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中国特色(7):在传统思维中寻找西方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中国特色(7):在传统思维中寻找西方   
河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文章标题: 中国特色(7):在传统思维中寻找西方 (548 reads)      时间: 2014-12-06 周六, 上午1:48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中国特色(7):在传统思维中寻找西方

今天到世界各地走一走,人的吃穿住行各个方面都愈来愈相像,全球化和现代化成了一个同义语。不过,如果将原先各自独立的几个主要文明地区-----例如中华、印度、阿拉伯等------比较一番,恐怕没人否认原来的中华文明区域至少和西方在外表上比其他地区更接近,其中又以大陆的新兴城市的建设中出现的大量仿欧美建筑为最,甚至有的农人富裕起来后也有在自己的家乡照抄欧式建筑建新居。

在这一波的现代化浪潮之前,中国大陆就有过一次在中共的领导下的追赶西方的现代化努力,不过那时中共将西方文明的最高成就定为苏俄,所以一切照抄苏俄,除了吃穿住行上样样学人家,还把人家的制度也搬了过来,搞了15年后开始试图超越人家,不料10年后就灭灯熄火,然后“痛定思痛”,把眼光转向了欧美,开始新的一次现代化的努力。

照理说,像印度这样的被英国殖民了200年之久的古老国家应当远比中国西化来得快才合乎情理。看看现今的印度,它的制度的确是更像西方,并且英语还是官方语言。不过再一细究,你就会发现印度的制度模仿和将外来的英语尊为官方语言,原来是和当年甘地和尼赫鲁等为争取印度的独立有关。因为在英国人征服印度大陆之前,那一地区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甚至没有一个如中国皇帝那样的延绵2000多年的专制统治,有的是几十个不同的民族并且说几十种不同的语言的产生了四大宗教的古老文明,古老到没有人关心仔细记录自己的历史。不过既然有这样多的不同的民族你来我往地打打杀杀地住在一个区域,历史还真是难写,到底信谁的呐?所以印度的独立运动的领袖早就意识到非得用西方的联邦制加上外来的英语才有可能建立一个独立的印度国家,也才可能避免独立后的印度走向无休无止的纷争,因此是不得已的选择。所以印度人还真得感谢英国人,没有他们在印度的殖民,恐怕永远不会有一个现代的印度国家。我和印度朋友每谈到这点,至今听到的都是赞同之声。

满清帝国在1840年面对大英帝国时毕竟比印度大陆上的无数各自为政的民族小国要强大得多,所以列强最后也只能在满清帝国搞“半殖民”,一直延续到中华帝国,到二战后开始改观。不想抗战胜利4年后江山易手,遂有上面说的掀起了照抄苏俄的现代化浪潮,结局是人所皆知。很多中国人将这段失败的历史以及现今的中国大陆的道德危机归于过去一个半多世纪的“反传统”所致,所以现在包括执政的中共在内都发出呼声要“恢复/回归传统”。

“恢复传统”的呼声之高,我们在海外也身受震撼,一面有来自中国政府砸巨资在世界各地大建的孔子学院,另一面还有来自民间海外华人学校日益增多的传统教育。某日一位朋友来我家,把他美国出生的5岁儿子叫过来给众人背诵在中文学校学的《弟子规》,尽管只背了两句,在场的一位74岁的先生听完后还是感叹说,他自小就没学过《弟子规》。我问他,“您觉得小孩子要学《弟子规》吗?”他笑笑,讳言。

我对于“回归传统”感到怀疑,理由不是我不赞同传统价值(尽管我的确不赞同其中很多的价值观),而是不明白这个说法的思维逻辑。因为照传统鼓吹者的逻辑,中国文化的问题是因为丢失了传统,那么这些年来的进步是不是也是因为丢失了传统?第二个问题是,既然要恢复传统,那么首先就要弄明白什么是传统,即如何定义传统不是?

下面我从北京大学教授何怀宏的《中国的忧伤》演说中引一段关于“中国历史的描述和解释”(何怀宏语-----河):

