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汉字3500年(3)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汉字3500年(3)
河边
[
个人文集
]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标题:
汉字3500年(3)
(2558 reads)
时间:
2016-6-24 周五, 上午10:45
作者:
河边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汉字3500年(3)
二、3300年的挣扎
前面谈“断烂”问题时,略去了古代文献存在的大量“伪书”的问题,就是那些假冒古代作者之名的作品问题。但是这些假冒的书却未必一定思想内容伪劣,真正伪劣的东西原作与伪书都可能有,在我看来首先是那些把神话当作历史来写的作品。那些东西如果写进了哲学,那就祸害深远,因为那样一来,哲学本来应有的求真知的功能就变成了建立在假话上的考据。中国人今天还在拿着《易经》找真理,这种想法的根子我以为就是从秽史的土壤里长出来的。难得的是,很多考证不乏自欺欺人的艰苦劳动,颇有“苦吃苦做”的特色。但是,这样的实例似乎又不能直接归到使用汉字上头,我们暂且将这个话题放下。
再就汉字是表音文字还是表意文字说几句。有人认为汉字是表音文字,这个论点如果以现代汉语为基础来考察,当然不错。因为现代汉字就其使用来说,原则上是作为表音文字来使用的。可是,这有两个前提:第一是说话有统一的方言(即普通话);第二是汉字有统一的注音与写法。没有这两点,汉字就不可能作为表音文字来使用,因为汉字的构成是直接以语素为单位,不是以音素为单位,所以汉字并不是自始就是表音文字。
生活于古代中原的汉人部落众多,说话发音不一样,并且常常是很不一样,差别恐怕不低于英语与法语与德语的差别。如果汉字是表音文字,那它表的是那一家的音?汉字后来还传到其它国家使用,如果是表音文字又如何可能?古代汉字同义字繁多,根本原因正是因为每个字(词)不受统一的发音限制。只要从这几点去思考就知道古代汉字不可能自始就是表音文字。在甲骨文之前,汉字究竟是表达语言的文字还是表达意义的符号都还没有答案,所以更谈不上是表音文字。汉字后来的演变历史至今是个谜。历史是演进而来,从今天的角度来判断历史的遗产当然可以在实用的意义上给予价值评判,但却不可能对当初演进的形成给予价值批判,那是没有意义的。如我在前面的文字里讨论现代科学思维的历史时所作的分析,我们根本就不可能根据史实得出欧洲人优越的结论,道理是一样的。汉字是我们的历史,是汉文化演进的结果,对它的初始的形成冠以价值评判是没有根据的。至于汉字是否为汉人所爱,讨论的前提当然首先是会使用汉字,与使用人的社会地位无关。我写本贴的目的丝毫没有要对汉字的历史做价值判断的企图,只是想对汉字与中国人思维特点的关系作点讨论。下面继续谈汉字表意的局限性问题。
3、Yes, Being, Right
要说汉字的局限性,我以为以“是”字为例或许比较容易看出其中的蹊跷。先说与汉语的“是”字对应的主要的三个英文字:yes、being、right。
Yes除了做叹词,主要的作用就是用在答句里肯定提问的陈述,其汉语翻译用“是”。
Being (to be)是系词,联系主语与表语,是判断句里不可少的,汉语的对应词也是用“是”。
Right可以代替yes来回答问题,除了肯定问句的陈述,还表明回答者赞同提问句的陈述。在这里,当翻译成“是”来回答时,如同用“对”来回答一样,具有价值判读的意义。
这一比较就可看出,“是”字(词)在汉语中的用法包括了yes、being、right诸词在英语里的用法,因此是一个用法复杂的词,在汉语字典里也是如此解释的。而在上述三个英文词里,最为重要的词或许是读者想不到的,它是系词being。而汉字“是”的各项意义里,我们最为看重的则是“是”所蕴含的价值判断,所谓“大是大非”的“是”。但是,我们可以用其他的词来替代yes 和right之“是”来说话,但是没法找到替代being的“是”。所以“是”作为“大是大非”之用才有最为重要的价值,作为系词用却有不能替代的语法与逻辑的功能。这是使用“是”字的难处。
