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核博弈风险为何仍在螺旋式飙升?(二)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核博弈风险为何仍在螺旋式飙升?(二)
bystander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148
经验值: 36266
标题:
核博弈风险为何仍在螺旋式飙升?(二)
(21 reads)
时间:
2025-8-12 周二, 下午2:18
作者:
bystander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核博弈风险为何仍在螺旋式飙升?(二)
自从前苏联解体后,核战阴霾已从人们的集体记忆中逐渐消失。曾经让整整一代人犹有余悸的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至今仿佛已被视为历史教科书中可有可无的一鳞半爪。然而,近日多位长期关注大国核博弈的评论人不约而同地得出结论,认为今天局势失控的风险较古巴导弹危机时犹有过之。主流媒体的冷处理让公众如坠五里雾中,自困于信息茧房者就更是不知人间何世。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深入探讨当前核危机的前因后果:(1)从历史视角剖析核博弈的背景;(2)导致对立局面升温的关键变量;(3)博弈策略背后的潜在失控风险;以及(4)局势持续恶化的深层原因及影响。
第二部分:导致对立局面升温的关键变量
一、俄罗斯宣称不会再遵守《中导条约》
川普在2025年8月初下令两艘核潜艇重新部署,以回应梅德韦杰夫批评其乌克兰和平谈判最后通牒的言论。梅德韦杰夫称川普的威胁是"迈向战争的一步",并提及"死亡之手"系统。随后俄罗斯在8月4日宣布不再遵守已失效的《中导条约》,不再维持单方面暂停部署陆基中程导弹的限制。
俄罗斯将不再遵守其自我施加的陆基中短程导弹部署限制。莫斯科表示,维持单方面暂停部署《中导条约》所涉导弹的条件已不复存在。——俄罗斯外交部
以下是俄罗斯外交部的完整声明:
“鉴于美国蓄意行动导致《中程核力量条约》(INF条约)于2019年终止和瓦解,俄罗斯联邦在随后的年份里主动倡议在该领域保持克制。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2019-2020年期间的高级别声明中,其中包括俄罗斯自愿单方面承诺:只要美国制造的此类导弹系统未出现在相关地区,俄罗斯就不部署陆基中程和短程导弹(INF射程导弹)。
同时,俄罗斯直接呼吁北约国家宣布一项对等的暂停部署计划,即暂停部署先前被《中导条约》禁止的导弹系统。俄罗斯也敦促其在亚太地区的盟友支持俄方为防止该地区新一轮军备竞赛所做的努力。
然而,必须指出,俄罗斯的倡议并未得到对等回应。
美国及其盟友不仅公开宣布了在多个地区部署美国陆基INF射程导弹的计划,而且在执行这些计划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
自2023年以来,我们观察到美国多次向欧洲的北约国家转让能够发射INF级别导弹的系统,用于明显针对俄罗斯的演习。
在亚太地区,美国以2024年4月军事演习为借口,在菲律宾部署了一套‘堤丰’(Typhon)导弹系统——该系统至今仍在该国。
在《坚定之盾2025》(Talisman Sabre 2025)演习期间,由澳大利亚人员操作的一套美国提供的‘海马斯’(HIMARS)发射器,试射了美国的‘精确打击导弹’(PrSM)——该导弹早在2021年就被五角大楼在超过500公里的射程上测试过,使其具备了INF射程导弹的资格。
