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小城浮世绘 (一)王结子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小城浮世绘 (一)王结子
老礁
性别:
加入时间: 2014/05/06
文章: 332
经验值: 14521
标题:
小城浮世绘 (一)王结子
(567 reads)
时间:
2014-5-24 周六, 下午3:40
作者:
老礁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礁出生在豫中的一个小县城,并在那儿度过了整个童年。半个世纪过去了,风风雨雨,早就像是一块伤痕累累的礁石,默默地忍受着风吹雨打,心中再也不会其波澜了。唯有童年时经历的一些事,见识过的一些人,却在心中愈来愈清晰,愈来愈纠缠,割舍不下,排遣不了。只好在电脑上打开一个新的word文档,敲下了“小城浮世绘”的标题。
(一) 王结子
小城管说话口吃的人叫‘结子’,王结子的大名叫王树德,是当时小城妇孺皆知的一个‘说书人’,说书是指说河南坠子。王结子在当时妇孺皆知的程度比今天当红的歌星影星的风头还健。今天的歌星影星主要是年轻人热捧,王结子则是当时小城所有年龄段的人的最爱。
半个多世纪过去后,我能从记忆中搜索出的对王结子的最早的记忆是上小学三年级时的那个星期六的夏夜。天已完全黑了,一日劳作后端着大碗在当街吃完饭的庄稼汉们要回家了,家中的婆娘们都要哄着孩子睡觉了,又要是一个平凡乏味的一天的结束。那时还没有电视,全城也找不出几家有收音机的,电影不常演,也不是大多数人能经常看得起的。这时从远处传来‘当、当、当’的破锣声,伴着吆喝。锣声和人声都渐近,听清喊的是“王结子在文化馆说书了,说全本《杨宗英下山》”,这句话一遍遍地重复着。我能感到这锣声和喊声将大家的神经点燃了,人们有了骚动,开始有人往西街的文化馆方向走了,慢慢汇成了人流。
我那时恰好在迷恋杨家将的故事,差不多买齐了一套杨家将的连环画,有时连大人们都会在争论时问我杨家将某个故事的细节做评判,我也颇为以精通杨家将的故事自得,但从来没听说过杨家将中还有一个叫杨宗英。我已忘了当时是如何向大人艰难讨得听王结子说书的三分钱的,总之,我交钱进到了文化馆的说书场内。
所谓文化馆只是一个不很大的空场。城里唯一的电影队夏天时会在此售票演电影。城里有头脸的人会看电影时会自己带把椅子或凳子,而一般草民就随便在场子里找块石头坐下。所以场子里一直都是零落散乱地摆着可权作座位的石头的。王结子说书的场子的中央摆着一个小桌子,听客们散坐围拢在桌子周围的在石头上。桌子上一盏小煤油灯,火苗摇摇晃晃,一个拉模样很怪的乐器(现在我知道那叫坠胡)的瞎子和拉胡琴的后生坐在桌子旁伴奏,站在桌子边一手拿着两个半尺多长,约半寸见方的木条,又说又唱的就一定是王结子了。他手里的木条玩得很花,我到以后很久才知道那叫简板,很能表现坠子艺人的功力的。王结子上身穿一件当时很时髦的短袖纺绸衫,留着当时在县城也是时髦的偏分头,脸上似笑非笑,说唱都流畅,只是需要结巴时才结巴,再加上以后白天见到他时看到他一笑露出的金牙,这就是定格的王结子在我心中的永远的形象。
我听王结子的书听了整整一个夏天。星期六可以早早交钱进场,平常晚自习放学后蹭进去听最后一段,暑假后差不多每晚都会跑去听。一直听到夏天结束王结子没有再说书了,我听的还都是《杨宗英下山》。王结子每天的说书都会从一个与主题无关的小故事开头,嬉笑怒骂,也不乏黄色元素,好在那时还没有‘扫黄打非办’。说这些故事时往往就是听客最兴奋的时刻。而每天晚上的主段,则是东拉西扯,一晚上往前推进不了一二句话,就到了‘且听下回分解’了。但无论如何,我还是把《杨宗英下山》的故事梗概听全了。前段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辽王骗宋王会盟设计陷害,杨大郎扮宋王救主脱险,杨家将被围,七郎杨延嗣突围搬救兵,被奸臣潘洪抓住,乱箭射死。杨宗英的故事就从七郎搬救兵开始。七郎途中路过并借宿在他订了亲的岳父家,与未婚妻一夜缱绻,未婚妻有孕,生子送到深山中,有高人养大教导成人,取名杨宗英,习得一身好武艺后,下山替父报仇报国。这实在是个吸引人的好故事,具备了好故事的所有元素:爱国报国、忠臣奸臣、男女恋情、未婚生子、武林绝艺、快意恩仇。但到了杨家将的故事都被人翻炒烂了的今天,除了从当年的王结子,我还是从没看过任何这个故事的翻版。
