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是是非非(7)科学思维――对待生活的态度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是是非非(7)科学思维――对待生活的态度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   
河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文章标题: 是是非非(7)科学思维――对待生活的态度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 (314 reads)      时间: 2016-9-14 周三, 上午12:51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是是非非(7)科学思维――对待生活的态度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

科学思维是对待生活的态度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于我提出的这个问题,一位国人退休教授说,当然是方法。另一位12岁的美国学生说,应当两者都是。我问学生为什么是方法?他说因为对于问题都有各种实验来回答;我又问为什么是态度?他想了一下,说,科学频道的口号就是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Science Channel’s motto is “Question Everything.”)那位教授一辈子从事科研,还有“博士生导师”的头衔,她的看法应当是有代表性的。结合我自己的观察,我以为中国人普遍认为科学思维不过是研究问题的方法。西方人所受的教育则认为它既是生活态度,也是研究问题的方法。

一、

这就是如今关于科学思维的不同中西观念。如果时间倒退200年,则国人根本就连如今这样的科学思维概念也没有,美国人也只知道到科学思维是个方法;如果时间倒退500年,则刚从欧洲来到美洲的那些人也不知道有科学思维这码事。

如今的科学思维是首先出现在欧洲,然后逐渐演化成为今天普遍应用的思维方法。因为它是批判性思维,所以它才可能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发展为普遍的、可为所有人持有的想法。也正因为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这种态度下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时,它又要求人们学会使用各种与实证有关的方法,从猜想(也就是假设)到数理统计等,都是这一思维方法所要使用的具体手段。

我在《是是非非(6-补充)》里讨论科学思维与言论自由的关系时写道,“言论自由在现代社会里意味着求真得以可能,也就是科学思维得以可能,也就是打破“信仰-国家合一”模式的统治得以可能,也就是法治得以可能。这是其中的内在逻辑,这才有现代人对于言论自由完全不同于古人那样的理解与追求。”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当科学思维成为普遍的生活态度时,一个社会就一定会建立与其对应的社会生活模式。

当将科学思维的批判性指向各种未知的自然现象时,对于已有的思想的置疑就必然发生,新的猜想(假设)形成,寻求新的手段来证实/证伪假设的努力导致各种技术发明,新的答案形成新的思想,成为新的科学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批判思维推动下一轮的创新。

以上说的就是科学思维即是人的生活态度,又是秉持这种态度来探索未知世界时表现为特定方法(手段)的双重性。科学思维因此很奇怪,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它否定绝对真理,坚持“万事皆问”(Question Everything),质疑权威,包括科学思维本身,知道它不是万能的,不仅自身不能作为信仰,它甚至不讨论“不容怀疑的信仰”,反倒坚持信仰自由。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比较已有的其他方法都更有力,很多过去无法回答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人为的实验来收集数据(实证)来解答,所以才有今天种类繁多的各种科学,以及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而不是如古代那样在经验基础上)发明的各种技术。

二、

不论我们生活在哪里,在如今全球化――即人类文明整体向现代化过渡――的过程中,应当说绝大多数社会其实都具备不同的现代性,科学思维因此在不同的社会里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每个人出生时又都只有和原始人相同的脑袋这一不变的事实,个人会因为后来环境的不同而学会不同的思维方法。所以我们知道,一个社会的现代化程度(指现代性的发育程度),以及个人的生活环境两者决定了科学思维在个体大脑里的建立程度。根据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把人们对于科学思维的不同把握分为四类:

(1)秉持科学思维的生活态度而不懂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 
(2)懂得一些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却没有科学思维的生活态度;
(3)两者皆有。
(4)两者皆无;

古代传统社会里没有科学思维,所以大家的大脑都属于第4类。一个转型社会中的社会成员中第4类思维方式是绝大多数的时候,要从内部来转变多数人的思维方法从而转变人们对于问题的认识(即生活态度),不说不可能也是极其困难。例如晚清至清末,第4类大脑在国家的权力层面是绝大多数,所以一伙人对于先进文明的认识谈来谈去跳不出“夷夏之辩”;到了民初,留学西洋归来的人,甚至洋人都有直接聘入政府参与主政的,所以国家开始大量开办“西式教育”,引进科学思维,第2类大脑首先开始增加。由于科学技术产品最容易被感受,第2类大脑的特点是容易接受“机械决定论”(科学决定论);而要建立第1类所说的生活态度,由于它是关于生活的态度,所以一定要有实际的生活经验的支持,因此需要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建立同时进行,不可能在贫穷落后的生活方式里建立第1类科学思维的生活态度。这就决定了在现代化转型的早期,如中国这样的转型社会就极少具备两者皆有(第3类)的思维的个人。弄清了这点,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在中国取得主导大脑们思维转型的人就只能是毛泽东而不是胡适之。所谓毛“最懂得中国”其实就是他的思维方法与大多数人的思维方法一样或接近,所以有交流理解上的便利,能够最有效地影响他人。

历史当然远比上面的简化分析更为复杂。在各种“合力”的影响下,中国的转型绕了一圈后进入了80年代,领导转型的权力通过邓小平的过渡转到了在我看来属于第2类大脑的领袖那里,“科学发展”――其实就是科学决定论下的社会发展终于代替了第2-4类混合思维的大脑,至少坚决反对“违背科学规律”的大跃进与文革之类的“折腾”了。

如今,转型在获得巨大经济进步后,新一代的领袖的大脑具有哪一类思维方式,国人的大多数具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这两点我以为是最终决定后面1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中国的文明转型进程的决定因素。尽管“科学”恐怕在汉语词汇里出现频率最高,但它与科学思维――一种生活态度加解决问题发方法――是两码事。

中国人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给新一代 提供了建立科学思维的生活态度的条件,人们会愈来愈多地 依靠真实的讯息来生活, 体认建立新的生活态度的必要性。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思维方法的更新。秉持新的生活态度又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的新一代的出现与成长,在我看来是实现现代化的真正希望。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河边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269573 seconds ] :: [ 21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