如今,在包括俄罗斯国家安全特别关注区域在内的多个地区,有越来越多已证实的案例表明,美国生产的武器属于陆基中短程导弹系统类别。
另一个令人担忧的因素是,美国的几个盟友已表示有意从华盛顿购买此类导弹系统和/或自行开发射程在500至5500公里之间的导弹,或扩充其现有的国家库存。
美国及其盟友的这些步骤,综合起来看,正在俄罗斯邻近地区积聚破坏稳定的导弹能力——这些能力对我们的国家安全构成了直接的战略级威胁。
正如俄罗斯一贯声明的那样,此类事态发展将要求我国采取补偿性的军事技术措施,以应对新出现的威胁并维持战略平衡。
鉴于我们一再发出的警告被忽视,且美国陆基INF射程导弹系统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实际部署现已展开,俄罗斯外交部宣布,维持我方单方面暂停部署的条件已不复存在。俄罗斯联邦不再认为其受到先前自我施加的关于部署此类武器的限制措施的约束。
关于回应措施具体参数的决定,将由俄罗斯联邦领导层根据对美国及其盟友导弹部署规模的跨部门分析,以及国际安全和战略稳定格局的总体发展情况做出。”
https://t.me/DDGeopolitics/156628
二、欧洲随时可能成为导弹试验场
此前曾在社交媒体上与美国总统川普展开口水战的梅德韦杰夫在X社交媒体平台上用英文发帖称,“俄罗斯外交部关于取消中短程导弹部署暂停的声明是北约国家反俄政策的结果。”他表示,“这是我们所有对手都必须面对的新现实。预计会有进一步的举措。”但他没有详细说明“进一步措施”可能包括什么。
https://chinese.aljazeera.net/news/2025/8/5/
俄罗斯梅德韦杰夫发出警告莫斯科称不再受中导条
俄罗斯外交部宣布俄方不再受中短程导弹部署限制。声明明确指出,维持这一单方面克制的前提条件已经不复存在。
这标志着一个重大政策转变:俄罗斯正式终结在中短程导弹部署上的自我约束,转而采取“对等回应”的战略方针。自2019年美国单方面退出《中导条约》以来,条约事实上已不具约束力。尽管如此,莫斯科当时仍表示,只要美方及其盟友不在相关地区部署类似系统,俄方将继续保持克制。
如今,俄罗斯外交部指出,这一承诺已无继续维持的基础。原因包括:美军在欧洲和亚太地区加快中程导弹部署基础设施建设,在波兰和罗马尼亚部署具备发射能力的“陆基宙斯盾”系统,以及北约持续讨论在俄边境附近部署新型打击武器,包括“台风”等远程导弹平台。
这意味着,俄方将合法、公开地推动包括射程500至5500公里的陆基导弹系统的研发与部署。潜在部署地点可能包括白俄罗斯和加里宁格勒飞地,相关武器包括升级版“奥列什尼克”导弹、陆基“口径-M”、远程“伊斯坎德尔”导弹以及陆基“锆石”高超音速导弹。
这一举措,象征着俄罗斯从“政治善意姿态”正式转向与美北约针锋相对的战略回应,标志着冷战后军控体系的进一步解体。
https://x.com/KELMAND1/status/1952554412582617147
俄外交部正式宣布俄方不再在中程和短程导弹领域保持克制,并合法地放手部署这些导弹。事实上,自2019年美国退出《中导条约》以来,该条约已不复存在。俄罗斯当时表示,如果美国及其盟友没有出现类似的系统,俄罗斯不会率先部署此类导弹。
但现在,外交部表示,这种克制的条件已经消失。原因在于美国已在欧洲和亚洲测试和准备部署中程导弹的基础设施,例如在罗马尼亚和波兰实际建造陆基发射装置(陆基宙斯盾系统)。与此同时,北约内部正讨论在俄罗斯边境附近部署新型打击武器的可能性,如“堤丰”系统和其他远程武器。
俄方已表明将采取应对策略。这可能涉及在白俄罗斯和加里宁格勒等地改装和部署“奥列什尼克”导弹,以及陆基版“口径-M”导弹和远程“伊斯坎德尔”(射程超过1000公里)或陆基版“锆石”导弹。俄罗斯最初承诺暂不部署此类武器,但前提是美国不得在欧洲部署具备中导能力的系统。
