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是是非非(14)真孔子与假卫道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是是非非(14)真孔子与假卫道   
河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文章标题: 是是非非(14)真孔子与假卫道 (464 reads)      时间: 2016-10-02 周日, 上午10:11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是是非非(14)真孔子与假卫道

“我曾遇上这么一个豪情万丈的爱国者,‘辩证’的是,他对祖国文化一往情深,然而对他的恋爱对象到底长了个什么样,自己却稀里糊涂。”――《传统文化与四不像》

上面引的这段话,本坛读过的人肯定不少,但是我敢吹个牛皮说,如今能记得它的非河某人莫属。其实我也不是每个字都记得,但好歹还记得大差不离,还能找到它。咱们这里讨论的好多东东,很多都是重复,反映着中国人的无比韧性。不过,这韧性的比赛大多是特别能战斗的橡皮糖最后获胜。例如上面说的那种现象就是一例,如今似乎更甚,什么都敢说。不信看下面一段(摘自 http://www.hjclub.info/bbs/viewtopic.php?p=2874076 ):

孔孟那个年代所说的圣人,
类似于后世写的烈女传啦,
孝子传里面的典型人物的意思。
就是把道德水准超出普通人的人称为圣人。
在老子眼里,这些圣人本就应该是普通人,
是由于大部分普通人堕落成禽兽,
才把没有堕落的普通人突显为圣人。


初读这段话,我还真以为是在做梦。原来老子眼里的圣人就是“道德水准超出普通人的人”,不过是“类似于后世写的烈女传啦,孝子传里面的典型人物的意思”。

我泡了杯咖啡,好歹清醒过来了,赶紧又去抄书。先抄了一段:“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道德经-47章》)。乖乖,2500年前的中国人原来稍稍有点德行的,在老子眼里才不过如此。孝子和烈女中的典型人物所以德行出众,原来是“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而已。我只把这“不为而成”的释义查列在下面,中文释义看了两个版本都一样,英文两个版本稍有不同:
中文1: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英文1:To accomplished their ends without any purpose of doing so.
英文2:To accomplish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Way.

这样的本事不过是好一点的普通人,圣人还是人吗?就算这是特例,再从《道德经》里摘几段:
“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等等。难道这些都是老子眼里本来就是普通人的做派?

再看看比老子至少年轻20岁的孔子如何说。孔子本人眼里的圣人当然不是自己,是众所周知的周公。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第八》);又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第七》)。上面两句,前一句说的是,骄横吝啬不好,即便是具有像周公的才能与善德的人,有了这毛病其他也就不足论了。后一句是伤感叹息自己老了,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周公在孔子眼里完满到成为评判他人的楷模和标准,孔子梦不到他就觉得痛苦。

再看把孔子封为至圣的孟子眼里的圣人。孟子说,“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卷三公孙丑章句上-2章》)这句话是说,圣人也是人,而自古以来没有比孔子更出色的人。所以,孟子的意思是说,圣人就是“人尖”。那么如何才算得上最出色?孟子又说,“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卷七离娄章句上-2章》)孟子的意思很清楚,圣人,也就是最出色的人,就是那种把伦理道德饯行得完美无缺,如同圆规画出的圆一样完美的人。所以有,“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卷十四尽心章句下-15章》)。

所以,说,“孔孟那个年代所说的圣人,类似于后世写的烈女传啦,孝子传里面的典型人物的意思”根本就是胡编,毫无根据。《论语》与《孟子》都多处提到孝,入孝出悌是应当有的行为,有哪个大孝子单凭孝顺在孔孟时代被孔孟称为圣人的?

胡编瞎造了一通,网友先生开始大言收场说:

所以老子不喜欢圣人,
不是不喜欢圣人本身,
是对这个社会的不满,
是这个堕落的社会,
将原本是平平常常的普通人,
吹捧成了圣人。


证据我都引在上面,不论老子、孔子、还是孟子,在他们眼里,圣人都不是一般的人,哪来的什么“是这个堕落的社会,将原本是平平常常的普通人,吹捧成了圣人”?难不成那时候就有了“宣传部”?一通胡言乱语,既不说自己的根据的来处,又不顾逻辑的荒谬,扮个卫道士的模样,里里外外都是假货。

我曾在《汉字3500年》( http://www.hjclub.info/bbs/viewtopic.php?p=2873529&highlight=#2873529 )介绍古典文化专家谭其骧评价儒学说,“儒家思想和未来社会扯不上关系。一定要讲两者有关系,是违心之论。儒家思想是发生在两千四五百年前的一种学问,当时社会不管是封建制也好,奴隶制也好,领主制也好,总而言之,与现在大不相同,与未来更没有什么关联。儒家思想是历史上的一种思想,我们只能把它摆在思想史中去研究,历史地对待。”“现在如要提倡儒学,事实上已经回不到孔子那里去,倒很可能回到明清时代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那一套东西上去。明清时代的社会,是《金瓶梅》里面反映的社会,是《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里面反映的社会。这40年来,一些提倡传统文化的人,总是强调以前中国比外国强,中国的落后应归结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其实中国落后于西方至少已有500年历史,远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落后只能怪自己。20世纪只剩下10年了,假如还要提倡儒家文化,拒绝接受他人的优秀文化,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谭其骧对于传统思想研究的贡献自有评价,无须我赘言。他的观点很清楚,社会是演进的,“儒家思想是发生在两千四五百年前的一种学问,当时社会不管是封建制也好,奴隶制也好,领主制也好,总而言之,与现在大不相同,与未来更没有什么关联。” 所以,问题很清楚,我们拒绝的是儒学中关于社会制度的设计的那套思想。我们并不是说孔子的所有的伦理思想都是错的,没有丝毫价值。我多次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思想,能在2000多年前把它想出来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其他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等等,这些关于个人一般行为的道德准则并不属于社会制度设计的那套“三纲五常”,所以始终是我们的文化传统,是我们据以确定如何与人互动的道德根据。

不幸的是,这样的道理却有一些人完全不懂,尤其是那些打着“弘扬传统”旗号的假卫道士,一门心思所关心的就是要把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制度设计的那部分传统思想弄成“永世真理”,却毫不关心儒学中仍然有着重大价值的这些道德思想,不顾我们祖先传下来的真正有价值的做人原则,胡编乱造,还张口就是污言秽语,哪里有一星半点的儒味,真真是污辱了孔子。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河边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95793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