例如,如果说某人“是非不分”,这就是个大问题,是个关于如何做人的问题。而现代人说话时若不用“是”做系词的话,说出来的句子就没法懂,听起来就像刚学说话的小孩子说的话。举个例子,拿一张学说话的小孩子的妈妈的照片给他看,问他照片上的人是谁,他首先学会的是指着照片说“妈妈”,而后才是学会说“是妈妈”,直到“她是我妈妈”。所以说,“是”作为系词没有可以替代的词。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是”作为系词的主要功用是表明一项判断,即有系词的句子是判断句。而判断是形成知识的最为基本的思维过程。在“她是妈妈”一句话里,“她”是对一个具体的对象形成的简单概念(代词),“妈妈”是一个关于“母亲”的概念,其内容远比“她”要复杂。“妈妈”虽然是一个抽象概念的集合,但其形成的过程是从具体的一个个的“她”开始。如果要造字来描述“她”与“妈”,造这两字总有可以联系的感觉用到要造的字里。但是,对于系词“是”来说,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完全抽象的概念,不是感觉,而是连接不同概念的概念,用以形成判断。判断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实在,人没法判断一项不存在的东西。其次,判断的成立一定要在逻辑上满足一定的自洽,如果“她是妈妈”能够成立,除了有“她”与“妈妈”的存在,还要有“她”符合“妈妈”的条件,即逻辑上“她”是“妈妈”集合里的一个单元。要把以上两个问题都说清楚,我们显然无法像造“她”与“妈”那样通过表意的方式造个符号来表达,甚至无法在表意的基础上认识到系词的必要性。结果在古代汉字里,系词缺失了。但是,这种缺失在我看来不能成为证据说汉人那时说话就没有系词,或思考中不存在使用系词的判断。
西风东渐以来当然也就有了关于汉语语义的研究。关于古代文献里的判断句,因为最常见的是用“也”煞句,例如,《尔雅》中有“朝、旦、夙、晨、晙, 早也”,今人的翻译就是“朝、旦、夙、晨、晙都
是
早的意思”。所以人们认为古人用“也”字作为系词,但也有人认为也字不过是用在判断句里的感叹词,并不是系词。(从也字的历史来考察,这样的观点不无道理,因为“也”的原形是指女阴。)如果古人果然是用“也”作为判断词,为什么会逐渐放弃它,改而用“是”为判断词?很多人认为这不过反映了一个语言习惯的渐变现象。
解植永根据对诸种古代文献的研究,从公元86年(以《论衡》为代表)到445年(以《贤愚经》为样本)的360年间,是字作为系词的使用频率从不足10%上升到88%。还有人发现“是”作为系词是与佛教的翻译联系在一起的。不管哪一个说法更可靠,似乎都说明了语言习惯的改变,从而有系词用法的出现。但这一解释却不能回避二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不单造一个字,或将“也”字调整位置,移到主、表语间作为系词?为什么要选用“是”字作为系词?我的假设是:因为系词是判断词,而汉文化由于使用汉字早就造成的重好坏判断轻真伪判断的倾向,使得将 “明是非”的判断作为获得知识的首要判断,演变为选择“是”字为系词,即判断词。下面我展开说说这一看法。
“是”字的本义是:“直也。从日、正。”(见《说文》)与“是”对应的有“非”与“否”,都是贬义词,形成是/非与是/否两对等值的好坏判断。可见“是”选作系词是为着判断之用,这个判断首先不是真伪那样的存在与不存在的客观辨别,而是是与非的判断。我在旧帖《中国特色(2)》里第一次提出古代汉人思维里缺少清晰的在“存在”的意义上的关于“是”与“真”概念时,也说明过或许不是汉人思维里没有这样的概念,而是与早期没有记述这样的思想的文字有关。所以不仅“六经无真字”,连《论语》也无真字。后来又发现,不仅《论语》无真字,在批判儒家的墨家著作《墨子》中最重要的、近代奉为中国古典哲学顶峰之作的“别墨”所作的六篇(收于《墨子》第40-45篇,合起来称《墨辩》)文章中,竟然也无真字。
