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读《什么是文艺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价值?》有感  (续――完)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读《什么是文艺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价值?》有感  (续――完)   
河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文章标题: 读《什么是文艺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价值?》有感  (续――完) (516 reads)      时间: 2015-3-24 周二, 上午1:01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读《什么是文艺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价值?》有感  (续――完)

前面一贴总结起来说的是:
1、艺术是传媒技术的创造性运用。
2、艺术作品表现美与情感。
3、艺术作品具有欣赏价值,但其艺术价值属于主观判断,这就形成了艺术作品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异性。

我觉得,认识艺术作品的关键在于把握“传媒技术、创造性、美、艺术价值的主观性”这几个概念。例如,表演就是利用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与语言的结合来表达情感和美,而“美”本身则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活动的结果,在我看来甚至是最难理解的人类思想,要说抽象,恐怕是最为抽象的思想了。有研究发现钢琴家在演奏高潮时大脑皮层会出现的“美的亮区”,它和数学家在完成高难度的演绎命题时大脑皮层出现的“美的亮区”是相同的。 

最容易看到“艺术作品和思想的不可分”这一特点的艺术作品恐怕要数书法艺术。书法艺术虽然属于视觉艺术,但是书法家并不会不顾文字的含义而随意选择字句来创意的。我从来没见过用含义污秽的字句来进行书法创作的。但由于艺术价值的主观性,对于有的艺术作品中作者希望表达的思想涵义和欣赏者的感受会差去甚远,有的则比较接近。有的甚至只有作者知道,例如静物画。说静物画没有思想可言不如说我们不知道作者的选题究竟是要表达什么样的美和情感。同样的道理,西方人看中国画和中国人看中国画的感受会很不一样。

下面我具体谈谈我对老芦《什么是文艺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价值?》批评。老芦原文链接如下:
https://sites.google.com/site/ludiwenji/docs/arts/1426791038

四、《价值》旨要

芦文一向叙事开阔,我读芦文总要做点总结才可以跟上老芦的思路,不至于get lost。所以下面先将我对《价值》的理解总结出来,再来作分析。《价值》共四段,将其要义连贯起来,我的理解就是老芦认为我们通常说的思想(这里当指诸如科学、哲学、工程技术等----河)和我们谈的艺术是两码事,其区别的根源在于它们后面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前者是抽象思维,后者是形象思维。结果表现为两种思维产品,曰思想,曰艺术;前者的表述清晰,后者模糊;前者范围有限,后者无限;前者准确,后者模糊。而这种区别就是艺术的标准和魅力所在,是艺术作品的作者的观察力和再现创造力的体现,以及编织大规模故事的天赋能力的体现。

《价值》在这个基础上批驳易明“伟大的作品必须具有思想性”的观点,认为老易的观点之错,根子在于“没弄明白艺术与科学的根本区别。须知思维有两种不同方式,一是形象思维,一是抽象思维,一般人所说所谓‘思想’,只能来自于后者,决不能来自于前者。而艺术家才华高低,指的是形象思维能力而不是抽象思维能力”。我上面总结的《价值》的要义,都是围绕支持这一批评所作的各种论证,其中“思维的两种方式”之论是芦文的核心。我以为老芦的批评中间不乏合理的部分,例如艺术作品不同于科学思想,共产党将所有艺术作品都要硬套上“思想性”的荒唐,等。不过我认为《价值》所表达的观点作为一个整体(如上面本人的总结所示)却是错的,错误的根源在我看来恰恰是老芦用来批评易明的“思维的两种方式”。

五、思维、抽象、形象

我们所谈的人的思维(think)是人的大脑特有的功能,是其他生物所不具备的,所以人的思维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为基本的特征。那么,人的思维和诸如大猩猩这样的动物所具有的思维的差别到底是什么?这个差别不是别的,就是抽象能力。其他的灵长类即便有抽象能力,也是幼稚的,顶多达到普通儿童的水平。这就是说,人的思维是依靠抽象来进行的。例如,当人陈述“汽车是靠引擎驱动的”时,其中的汽车是对于各种汽车的抽象,并不指某一特定的汽车。当齐白石画出一朵荷花时,那朵荷花也是他见过的所有荷花的抽象,和每一朵荷花都不一样,但是有所有的荷花的特征。人当然也会思考某一具体的对象,但是真正构成人的智力能力的特征的东西还是人的抽象能力。我们靠这种抽象能力来认识和表述,来沟通相互间的思想(thought)。

抽象的对象是实在,认识具体的实在时,通常是认识这个实在在时空坐标上的某个存在物。例如,就“张三昨天把冰箱里的苹果吃掉了”这句话来说,如果关注的是“苹果”,则说的是关于“昨天(时间)冰箱(空间)里的苹果(存在物)”。对于任何一个远在万里之外与张三和苹果无关的人来说,这句话都是可以理解的,其中的所有概念都是抽象的概念。在理解这些概念时,可以将这些概念作“形象”表达,比如画作一幅图。显然,这幅图上没法直接画出的是“昨天”这一时间概念,但同时图上表达的人、苹果、冰箱等还是抽象的概念,不是张三昨天用的那个具体的冰箱和吃到肚里的苹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下面几点:一、语言表达的抽象和形象表达的抽象是等价的;二、语言的抽象可以高于形象的抽象(例如时间概念);三、抽象有抽象程度的区别。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自不难理解,抽象性就是人的思维特征。抽象又有层次的分别,例如水果是对苹果、梨子、菠萝等抽象概念的再抽象;抽象又还有对于非“形象”对象的抽象,例如宇宙、道德等。就思想的表达来说,语言(以及符号)是最为简便有效的方法,形象同样可以表达抽象概念,但比不上语言。例如,说“张三吃鱼”是事实陈述,不是艺术表达;而一幅关于张三吃鱼的画作就皆可能和前面说的那样也是表达“张三吃鱼”,但也可能通过画家的创造过程而成为艺术作品。所以,把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只是一种基于经验的错觉,混淆了思维的本质。

