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核博弈风险为何仍在螺旋式飙升?(一)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核博弈风险为何仍在螺旋式飙升?(一)
bystander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148
经验值: 36266
标题:
核博弈风险为何仍在螺旋式飙升?(一)
(20 reads)
时间:
2025-8-11 周一, 下午6:31
作者:
bystander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核博弈风险为何仍在螺旋式飙升?(一)
自从前苏联解体后,核战阴霾已从人们的集体记忆中逐渐消失。曾经让整整一代人犹有余悸的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至今仿佛已被视为历史教科书中可有可无的一鳞半爪。然而,近日多位长期关注大国核博弈的评论人不约而同地得出结论,认为今天局势失控的风险较古巴导弹危机时犹有过之。主流媒体的冷处理让公众如坠五里雾中,自困于信息茧房者就更是不知人间何世。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深入探讨当前核危机的前因后果:(1)从历史视角剖析核博弈的背景;(2)导致对立局面升温的关键变量;(3)博弈策略背后的潜在失控风险;以及(4)局势持续恶化的深层原因及影响。
第一部分:从历史视角剖析核博弈的背景
一、2025年7月至8月的一系列升级事件
据《巴黎人报》报道,当俄罗斯前总统、现任国家安全会议副主席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提及俄罗斯“死手系统”(Dead Hand)核机制时,引发了华盛顿与莫斯科之间的紧张升级。这一系统引起了全球关注,特别是其是否真的可以在缺乏指挥层的情况下自动发动核反击。
文章指出,这一系统又名“周界系统”(Perimeter),最初在苏联时代研发,其核心理念是即使在俄罗斯指挥层遭受首轮核打击、通信中断或国家高层全部被摧毁的极端情况下,仍能自动对敌方发动报复性核攻击。这一系统一旦感知到大规模核打击,它将激活命令链条,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授权核反击。
“死手系统”是专门针对美国的“最后一击”。然而,这样的系统并非没有风险。1983年,一名苏联军官拒绝相信系统关于美国发射核导弹的预警——那其实是阳光反射造成的误判。如果他当时选择了信任系统,全球可能陷入核灾难。
https://chinese.aljazeera.net/behind-the-news/2025/8/3/
俄罗斯死手系统如何确保自动核反击机制启动
“死亡之手”是苏联在与美国长达数十年的冷战(1947-1991)期间研发的一套自动核威慑系统。它是莫斯科对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1983年宣布的美国战略防御计划的回应代号,该计划是一项大规模导弹防御系统。
死手系统数十年来一直处于保密状态,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后才被披露,当时参与其研发的军官和决策者开始提供证词。1993年,一位美国俄罗斯军事专家在接受报纸采访时证实,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研制出“末日”系统,并准备在莫斯科遭到袭击时向美国发射导弹。
2025年7月中旬,“死亡之手”的讨论再次出现,当时美国总统唐纳德•川普要求俄罗斯在50天内停止其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并威胁将考虑实施严厉的经济制裁。两周后,川普将期限缩短至仅10天,称他尚未收到克里姆林宫的任何回应。
俄罗斯的回应来自措辞强硬的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他曾任俄罗斯总统(2008年至2012年),现任俄罗斯国家安全委员会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在X平台(原推特)上发表声明称:“让他(川普)回忆一下他最喜欢的《行尸走肉》电影,别忘了‘死亡之手’有多危险。”他指的是俄罗斯的报复性核威慑系统。
2025年8月1日,川普下令向俄罗斯附近地区部署两艘核潜艇。并表示,他不再认为与普京对话有任何意义,并对基辅迟迟未能达成停火协议、未能结束2022年2月24日爆发的战争表示愤怒。
