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贴] 美国染疫随想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贴] 美国染疫随想   
bystander
[博客]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844

经验值: 13505


文章标题: [转贴] 美国染疫随想 (388 reads)      时间: 2022-1-13 周四, 上午2:05

作者:bystander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美国染疫随想
作者:杨林
原文转自: https://telegra.ph/Covid-19-01-09-2 (内文有删节)

随着接种疫苗的人越来越多,发生的怪事也越来越多。一、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时常听周围的人提及,有些反应挺大。接种的不良反应,以前的疫苗也发生过。但这次的不良后果都被主流媒体(包括社交媒体)屏蔽。有些人接种疫苗后心脏出现问题甚至死亡,尤其在年轻人当中。二、接种疫苗后照样还会被感染并传给他人。三、接种一针后又要接种第二针,后来又说还要继续第三针。现在看来还要接种第四、第五针……。

疫苗自问世以来,其目的就是预防被某些流行病的感染。比如,天花、疟疾、小儿麻痹症、麻疹等,曾经在世界各地流行。如今几乎绝种,就是疫苗的功劳。疫苗就是使接种者对特定的病毒产生抗体,而不会诱发疾病。即便现在Google英文的vaccine,头条就显示:

A substance used to stimulate the production of antibodies and provide immunity against one or several diseases, prepared from the causative agent of a disease, its products, or a synthetic substitute, treated to act as an antigen without inducing the disease.

一种用于刺激抗体产生并提供针对一种或几种疾病的免疫力的物质,由疾病的病原体、其产品或合成替代品制备,经处理可作为抗原而不诱发疾病。(Google 翻译)

维基百科关于vaccine的第一句话是:

A vaccine is a biological preparation that provides active acquired immunity to a particular infectious disease.

疫苗是一种生物制剂,可提供针对特定传染病的主动获得性免疫。(Google翻译)

也就是说,接种了新冠疫苗的人不应该再会感染新冠。然而,接种了两针乃至三针的人,照样感染、还会传播。这就失去了疫苗的意义。

这次疫苗与以往的疫苗的不同在于,这次的“疫苗”不但要接连地打,而且还不能预防感染。CDC为此还修改了疫苗的定义,从“a product that stimulates a person’s immune system to produce immunity to a specific disease”(一种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对特定疾病产生免疫力的产品)变成如今的“a preparation that is used to stimulate the body’s immune response against diseases.”(一种用于刺激人体对疾病的免疫反应的制剂)。他们的辩护词是,疫苗本来就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免疫。这纯粹是狡辩。

Joe Biden、Anthony Fauci、Rochelle Walensky、Bill Gates等人在疫苗出来之初,信誓旦旦地告诉人们,打了疫苗之后病毒就不会传染,生活很快会恢复正常。当接种了疫苗的人被感染的人数不断增加,他们又告诉人们要打加强针。打了第二针之后,发现照样无效,又告诉人们打第三针。如今Omicron出来,第四针又要出笼了。

我没有查到接种了天花疫苗的人被感染天花的例子。即便有,也是非常极端的个例。没有人因为接种了这些疫苗后得了病而用疫苗的“防疫”定义去挑战疫苗的功效。虽然由于接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反疫苗的呼声一直不断。

以前也有强制的疫苗,但它们都有如下特点:1)传统疫苗,2)致命传染病,3)疫苗防止传染,4)低变异。新冠mRNA疫苗没一条符合的。以前的疫苗都是经过几年的试验及临床测试之后才送交FDA批准。这次FDA对mRNA疫苗的批准开始也持谨慎的态度,但在几位成员的辞职之后,FDA的一改以前的谨慎。

接种了疫苗不能免疫,就改疫苗的定义。

有一个段子说得好:

从一开始的疫苗接种率达到“68%以上“就可形成群体免疫;改口为接种率”80%以上“,再改口为”95%以上“。从1针改为2针再升级为3针,最后改口为每半年补一针。从接种疫苗防感染,改为防发病,再改为防重症,最后改为防死亡。

另一个段子也差不多:

如果(接种疫苗的人)没被感染,是疫苗起了作用;如果被感染了,是疫苗没让他重症;如果重症了,是疫苗没让他死;如果死了,那是他有基础疾病,甚至怪罪于没打疫苗的人。

CDC把第二针之后14天内死亡都算成不是完全免疫的,这样跟疫苗没责任了。但是实际上大部分副作用包括死亡都是接种完几天到1-2周内出现的。算covid死亡时候就把所有染疫者算成covid造成;与疫苗死亡有关的就尽量算成其他原因。再加上big tech一通封杀禁言操作,媒体及政府完全没有公信力。

澳洲政府公布的provisional(可能还会修订/增加)整体死亡数据,到八月底为止,(同时间段相比)This is 4,791 deaths (5.1%) more than the 2015-19 average and 3,542 deaths (3.7%) more than in 2020。而2021年唯一的显着变化就是打了疫苗。英国、德国也有类似的数据。这表明疫苗不但不能防传染,还增加了额外的死亡,而不是防止死亡。

截至12月19日,GoodSciencing.com列出的数据表明,在COVID疫苗注射后,341名运动员心脏骤停,问题严重,194人死亡。

Pathologist Dr. Ryan Cole八月份的访谈中提到,COVID疫苗所产生的刺蛋白,对重要器官会造成伤害。访谈的视频已被YouTube下架。他的声称遭到疫苗支持者的攻击,说他的data是基于疫情之前的疫苗技术。在左派媒体的语境中,反疫苗的全被打成反科学,他们的发言则被当成misinformation。如此以科学的名义反科学(辩论、论证),在科学史上是空前的,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尤其讽刺。

