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文明自由谈 (十一)今不如昔 |
 |
河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
|
|
作者:河边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十一、今不如昔
我写此系列的目的是想讨论“自由和公正”问题。因为意识到讨论这样的问题必然会纠缠到问题的历史渊源,所以想先做一点最简单的回顾,以为讨论的共同基础,虽然啰嗦了一点,但还是必须的。但是话说到这里后,便发现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和老芦表达过的一些观点的冲突。例如基督教到底是破坏希腊文明还是保存了希腊文化。我又仔细地将老芦近来写的基督教破坏希腊罗马文明的系列读了一遍,认为老芦例举的事实基本上我都同意。但同时又发现,我和老芦所谈的“希腊文化”大部分不是一码事。老芦所说的被破坏的文化主要是希腊罗马的非基督教宗教文化部分,我说的则主要是希腊的理性文化部分,主要包括逻辑、科学、哲学。基督教被奉为罗马国教后排斥其他的宗教文化是必然的,但并无必要一定排斥希腊的理性文化, 理由如前面两节的分析。而对于我想讨论的“自由与公正”问题,显然传承于希腊的理性文化远比其宗教文化的影响要大得多。
阿奎拉的重要著作,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两部,我以为要算《论真理》了。在这之前,基督教信仰本质上属于主观真理。在这之后,通过形而上的逻辑形式引入理性判断,将基督教信仰同时也归入客观真理。信仰本来关心的是行为,基督教尽管是一神教,并且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引入希腊理性,但教徒的信仰还是个人的判断,他的信仰是通过特定的行为表现出来,只有他自己能够确认他的信仰,和佛教徒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的不同在于,后者是其他人可以根据理性原则加以辨别,而前者则不可能,靠的是个人的“悟性”。例如主观真理判断在于佛教就表现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丢失于“浩如烟海”的佛经中。同时也不会如基督教那样没完没了地产生“异端”。经过阿奎拉的努力,基督教从此有别于其他的宗教。
教会的神学哲学的建立的结果除了对于理性研究的开放,同时还有没完没了的对于上帝的循环逻辑论证,科学理性不过是对于这种循环论证提供新的、可供重复的材料而已。教会并不关心希腊文化的其他部分的保存发展,基督教徒的生活反倒在新的条件下分裂成两类行为:普通教徒要求通过遵循圣经的教导以行善来证明自己的信仰,而高高在上的主教(包括教皇)却通过神学把持对圣经的解释来控制教徒。加上对于权力的掌控,教会日益腐败,基督教发展成远不同于耶稣建立的宗教,而更像是一个巨大的牟利性的国际组织。
日耳曼人侵入欧洲后生出的欧洲文明尽管为基督教所主导,而教会也保存了大量的希腊思想,但是关于社会秩序设计的最主要文献-----罗马法却不完备。罗马的法律设计是各个文明中最为先进的,其中最为宝贵的内容是关于财产的保护以及合同的执行等民法部分(The Digest)。没了这部法典,中世纪的欧洲的民法和刑法便倒退为日耳曼法律和宗教法律的合流(尽管借鉴了很多罗马法律),社会秩序中关于民法部分远不如罗马时期,对于经济生活的发展极为不利。欧洲的运气到1070年前后又出现了一个转折:Digest被重新发现,并逐渐用于整个欧洲( 除了英国,因为英国已在九世纪时完成了自己的法律系统)。从此,关于私有财产的保护法便在整个欧洲通行起来。这个变化非同一般,它在很大意义上是现代关于自由问题的争论的温床。
欧洲再一次成为一个怪异:众多的国家由权力受限的野蛮人成就来的国王统治;受法律保护的私有财产(尽管多数是由贵族拥有)构成对于权力的挑战;普遍的基督教信仰受控于腐败的但却是国际化的教廷;混在神学里的希腊理性被异化为迂腐的经院哲学;教廷和国王的权力争夺造成不断变化的权力消长;罗马帝国留下的拉丁字母开始为各个国家采用发展为书写文字(如意大利文的《神曲》出现于1318年、拉丁化的法文文献出现于842年、拉丁化的西班牙文文献出现于10~11世纪、葡萄牙文献出现于1192年、德文在8世纪开始使用拉丁字母、最早的荷兰文文献见于12世纪末、《圣经》在1382年译成英文,等等),这些都是在基督教会占统治地位的黑暗的中世纪出现的。而基督教却始终在教导人把所有的关注都集中在人的原罪上,对人的思维的压抑可想而知。这一切使得欧洲文明的内部逐渐积累一种无法调和的张力和疑虑,终于引发了后面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400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起始点。文艺复兴的意义不是重新找到了希腊理性----它其实一直在那里,而是把西腊文化重新归于它本来的面目,从此不再是教会手里只用来为教会服务的玩物。发端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将希腊人古典时代对于现世生活的重视重现欧洲,但是并非直接攻击或否定基督教。上一节曾经介绍说,神学的发展将人的生活分为“属灵的”和“世俗的”生活。文艺复兴仍然确认宗教是不可少的,但强调“世俗的生活”的重要性,强调注重“现世”的而不是“死后”的生活。而所有这一切,没有比较古希腊人想的更多,做的更好的。古典远胜于现代!------这就是文艺复兴的核心。希腊思想中被教会长期压抑的活力重新释放出来,中世纪以来套在欧洲人的思想上的枷锁被打碎了。结果是开启了将欧洲从高度的宗教化转向世俗化的漫长过程。
在这漫长的世俗化过程中,究竟有多少人曾经向教会发起过进攻不得而知,因为教会一旦发现有人挑战教会的腐败便立即对其残酷镇压,不留痕迹。直到1500年以后马丁路德修士领导的对于教会的进攻,才有了第一次挑战教会的成功记录。马丁路德所以能逃脱教会的镇压有两个原因:印刷机已经发明了,路德将自己的观点在教会动手之前就发表了出去;德意志国王的支持和保护,希望借路德消弱教会日益增长的权力。路德的进攻也是强调“今不如昔”,用耶稣当年的生活为例子加上圣经的话语来攻击教会的腐败。路德和罗马教会决裂以后很快将《圣经》译成德文,从此基督教分裂为新教和天主教(以及东正教)两支。双方打得死去活来,历时一百年。可见一神教信仰的排他性不仅是对于不同的宗教,对于同源教派同样如此。路德自己后来也因为排斥理性被其他新教教徒清算。
“今不如昔”是千年之久的中世纪结束时世人得出的结论。文艺复兴将古典希腊重新定位为理性的最高成就,不论哲学、艺术、几何、逻辑、等等,希腊和罗马仍然是今天的典范。宗教改革则重新将基督教被封为罗马国教以前的基督教作为新教教徒向往的宗教生活。教会长期以来保存的文献对于这两项复古运动占有中心地位:这些文献的古希腊和罗马的学术部分被文艺复兴用来摆脱教会的权威;而其中的《圣经》部分以及那些将《圣经》至圣化的文献则成了宗教改革用来颠覆教会的神学和单一基督教的武器。
欧洲文明从此又开始了新的一页,不过欧洲人已经不是1000年前的连文字都没有的野蛮民族了。
(待续)
将“直到1600年以后马丁路德修士领导的对于教会的进攻”改正为“直到1500年以后马丁路德修士领导的对于教会的进攻” 2/10/2015
作者:河边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河边于2015-2-11 周三, 上午5:25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