六、创造性才是艺术的灵魂

艺术作品区别于其他如科学作品的特点在哪里?从前面第一节“艺术作品”的讨论中,我们知道艺术创作即对于媒介技术的创造性运用过程。例如,当在洞壁上画个鱼表示出去抓鱼时,那个画在壁上的鱼只要能看得懂是鱼就可以,因为传递的信息是“打鱼”。而当这一媒介技术被用作表现情感和美的时候,作者的创造性就成为他的劳动是否会成为艺术品的决定因素。因为这时壁上的鱼已经不是“打鱼”的意思,只有当作者的鱼可以引起他人的情感和美的感觉时,这条壁上的鱼才会被赋予艺术生命,所以艺术家笔下的鱼就不同于前面表达“出去抓鱼”时所画的鱼,而常常是“栩栩如生”的鱼。同样的道理也对于声乐、故事等不同的艺术作品成立。

一条好的嗓子固然是天赋,但是如何使用嗓子唱出动人的歌却是一个创造过程,是独特的,它是人的智力的一部分,也是我们至今仍然所知甚少的一个秘密。例如,一个作家有能力细致入微地描写一个角色的心理活动,但未必能饰演这个角色。一个能绘声绘色地说故事的人未必能绘声绘色地写出他说的故事。我们可以推断的是,大脑高度复杂的结构足以造成个体大脑间的些微区别有无尽的可能,所以人的创造力的不同也是千差万别的。

人的思维能力固然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原因,而这种根本不同则是通过人的创造能力来体现的。无论科学还是艺术,它们都要通过人的创造力来累积,成为人类文明。只不过艺术的创造力和科学的创造力不同,人类的文明创造究竟体现了多少不同的创造力以及这些创造力都是如何形成的还是未解之谜。而我们知道的一点是:创造力的发生的前提之一是自由,当艺术家失去了创作自由时,艺术就凋零了。这就是“党管文艺,文艺没希望”的道理;而不是因为艺术作品本来就不是表达思想的。例如,一个演员的创造力是表现喜剧角色,如果规定他只能表现“高大全”,他的创造力就给扼杀了。

老芦没有从创造力着手去分析,结果把艺术魅力神秘化了,所以才说“(艺术家)作为敏锐的观察与逼真的描绘者,他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必须在虚构的生活中展现出深刻的永恒的人性冲突。这其实是个感性而不是理性的过程,是一种类似神灵附体的巫法师作法的本能行为,其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作者的天赋,与他本人的见识、境界等等毫无关系。如同画家作画一般,他只会本能地觉得那么描绘比较美,至于原理何在,他其实是讲不出来的。”但是,《价值》又同时介绍了莫泊桑向福楼拜请教的故事,后者又明明告诉了前者关于含蓄的秘诀是“不要说出来”。在这里,艺术手段又成了是可以认识的东西。至于大艺术家带徒弟传授绘画的事,中国有,外国也有,其他如教授声乐、作曲等等,也是如此。这样的行为如何可以解释为“类似神灵附体的巫法师作法的本能行为”而与学习(即见识、境界)毫无关系?

七、艺术作品的思想性

艺术作品―――小说、电影、绘画、雕塑等等―――有主题吗?主体是什么意思?不是思想是什么?艺术作品都有主题吗?如果一件艺术作品的标题是“无题”,这件作品还有没有主题?这些问题就留给读者去思考罢。

八、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才是伟大的艺术作品?

老芦说,“艺术作品只能用艺术标准来衡量”。那么,什么是“艺术标准”?按老芦的定义就是“形象思维的深刻程度”。如前所述,将思维分别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对思维的本质的误解。再从实际的例子来看,音乐比绘画抽象,抽象画派的作品比写实画派的作品抽象,那又该如何比较它们的高下?

艺术标准是主观判断,所以不存在关于艺术作品“伟大”与否的判断标准。当人们说某件艺术作品“伟大”时,是在关于该作品的价值判断完成之后,得分高的被称为“伟大”,而不是按照某个“伟大”来决定了该作品属于“伟大的艺术品”。既然艺术标准的判断属于主观判断,那么关于该作品的判断又是如何完成的呢?其中其实没有什么秘密,恰如对于历史人物的判断一样,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高下也是看该作品在历史上的整个社会影响力。

例如,比较《怎么办》和《安娜卡列尼娜》,如果后者比前者影响力大,也就是赞扬它(或是自认为更受它的影响)的人多,后者就比前者“伟大”。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结论说后者比前者更具艺术性和思想性,或者说托尔斯泰的创造力高于车尔尼雪夫斯基。《价值》在用上面两例来做比较时,是先做了主观判断后再用自己的判断为标准来做比较,结果自然是因果错位。

再举鲁迅为例,我从来不喜欢读鲁夫子的作品,总觉得阴森乖戾,但我不能否认他的一些作品让我难以忘怀,不能否认像“阿Q”这样的艺术形象对于我的影响。要说鲁迅小说的艺术性如何,争议很大,但要否定他的作品对中国人的影响力却是不可能的,上一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里因此不会没有鲁迅。

总之,对于人类来说,思想几乎是无处不在。原因在于思想是意识的表现,意识是大脑的功能,人在清醒时便具有意识,也就是大脑在工作,思想于是就不断产生着,尽管思想在具体的问题上的深入程度不同,但是除了本能的反应(那是我们的动物性的体现)之外,我们便不停地输入和输出思想,不管用什么形式,艺术作品只是其中之一而以。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河边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04085 seconds ] :: [ 28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