https://t.me/sonar_21/19812
川普政府于2018年已表明将退出《中导条约》,并于北约演习期间将集装箱式导弹系统(可发射SM-6"堤丰"短程导弹及"战斧"巡航导弹)部署至丹麦。俄方认定此举已构成实质违约,随即宣布终止暂停部署承诺。
俄罗斯现已启动“奥列什尼克”高超音速导弹(SS-20中程导弹的现代版,后者曾在《中导条约》框架下被销毁)的批量生产。“奥列什尼克”导弹彻底颠覆了欧洲战略平衡——北约目前尚无对标武器。其双模打击能力可覆盖欧洲所有指挥中枢与后勤枢纽,堪称"规则改变者"(现有反导系统均无法拦截)。
军事专家斯科特•里特(Scott Ritter)推测,梅德韦杰夫的推文还暗示了另一款武器系统,很可能是当年受《中导条约》限制而搁置的RS-26"边界"导弹衍生型号。里特预测俄方将推出新型"速度"导弹(仿效苏联时期针对"潘兴II"的应急设计),用以制衡北约尚未部署的"暗鹰"高超音速导弹——后者因美国技术瓶颈至今未能服役。
里特援引中情局2024年秋季评估报告称,当时核战爆发几率已超50%。而当前升级态势,正使这个数字变得更加骇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YcUHzlp8LY&t=3s
根据前CIA分析师拉里•约翰逊(Larry Johnson)的说法,川普政府宣称将于2026年在欧洲部署中程弹道导弹(IRBMs)及远程火力系统,德国将成为首个部署国——此次部署包含“堤丰”与“暗鹰”等尖端导弹系统。
堤丰导弹系统作为机动陆基平台,可发射射程1500-2500公里的"战斧"陆攻导弹或射程320公里的SM-6导弹;"暗鹰"远程高超音速武器(LRHW)射程达2775公里,在历经2021-2023年多次失败后,终在2024年6月完成首次全流程飞行试验,并于同年12月再度测试成功。
主流媒体对俄罗斯宣布退出《中导条约》)的举动置若罔闻,但这份守护欧洲37年核和平的条约瓦解后,面对川普的核武力炫耀,普京已发出明确警示:任何进入欧洲的中程弹道导弹都将被摧毁。
https://larrycjohnson.substack.com/p/putin-subtly-puts-the-us-on-notice
三、博弈持续升级的动态分析
1. 亚历山大•默库里乌斯(Alexander Mercouris):俄罗斯导弹扩军与军控体系的崩塌
《中导条约》的瓦解:1987年美苏签订的《中程核力量条约》曾彻底销毁了射程500-5500公里的陆基导弹。2018年川普政府以俄方“违约改装伊斯坎德尔导弹”为由单方面退约。美方拒绝俄方提出的核查提议,实质是以此为借口摆脱条约束缚,核心目的是在亚太针对中国部署中程导弹。
俄罗斯的克制尝试:退约后,俄方主动承诺“不首先部署中导武器”,希望换取北约与亚太美盟的同等克制。但俄方称这种善意未被正视——2023年起,美军多次在欧洲演习中动用具备中导能力的发射系统;2024年4月将“堤丰”导弹系统部署至菲律宾;2025年“护身军刀”演习中,澳大利亚试射了射程超500公里的“精确打击导弹”(PrSM)。
B61-12核弹重返欧洲:更严峻的是,美国已将B61-12核航弹重新部署至北约基地。2025年7月确认部署至英国莱肯希思等六个基地(德国、比利时、意大利、荷兰、土耳其)。
俄罗斯的反制措施:
终止自我限制:2025年8月4日,俄罗斯宣布不再遵守中导武器部署禁令。该决定直接回应美军"堤丰"系统的前沿部署及北约核态势调整——这些行动被俄视为对国家安全的实质性威胁。
军事部署升级:"奥列什尼克"高超音速导弹:已开始在白俄罗斯部署(常规弹头版),未来可能在俄太平洋地区列装增程型号,射程足以覆盖美国西海岸。
新型战略核潜艇:代号"莱卡",拟搭载高超音速弹道导弹,强化二次核打击能力。