“三千多年前周朝的兴起,可以说使中国走向了一条世界文明国家中比较特殊的道路,它偃武修文,从信仰超越的存在转向人文实用和自身德性。作为一种我所称的“世袭社会”(Hereditary Society),它培育了一种精致的贵族文化,但对整个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也有一定的压抑。但更显中国之特殊的则是两千多年前的汉制,它自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的秦朝而来,但不同于只是崇尚强力和管束性法规的秦朝,汉朝通过恢复“周文”、尊崇儒家思想和建立一种特殊的选举制度,而奠定了后来两千多年中国社会制度的基本模型,将中国从一种相对封闭的等级制社会变为相当流动的等级制社会——我将其称之为“选举社会”(Selection Society)。从汉朝到唐朝之前中国是推荐选举;从唐朝到清朝一千多年,中国则是通过诗文考试来选拔官员。官员大致总有接近乃至超过一半的人是直接来自乡村田野,来自前三代没有人做官的农民家庭,这样一种社会的垂直流动率甚至超过了现代社会的垂直流动率。中国社会还形成了一种一直延伸到民间底层的、非常重视人文教育和文字文化的悠久传统。”

何紧跟着又说,“中国自大规模遭遇西方,进入现代,它废除了科举制度和皇权,打破了旧有的等级结构。中国革命激烈地反传统,否定过去的主导价值和伦理规范,它试图追求国家富强和彻底的社会平等,但一度得到的却是一种一人全权统治之下的、近乎所有人的贫困的平等。到近三十多年,中国才真正走向了富强之路,但是贫富的分化也在加剧,真正民主法治的目标也还没有实现,而社会利益结构趋于固化、知识界也趋分离和分裂。” (以上两段套红是鄙人加上的。)

我同意何教授的描述,因为它符合对于表面现象的观察。但是,有两个和何文的论述直接相关的问题他却没提:第一个问题是“这样一种社会的垂直流动率甚至超过了现代社会的垂直流动率”和社会变化的关系如何?第二个问题是“中国革命激烈地反传统,否定过去的主导价值和伦理规范,它试图追求国家富强和彻底的社会平等,但一度得到的却是一种一人全权统治之下的、近乎所有人的贫困的平等”的社会和古代的帝王专制社会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我的看法是,何文描述的古代中国社会的高度社会垂直流动率基本没有促进社会的进步;现代的个人专制下的贫穷的平等和古代帝王专制下也没有本质的不同。一句话,社会制度设计没有进步,经济落后的局面的改变是最近30年来才发生的。-----我以为这才是中国历史的最简略的描述。

所以,鼓吹“回归传统”不能回避这个传统社会里社会制度设计没有进步的问题。

而我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有“甚至超过了现代社会的垂直流动率”却缺乏社会进步,以及现代中国发生的“中国革命激烈地反传统,否定过去的主导价值和伦理规范,它试图追求国家富强和彻底的社会平等,但一度得到的却是一种一人全权统治之下的、近乎所有人的贫困的平等”,原因恐怕正是传统思维的结果。这种以“求善”为上的思维逻辑必然导致以遵从个人权威为基础的道德模式,通过它和政权合一实行的统治必然要出现思想专制,人的垂直流动是在这个原则下发生的,所以不会有通过流动带来新的思想,因此不会有社会的变化;通过这个思维逻辑在现代经过共产主义信仰和政权合一的统治,当然也就只会产生同样的结果。

我在前一帖中论证了“集体主义”是思维方法而不是生活模式的结果。所以,生活于源于希腊的西方文化中人们一旦采用同样的或类似的思维方法,也必然会产生“集体主义”,例如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都是公认的“集体主义”社会现象。这是因为在这两种思想里面,都是把建设美满人间,即“至善”,置于所有思想活动的之上,从此便在否定抽象的神的基础上不可避免地要迫使所有的个人服从某个个人权威来规定“好/善”标准,结果走向“集体主义”名下的个人专制,是古代中国式帝王专制的西方现代版。反过来看,通过传统思维教化出来的中国人选择了共产主义就不是毫无思想根源的作用的巧合;从思想渊源来说,现代中国革命追求的“七亿人民尽舜尧” 不过是古代中国人的“人皆可以成尧舜”的翻版。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求善至上”的古老思维逻辑,恰恰有着酷似源之西方思想的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的一面。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当年不仅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也被印度、土耳其等国试行,但是都最后无疾而终。土耳其是一个伊斯兰信仰强大的国家,也是伊斯兰国家中世俗化(即政教分离后实行法治化)最成功的国家;印度是除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外的四大宗教(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和錫克教)的发源地,人民有深厚的宗教信仰传统,但也是成功实行了政教分离建立了法治的国家。中国虽然没有真正的宗教,可是至今仍然做不到政教(信仰)分离,不能走向真正的法治,谁能说这和国人独特的思维逻辑无关?传统的表面文章很容易破除,但是传统的教化却是我们天天的生活,改变它只能通过一个人、一个人进行,需要很多代人的时间。

通过传统思维来寻求现代化恐怕会适得其反。

(待续)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河边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12459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