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无可奈何花落去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无可奈何花落去   
WSM






加入时间: 2009/08/06
文章: 52

经验值: 2323


文章标题: 无可奈何花落去 (867 reads)      时间: 2019-11-03 周日, 下午7:25

作者:WSM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冲着奥巴马夫妇首部出品影片的名头,抽空看了《美国工厂》。

据说对影片的评价两极。由于比较忙,无瑕拜读。不过在对经济学理论有些了解的观众看来,这部影片并不特别,无非是把贸易自由化下生产要素价格趋同理论形象地呈现了出来。

生产要素主要是指资本与劳动力。所谓生产要素价格趋同理论,是指在自由贸易使得商品价格相同时,生产要素即使不能流动,其价格也会相同。这一理论由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于1948年提出。

有了理论铺垫,我们就可以安心看电影了。影片是在2008年底通用汽车设于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车厂最后一辆车下线的悲壮气氛中展开的。工人们相拥而泣,恋恋不舍地离开工作了十几甚至几十年的工厂。往日喧嚣的厂房落在背后,包裹在鹅毛大雪中。

代顿也就真正成了铁锈地带。失去工作的工人无所适从,有的连生计都成了问题。片中有个女工租不起房子,只能在自己姐姐(或妹妹)家的地下室觅一个栖身之所。

2016年福耀玻璃买下废弃的通用汽车厂房建设分厂,给当地的政府与工人带来了希望。随着工厂开工,重新就业的工人生活也变好起来。那位女工也找到了公寓房,不再寄人篱下。

但是渐渐地,有些工人觉得不对头,不光他们只能领到12美元的时薪,连通用时期的28美元的一半都不到,甚至生病了或受伤了也不敢请假,生怕被辞退。

于是,他们想到了组织工会。美国工厂这部影片的主线其实就是反映厂方与工人就组织工会斗智斗勇的故事。

虽然工人们的想法情有可原,但却不是正确的思辩方式。这就象有些重步婚姻殿堂的男女,不是努力建设眼前的幸福,而是时不时把现任与前任相比,殊不知以前的恩爱已是昨日黄花,早己随风飘逝。

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分析总是强调选取正确的基准点的重要性。通用的条件虽好,无奈它己不再雇人,你们比较的应当是没有工作的状态才对。

如果他们再知道一点萨缪尔森的要素价格趋同论,他们恐怕就不会那么心高气傲,因为自己要比较的对象其实应当是那些万里之外,一年只回家一次,平时总是996的工友同志们。

当然,这样的比较是残酷的。但是,真理往往是残酷的,不因你的好恶而改变。

这也是导演的高明之处。他(她)们不带个人的价值判断,只是试图把这些对比与对立完整地、不偏不倚地呈现出来,虽然有点残忍,但也能启人深思。

有人说这是文化的冲突,对此我一开始是嗤之以鼻的。原因无它,这明明是经济理论的完美呈现嘛,为什么要扯到文化差异?难道文化差异真的是个大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

萨缪尔森的理论以及其依据的赫克歇尔-奥林模型(Heckscher–Ohlin model),虽然简单,却很给力,特别是萨缪尔森以数学推导出来的理论,更是有一种科学分析的美感,几可与描述电磁理论的麦克斯韦尔方程组相媲美。

当然,与任何模型一样,适当的简化假设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要素价格趋同理论中假设要素是完全相同的,但现实中却相当不同。虽然资本的同质性相对较高,劳动力之间却千差万别,比如不同的技术水平,不同的熟练程度,以及不同的工作态度。

这不仅解释了为什么工资绝对水平依然不同的现实,也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方向。具体来说,美国工厂的工人们还想得到以前的高报酬,那就要让自己变得与其他竞争国家的劳动者不一样,使自己变得更有效率。

遗憾的是,过去几十年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对贸易自由化能促进整体经济发展的优点强调过多,忽略了要素价格趋同带来的收入分配问题,对不良影响几乎可算视而不见,连带着,政府也就没有提出相应对策。所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史迪格里兹(Joseph Stiglitz)才会批评西方政府对全球化管理失败。

但是,“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政府有责任,工人又何尝不是呢?

这就不得不回头来说说工会这个奇葩了。工会作为工人的组织,利用集体的力量与财大气粗的资方谈判,为工人谋福利,诚为二十世纪的进步事件。但是,时至今日,工会却产生了异化。且不说工会领导层的贪腐犯罪(美国的情况不清楚,仅就澳洲的报道,有些工会官员滥用会员费,甚至用工会信用卡去嫖妓,利用工会身份索贿、敲诈),它为工人谋福利的行动却偏偏反过来害了工人。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工会向资方提出的要求与自己的劳动生产率相比也太超过了,可算是天差地别。记得二十多年前刚来澳洲时正赶上悉尼码头工人罢工,从报道中得知码头工人的工资比大学教授的还要高。网上搜一搜,工会是如何搞垮通用的文章不计其数,这里就不再赘述。到后来,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资本只能用脚走路,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只留下一群人在风中凌乱。

痛定思痛,代顿工厂的工人们最后恢复了理智与智慧,否决了成立工会的提案。也许工厂聘请的公关公司给他们讲了萨缪尔森的理论,让他们接受了现实吧。不管如何,这是经济理论的胜利,但从工会运动角度来看,又不能不说是令人遗憾的挫败。

除了结成团的雪球,那一片片的雪花又如何呢?美国并没有户口制度,为什么铁锈带的劳工反而不能象中国的农民工一样背井离乡去讨生活呢?也许,几年前的畅销书《乡下悲歌(Hillbilly Elergy)》可以提供点答案。根据作者万斯所述,这些劳工的表现是有传统的,起码从他的外祖父母起,乱交、酗酒、吸毒与家庭暴力就是传统。万斯如果不是有阿嬷和姨妈的鼓励,加入纪律严明的军队以及上了大学的话,他也会与同乡一样重复着父辈的悲歌,与废弃的厂房机器一样锈蚀下去。

从这点来说,也许真的有文化差异吧。

作者:WSM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WSM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9581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