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帖】莫扎特在1791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帖】莫扎特在1791
所跟贴
“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
--
lemon25
- (819 Byte) 2015-6-10 周三, 上午8:26
(122 reads)
lemon25
[
个人文集
]
性别:
加入时间: 2008/08/03
文章: 2974
经验值: 119907
标题:
【转帖】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
(114 reads)
时间:
2015-6-10 周三, 上午11:21
作者:
lemon25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
扭腰客 5 2010-08-09 09:12:05
玛丽•安东尼走上断头台的时候,莫扎特才死了两年。恍惚穿越回三十年前,小神童在奥地利皇宫中摔了一跤,上去扶他起来的,就是这位小公主。神童还嘴贱:你会嫁给我吗?时代动荡,命运诡异,这是多少大师的剪刀也剪不出来的蒙太奇。
《颜子家训》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西方近代也有所谓的天才论,连康德都赞成牛逼者天生牛逼,天赋是努力代替不了的。大多数人如你我,都是“不教不知”的中庸。中庸最不理解天才,可也正是中庸,最喜欢折磨天才。
电影初始,导演就给出这样的镜头:尚未脱去稚气的小童莫扎特在父亲的引领下向贵族们献技,蒙眼弹琴,当场作曲,钢琴弹毕拉提琴,提琴完毕自唱。可别真以为周围的贵族是在欣赏他。电影固然有戏说成分,可是看看保存至今的莫扎特十四岁时的音乐会节目单,贵族们指定要看的六个节目,竟然全是临场即兴创作和演奏。其中一项是一个咏叹调,当场看歌词,当场谱出,还要自弹自唱。那时,同狄德罗等“百科全书派”名流关系密切的格林姆男爵有这样的回忆:“音乐家把所能想得出的最难的测验都提了出来”。就连英王也亲自出马考这孩子。甚至,臭名昭著的萨尔茨堡大主教为了证实作曲过程中没有作弊,把这孩子软禁了一个礼拜。神童莫扎特的才艺展示,说是表演,毋宁说是献技,是给贵族们解闷的一出玩具总动员。
重重磨难之后,莫扎特终于在欧洲宫廷打出名头。每个无聊的贵族都要将这个活玩具叫过去狎弄一番,长长脸。云游四方,他渐渐对自己的天才愈加自信,同时,自然而然地也学会了对付庸人。他竟然对奥地利皇帝说:陛下,音符一点也不多。真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顾客给什么货。一个如此敏感的孩子,早早地就领略到了人生残酷,众生傻逼。
古典音乐史上一个个璀璨不已的明星,彼时却大多沦为上层社会附庸风雅的工具。玉树凌风的才子生生给磨去棱角,剪去枝杈,发了制服,给了号码,混迹于俳优之流,夹杂于仆妇之中。为一口面包装孙子,海顿忍了;而狂人贝多芬拂袖而去;莫扎特嘴上虽然没说什么,可背地里净出幺蛾子。大主教实在忍无可忍,一声令下,令手下主管给他来了一记排山倒海,逐出门庭。
本片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最擅于在人物传记片中营造强弱对比,唤起观众对弱势一方的情感代入。他在自己执导的另一名片《飞越疯人院》中,就塑造了一个控制欲极强的护士长瑞秋,堪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化身。主人公墨菲在瑞秋跟前的碰壁种种,不妨看做社会偏见的缩影。而在本片中,导演用同样的手法,塑造了一位一号反派——御用作曲家萨列里。这个角色承载了整个时代的“庸才”们对莫扎特的钦羡、嫉妒、愤懑甚至加害。其实,不过是导演为营造氛围进行的误读。历史上的萨列里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李斯特、贝多芬等许多大牛,都曾经是他的学生。
电影中,Tom Hulce饰演的莫扎特,招蜂引蝶,怪笑连连,满嘴脏话,放浪形骸,瞧着实在并不很像“天才”。可据传莫扎特就是这样不靠谱的。他不喜欢读书,从小就习惯了自驾游,尝尽世态炎凉人间冷暖。这个不世出的上帝之子,五岁时成人般的老成,三十岁时却孩子一样顽皮。比起音乐,更喜欢跳舞,他留下的家书中脏话连篇。不仅打得一手好弹子,还参加了秘密的共济社。这样一个不太“纯”的人,写的音乐却纯真如跳跃的小童。
他去世百年后,有点为世人冷落,之后又再度热起来,一直滚烫到今天。萧伯纳认为,冷是因为从前热过了头,以及拙劣的演奏和指挥。公平地讲,是海顿给他以影响又反过来受他影响。而那比他小十几岁的贝多芬,《第一交响乐》中明明有莫扎特的的影子在逡巡,可暗暗又有新的英雄气概在迸发。莫扎特的高明之处在于既对内行有交代,又满足了外行悦耳的要求。他自己有封家信中谈到刚谱成的钢琴协奏曲:许多地方只有内行才知其妙,至于外行,也会喜欢,但好在哪儿,莫名其妙。
大主教的主管那著名的一踹,让莫扎特沦为沿街兜售脑浆的乞丐。他留下的许多乐稿,有些只开了个头,写了若干小节便搁下了。有人以为这是江郎才尽,可其实是因为无人订货,不能换面包,天才就懒得记录下脑子里天然的妙想。有人向他定制一首二重协奏曲,写好后订购者竟只给一半的酬劳,理由是:叫你到府里授课已经是天大的面子。
活着的时候,人们总把他看成一个标新立异之徒。他死后百年,萧伯纳等人才顿悟:莫扎特其实是一代乐风的总结,犹似拉斐尔之于绘画,莎士比亚之于戏剧。至于莫扎特的死因,中毒之说早已澄清是子虚乌有,本片中风雪中下葬贫民墓地的镜头,也是艺术化了的。究竟葬身何处,已经不重要。倒是可惜了那些曲子,随天才肉身的陨灭而就此不见天日。影片的最后,导演很突兀地给了一声莫扎特招牌的怪笑,而观众却泪如雨下。
庸才们是早已经习惯用半吃醋半嗔怪的口吻对上帝抱怨的:他是上帝之子,受上帝之爱,我们都是他妈的被抛弃的灵魂。多数人即正义,大众从来认为自己无辜。越是罪大恶极的,却越充满了罕见的委屈。是不是无论怎样的艺术,都不能做到遗世而独立?是不是无论怎样的天才,都免不了要为庸才甚至蠢材所狎弄?难怪古人云:“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早于时代而生,必死无疑;晚于时代而生,必死无疑。
现世多奢谈“神童”,却不过是成年人无耻的嘴脸和庸俗的审美在儿童这个无辜客体上的主观投射与意淫。突然记起,那天有人招呼去看音乐会:“走啊,去看神童!”“哪个神童?”“郎朗呀!”
【途加千字文俱乐部专稿】
PS:豆友补充,Amadeus翻譯成“莫札特傳”是一個明顯的偏離主旨的誤導:應該翻譯成“上帝之寵”,或“神之偏愛”。这个由头太多评论写过了,所以没在正文中提出,附在后边吧。
这部电影的OST还是很棒的,建议找来听听。
作者:
lemon25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_________________
长风浩荡可扬帆 傲游美加
返回顶端
【转帖】天才和他的Big fan
--
lemon25
- (3111 Byte) 2015-6-10 周三, 上午11:25
(107 reads)
【转帖】刹那光辉便是永恒---《AMADEUS》评讲
--
lemon25
- (5600 Byte) 2015-6-10 周三, 上午11:35
(110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901576 seconds ] :: [ 28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