https://chinese.aljazeera.net/encyclopedia/2025/8/5/
死亡之手俄罗斯的核末日机器
过去两周发生的两起事件——据推测均经总统授意或批准——正在将"末日时钟"拨向午夜。其一是美军欧洲司令部现任司令克里斯托弗•多纳休将军(General Christopher Donahue)向北约发表的讲话;其二是美国改变其在欧洲部署核武器的政策。
2025年7月中旬,在美国陆军协会于德国举行的会议上,克里斯托弗・多纳休将军表示,北约和美国盟军现在有能力在前所未有的、比以往快得多的时间框架内,从地面攻克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Kaliningrad)。
他称加里宁格勒宽约47英里,四周被北约国家包围,因此在地面行动中易受攻击。这番话是在北约“东部侧翼威慑线”计划的背景下说的,该计划旨在增强波罗的海地区的地面军事能力和战备状态。
多纳休这一不明智的言论在俄罗斯政界和民众中引发了强烈反响。俄罗斯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列昂尼德・斯卢茨基(Leonid Slutsky)警告称,对加里宁格勒的攻击将被视为对俄罗斯本土的攻击,这将触发俄罗斯核策略下所有必要的报复措施。俄方认为加里宁格勒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北约对其发动的任何攻击都可能是一次重大升级,甚至可能引发核回应。
川普批准的另一项行动同样让俄罗斯人别无选择,只能得出美国正准备攻击俄罗斯的结论——他下令向欧洲运送核武器。
B61-12重力炸弹自2008年以来首次重新部署到英国,2025年7月已确认交付给英国皇家空军莱肯希思基地(RAF Lakenheath)。这传递了一个重要的战略信号,标志着时隔15年美军战术核武器重返英国领土。目前,这些炸弹分布在五个北约国家的六个主要基地,总计约有100至150枚前置部署。
https://sonar21.com/trump-escalates-nuclear-threat-to-russia-taking-the-world-to-the-brink-of-nuclear-war
军事评论人斯科特•里特(Scott Ritter)指出,有报道称美国近期向英国运送了B61-12型核重力炸弹,且这一行动不在北约核威慑框架之内。这一单边举措,加之英国和法国的《诺斯伍德宣言》(Northwoods Declaration;旨在整合两国核策略)以及英国将其核保护伞扩展至波兰的行为,标志着核态势正朝着危险的方向升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dvV2ppoC5A
二、DeepSeek:事态发展脉络
1. 核心背景:《中导条约》体系崩塌
2018年,美国川普政府以“俄方9M729导弹违约”为由单方面退出《中导条约》(又称《中程核力量条约》或《中程导弹条约》;简称INF条约),摧毁冷战后军控基石,解除了中程导弹研发与部署的法律约束。
俄方认为美方退约是“蓄意行为”,且对自身在罗马尼亚等国部署的“陆基宙斯盾”等系统避而不谈,加剧战略互疑。
2. 美方及北约的实际部署行动
导弹部署:美国在菲律宾(2024年4月)、欧洲(罗马尼亚、波兰、德国等,2023年起)部署“堤丰”系统(可发射中程战斧导弹);在澳大利亚“护身军刀2025”演习中试射射程超500公里的“精确打击导弹”(PrSM),并将具备INF能力的系统调往欧洲北约基地用于针对俄的演习。
核武升级:美国向欧洲5个北约国家的6处基地(含英国莱肯希思基地,时隔15年重返)重新部署B61-12战术核弹,逆转冷战后削减前沿核武的趋势。日本、波兰、日韩澳等美国盟友积极谋求或研发中程导弹能力,进一步破坏战略平衡。
外交努力失败:俄罗斯2019-2020年单方面暂停部署中导,前提是美方对等遵守,但多次呼吁北约及亚太盟友遵守禁令均未获回应,北约反而加速在“陆基宙斯盾”、“海马斯”等平台整合中导能力。
战略威胁认知:欧亚两线的导弹与核武部署对俄构成“直接战略级威胁”:驻欧美军导弹(如波兰部署)10分钟内可打击莫斯科,亚太部署威胁俄远东,削弱俄核威慑力,迫使俄方采取“补偿性措施”。
3. 俄罗斯的潜在反制措施
导弹部署调整:计划在加里宁格勒、俄西部、白俄罗斯或远东地区部署“伊斯坎德尔-M”改进型、SSC-8/9M729导弹,瞄准欧洲及亚太北约目标。
高超音速优势强化:加速推进“先锋”(高超音速滑翔器)、“匕首”(空射弹道导弹)、“锆石”等高超音速武器,利用美国在该领域的滞后形成反制。
核态势与非对称应对:提升战术核武战备等级,明确“必要时消除威胁”;升级S-400/S-500防空反导系统;强化电子战、反卫星能力及网络战等混合手段;深化与中伊等国合作,构建“反制联盟”。