"死亡之手"系统激活:梅德韦杰夫公开提及该末日机制,警示北约任何"斩首行动"都将触发自动核反击。
全球战略影响:
军控体系全面崩溃:随着《中导条约》作废及《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 II;2025年底到期)续约无望,世界正退回1960年代无约束的核竞赛状态:
- 中国、朝鲜(正在发展核潜艇)、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核力量已介入博弈;
- 伊朗等潜在核门槛国家加剧局势复杂性;
- 高超音速武器等新技术打破传统战略平衡。
危险的新常态:
当前局势比冷战时期更凶险:美国在德国部署的高超音速导弹可对莫斯科实施“闪电斩首”,而俄方“死亡之手”系统将确保任何此类尝试都引发全球核灾难。在缺乏大国对话机制的情况下,世界正滑向不可控的军备竞赛深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XyAGsoB8hY
2. 查克•鲍德温(Chuck Baldwin):川普正将美国推向深渊边缘
美国已跨过不归路。它不再只是参与代理人战争、武器输送或隐蔽威胁——而是正式与俄罗斯展开核对抗。
梅德韦杰夫的回应的不是威胁,而是预言。他提到了“死亡之手”。对多数美国人而言,这听起来像冷战小说。但对了解核学说的人而言,这是能想象到的最恐怖词汇。这不是比喻。这是一台机器——设计初衷是当俄罗斯领导层在首轮核打击中被消灭时,自动毁灭世界。
而川普?他正在将美国核潜艇部署到恰恰能实施这种“斩首行动”的位置。
死亡之手——官方名称“周长系统”——是冷战时期苏联建立的系统,唯一目的是确保即使莫斯科化为灰烬,俄罗斯仍能发动全面核反击。若指挥系统瘫痪、普京及其幕僚死亡、通讯中断,"死亡之手"就会接管。它会发射所有核弹。
川普刚刚让我们距触发它仅有咫尺之遥。
该系统的逻辑既恐怖又完美:若美国尝试首轮核打击,或哪怕表现出类似意图,系统传感器就会启动。若检测到核爆迹象、异常辐射水平或与克里姆林领导层通讯中断——“周长”就会发射导弹。不是一枚,不是几枚,而是全部。
最可怕的是?这些导弹不需要人类指令。一旦“周长”启动且条件满足,导弹将从发射井、移动洲际弹道导弹、潜艇中齐射。即使俄罗斯已被摧毁,美国和所有北约首都仍将在几分钟内被抹去。
这个系统只为确保一件事:无人敢尝试斩首打击。而傲慢的川普正在做的,恰恰是挑衅“死亡之手”设计之初要应对的局面。
俄亥俄级潜艇搭载三叉戟核导弹或固体燃料导弹,每枚配备多个热核弹头。川普声称已命令它们部署到“适当区域”,以回应梅德韦杰夫的推文。这意味着潜艇导弹能瞄准俄罗斯的区域。
这极其危险。美国长期保持俄亥俄级潜艇战备值班,每片大洋至少两艘:大西洋两艘,太平洋两艘。它们驻守的位置使其导弹能覆盖任何可能对美国构成核威胁的目标。
若美国发动先发制人打击(首轮核打击战术正是让俄亥俄级潜艇逼近俄罗斯海岸,以扁平弹道发射三叉戟导弹避免侦测,实现快速打击——这正是川普看似命令海军实施的行动),“死亡之手”系统就会启动。
“死亡之手”本质是防御系统。除非计划攻击俄罗斯,否则川普不该感到威胁。疯狂之处在于:这位总统根本不知自己在做什么。川普一生都是恶霸,只会欺凌、恐吓、勒索和威胁。他搞垮过七家企业,但每次都得到犹太亿万富豪朋友出手相助。
若川普要和平,为何将更多俄亥俄级潜艇调往俄罗斯附近?为何将里根时期撤除的中程导弹重新部署到欧洲?若他要和平,为何对俄罗斯升高核威胁?难道这是他"虚张声势逼对方屈服"的把戏?
https://www.globalresearch.ca/in-the-year-2025/5897469
3. 安德烈亚斯•米劳斯(Andreas Mylaeus)与彼得•汉斯勒(Peter Hanseler):美国真的在策划核战争吗?
