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帖]潘汉年与毛泽东的恩怨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帖]潘汉年与毛泽东的恩怨   
所跟贴 [转帖]潘汉年与毛泽东的恩怨 -- 锦瑟华年 - (25128 Byte) 2014-11-22 周六, 上午1:30 (429 reads)
锦瑟华年






加入时间: 2009/03/20
文章: 507

经验值: 19118


文章标题: 潘汉年与毛泽东的恩怨(续) (139 reads)      时间: 2014-11-22 周六, 上午6:26

作者:锦瑟华年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读潘汉年的诗,我们知道,在从事“革命工作”的同时,他的内心其实是异常愁苦的,是没有多少快乐的,是总有着不祥之感的。1949年5月,中共开始了对上海的接管。中共中央,从毛泽东开始,都对接管上海极其重视。能否成功接管上海,被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们视作中共能否在大陆站稳脚跟的前提。陈毅成为第一任上海市市长,潘汉年被任命为副市长,分管公安、政法、统战。这实在是知人善任。对付上海滩上的黑社会和国民党特务以及形形色色的“敌对势力”,潘汉年无疑是十分合适的人选。1949年4月底,潘汉年与夏衍、许涤新三人一起离开香港,赶往北京。夏衍、许涤新也被选为接管上海官员。5月上旬,三人到达北京,住进北京饭店。据夏衍回忆,潘汉年住的是303号房间。巧的是,1955年4月潘汉年在北京开会,住的也是这303号房间,他就是穿着拖鞋,从这间房间走进监牢的。(27)朱德、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分头接见了他们,可见中共高层对接管上海如何重视了。毛泽东是在5月12日夜接见潘汉年、夏衍等人的。夏衍回忆说:“毛主席情绪很好,一直面带笑容,在潘汉年作汇报时,他有几次很风趣的插话,使我有点感到意外的是他也把潘汉年叫做‘小开’。”(28)毛泽东这时期心情很好,那是十分自然的。这时心情不好,还有什么时候心情能好。十几年前,在陕北时,毛泽东曾说过潘汉年“不可信用”,莫非现在改变看法了?当然没有。毛泽东也把潘汉年叫做“小开”,恰恰说明他牢牢记住了潘汉年,这对潘汉年来说并非幸事。眼下任命潘汉年为上海市副市长,当然是一种高度的“信用”。但这与当年所说的“不可信用”并不矛盾。当年所说的“不可信用”,并非指能力方面,而是就政治态度、政治派系而言。接管上海,需要潘汉年这样的人,这丝毫不意味着毛泽东放弃了对潘汉年的成见。
在副市长任上,潘汉年干得有声有色。潘汉年领导下的市公安局,成立了外围组织“情报委员会”。值得一说的是,当年陪同潘汉年到汪精卫公馆的胡均鹤,被任命为这情报委员会的主任。在潘汉年衣锦荣归上海滩时,胡均鹤也“重现江湖”。我们现在不知道,潘汉年是否与胡均鹤有过私下密谈,不知道潘汉年是否叮嘱过胡均鹤要守口如瓶。也许并不需要密谈,也不需要特意叮嘱。潘汉年只要在某个场合不经意地说一声当年见汪一事并未向上级汇报,胡均鹤就什么都懂了。写到这里,我要说,潘汉年毕竟未失书生本色,毕竟不是心狠手辣的流氓恶棍。否则,依他的智谋和那时在上海滩上的权势,要做到让胡均鹤永久消失,并非不可能的。
胡均鹤活着,擅自见汪精卫一事就随时可能暴露。1954年9月,胡均鹤被逮捕,潘汉年的心一定提到了嗓子眼上。1955年3月下旬,潘汉年随上海代表团到北京出席中共全国代表会议。这次会议的议程之一,是通报所谓“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问题。饶漱石是潘汉年的老熟人、老上级,他的落难,自然也会令潘汉年惊心。毛泽东在讲话中,又敦促与高、饶有牵连的人赶快坦白,历史上有其他问题的人也应该从速交待。会上又印发了关于上海逮捕胡均鹤和将扬帆隔离审查的材料。这一切,足以令潘汉年坐卧不安。扬帆是自己分管的公安局局长,胡均鹤更与自己有着特殊关系,这两人都出了问题,自己还能太平下去吗?潘汉年有理由怀疑,当年在南京擅自见汪一事已为中央知晓,毛泽东的讲话可能正是对自己在含沙射影、旁敲侧击。潘汉年觉得,长期担心的事情终于来了。他必须尽量争取主动。他不能等到被审讯时才交待当年见汪一事。他知道,他已无法说清楚为何将此事隐瞒了十几年。他感到百喙莫辩。但说不清楚也要说。瞒了十几年,没法再瞒了。
