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原创]请教各位大贤关于小蒋先生(蒋经国)继承人选择李登辉的内情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原创]请教各位大贤关于小蒋先生(蒋经国)继承人选择李登辉的内情   
所跟贴 [原创]请教各位大贤关于小蒋先生(蒋经国)继承人选择李登辉的内情 -- zecky - (188 Byte) 2015-2-02 周一, 上午10:24 (547 reads)
老礁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14/05/06
文章: 332

经验值: 14521


文章标题: 李登辉为何被选?摘自99年《传记文学》 (290 reads)      时间: 2015-2-03 周二, 上午1:16

作者:老礁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李登輝為何被選

當初為何選他?

──民國88年3月《傳記文學》月刊

背景說明:

首先要說明,這篇文章是民國88年我〔指張祖詒〕應《傳記文學》雜誌社長劉紹唐兄之請所寫,載於該雜誌那年3月的期刊,但原標題被修改,並加了一道副題:「我的回憶之一」,意在促我繼續撰寫「之二」、「之三」……,不幸紹唐兄不久病逝,我就未再續稿,有違他初衷,深感歉疚。

現在再有幾點補充:

一、關於當年副總統人選提名經過,拙著《蔣經國晚年身影》一書中(天下文化出版),從第177頁到200頁曾有詳細敘述,加上這篇文章中所舉各項往事,我以見證者的資格,證明全部都是事實,因為其中不是我親眼所見,就是我親自參與,有的還是我親手經辦,無一不真。所以經國先生在整個提名過程中,確已竭盡審慎,就多重背景和各種因素鄭重斟酌,方作最後抉擇。說他「用人不當」、「識人不清」,實屬冤枉。

二、造成大眾提出「當初為何選他?」質疑的原因,乃是被選者的「善偽」和「善變」。最大的「偽」是在72年10月答覆「黨外」省議員聯合質詢時的兩句話:「中國歷史沒有拋棄台灣,台灣怎能脫離中國大陸」,掩飾了他內在的台獨意識。最大的「變」是他竟能說出:「國民黨是外來政權」,變到好像中華民國憲法和政府都不存在,而他還是中華民國的總統和國民黨的主席。

三、「偽」和「變」的運用、操作,在時機和技巧上,可以做到「偽」時不露痕跡,「變」時可以不理故常,算是高招。但聖經上說:「掩藏的事,沒有不顯出來的;隱瞞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任何人對國家的忠誠如被質疑,終必露出原形。

四、這篇文章在《傳記文學》刊載之後,美西《世界日報》的〈金山人語〉專欄曾有專文呼應,一併附錄於後。

「當初為何選他」的原文如下:

多年來,很多很多的人一直都在談論和探討這個問題。所謂「他」,當然是指當今的李總統登輝。而這個問號,又顯然具有埋怨經國先生的意涵。

有人說,因為「他」在當時同輩分的台籍政治菁英中,從學歷及儀表等條件來看較為優越。也有人說,「他」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較無權力欲念。更有人說,「他」無子嗣,不會有「家天下」的野心。甚至有人說笑話,因為在向經國先生請示人選時,經國先生正在忙於其他公務,隨口說了一聲:「你等一會兒」,遂被誤聽為「李登輝」,這當然是一則戲謔,而且也有失忠厚。

最近王作榮先生發表他的自傳《壯志未酬》,其中以相當篇幅敘述他和李總統的關係,並認為「在經國先生心目中,李登輝已超越了當時本省籍的中生代菁英分子,而迫不及待地要培養李登輝的歷練及聲望」。又說:「……至此,李登輝已被經國先生選定為接班人,並擬加速將政權本土化,已是十分明顯」。以王李兩位「長期的老友好友」關係,而且王先生大作封面還標示著「我寫出來的一定真實」,他的說法固屬可信,但過於簡化。因在時間上,李之被屬意為所謂的「接班人」,並非如王著中所說的早在民國67年或在民國70年前那個時候就已有此心意。


他在用人方面極為慎重,除了堅持「用人唯才」的一般原則,決不考慮私的關係之外,尤其重視品德與操守之高尚廉潔,以期維持政治清明的優良品質。

以筆者個人追隨經國先生左右16年的體認,在他主持國政期間(自61年就任行政院長以迄77年在總統任內逝世為止),他深知任何政策的能否貫徹,端賴人的執行,亦就是他常說的「中興以人才為本」。因之他在用人方面極為慎重,除了堅持「用人唯才」的一般原則,決不考慮私的關係之外,尤其重視品德與操守之高尚廉潔,以期維持政治清明的優良品質。對於高層政務官員的任用、拔擢及升遷,他更有一套自己慣用的模式,那就是不斷的觀察、試煉、考核,並且在不同的層次,不斷的再觀察、再試煉、再考核,必在認為滿意之後,才會正式發表任命。這些過程除了他親自注意考察之外,當然還有賴於軍文兩方面人事行政部門適時提供的資訊,作為抉擇的依據。