4. 广泛影响与深层问题
军备竞赛与危机风险:欧亚主要战区将进入中程导弹自由部署阶段,触发新军备竞赛;中导6-15分钟的短飞行时间压缩决策窗口,增加核误判风险。
军控体系崩溃:《中导条约》、《开放天空条约》相继失效,《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 II)2026年到期,外交真空加剧战略不稳定。
美方政策的争议性:北约东扩、导弹抵近俄边境部署、新保守主义“可赢核战争”主张,被批评为战略短视,印证俄方“包围论”叙事,重现冷战边缘政策。
5. 结论
俄罗斯的战略部署是对美方及北约持续升级部署的可预见回应,虽以“防御”为名,却可能引发恶性循环。根本问题在于对话缺失,若不重启外交接触、达成新军控协议,双方的“必要准备”或成冲突的“自我实现预言”。当前亟需替代《中导条约》的新框架,减少前沿部署,避免冷战式危险回归。
三、从冷战到后冷战:核军控框架的形成与瓦解
1. 冷战时代建立的军控框架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80年代,美苏两个核大国在“相互确保毁灭”理论(MAD)的推动下,致力于发展大规模核武库。该理论假设任何一方使用核武器都将导致彻底毁灭,从而阻止其发动攻击。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1961年美国在土耳其部署“木星”导弹威胁苏联,引发苏联在古巴部署同类导弹。美方最终仍冷静撤出土耳其导弹,苏联也随之撤出古巴导弹,危机遂告终结。
1972年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同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莫斯科签署《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Treaty on the Limitation of Anti-Ballistic Missile Systems),简称《反导条约》(ABM)。
条约规定:双方保证不研制、试验或部署以海洋、空中、空间为基地的,以及陆基机动反弹道导弹系统及其组成部分。这项条约通过禁止双方发展全国性的反导系统,来确保对对方的核威慑,用所谓的“核恐怖平衡”来避免核战争。
然而,到了1983年,美国在西德部署了潘兴二型导弹,因其可在几分钟内抵达莫斯科,对莫斯科的生存构成了威胁。其间苏联卫星误判云层反光为美军导弹发射,全靠军官彼得罗夫个人判断避免核战。
同年,北约举行了代号为“神箭手83”的大规模军事演习。苏联将其解读为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核打击前奏。莫斯科担心北约试图发动突袭摧毁其军事指挥中心,视演习为核攻击准备,险些引发战争。
核武库恶性膨胀:截至1985年,美苏核弹头总数超6万枚(足以毁灭地球数十次),维持核武库消耗GDP的5-10%。两国都面临内部危机——苏联经济濒临崩溃,美国被“越战综合征”和财政赤字困扰。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加剧了全球对核风险的担忧,促使里根在核裁军问题上更开放。美苏国内与国际压力(反核运动、盟友呼吁缓和)推动双方领导人寻求对话。
里根与戈尔巴乔夫在1985-1991年间推动的核裁军进程,是冷战走向终结的关键转折点。1987年达成《中导条约》,双方同意销毁射程500-5500公里的陆基中程和短程核导弹(包括美国的潘兴II和苏联的SS-20),并允许相互核查。
1987年后,双方启动《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谈判,1991年签署STARTI,规定削减约30%的战略核弹头。中导全部销毁使欧洲摆脱“五分钟预警”恐惧,战略武器削减使核弹头总数下降80%(1991-2022)。
里根与戈尔巴乔夫的核裁军不仅是冷战转折点,也是20世纪国际关系史上的里程碑。条约的透明性(现场核查)打破了美苏间的战略不信任,它证明了在极端对抗下,理性和妥协仍能占据上风。
军控机制制度化:确立“申报-核查-销毁”流程,也促使《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的巩固和其他国家加入军控框架,但其深远影响远超军控范畴,直接重塑了全球安全秩序。
2. 后冷战期间对框架的破坏
自2000年代起,美国耗资数千亿美元在韩日波兰等地部署的导弹防御系统,被俄罗斯视为美国单方面退出1972年《反导条约》。普京指出,这项被小布什政府撕毁的条约曾是核战争不可想象的基石。