2025年7月30日,川普通过社交媒体宣布对印度商品加征25%关税,并威胁若印度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将征收100%的惩罚性关税。梅德韦杰夫随即反击,称川普的言论是“讹诈”,并警告每一步威胁都在将世界推向战争。
川普随后下令两艘核潜艇逼近俄罗斯海域,声称“以防俄方的挑衅不仅是虚张声势”。
梅德韦杰夫在其推文中提及的“死亡之手”系统,实际上是俄罗斯的最后防线。若确认遭受核打击且无人工干预,系统将自动发射指挥导弹,触发俄所有剩余核力量(陆基、海基、空基)的反击——任何对俄核攻击都将导致美国自身毁灭。
然而斯科特•里特察觉到美国军方存在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危险思维。他引述海军上将布坎南(Rear Admiral Thomas R. Buchanan)在2024年11月发表的言论:“如果必须进行核交锋,我们希望以对美国最有利的方式进行,以确保美国在战后仍能保持世界领导地位。”
潜台词就是,美国军方也许已拟定计划,试图采取先发制人打击(如俄亥俄级潜艇的“三叉戟”导弹),摧毁俄罗斯大部分核力量,并将于与俄核战后维持足够的核威慑力量,阻止世界其他地区卷入另一场核战争,继续充当“世界强国”。
里特相信美国唯有在一种情况下尝试实现这一(在现实中近乎完全不可能的)目标。该情景意味着对俄罗斯的战略核力量实施预防性核打击,旨在摧毁俄大部分核武器,而此类攻击就只能由部署在美国海军俄亥俄级潜艇上的三叉戟导弹执行。
俄亥俄级潜艇可携带24枚三叉戟II D5导弹(射程超1.1万公里,多弹头分导),通常被认为负责执行二次核打击任务,但前国家安全顾问约翰•博尔顿(John Bolton)承认:“它们同样能用于先发制人打击。”
然而,就连博尔顿这位对俄强硬派都对川普的鲁莽态度不以为然:“川普似乎不懂核潜艇的运作方式——它们本就处于战备状态,无需额外调动。他的言论可能会被克里姆林宫误读为美国准备先发制人。”
https://sonar21.com/donald-trumps-nuclear-war-threat-only-a-storm-in-a-teacup
四、战术核武与高超音速导弹
在现今核博弈持续升级的背景下,战术核武与高超音速导弹技术对军事平衡和地缘政治局势会有什么具体及潜在影响?