如果说Dr. Cole的访谈能够被疫苗教的人钻空子的话,mRNA疫苗的发明者Dr. Robert Malone关于儿童注射疫苗的害处可以说是无懈可击。他非常严肃地警告孩子的父母,不要给未成年人注射疫苗,因为对一些器官的损伤是不可逆的,而COVID对孩子的危险不大。他与Fox的Tucker Carlson的访谈也再次重复他的观点。他的声明可以在Global Covid Summit的网站上看得到。

CNN报道了“Vaccine maker Pfizer said Friday that trials of its vaccine in children ages 2 to 5 show it did not provide the expected immunity in kids this age and it is adding a third dose to the regimen“。既然无效,却还要加第三针,这个逻辑是不是很荒唐?依据这样的逻辑,任何药物只要声称有效,而测试无效,就是剂量不够。而且出了问题,可以不管不顾。如果加大剂量,势必增加心肌炎发病的风险。

从目前来看, Omicron 传播性强,但危险减弱。根据MSN的报道,南非的数据说明了这一点:面对Omicron的袭击,南非的住院率只有1.7%,而上次的Delta变种的住院率是19%。

根据Alex Berenson基于丹麦数据的分析,mRNA疫苗不只是对Omicron基本无效,它对别的variants现在也是基本无效的。

拜登政府一方面强推疫苗的同时,却把一些有效的治疗药物,比如Ivermectin(伊维菌素),列为禁药,导致一些病人延误救治。Illinois的一位名为Sun Ng的COVID病人,进了ICU,濒临死亡,医院却不给伊维菌素。因为家属的坚持,把医院告上法庭,才让病人得以救治。关于伊维菌素治疗COVID的有效性时有报道。正因为如此,Sun Ng的家属才知道要Ivermectin。

早在去年三月,因为川普说HCQ(羟氯喹)对治疗COIVD有用,立刻被左媒封杀。Frontline的医生挺羟氯喹的视频也被YouTube下架。挺羟氯喹的文字一律列为misinformation被屏蔽。后来的实验一再表明羟氯喹与锌一起使用对早期COVID感染者有效。 这场侵袭全球的COVID病毒,从一开始就成了政治博弈的工具。

关于病毒的致命性,根据CDC的数据,去年死于新冠病毒的接近38.3万,今年超过50万。鉴于最近CDC宣布PCR测试不准 ,实际死亡人数应该比这个数字少。同样根据CDC的数据 ,0-17岁的死亡人数655,不到人口的10万分之一,低于流感与肺炎的死亡人数。对于18-29岁的人群,死于新冠的4781人,不到人口的万分之一,不到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一半。如果以感染的人作基数,0-17岁的死亡率低于万分之三;18-29岁的死亡率低于千分之一;0-64岁的死亡率低于千分之五(也就是存活率高于99.5%)。

一个缺乏测试数据,有明显的副作用,如此仓促推出的疫苗,而且是为了对付存活率高于99.5%的病毒,被政府及一些组织强推,要所有人付上副作用反应(包括残疾与死亡)的代价,是史无前例的,是野蛮的暴政。如一位网友所说,“(对疫苗的后果)药厂不用负责,医生不用负责,政府不用负责。但如果我不打疫苗,就是我不负责任?”

如何解决新冠危机?解决新冠的办法就是“无为而治”,也就是放手让民间医疗机构开发各种药物与治疗办法,让百姓自由选择。著名的外科医生Ben Carson(曾任川普政府的住房与城市发展部长)指出,如果抛开政治,疫情问题就能很快解决。

比如印度,不禁止伊维菌素及羟氯喹的使用,感染率和死亡率都大大低于那些疫苗(booster)覆盖率更高的国家。西非也是如此。不过,Dr. Ben Carson没有说的,强推疫苗不只是政治问题,也是经济问题。Omicron变种一宣布,几个制药厂的老总就从股票上得利数亿美元。

得过新冠的人再次感染的几率大大低于接种疫苗的人,这不仅是常识,也被大量的数据证实。可他们照样逼得过新冠的人接种疫苗。

去年利用疫情,把与COVID有关的死亡都算在川普总统头上,并利用邮寄选票等一系列操作,让拜登窃取了总统的位置。拜登攻击川普总统时,说他有解决方案。今年有了去年的经验与教训,加上疫苗,死亡人数却比去年高出1/3!然后就说他没有解决办法。他们还想继续利用疫情,搞邮寄选票,利于作弊。左派媒体利用疫情,夸大其危害,制造恐惧,易于控制民众。大科技公司借此机会,打击小企业竞争者,击垮实体店。如果接种疫苗还有什么未知的长期后遗症,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12月27日单日新增52万确诊,超过今年1月份创下24.7万人记录的2倍!这意味着美国(及其一些其它西方国家)的“唯疫苗是尊“的防疫政策的彻底失败。拜登也承认对疫情无能为力“There is no federal solution (to COVID)”,任由各州自主。是不是也该收回各项强制令?

作者:bystander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bystander于2022-2-10 周四, 上午6:14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bystander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81907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