美国于2002年单方面废除该条约后,不仅推动北约东扩至前共产主义国家,更在乌克兰策动政变,最终在罗马尼亚、波兰等北约国家及日韩建立反导基地。
普京揭示了俄方面临的战略困局:“我们曾多次建议重启《反导条约》谈判,所有提案均遭拒绝。美国声称其全球反导系统并非针对俄罗斯,但这显然是战略欺骗… 美国反导导弹数量持续失控增长,质量不断提升,新建发射阵地不断涌现。”
https://bsnews.info/putin-is-not-rattling-nuclear-sabers-its-real
2018年1月川普国情咨文及随后美国国防部发布的《核态势评估报告》(2018 Nuclear Posture Report)表明,俄罗斯试图透过大力发展战术核武,缩小美国在传统军力上的优势。
美国国防部的报告建议彻底抛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则,主张发展新型核武器、恢复潜射巡航导弹能力及低当量弹头(战术核武),并将"重大非核战略攻击"纳入核打击范围,被核专家视为川普政府的"新冷战宣言"。
这份报告极大降低了核武器的使用门槛。在过去几十年里,美国承诺只在非常有限的情形下,才会对敌方“首先使用”核武器,而根据新版核评估报告,核武器将被用于任何可能需要使用的情形中。
http://www.81.cn/gfbmap/content/2018-02/09/content_199249.htm
2019年2月,美国宣布退出《中导条约》(实际退出程序完成于2019年8月),称“俄方9M729导弹违约”并抨击俄罗斯发展“伊斯坎德尔”导弹和高超音速武器。
美国随后计划在欧洲和亚太部署中程高超音速导弹,打破了《中导条约》的限制框架。俄罗斯指控美国在罗马尼亚部署的MK-41发射系统可改装攻击导弹,对俄罗斯的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
《中导条约》失效后,《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 II;条约限制双方部署的战略核弹头不超过1550枚)成最后支柱,但俄暂停核查,高超音速武器又未被纳入限制范围,核军控已名存实亡。
https://t.me/unbrainwashyourself/24329
四、从博弈角度思考普京的策略
核武器发明以后,人类第一次有了可以毁灭整个文明的武器,为了避免核战争真的毁灭人类。当时的主要核武国家(主要是美苏)政界和学者们一起奠定了一个所谓“相互确保毁灭”的框架。
这个基于理性博弈模型的意思主要就是说:如果能保证核战没有赢家,任何核冲突的结果都是参与冲突的各方一起毁灭,一个理性的决策者看不到从核战中受益哪怕是相对收益的可能,作为一个理性人他就不会发动核战。
这个框架不假定人性本善,不假定不同的国家之间可以互相信任,不假定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可以互相理解,它只有一个冰冷的前提,那就是假定核力量是平衡的,也就是让任何一方都相信对方无法赢得核战争,同时也相信对方同时也是这么认为的。
这个框架从道德意义上谈不上好或者不好,这是一个完全从实用主义出发的框架,是当时美苏双方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有一些事情会破坏“互相确保摧毁”的前提,于是美苏双方约定都不去做这种事情。
比如说一方增加了自己的核弹头的数量,作为平衡,另一方也要增加相应的核弹头数量。比如说一方增加了弹道导弹的数量,另一方也要相应反应。与相应的防御,如果一方增加了自己的对弹道导弹的防御能力,那么另一方要么同样增加弹道导弹防御能力,要么发展更加犀利难以拦截的投送工具,以抵消对方的优势。
按照这种逻辑,美苏双方的协议的一条就是不在离对方国土太近的地方部署中程导弹。因为中程导弹飞行距离短,大大增加了在受攻击的一方还没有反应过来就遭受灭顶之灾的可能。所以这种举动一般都被视为试图破坏和平的敌意行为。美国曾经因为在土耳其部署中程导弹,引发了古巴导弹危机。这里不细说。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无法维持苏联时代的势力范围。有两件事情实际改变了核平衡,一个是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系统的发展,隐形战机等新的投送工具的出现,另一个就是所谓的北约东扩。总结一下:就是核战争的能力方面,美国的“矛”更利,“盾”更厚,而且它可以把核武器部署到更接近俄国的地方。
在新的形势下,所谓的“相互确保毁灭”已经岌岌可危了。但因为俄罗斯的国力在走下坡路,它对这个大势是无能为力的。尽管也试图通过发展超高音速导弹去平衡美国的技术优势。但总体上美国的优势增长得更快。但俄国也有它的底线。很不幸地,乌克兰就是这个底线之一。
