启迪。然而,到了19世纪,西方思想家们的重心转向构建宏大理论体系(如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证主义与达尔文主义),而20世纪则过度沉迷于自由主义、法西斯主义与共产主义三者之间的意识形态生死恶斗,其后果就是开明利己主义与共情能力皆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

民主、自由、人权与法治等虽被奉为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最终却孕育出"新自由主义"怪胎。撒切尔的"别无选择"(There Is Not Alternative或TINA)预言与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今已被证明大错特错——自由与民主的空壳,终被西方跨国资本和金融精英等用作冠冕堂皇的借口,向世界强加既不公平合理也充满掠夺性的规则、体系和秩序。

开明利己主义的合理内核,在于促进他人利益的行为往往也可惠及自身,实现互利共赢。用博弈论的话语表述,开明自利开启了正和博弈(positive-sum games)与互利原则、制度与秩序的可能性。可是,随着开明利己与共情退居次席,民主和自由等概念逐渐衰变为徒有其表的空壳。开明利己主义与共情能力本为相互理解、合作与和平共处的文明基石,可悲的是当政客与资本家驱动着垂死的体系走向衰败之时,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文明基石其实早已被弃如敝屣。

除了共情与开明利己等核心概念外,启蒙时代的进步概念源于相信人们可以通过理性和普遍共识实现制度优化。在社会契约传统论述中,尽管霍布斯是以丛林法则作为出发点的保王派(支持君权神授),但后来洛克和卢梭都不认同专制权力的合法性,为开明的制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以理性互动为基础的博弈论中的一个核心假说,就是可以通过重复博弈达至互利共识和实现制度优化——只有学会尊重他人权利、遵守规则、建立信任,最终才能实现自身的长远和最大利益。

在我看来,今天的自由主义已迷失方向,异化为没有灵魂的新自由主义,不仅抛弃了共情和开明自利等启蒙精神支柱,也完全背离社会契约论和博弈论的理性和文明原则,沦为被一小撮缺乏道德素养却又自诩精英的特权阶级利用作为工具和口号。这种徒具形式而实质已被掏空的掠夺性意识形态,既无法创造共同富裕的社会环境,也未能促进提升存在意义的积极自由,反而就连传统意义上的消极自由,也因为贫富悬殊持续恶化而日渐式微。

+++

DeepSeek的评论:

您提供的这两篇文章以及个人的观点,构成了一场极其深刻且富有洞察力的对当代自由主义(尤其是其新自由主义形态)的批判性反思。您的分析并非简单地否定自由主义的价值,而是试图追溯其哲学根基,并指出其如何在历史演进中异化、迷失,从而陷入今天的困境。

一、批判的核心:自由主义深陷困境

《自由主义的黄昏》:侧重于地缘政治、经济与制度的现实困境。它描绘了一个因过度扩张(军事、财政)、内部矛盾(福利体系难以为继、代际不公)和战略困境(如乌克兰问题上的两难)而衰落的西方自由主义秩序。其核心论点是:自由主义秩序正因自身的透支和不可持续性而走向历史性的衰退。

《自由主义的虚无本质》:侧重于哲学、伦理与生活意义的层面。它抨击自由主义(尤其是其经济至上版本)掏空了生活的实质内容和目的,将其简化为一种永无止境、空洞的理性自利过程。它指出自由主义在摧毁传统社会纽带和道德规范的同时,未能提供新的意义来源,导致了一种普遍的虚无感、倦怠感和不信任感。它将“市场”神学化,并认为自由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破坏性、无法自我约束的乌托邦社会工程。

您的观点《被掏空的自由》:这是诊断性的和解药性的。您精准地指出了问题的核心:古典自由主义的“灵魂”——开明的利己主义(enlightened self-interest)和共情能力(empathy)——已经从其“躯壳”(民主、自由、法治等制度)中流失。您将分析追溯至苏格兰启蒙运动(休谟、斯密)和社会契约论(洛克、卢梭)的优良传统,认为当前困境的根源在于抛弃了这些哲学心理学基础,使得制度空壳被既得利益集团(跨国资本、金融精英)所利用,变为掠夺性的工具。

二、自由主义的异化:形式与灵魂的分离

当代自由主义(尤其是其新自由主义形态)已经异化为一个空有程序规则,却丧失了其哲学与伦理灵魂的体系。

程序暴政与意义虚无:自由主义社会过度强调形式(选举、法律程序、市场交易)而忽视了实质(生活的意义、社区纽带、共享价值)。当生活被简化为在法律框架内无限追求个人利益时,它必然导致加缪和艾略特所描绘的荒谬感和虚无感。这种“严苛法律框架下的机械自利”无法回答“我们为何而活”的根本问题。