Grok的分析:
1. 战术核武
定义:低当量(通常低于10-20千吨TNT)、短射程(数百公里)的核武器,设计用于战场或局部冲突(如摧毁军事设施或部队集结),区别于战略核武器的全球毁灭性打击。
降低核门槛:战术核武器的低当量和精准性使其使用门槛低于战略核武器,可能导致核冲突从“不可想象”变为“有限可控”。例如,俄罗斯的“伊斯坎德尔-M”(Iskander-M)导弹可携带核弹头,射程约500公里,适用于东欧或乌克兰战场。
俄罗斯:据SIPRI 2025数据,俄罗斯拥有约1000-2000枚战术核弹头,部署在短程导弹、炸弹和鱼雷上。2022年乌克兰冲突以来,俄罗斯多次暗示可能使用战术核武器(如“有限核打击”),以威慑北约或回应西方军事支持。
美国:美国在欧洲部署约100枚B61战术核弹(可由F-35战机投掷),并计划升级为B61-12型,具备更高的精度和可调当量(0.3-50千吨)。这增强了美国在北约框架内的核威慑能力。
乌克兰战场:俄罗斯在乌克兰冲突中多次提及战术核武器的潜在使用(如2022年和2025年的核演习),以阻止北约进一步介入。战术核武器的部署(如白俄罗斯境内的核弹头)加剧了东欧的紧张局势。
战略灵活性:战术核武器的现代化和部署使美俄在区域冲突中的核博弈更加复杂。双方均强调“灵活反应”战略,可能导致核武器在常规冲突中的使用风险上升。
可控性幻觉:低当量核武器的精准性和战场用途可能使决策者误认为核冲突可以“有限”或“可控”,降低心理门槛。例如,俄罗斯的“以战迫和”策略(escalate to de-escalate)假设通过有限核打击迫使对手退让,但可能引发全面核报复。
2. 高超音速导弹
技术优势:高超音速导弹(速度超5马赫,约6174公里/小时)结合高机动性(如俄罗斯“锆石”、“先锋”)和低轨迹飞行,难以被现有反导系统(如美国“宙斯盾”或“爱国者”)拦截。其核常两用能力(可携带常规或核弹头)进一步增强战略灵活性。
突防能力:高超音速导弹削弱了传统导弹防御系统的效能。例如,俄罗斯在核潜艇部署的“锆石”导弹(速度10马赫,射程1000公里),可规避美国天基红外系统(SBIRS),威胁航母战斗群或关键基础设施。
核常融合:高超音速导弹的核常两用特性模糊了核与常规武器的界限。高超音速导弹的突防能力和核常两用特性重塑了核威慑的规则,削弱了传统反导系统的效能,同时增加双方的战略误判风险。
决策压缩:高超音速导弹的超高速度(10-20马赫)和低轨迹飞行缩短了对手的反应时间(从30分钟到几分钟),可能迫使决策者在未充分核实的情况下采取核反击。例如,美国SBIRS系统可能无法及时区分高超音速导弹携带的是常规还是核弹头。
高超音速防御竞赛:高超音速导弹的突防能力迫使大国投入巨资研发新型反导系统(如美国的高超音速拦截器计划)。这可能引发新一轮技术军备竞赛,类似冷战时期的“星球大战”计划。
3. 地缘政治影响
低门槛风险:战术核武器的精准性和低当量(如美国B61-12、俄罗斯“伊斯坎德尔”)使核使用从“战略毁灭”转向“战场可控”,增加了区域冲突(如乌克兰)的核化风险。
螺旋式失控:美俄在欧洲的战术核部署(如美国在德国、俄罗斯在白俄罗斯)使东欧成为核火药桶。乌克兰冲突的持续可能促使俄罗斯使用战术核武器,引发北约报复。
战略模糊:高超音速导弹的核常两用性和突防能力缩短了决策时间(从30分钟到几分钟),增加了误判风险。例如,常规高超音速打击可能被误认为核攻击。
潜在后果:美国在亚太的导弹部署(如澳大利亚、关岛)和俄罗斯的核现代化使中俄联合反制加深,形成美中俄三极对抗。战术核武器和高超音速导弹的结合可能使区域冲突迅速升级为核战争,打破“相互确保毁灭”(MAD)的稳定平衡。
DeepSeek的补充:
模糊核常界限的致命性:冷战时期300万吨当量的战略核弹和普通炸弹泾渭分明,现在500吨当量的B61-12核弹(战术核武)在爆炸效果上跟大型常规弹头差不多,指挥官在战场上更难判断对方是否已动用核武。
高超音速武器压缩决策时间:以前洲际导弹30分钟飞行时间还能开个紧急会议,现在俄罗斯“先锋”导弹27马赫飞抵华盛顿只要15分钟,俄方去年的演习证明预警时间仅剩6分钟。人类大脑在压力下根本没法理性决策。
