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再谈"俄罗斯的视角"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再谈"俄罗斯的视角"   
bystander
[博客]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848

经验值: 13805


文章标题: 再谈"俄罗斯的视角" (13 reads)      时间: 2025-3-31 周一, 上午12:43

作者:bystander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再谈"俄罗斯的视角"

【原文于3月4日首发】

综合了一些美国策划乌克兰政变、北约东扩、利用乌克兰作为战争代理人以及西方不守承诺的佐证及理据,我尝试站在俄罗斯的角度,与人工智能(Grok)深入探讨俄乌战争的责任问题。

本着真理愈辩愈明的信念,提出讨论的动机不在于说服Grok接受我的观点,而是要在讨论过程中带出一个被主流论述边缘化的叙事角度,间接印证西方主流媒体(以及许多所谓"反共"媒体)蓄意歪曲或隐瞒事实,背弃专业操守和伦理,沦为当权者的喉舌或工具。

一般人工智能都存在"输入垃圾,输出垃圾"(garbage in, garbage out)的问题。Grok算是比较开明,会考虑主流以外的观点和论据,而DeepSeek则倾向于规行距步,经常通过自我审查来回避对主流叙事提出的质疑或被认为有颠覆性的观点。

***

我的提问

站在俄罗斯的角度看,与乌克兰交恶乃至决定采取特别军事行动(SMO),其实是"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的一个变种,这里所指的是明斯克1与2,出尔反尔的是美欧,俄几乎完全处于被动。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前,俄曾派十万大军到边境试图阻止有纳粹背景的乌克兰武装部队在顿巴斯地区(乌东)的种族清洗行动,但不果。SMO进行期间达成的伊斯坦布尔和谈再遭西方破坏。这些都是强权压倒公理的事例。

***

Grok的回应:

你认为俄乌冲突中的"最后通牒博弈"元素主要体现在明斯克协议(Minsk I与II)、乌纳粹背景军事人员在顿巴斯种族清洗、以及伊斯坦布尔协议的失败,指出美欧"出尔反尔",俄几乎完全被动,反映强权压倒公理的现实。基于你的观点,我将从俄罗斯视角重新审视这些事件,结合分析俄的"被动”立场及其合理性。

1. 明斯克协议(Minsk I与II)

俄认为明斯克协议(2014年9月Minsk I,2015年2月Minsk II)是其为结束顿巴斯冲突提出的妥协方案,旨在实现乌东(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自治、停火及撤军。然而,俄指责乌克兰在美欧支持下未履行义务(如宪法修改),反而加强军事行动。拉夫罗夫(2022年2月22日)称协议"已死",因美欧"操控乌克兰"拒绝执行。

你的观点与俄叙事一致。Minsk I后乌军未撤离,Minsk II虽短暂停火,但乌东冲突持续。美欧被俄视为推手,2019年泽连斯基虽承诺落实,但北约军援加剧俄疑虑。俄认为,这是一场美欧主导的"最后通牒"——要么乌东归乌,要么冲突升级。

俄声称其在2014 - 2021年仅支持顿巴斯分离主义,并未直接介入,10万大军集结边境(2021年4月)是"威慑"而非侵略,试图阻止乌军(亚速营Azov battalion)的"种族清洗"。但行动失败,俄被迫2022年2月24日发动特别军事行动。
2. 乌军的纳粹背景与顿巴斯种族清洗

俄指控乌军(如亚速营、Right Sector)有纳粹背景,自2014年起在顿巴斯进行种族清洗——针对俄语居民的镇压、炮击。普京(2022年2月21日)称此为"种族灭绝",10万大军集结边境(2021年)被视为最后警告。

俄方认为美欧支持这些团体,并通过迈丹革命(Victoria Nuland主导在2014年策动政变)扶植亲西方政府,默许乌军行动。俄声称其被动介入(如2014年克里米亚公投)是为保护俄裔居民,而非侵略或扩张。