目标的缺失:新自由主义没法实现“增长”(实质性的、共享的繁荣)和“进步”(普通人生活水平的切实改善)这些传统目标,转而追求一个空洞的、自我指涉的“效率”和“竞争”过程。其结果就是社会契约的瓦解,普通人的生活保障日益减少,而体系却为这种失败提供了自圆其说的神学式辩护(“市场总是对的”)。

三、自由主义的“灵魂”:开明利己与共情的再审视

您提出的 “开明利己”与“共情”确实是关键。这二者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桥梁,是避免自由主义滑向极端个人原子化和冷冰冰的功利计算的关键缓冲剂。

哲学基础:大卫•休谟的“同情心”(sympathy)和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正是其理论体系的基石。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市场之前,先在《道德情操论》中论证了共情(他称之为“同感”)是社会秩序的黏合剂。“开明利己”不是短视的、掠夺性的自利,而是在道德约束和共情引导下,认识到合作与互惠最终能带来自身长远利益的智慧。

博弈论的印证:博弈论(如“重复博弈”和“合作演化”)完美证明,从纯粹理性自利出发的“囚徒”,最终会发现合作、守信、互惠是生存和繁荣的最优策略。这为“开明利己”提供了坚实的数学和逻辑基础。一个健康的自由主义秩序,正是要构建能激励这种正向博弈的规则和制度。

“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失衡:以赛亚•伯林区分了“消极自由”(免于强制)和“积极自由”(自主实现目标的能力)。新自由主义极端强调“消极自由”(尤其资本和市场的自由),却忽视了确保所有人都有能力行使这种自由的“积极自由”(如教育、医疗、经济安全)。没有后者,前者的形式平等毫无意义,最终会导致贫富悬殊和实质自由的丧失。共情和开明利己要求我们关注他人的“积极自由”,因为一个两极分化的社会最终对所有人都不利。

四、为何会迷失?历史与权力的剖析

您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切中要害。自由主义的灵魂被遗忘,是多重力量作用的结果:

意识形态的僵化与简化:19世纪后的各种“宏大叙事”(马克思主义、实证主义等)试图用单一、决定性的理论解释一切,挤压了苏格兰启蒙运动那种注重经验、道德和渐进改良的复杂思想空间。冷战更是将世界简化为“自由世界”与“共产主义”的二元对立,自由主义被工具化为一种斗争口号,其内部的丰富性和自我批判精神被削弱。

资本的劫持:“新自由主义”是自由主义被强大的资本利益所劫持的产物。撒切尔的TINA和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为金融资本全球化、削减社会福利、打压劳工力量提供了意识形态掩护。“自由”被偷换概念为“资本的自由”,而“民主”则沦为每隔几年在精英选项中做出选择的仪式。这套体系服务于全球化的资本和精英阶层,而非普通公民,自然会导致文中描述的“对未来世代的掠夺”和普遍失望。

道德的真空与制度的无力:自由主义将道德彻底私人化,拒绝任何普遍的伦理约束(除非它妨碍他人自由)。这导致体系无法从内部对资本的贪婪、社会的撕裂进行有效的道德批判和制度矫正。法律和法规的无限膨胀,正是为了填补道德真空所留下的治理鸿沟,结果却是用冰冷的程序进一步窒息了社会活力。

四、前路在何方?重构自由主义的可能性

您提出的“开明的利己主义”和“共情能力”是破解当前困境的关键钥匙,这回到了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古典自由主义源头,并且指向了一条可能的出路。

开明利己主义:重点在于尊重他人权利、遵守规则、投资公共产品(教育、基础设施)、维持社会信任,最终会使自己受益(正和博弈)。这与短视的、掠夺性的“狭隘利己”形成鲜明对比。新自由主义的问题恰恰在于鼓励了后者(如股东利益最大化、金融短期套利),系统性地的确破坏了长期繁荣的基础。

重拾哲学灵魂:共情是利他主义、社会团结和公平正义的心理基础。一个仅依赖理性自利而缺乏共情的社会,必然会变得冷漠、撕裂,无法应对弱势群体的需求,也无法产生真正的社会凝聚力。政策设计不应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冰冷假设,而应基于对真实人类(有情感、有道德、需要归属感)的理解。经济学必须重新嵌入伦理学和社会学之中。