如果能携带核弹头的中程导弹被部署在乌俄边界上,俄罗斯面临着在核威胁面前无力还手的问题。也就是说美国到时候就有了在俄国还来不及反应的情况下“核平”俄国的能力。问题不在于美国会不会这么做,问题在于俄国不能把自己的安全寄托于敌人不会这么做。
不管你怎么看待普京或者俄国,俄国对自身安全的关切是有根有据的。不是谁道德更高尚那种有根有据,而是从博弈论出发经过冰冷理性计算的有根有据。对普京来说,他就是在维护俄国的国家利益。俄国的统治阶层对乌克兰的抉择出于深思熟虑而不是一时冲动。
https://t.me/unbrainwashyourself/5380
五、俄罗斯对核策略的修订
1. 俄罗斯“遇袭即发射”(launch on warning)核学说
俄罗斯2020年将“遇袭即发射”写入核学说(即核武使用的原则及策略)。该政策的调整反映了其对美西方常规和反导优势的战略焦虑,旨在通过模糊性和快速反应弥补核武库的短板。
2020年《核威慑国家基本政策》修订:普京签署法令,授权在获得“可靠情报”显示敌方弹道导弹已发射时(即使未确认弹头性质),即可发动核反击。
2020年政策强调“遇袭即发射”是为了确保“二次打击”能力,即在遭受先发制人打击后仍能实施报复。这与俄罗斯对美国反导系统(如欧洲的“宙斯盾”系统)和高精度常规武器的戒备有关。
2. 俄核学说不包含先发制人打击
俄乌战争爆发后,莫斯科曾多次声明,该国的核原则不包含先发制人打击,总统本人也证实了这一点。也就是说,只有当侵略者对俄罗斯领土发动核攻击,或国家生存因常规攻击而受到威胁时,才会使用核武器。
俄罗斯的核战略建立在"预警即发射"原则基础上,即在早期预警系统发现即将遭受核打击时使用核武器。该原则规定,当俄罗斯遭受核攻击,或面临威胁“国家存亡”的常规武器攻击时,即可动用核武器。
美国的核理论与俄罗斯的截然相反,因为美国不会放弃对先发制人打击。普京已重申俄罗斯联邦核战略不包含首先使用原则。而美国核战略中无此约束,更曾对平民使用核武器(在日本),且数十年来一直试图发展无法反制的核先发制人能力。
普京指出,俄军核威慑武库中现有部分武器性能优于西方。这些新型武器确保任何对俄核打击都将成为自杀行为——即西方无法确保摧毁俄罗斯,而俄罗斯能确保摧毁防御薄弱的西方,但除非遭受先发打击否则绝不使用。
3. 俄方再次修订核学说:降低核门槛
2024年7月,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谢尔盖•里亚布科夫(Sergei Ryabkov)表示,美国在德国部署远程导弹的决定旨在破坏俄罗斯的安全。俄罗斯将会以“军事方式”回应。两个月后,里亚布科夫宣布,俄罗斯将修改其核政策,以应对西方国家对乌克兰冲突的日益介入。
莫斯科指责西方利用乌克兰发动代理人战争,而美国及其盟友则否认这些指控。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表示,俄罗斯修改核政策是为了应对美国升级乌克兰战争以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敌对举措。普京总统警告称,任何威胁俄罗斯行动的行为都将产生严重后果。
2024年11月克里姆林宫宣布,普京签署的最新核原则允许在“威胁领土存在时”使用战术核武器:
• 如果我们或白俄罗斯遭受对我们的主权构成严重威胁的侵略,我们保留使用核武器的权利。
• 最新核原则的目的是让潜在敌人意识到对我们将毫不犹豫地对任何敌方的攻击的作出回应。
• 非核国家在有核国家参与的情况下对俄罗斯的任何攻击都将被视为联合攻击。
普京批准俄罗斯修订后的核战略。如果核大国支持其领土遭到常规导弹袭击,俄罗斯将考虑采取核报复:
“俄罗斯现在将把任何由核大国支持的无核国家发动的袭击视为联合攻击。莫斯科还保留考虑对威胁其主权的常规武器袭击、大规模发射敌机、导弹和无人机袭击俄罗斯领土、越过俄罗斯边境以及袭击其盟友白俄罗斯采取核报复的权利。”
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在X上表示:俄罗斯的新核原则意味着北约向我们国家发射的导弹可能被视为北约对俄罗斯的攻击。俄罗斯可能会使用大杀伤力武器报复基辅和北约关键设施,无论它们位于何处。这意味着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一触即发。
彭博社援引白宫消息称,美国不会对俄罗斯核战略的改变做出回应。新的核原则正是普京划下的红线,但拜登政府和泽连斯基对此皆视若无睹,还不断做出僭越红线的举措(向俄方境内目标发动导弹袭击),成为了核博弈升温的导火索:
2024年12月,美计划在欧亚部署“暗鹰”(Dark Eagle)高超音速导弹,或为最危险决定之一。