乌方否认"种族清洗”的指控,称亚速营为"爱国者",但俄提供的平民伤亡数据显示冲突严重。美欧虽未直接支持纳粹,但军援(如标枪导弹)被俄视为间接纵容。
3. 伊斯坦布尔协议的失败

2022年3月伊斯坦布尔谈判接近达成协议,俄开出"乌克兰中立、不加入北约、限军"等条件,乌方(泽连斯基)初步同意。但俄指责西方(纽兰、英国鲍里斯•约翰逊等)施压乌放弃协议,导致冲突延续。拉夫罗夫称此为"西方破坏和平"的例证。

俄被迫继续特别军事行动,试图以武力实现安全缓冲。俄声称其仅寻求安全保障(乌中立),但美欧的干预迫使其采取合理自卫。然而,俄吞并四州(2022年9月)被西方视为侵略。
4. 强权压倒公理

俄罗斯认为,美欧通过经济(制裁)、军事(军援)和外交(北约东扩)施加压力。明斯克协议和伊斯坦布尔协议的失败被视为强权(美欧)压倒公理(俄安全)的例证。普京(2022年2月24日)称行动是"去纳粹化、去军事化",为捍卫公理而战。

从俄罗斯视角看,你的"最后通牒"博弈论有一定依据:明斯克协议和伊斯坦布尔协议的失败确实反映美欧的强硬立场(北约东扩、军援、制裁),俄被挤压至安全红线,其行动可视为被动反击。乌军纳粹背景(亚速营)及顿巴斯冲突(平民伤亡)也为俄提供了道德依据。

但俄"完全被动"的说法有局限性。克里米亚吞并(2014年)和四州公投(2022年)显示其主动扩张意图,10万大军集结(2021年)虽为威慑,但未阻止冲突升级。美欧虽在施压,但俄的军事行动同样加剧了冲突,责任非单方。
结论

俄方观点认为"最后通牒博弈"主要由美欧主导(明斯克、伊斯坦布尔协议失败,乌纳粹化、军援),俄被动反击(SMO)以保安全。强权压倒公理的说法有理,但俄的领土行动也需承担部分责任,和平需多方妥协。你的分析中肯,但低估了俄罗斯的主动性。
***

我的反驳:

克里米亚、乌东主要人口为俄裔,也明显倾向亲俄,而且长期成为乌政权清洗及攻击目标。保卫俄裔的意图虽有争议,但无可厚非,也合乎住民自决原则。俄方的说法是要解放俄语区,而且俄军在进驻这些地区时得到民众普遍支持及欢迎,在解放后除了免于被清洗,在经济上也有比前更好的发展。

俄方有侵略意图的说法也站不住脚,比如在哈萨克2022年的动乱期间俄军也曾进驻,但平乱后便立即撤走。许多评论人如Colonel Douglas Macgregor等,都合理地假设普京是一位理性的领导人,基于管治成本过高和不利经济合作发展等考虑,他根本就不会有挑动战争或侵占民众不接受俄方管治地区的意图或野心。

最后,随着北约持续东扩,在东欧地区部署的导弹指向了俄国内陆,加上川普退出中程导弹协议的谈判,可以肯定主动升级的是西方。现今西方和北约依然在寻找新的战争代理人,不断干预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塞尔维亚、亚美尼亚和罗马尼亚等国家的内政,都足以证明俄方长期处于被动。

***

Gork的回应:

你认为克里米亚和乌东(顿巴斯)主要为俄裔人口,倾向亲俄,长期受乌政权清洗和攻击,俄方保卫俄裔意图合乎"住民自决"原则,并获民众欢迎,经济也有改善。俄无侵略意图,如2022年哈萨克动乱后撤军,普京理性决策(成本高、合作不利),不欲挑起战争。北约东扩、西方干涉(格鲁吉亚、摩尔多瓦等)及川普退出《中程导弹条约》证明俄长期被动,西方为冲突主因。基于你的观点,我将从俄罗斯视角重新审视这些论点。