省主席任內表現

至於提名副總統候選人,要考慮的因素當然更較複雜,而且攸關未來總統職位可能繼承的問題,因之更需重視個人的氣魄與膽識。李之何以能夠脫穎而出,使他「在經國先生心目中的地位,超越其他本省籍中生代人物」,以筆者了解,有幾件事李在省府二年半主席任內,或可說是在那段試煉考核過程中的表現,給經國先生留下良好的印象:

一、民國72年初,省府決定全力執行台灣北部防洪計畫中的二重疏洪道闢建工程。這項工程因為遭到當地居民及工廠的反對與阻撓,以致遲緩多年未能進行,給政府帶來很大困擾。而李於就任甫及一年瞭解其中癥結後,立即採取各項補救措施,疏解相關難題,並隨即下命開工,使得一項拖延很久的重要公共工程建設,終於能夠順利推動,其後並予順利完成,使得政府頗有似釋重負之感。

二、民國72年7月,立法院三讀通過《農業發展條例》,台灣省政府李主席立即宣布台灣培育8萬農業大軍的構想,並說明其目的是要貫徹行政院的「加強基層建設提高農民所得方案」,來開創農村新面貌。這項宣告與經國先生自民國61年就任行政院長以來,一直積極加速農村建設的理念充分符合。

雖然後來這個所謂「8萬農業大軍」並未見到具體的措施與行動,但在當時卻讓經國先生看來,認為是頗具識見的創意。

三、自72年度起,省府鑑於水庫集水區第一期治理工作做得不夠理想,未能有效遏止日益增加的水庫淤沙,尤其是德基水庫集水區陡坡農用地(超限利用地)的水土保持和維護成效最差,大大影響德基水庫的使用壽年。而其所以未能徹底取締濫墾,以致無法進行有系統的整治,乃因牽涉到上游梨山一帶眾多果農的既有利益,使省政當局瞻顧猶豫。而李主席則於72、73兩年度內排除各種困難,並與有關各方協調,完成收回土地造林約100公頃、農地水土保持處理700公頃,以及植生覆蓋1千500公頃,因而加強和改善維護了德基水庫集水區的自然生態,使層峰感到欣慰。

答詢具民族意識

以如上例舉的「政績」,台灣省府李主席以從政黨員身分,於72年7月,向中國國民黨中央常會作省政報告,經國先生聆畢之後,除口頭予以稱許之外,並取出一份預擬的講話稿交議事人員宣讀,對省政建設深表嘉勉,復對主持省政的李登輝同志獎飾有加,其中有「以政治開明之作風,實事求是,注重效率,並能作前瞻性之策畫,使各項建設皆有成果」等讚美的詞句,頗不平常。因之,敏感的黨政人士都有李的行情必將上升之預測,此距國民黨提名副總統候選人的時間不過半年。

上述幾件事情,固然都為當時的省府李主席取得較有利的地位,不過,真正產生決定性影響的優勢則在於李的另一表現。

因為經國先生在考量搭檔伙伴條件時,除了前面所說的各項要求之外,還有一項特別重要的基準──對中華民族的認同,也就是可能被遴為中華民國副總統的候選人,必須具有堅定的國家民族意識,這是要件中的要件。而就在民國72年10月間,台灣省李主席向第7屆省議會提出施政報告,並接受省議員對省政的總質詢,於經過連續若干次會期答覆質詢之後,輪到黨外議員(其時民進黨尚未成立)的聯合質詢,貿然提出「台灣獨立」問題,要求省主席表示態度。

如果避重就輕,省主席盡可以超越省政範圍不予答覆,但李主席卻面對問題,以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兩句話明朗回答:

「中國歷史沒有拋棄台灣,台灣怎能脫離中國大陸」,鮮明顯示了他正確而堅強的國家民族意識。次日經國先生於閱讀此項剪報之後,頻頻點頭稱是,連說「很好、很好」。這一經過,距離73年2月中旬,中國國民黨第12屆二中全會通過蔣主席提名李登輝同志為副總統候選人,不到兩個月。毫無疑問,那段省議會的答詢詞,有了極大的關鍵作用。

經國先生求才若渴且知人善任,其求賢之誠,與古時明君並無二致,但卻受到「何以選他」的諷評,到底是真的選錯了人?還是大家厚誣了經國先生?