“暗鹰”高超音速导弹目前仍在开发中,美方宣称这一导弹的射程约为2800公里。但有报道说,“暗鹰”导弹的射程可以超过3200公里。美国计划在2025年10月之前开始在日本部署该型导弹。此外,美国还计划于2026年在德国部署“暗鹰”高超音速导弹。
美国海军陆战队前情报官员斯科特•里特表示,“暗鹰”可能是最能引起局势不稳定的,它有能力打击俄罗斯纵深目标,相信俄罗斯也会短时间内部署相应的导弹系统。只要一个错误、一次误算、一个误判,就会导致导弹互射。
https://x.com/szygls/status/1867104489125318698
作为应对策略,俄罗斯正在积极推进新型核武器的研发和部署:
普京近期透露已成功测试“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射程达2万公里,可从俄罗斯任何地点打击美国境内目标。同时俄罗斯正在为“亚森”级核潜艇换装“锆石”高超音速导弹。3月普京还出席了“彼尔姆”号核潜艇下水仪式,该潜艇可发射“锆石”导弹。
核阴霾重返欧洲:波兰签署协议引进美“核共享”F-35战机(可投掷B61-12战术核弹),白俄罗斯接收俄战术核武器。俄可能采取反制措施,若在飞地加里宁格勒部署“伊斯坎德尔”核导弹(覆盖柏林/华沙),波罗的海恐将成“核火药桶”(多纳休将军的挑衅言论如同火上浇油)。
六、兵凶战危:沟通渠道瓦解
美俄自冷战结束以来通过谈判(如START系列)维持战略稳定,但当前双方缺乏高层对话渠道。美俄的核对抗姿态进一步降低了恢复类似框架的可能性。
与古巴导弹危机的差异:1962年危机中,肯尼迪与赫鲁晓夫保有秘密谈判渠道,且双方均寻求“面子退出机制”,而当前美俄领导人缺乏直接沟通。美俄缺乏紧急沟通渠道(如冷战“红色电话”),社交媒体成为领导人隔空喊话平台,言论易被误读为行动信号(如川普“危险言论”警告)。
川普的临时性核潜艇部署和梅德韦杰夫的挑衅性言论表明,双方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和公开姿态传递信号,而非通过外交谈判解决问题。
正如我在“外交已死——写在墙上的无解困局”一文中指出,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秘密外交成功化解危机的经典案例,其经验教训对现代危机管理具有重要启示:
肯尼迪与赫鲁晓夫通过特使(如罗伯特•肯尼迪与苏联大使阿纳托利•多勃雷宁的会面)和秘密书信,得以在公开对峙之外进行实质性谈判,最终达成苏联撤走导弹、美国承诺不入侵古巴的协议。
双方领导人在公开场合保持强硬姿态,但在私下沟通中展现了灵活性和妥协意愿,避免了核战争。秘密渠道为危机管理提供了时间缓冲,允许双方在公众压力下保持冷静,逐步试探解决方案。
古巴导弹危机后,两国领导人发现通过媒体隔空喊话效率低下且风险高,信件传递需要十几个小时,在核危机背景下极其危险。尽管双方对立严重,但通过建立热线电话等机制保持了最低限度的沟通渠道,以避免误判导致冲突升级。
可是秘密外交渠道(backchannels)近年有式微的迹象,崛地而起的是川普式的传声筒外交(megaphone diplomacy)。川普的推特外交有别于传统外交的谨慎、低调与多边协商,反而更像单向喊话,而非双向互动。
川普的推特外交模式通过公开、单向的高调声明向对手、盟友或全球公众传递政策信号,旨在施压、塑造舆论或主导议程,而非依赖传统外交的私下协商,反映沟通渠道正在瓦解。
社交媒体的即时性压缩了决策时间,领导人可能在未经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发布挑衅性言论。公开对峙可能导致双方在公众面前“骑虎难下”,无法像当年那样通过秘密妥协化解危机。
今日的X平台外交可能使类似危机更难化解。例如,若1962年的谈判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肯尼迪的任何让步都可能被国内鹰派指责为“软弱”,赫鲁晓夫的撤导弹决定也可能因国内强硬派压力而受阻。
https://hjclub.org/bbs/viewtopic.php?p=2896049
结语:古巴导弹危机的经验表明,秘密渠道在危机化解中不可或缺,而今日的社交媒体环境可能让类似危机更难管控。当核威慑沦为政治戏剧的布景,人类距离毁灭仅剩一次误判。美俄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胆小鬼博弈”,已将冷战精心构筑的危机管控机制拆解殆尽。
浏览或加入电报频道
https://t.me/unbrainwashyourself
作者:
bystander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595686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