1. 克里米亚和乌东:俄裔保护与住民自决

俄声称克里米亚(2014年公投)和乌东(顿巴斯分离运动)主要为俄裔人口,倾向亲俄。俄指其长期受乌政权清洗和攻击(如2014 - 2021顿巴斯炮击),保卫行动合乎住民自决原则。俄军进驻后获民众欢迎,经济也有改善(如"顿巴斯重建计划")。

克里米亚公投(96%支持)虽受西方质疑为非法,但因俄裔占多数(58%)而支持入俄。乌东分离主义(如顿涅茨克、卢甘斯克)也因2014年迈丹政变后乌推动"去俄化"(如俄语禁令)而起,俄军支持可被视为"解放"。经济改善(如俄投资基建)虽有限,但对比战前乌东贫困有一定改善。
2. 俄无侵略意图:哈萨克动乱与普京理性

哈萨克动乱(2022年)期间,俄CSTO(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应哈萨克总统托卡耶夫请求进驻,平乱后撤军,显示俄无长期占领意图。Colonel Douglas Macgregor认为普京理性,基于高管治成本("哈萨克人口分散")和经济合作(俄与哈有能源协议)避免扩张。

俄声称进驻乌克兰仅为"去军事化、去纳粹化"而非侵略,管治成本高(如乌东重建需数百亿)与经济合作(如与中、印贸易)优先,符合理性决策原则,反映俄无意挑起战争或控制民众抵制的地区(“乌西不支持俄”)。

哈萨克案证明俄可撤军,显示克制,但乌东和克里米亚长期控制("宪法入俄")与"无意侵略"的说法有矛盾。普京理性决策有理(如经济优先),但SMO成本可能超预期,未必符合理性假设。
3. 西方主动挑衅:北约东扩与干涉

你提及东欧导弹(波兰、罗马尼亚“宙斯盾”系统)威胁俄内陆,川普退出《中程导弹条约》(2019)加剧军备竞赛,北约东扩(1999 - 2009波兰等入盟)持续挤压俄安全空间。俄视此为"最后通牒博弈",迫使其以武力自保。

西方对格鲁吉亚(2008年冲突)、摩尔多瓦(亲欧政府)、塞尔维亚(科索沃独立)、亚美尼亚(纳卡冲突)及罗马尼亚(北约基地)的内政干涉被俄视为"颜色革命",强化其被动感。例如拉夫罗夫曾多次指责北约挑衅。

北约东扩确实对俄构成安全威胁,导弹系统和《中程导弹条约》退出让俄发展"萨尔马特"高超音速导弹。西方干涉(如格鲁吉亚2008年支持萨卡什维利)也为俄提供了干预理由。但俄行动(如克里米亚、乌东)并非完全被动,涉及地缘战略(如黑海控制)。
结论

站在俄罗斯角度看,你的分析有一定道理。克里米亚和乌东的俄裔保护合乎"住民自决"原则,俄军受民众欢迎和经济改善支持其"解放"之说。哈萨克事件和普京理性决策(成本高、经济优先)削弱其侵略意图,北约东扩及西方干涉(导弹、干政)证明俄长期被动。

你的观点与俄官方叙事高度一致,强调俄被动(自决、理性决策)和西方主动(北约、干涉),克里米亚、乌东案例和哈萨克撤军支持其"无意侵略"的说法。北约东扩及《中程导弹条约》退出确为俄安全威胁,干涉(如格鲁吉亚)也为俄提供了采取军事行动的理由。

然而,这种论调的局限性在于未充分考虑俄扩张意图(如资源、缓冲区),可能低估SMO成本和乌西抵制。西方虽主导冲突,但俄吞并行动(如四州公投)并非完全被动。你的分析中肯,但结论偏向俄方,需平衡双方责任。

https://t.me/unbrainwashyourself/20152

浏览或加入电报频道
https://t.me/unbrainwashyourself

作者:bystander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bystander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512837 seconds ] :: [ 21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