也許有人會問,何以他在斯時斯刻能夠講出如此義正辭嚴、可圈可點的那兩句話?是否為省府祕書人員所預擬?但筆者曾經詢問當時的省府幕僚長,據答並無擬稿,因此只有兩種可能:一是他福至心靈,在最要緊的時刻即席發揮了最高的智慧;另一是他內心早已有了準備,預知議員會有此問,於是胸中有了腹稿。

無論那種設想,總是他把握了最適當的時間與空間,把握了最好的良機,讓經國先生在政治天秤上給他加添了夠量的砝碼。

當初並非如此

回到本問題的原點,「經國先生何以選他」?其實這個問題從李先生被提名以至就任副總統,甚至繼任總統初期的前後數年間,從來未聞有人對此提出質疑,《惟 Paul 據權威人士透露,國民黨前秘書長馬樹禮先生曾數度提醒經國先生「李某曾是共產黨」,然東風馬耳,經國先生可能認為過去他也做過蘇俄的共產黨,故不為所動。但經國先生未察李某是皇民,甘做日本的走狗,後來又搖身一變竟然是一個大台獨,恐非經國先生始所未料。如此事屬實,跟張祖詒先生的說法有些出入,特提供好友參考。》顯示經國先生當年的抉擇並無不妥,也無人反對。然則為何近10年來不斷有人對此提出質問?某教授曾在某刊物上說:「答案很簡單──因為他當初並非如此」,又說:「他當總統之後變了」。究竟是否變了,恐怕唯有李先生自己方能回答。

倒是另一方面有些人認為這樣的質疑,等於是對李先生的毀謗。如果真有這種想法,那麼有段歷史值得吾人借鏡:昔周召公諫厲王止謗,曰:「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以李先生10多年前能夠劍及履及闢建二重疏洪道的大智大能,必然深諳水利之道在於「為川者決之使導」,當然也必知止謗之道在於「為民者宣之使導」的道理。

古時中國不乏英明的帝王,為了延攬人才蔚為國用,多肯禮賢下士。漢高祖甚至為求賢而下詔布告天下,廣納賢士,其目的無非為國家羅致人才。經國先生求才若渴且知人善任,其求賢之誠,與古時明君並無二致,但卻受到「何以選他」的諷評,倒底是真的選錯了人?還是大家厚誣了經國先生?這個問題的出現,如果經國先生地下有知,想必會感慨萬千!

再隔一年,中華民國又將舉行第10任總統、副總統的選舉,如今有意參選的人士,已經紛在進行熱烈的暖身運動,本文所記當年的一些回憶,不知能否有助於當道諸君溫故而知新。

美媒專欄評析

附美西《世界日報》「金山人語」專欄特稿

當初為何選他?

國府李登輝總統日前向國民大會提出任內最後一次國情報告,這位中華民國20世紀最後一任總統的任期所餘不多。可是,直到今日仍有許多人追問,「經國先生當初何以選他」?這個問題各方已有不少揣測,未來史家一定會繼續追求圓滿的答案。

曾任總統府副祕書長的張祖詒,最近在《傳記文學》發表回憶錄,第一篇就透露有關這一段政壇祕辛的「我見」,引人重視。

張祖詒不是留俄派,也不是新贛南。不過,自經國先生於民國61年奉命組閣,後來當選總統,以迄77年逝世為止。張先生16年間追隨左右,被政界人士視為文膽。經國先生主政期間的重要文告,大多出其手筆。當年政風謹肅,張祖詒又深自謙抑(那年頭總統府大小官員都沒有隨便「放話」的習慣),所以民間知者不多。但以他參與密勿的經歷,「我見」提供的分析自非一般局外觀察可比。他退休後目前在灣區定居,以著述自遣。

李登輝是留美的農業專家,在當時同輩分的台籍政治菁英中,條件看來較為優越。他在台灣省政府主席任內,執行北部防洪計畫中的二重疏洪道闢建工程,排難解紛,著有成效。此後響應行政院「提高農民所得」政策,宣布台灣培育8萬農業大軍的構想,都獲得上峰的賞識。經國先生到中興新村巡視時,看到主席官舍陳設簡單雅潔,同席進餐時數碟家常小菜,清淡可口,頗為配合經國先生倡導生活平民化的作風。後面這一點,想是張氏隨行親歷的情景。

最重要的是,李登輝在省議會答詢時,有人提出「台獨」問題,李當時明確回答,「中國歷史沒有拋棄台灣,台灣怎能脫離中國大陸」。藉此表明他堅強的國家民族意識。經國先生閱報後,連說「很好,很好」。選定李為副總統提名人,這一段答詢應屬關鍵因素。

但看近10年來台灣政情,波折橫生。不容諱言,李總統要負很大的責任。所以人們才會問,「當初為何選他」?答案很簡單,「他當初並非如此」。國家民族意識薄弱,甚至曖昧不明,其他不足論矣。何堪再提當初?

張祖詒的文章委婉含蓄,其主旨不在寫「內幕新聞」,而著重說明經國先生求才若渴,知人善任,至於是否看錯,有待後世論評。不過,這個問題的出現,多少隱含了「疾風勁草」的懸疑。「如果經國先生地下有知,想必會感慨萬千」。張先生這兩句話在姑存忠厚之外,不免微露春秋責備賢者之義。疾風之前,難得勁草,忍一時且觀下屆大選吧!'。

作者:老礁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老礁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62338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