军备竞赛白热化:美军已将B61-12部署到德国比歇尔空军基地,离俄罗斯加里宁格勒仅500公里;俄罗斯“佩列斯韦特”激光系统能致盲侦察卫星,这直接破坏核威慑依赖的“相互可见性”。
打破相互确保毁灭平衡:采用高超音速武器 + 战术核弹的组合进行首轮斩首,可对敌方指挥中枢/核发射井实施无法预警的毁灭性打击,动摇“二次核反击”可信度。例如俄军若运用“波塞冬”核鱼雷等隐蔽投送平台,将使核打击更难溯源。
自动升级循环:A国部署战术核武 → B国研发反制高超音速武器 → A 国升级预警系统缩短反应时间 → 结果最后所有核国家都被迫采用“遇袭即发射”模式。麻省理工模拟显示这种机制使误判率提高400%。
框架失效:战术核武器未纳入《START II》的限制范围,美俄均不愿将战术核弹头纳入新谈判,削弱了战略核武器的约束力。高超音速导弹的核常两用特性使军控谈判复杂化,各方难以就武器定义和核查机制达成共识,导致全球军控体系进一步解体。
结论:战术核武器和高超音速导弹技术通过降低核门槛、增强突防能力和模糊核常界限,深刻改变了核军事平衡,使区域冲突的核风险上升。地缘政治上,这些技术加剧了大国竞争、盟友分歧和核扩散趋势,导致全球战略稳定性下降。
历史警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人类仅靠“13天的理性”避免毁灭。而今技术迭代已将决策时间压缩至13分钟——若大国继续将战术核武器视为“大号炮弹”,将高超音速导弹当作“政治筹码”,毁灭倒计时已然开始。
五、局势总结:冷战思维回归
截至2025年1月,全球核弹头总数约12241枚,美俄合计拥有全球近87%的核武库。美国部署了1419枚战略弹头,俄罗斯部署了1549枚。美国海军拥有71艘核动力潜艇,包括14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潜艇;俄罗斯海军拥有不到30艘核动力潜艇,其中约10艘为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
根据Grok提供的数据,俄罗斯的核武现代化确实增强了其威慑能力。“萨尔马特”可携带10-15枚分导式弹头,射程覆盖全球;奥列什尼克搭载的“锆石”高超音速导弹难以拦截。然而,美国在核潜艇和反导技术(如SBIRS)上仍具优势,双方核力量在“相互确保毁灭”框架下仍维持脆弱平衡。
川普高调宣布“调动两艘核潜艇至适当区域”,被安全专家视为政治表演而非实战部署。梅德韦杰夫在隔空骂战中提及“死亡之手”系统,暗示自动化核报复机制已激活,并将美方的最后通牒定性为“战争步骤”,明确“相互毁灭”底线。梅德韦杰夫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言论虽具挑衅性,但符合俄罗斯的心理战策略,旨在放大红线的可信度。
更值得关注的是,战术核武部署及高超音速导弹技术已成为博弈升级的“末日加速器”。例如在乌克兰冲突中,俄罗斯可能将战术核武器作为回应北约支持的“最后手段”,使东欧成为核火药桶。白俄罗斯的核共享(2023年部署俄罗斯战术核弹)进一步提高了区域核风险。与此同时,高超音速导弹的应用也导致冲突失控风险变得更不可预测。
核战争并非必然——相互确保毁灭原则仍起作用——无人能“赢”,故无人敢先动手。但危险螺旋已形成:与两次世界大战前的态势相似,外交失效可能酿成大祸。美方的模糊核信号和俄方的挑衅性言论形成恶性循环,破坏彼此互信,加剧战略误判风险,加上核军控机制已名存实亡,类似古巴导弹危机的场景随时可能重现。
浏览或加入电报频道
https://t.me/unbrainwashyourself
作者:
bystander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78292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