胡适对《墨辩》六篇有很高的评价。他说,“墨子的议论,往往有极鄙浅可笑的。例如《明鬼》一篇,虽用“三表法”(即行事要建立在“温故知新”、“彰往察来”的基础上---河注),其实全无论理。这六篇便大不同了。六篇之中,全没有一句浅陋迷信的话,全是科学家和名学家的议论。可见这六篇书决不是墨子时代所能做得出的。”“《墨辩》六篇乃是中国古代第一奇书,里面除了论‘知’论‘辩’的许多材料之外,还有无数有价值的材料。”(胡适,《大纲》)不过,在“是”与“真”二字的运用上,《墨辩》如同《论语》一样缺乏相应的概念。下面试析《墨辩》的“辩”之应用。
胡适说,《墨辩》对于“辩”的界说是,“
墨家的‘辩’,是分别
是非真伪
的方法。
”胡适接着引《墨辩》的《经上》、《经说上》、《小取》里的三段文字为证:
(1)辩,争彼也。辩胜,当也。
(2)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
(3)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
仔细读一遍胡适所引的《墨辩》关于“辩”的文字,我们就知道他当年将墨家的“辩”定义为“分别
是非真伪
的方法”是以今人度古人了。上三段引文,前两段说的是一回事。一是说辩者有不同意见所以发生争论,提出理由确当的人是胜者;二是说当辩者对一个问题有相反的看法时,只可能有一个答案,理由确当者胜。这里所争论的是“是非”,不是“真伪”。
再看第三段,事情就更明确了。第三段有三句话,第一句说的是辩论的目的;第二句说辩论的方法;第三句说的是态度。胡适自己也清楚,说辩论的目的有六点,以“明是非”居首,是辩论的根本目的,其他的都是在此目的达到后才有可能达到的次要目标。胡适当然知道是非判断不同于真伪判断,所以才在介绍中说
“辩”是分别
是非真伪
的方法
。可是,胡适显然忽视了,是非判断属于主观判断,真伪判断属于客观判断,两个判断因此要依赖不同的标准。通观《墨辩》六篇,都没有关于这个分类的讨论。即使“别墨”有心要讨论这个问题,在没有系词“是”与“真”字的情况下,只能说明,要么是作者缺乏关于存在与真伪判断的关系的概念,要么是因为这两个的缺失而不可为。
胡适还称赞《墨辩》涉猎之广阔,列举了算学、几何学、光学、力学、心理学、人生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八项,说,“以上八类,不过略举大概,以表示《墨辩》内容的丰富。我这部哲学史,因限于篇幅,只好从略了。”并说他另有《墨辩新沽》一书专论《墨辩》的丰富内容。自清代以降,直到现在,《墨辩》都受到高度的评价。
转眼98年过去了,有关《墨经》的各种专著出了近百种,胡适所举例的《墨辩》所涵盖的那些重大学问,仍然还是不断被人重复提起,等着新人去开发。《墨辩》毕竟不过一万字不到,上述八大门类学问的任何一门都是可以写上百万字的学说,要用“微言大义”的手法来写这些学问却不是如注疏那样容易的的事,毕竟科学的知识要来自真伪判断,没法任情发挥来成书。上面那八大学科在过去100年里取得的进步,与《墨辩》的距离,都不是可以同日而语的了!胡适曾经有过的梦想是我们的很多前辈都曾有过的,一直延续到今天。上一贴所介绍的《儒藏》计划,规模将要超过《四库全书》,等于是一部更大规模的“新四库全书”。胡适若是知道了这样的计划不知他会说什么。
说道这里,想到一点题外话:就是这位胡适,总是惦记着中西哲学互相接触、影响,50-100年后或许能够孕育出一种新的世界哲学,但却曾被冠以“洋奴”、“汉奸文人”的头衔。这些头衔当然来自是非判断。我忍不住要问,是不是只有以汉字奠基的中国传统教育才会训练出善于这种判断的头脑,一直到今天仍然绵绵不断地在汉人中继续制造同样的头衔。
(待续)
作者:
河边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令人耳目一新,值得再赞。
--
潜水多年
- (370 Byte) 2016-6-25 周六, 上午12:19
(507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59823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