于是,1955年4月1日夜间,潘汉年向陈毅交待了当年在南京见汪一事。4月2日上午,陈毅向毛泽东报告了此事。时隔十九年,毛泽东第二次对潘汉年下了“不可信用”的断语。不知道毛泽东这天午觉是否睡着。反正陈毅告辞后,毛泽东肯定在思考潘汉年的问题。他一定先回忆着潘汉年的历史。他想起了当年在瑞金自己大权旁落、向隅而“怨”时,潘汉年却与博古、张闻天们打得火热。他仿佛又听到了他们的欢歌笑语。他想起遵义会议后博古派潘汉年到莫斯科向王明汇报,出发前更面授机宜。他想起潘汉年在苏联迟迟不归,自己急得团团转,只得又派邓发赴莫斯科。他想起潘汉年好容易回到了香港,却不立即到陕北找中央,竟擅自与南京政府联系,并跑到南京试图代表中央与国民党谈判。他想起潘汉年到了陕北后,总把王明挂在嘴上,似乎王明仍在主宰一切。他更想起,潘汉年到陕北后,竟然质疑张浩“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想到这一点,毛泽东有理由皱眉切齿。想完了历史,就要想现实。现实是,五六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上海大局早定,中共不但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在整个大陆也政权稳固。那么,是该解决潘汉年问题的时候了。本来要如此,还要费点心思。现在,他主动送上了绑他的绳索,这真是太好了。于是,毛泽东拿起了笔。于是,悬在潘汉年头上的那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落下。
1977年4月14日,潘汉年以“萧叔安”的名义在长沙一医院病亡。“萧叔安”是潘汉年从事情报工作时用过的化名之一。死后,骨灰埋葬在长沙市郊,墓碑上的姓名也是“萧叔安”。人们习惯于认为,潘汉年当初如果没有擅自见汪并长期隐瞒此事,就会终身太平无事甚至官运亨通。这是大错特错的。像潘汉年这样的人,即便没有擅自见汪一事,也决不会善终,更不会官运亨通。即便潘汉年能平安地把官当到“文革”,他也决不会逃过“文革”这一劫。在“文革”中,像潘汉年这样的人,一定会被“打翻在地并踏上一只脚”。因为1955年便进了班房,潘汉年还能苟活到“文革”结束,还能偷生到古稀之年。如果没有在1955年便退出历史舞台,潘汉年可能死得更早,也死得更惨。———潘汉年其实是在劫难逃的。
顺便说一句,当年与潘汉年同样被王明派回国的张浩(林育英),1942年3月病死在延安。丧事办得极其隆重。当时的“边区”,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王国。而张浩的丧事,实际上就是“国葬”。毛泽东为张浩题词曰:“为国而死,虽死犹荣”。众多中共要人为张浩抬棺。抬棺者排成两行。左边第一人是毛泽东。这样的事,毛泽东一辈子就干过这一次。

2011年6月27日

注释:
(1)(6)(20)见张云《潘汉年的一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248页,第75—76页,第160页。
(2)(8)见曹仲彬、戴茂林《王明传》,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287页,第272页。
(3)(4)(5)(7)(9)(11)(12)(13)(14)(15)见秦福铨《博古与毛泽东———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领袖们》,香港大风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136页,第137页,第139页,第141页,第146页,第146页,第147页,第150页,第151页,第156页。
(10)张国焘:《我的回忆》,东方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三册,第295—296页。
(16)(17)(18)(19)见尹骐《潘汉年的情报生涯》,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版,第113页,第114页,第114—116页,第148页。
(21)(22)(23)见《周佛海日记全编》,张德金编注,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8月版,下编,第713页,716页,784页。
(24)见彼得·弗拉基米洛夫《延安日记》,东方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136页。
(25)陈修良:《潘汉年非凡的一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8月版,第56页。
(26)所引潘汉年诗均见《潘汉年诗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27)(28)见夏衍《懒寻旧梦录》,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7月版,第580页,第585页。

作者:锦瑟华年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锦瑟华年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72403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