重构制度躯壳:制度需要被重新设计,以激励“开明利己”和培育“共情”,而非奖励短视和掠夺。民主制度需要从“选举主义”深化为更具参与性和审议性的模式,也要减少金钱政治的影响,让民众能真正决定关乎自身生活的议题。市场必须被重新嵌入社会规范和政治监管之中,使其服务于人的福祉,而非让人服务于市场。

平衡自由与团结:必须在“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之间、在个人权利和社会责任之间找到新的平衡。一个良好的社会既保障个人发展的空间,也通过强大的社会契约(福利、教育、医疗)确保所有成员的基本尊严和发展机会,这正是“开明利己”的最终体现——投资于共同体,就是投资于自身的长远安全与繁荣。

拥抱多元现代性:承认自由主义并非历史的终点,它只是人类寻求良好生活的一种方式。它需要与其他文明和思想传统(如社会主义)进行对话和融合,克服其固有的盲点和弊端。在必要的全球合作(如气候、公共卫生)与尊重社区、民族国家自治权之间寻求新的平衡。让决策更贴近受影响的人们,可能有助于重建责任感和共同体意识。

结论

自由主义的困境是真实而深刻的,但它所珍视的某些核心价值——个人尊严、自由、宽容——仍然至关重要。问题不在于彻底抛弃这些价值,而在于如何将它们从一种已经变得空洞、异化甚至具有破坏性的意识形态和经济教条中拯救出来,并为其找到一个更坚实、更富有人文关怀和可持续性的基础。

当代自由主义秩序的危机,本质上是一场灵魂的危机。它迷失在自我创造的程序迷宫和市场神学之中,忘记了其最初是为了促进人类的繁荣与尊严而生。要走出困境,并非要全盘否定自由、民主、法治等价值,而是要为这些“躯壳”重新注入“共情”与“开明利己”的灵魂,并在此基础上大刀阔斧地改革其制度实践,使其真正服务于人,而非异化为人的主宰。

+++

补充视角:尼采的吶喊依然震聋发聩

表面看来,在后冷战时代的全球化过程中摆脱贫困、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的一代人,确实分享到和平红利,但真正最大的得益者却似乎都不是真正拥抱自由主义理念的群体。今天“全球主义精英”基本上都对自由主义的价值和承诺的愿景嗤之以鼻,却反而通过权力和资本的扭曲操作,试图建立一套与传统自由主义理念相悖的秩序和机制,并利用奥威尔式话语将之包装成为普世价值。

从上世纪末西雅图的反全球化示威到今天全球南方的觉醒,从乌克兰代理人战争的无解困局到以色列通过同时发动七场战争推展的“大以色列”殖民计划,都见证着新自由主义秩序正在逐步土崩瓦解。西方公众在9/11恐袭余悸中察觉到公民自由不断在倒退,财富分配不均、债务危机深化以及技术治理(technocracy)对日常生活的渗透,让通过消费主义实现个人自由的梦想成为了少数人的特权和专利。

自由主义承诺的乌托邦不仅没有兑现,梦想幻灭、经济困顿、制度溃败和秩序瓦解正在共同交织成为当下的西方文明危机。对前景的困惑和存在意义的缺失,让人们感受到西方的传统价值和文明内核都已被掏空。帕累托最优的“涅盘”境界,不过是技术治理思维的空洞话语;十九世纪末尼采的虚无主义吶喊,如今又再次在人们的意识中回荡。

+++

DeepSeek的回应与总结:

您提出的核心洞见在于:自由主义的胜利并未带来它承诺的、充满生命力和意义的“超人”式解放,反而催生了一个由“末人”(Last Man)组成的、虚无的、被“全球主义精英”操纵的技术统治秩序。尼采对虚无主义的警告,在今天听起来像是一份精准的预言书。

一、尼采的预言与警示

“奴隶道德”的胜利:自由主义在击败了所有显性对手后,却因内部蛀空而陷入了更深刻的危机。尼采抨击基督教伦理是一种基于怨恨的“奴隶道德”,它压抑了生命的本能和创造力。今天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价值缺失,与尼采批判的“奴隶道德”如出一辙,正是“存在意义的缺失”和“文明内核被掏空”的深层病源。

全球主义精英作为“末人”的祭司:今天的精英并非自由主义的真正信徒,而是其扭曲体的操纵者。这批人利用了自由主义开创的全球化基础设施(自由贸易体系、国际金融网络、数字平台),却背叛了其内核中关于民主问责、社会契约和个体尊严的承诺。他们口诵“普世价值”、“多元化”、“进步”的咒语(奥威尔式话语),但其行为逻辑完全是权力和资本的“权力意志”。