到了那个夏天结束,王结子的书是再也没有开场说了。应该是由于大环境的政策的收紧吧。那时稍微宽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将过,轰轰烈烈的小四清、大四清、文化大革命要接踵登场,王结子这样的民间艺人的生存缝隙又要被挤没了。
但王结子的各种故事却不断地口耳相传着。像现在的一首著名的诗说的,‘不管在或不再’,王结子都一直在娱乐着大家。多少年过去后我听到的最多的王结子的一个段子说,有天晚上,王结子看到他女儿在哭,问女儿哭什么,女儿说“想我妈”,王结子说,“你想你妈,我还想你妈呢”。这个段子每说到最后一句,说者和听者都会哄堂大笑。后来别人说,那年夏天后王结子的说书队被解散,王结子也被强迫回家乡劳动。王结子回去后还做了生产队长。一次队里缺少牲口过冬吃的干草。王结子说,这好办,让人到四乡吆喝,说王结子后晌在后山说书,人们成群结队赶去。王结子要求每人去山上打一捆干草交来再听书,轻易解决了难题。
过了七、八年。我们举家离开这个县城后我又插队回到了这个县。一次到县城办事住在招待所,又碰上了王结子说书。那是县里的公社一级的干部在县里开会,不知谁提议并将王结子找来了。王结子出场,还是那招牌式的似笑非笑,虽然经过惨烈的文革,他连穿戴都和我第一次见到时相似。我思忖他文革中是否还敢说《杨宗英下山》,他开口报了书名《打X县》。解放战争时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摧朽拉枯将蒋军打得丢盔弃甲。在这个县城蒋军组织了一个师的抵抗,有过惨烈的战斗。王结子的书从解放战争时国共两党相争的全国形势讲起,从全国战场讲到中原,引出在县城的激战,有文革时的三突出式的典型的英雄人物的事迹,说得头头是道。我相信他的书中的英雄人物的名字,如王得胜、李得才一定是他随口编的,就像他的杨宗英书中的‘大都督韩昌’。但我不解的是,解放战争时全国的势态是谁讲给他的。要知道王结子是一个一个字不识的文盲呀。
又是很多年过去了,我也经历过了太多太多的事。一次回到家乡,有人谈起了‘马街书会’。临县的马街镇传统上每年春节过后有曲艺盛会,全国各地的曲艺艺人都会到此献艺斗胜,如同‘临潼斗宝’一般。我又想起了王结子,友人说头几年王结子还到过‘马街书会’,小辈们还都对他行对祖师爷式的拜礼。
王结子算是生不逢时吧。他要是生在今天,以他的人情练达,难保不会是又一个赵本山、郭德纲。可他要是在今天,或浸满铜臭,或献媚颂德,还能以一个可爱的形象存留在当时蹭着听他说书的懵懂小童的心中,历半个世纪不衰,隔一万公里不断吗?
后记
当敲完以上的文字,像是还清了一笔欠了半个世纪的宿债般的轻松。我突发奇想,看能不能在网络上搜到王结子的消息。当我打入王结子后,百度马上跳出了‘王结子’的词条。介绍他为著名河南坠子艺人,1980年的马街书会书状元,2005年86岁时还登上了亮书台,同年有10万余字的传记出版,由著名评书艺人刘兰芳作序。词条说王结子1919年出生,今年是95岁了。当年蹭着听他说书的懵懂小童在太平洋的彼岸遥祝他能愉快活过期颐之年!
作者:
老礁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老礁与格老的回忆文章都非常好读,读后比老芦的文章感觉轻松,贴近
--
xilihutu
- (65 Byte) 2014-5-25 周日, 上午1:10
(202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09366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