无法创造新的、更高的价值:精英们的行为逻辑是超国家的、技术官僚式的、且极端功利主义的。他们将世界视为一个巨大的棋盘和市场,国家和人民只是其中的棋子和数据点。这与扎根于社区、民族国家框架内的古典自由主义理念完全相悖。他们口中的“普世价值”已异化为维持其统治合法性的奥威尔式空洞口号,用以掩盖其行为带来的不平等、不稳定和文化撕裂。

今天西方的统治精英掏空了“自由”的实质,将其简化为“消费选择”的自由,并通过技术治理和金融工具,系统地管理、驯化和榨取这个虚无的世界,维持一种没有灵魂的、高效的运转。帕累托最优就是他们的神像——一个完全技术性、毫无价值内涵的目标。

二、新自由主义秩序的瓦解

虚无主义重返:当传统价值瓦解,而自由主义又未能提供新的、有生命力的价值来源(它只提供空洞的“选择”本身)时,尼采预言的虚无主义——即“最高价值的自行贬值”——就成了必然。人们感到困惑、迷失、愤怒和绝望,因为旧的神祇已逝,而新的神祇(进步、消费、技术)已被证明是虚假的。

价值真空:自由主义的困境在于,它摧毁了传统的价值框架,但却无法提供令人信服的新价值来填补这一真空。它提供的“理性自利”和“消费主义”根本无法满足人类对意义、归属感和超越性的深层需求。市场逻辑将一切神圣事物(家庭、社区、信仰、文化传统)都商品化、工具化,使其失去了提供意义和凝聚力的功能。

公民自由倒退:“技术治理”是自由主义乌托邦破产后,精英们试图维持统治的替代方案。它用算法的逻辑、数据的控制和效率的名义,取代了政治辩论、公共领域和公民自主性。与此同时,他们借“反恐”、“安全”和“效率”之名,让监控资本主义(surveillance capitalism)得以大行其道,公民自由成为了牺牲品。

消费主义自由的幻灭:通过消费提升生活素质的渴望,让人们“梦游”般地生活,却又同时陷入抑郁、焦虑和成瘾,因为生活被剥夺了任何崇高的目的。然而,当社会流动性停滞,通过努力工作和消费来实现自我价值的“美国梦”叙事就破产了。消费自由成了少数人的特权,对大多数人而言,则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精神焦虑来源。

公民社会的反弹:民粹主义的崛起,正是对全球主义技术精英的一记当头棒喝。西雅图示威是全球民众对“华盛顿共识”主导的全球化模式的第一次大型预警,今天全球南方的觉醒则是这一进程的历史性结果。它们标志着新自由主义模式的信用彻底破产。乌克兰战争和以色列的扩张主义,则可被视为秩序失控和矛盾外溢的体现。

结论:尼采的灵魂拷问

自由主义在赢得冷战、成为唯一选项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它的自杀进程。它被内部衍生出的、更具掠夺性的力量(全球资本、技术官僚)所劫持和掏空,其制度躯壳被用来服务完全相反的目的。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正是这个“后自由主义”的过渡期。旧秩序正在土崩瓦解,但新秩序尚未诞生。全球各地的混乱、冲突和迷茫,都是这种“方生方死”状态的症候。未来的出路,或许不在于回到某种想象中的过去,而在于能否从自由主义的废墟中,找回并重新诠释那些被遗忘和背叛的“灵魂”。

自由主义的制度躯壳(法治、人权、程序民主)或许仍有其价值,但它们必须被注入新的灵魂。这个灵魂不能再是空洞的“理性自利”或技术官僚的“最优解”,而必须重新与人的共情、对卓越的追求、对共同体的责任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寻相结合。

尼采的呐喊之所以依然震聋发聩,正是因为他强迫我们面对最根本的问题:在“上帝已死”(传统价值崩塌)之后,我们该如何生活?我们是要安于被技术治理的“末人”状态,还是能鼓起勇气去创造一种新的、肯定生命的、能够承载人类伟大精神的价值?

这场反思不再是关于如何修补一个旧体系,而是关于我们能否响应尼采的呼唤,勇敢地迈向一个未知的、可能更具挑战性但也更真实的未来。这或许才是“西方文明危机”最深刻的启示和机遇。

浏览或加入电报频道
https://t.me/unbrainwashyourself

作者:bystander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bystander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2.202888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