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帖]英法两强千年争霸史(一)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帖]英法两强千年争霸史(一)   
所跟贴 [转帖]英法两强千年争霸史(一) -- lemon25 - (5646 Byte) 2013-11-17 周日, 上午5:06 (510 reads)
lemon25
[个人文集]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8/08/03
文章: 2974

经验值: 119907


文章标题: 英法两强千年争霸史(二) (257 reads)      时间: 2013-11-17 周日, 上午5:07

作者:lemon25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在前面的英法相争中,战斗主要是在陆地尤其在法国领土上进行的。而在后面的战争中,英法战争更多地表现为海战,也就是海上霸权和海外殖民地的争夺;这并不是说英法不重视陆上战争,英国虽然曾与某些大国结盟反对法国,但是在陆战中,一般采取提供军事、物资援助的方式,较少直接参战;即使参战,也是以同盟军方式进行的。

15、16世纪以来,人类进入到了航海时代。15世纪的葡萄牙完成了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化的过程,率先进行新航路的开辟活动。新航路的开辟不仅使其获得大块的殖民地和无数的财富,而且使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葡萄牙利用靠近新航路的地缘优势,置身欧洲强国纷争之外,集中力量开拓海外殖民地和海上贸易,登上了世界领导者宝座。随后,西班牙后来居上,成为了海上第一霸权,在海外曾经拥有大片殖民地,它的无敌舰队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海上武装。1609年荷兰摆脱西班牙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集中力量进行海外殖民和海上贸易活动,从而迅速成为海上新的霸主。在18世纪中叶以前,荷兰的船只遍航世界各地,运销各国商品,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这时,英国人追上来了,它靠的主要是海盗方式,而不是通过海洋冒险。伊丽莎白女王纵容半海盗式人物约翰·霍金斯和他的堂兄弟弗兰西斯·德雷克去抢劫西班牙的殖民地和海上航运,所谓的英国海军就这么诞生了。由于霍金斯的改革,英国海军产生了新的作战方式,即用远射程的炮战取代了面对面的肉搏。英国的私掠船对西班牙基地和船运不断进行袭击,这使西王腓力二世大为恼火,被激怒了的西班牙人认为那些袭击他们的英国人简直就是海盗。最著名的远征要算德雷克在1578年率领“金鹿”号穿过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然后袭击西班牙人的城镇和船只,直达南美西海岸。他在1581年经好望角回到英国,带回了价值50万英磅的黄金、白银和珠宝。长期的矛盾导致了英西海战的爆发,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向英吉利海峡进攻,在霍华德海军上将和海盗将军德雷克的出色指挥下,英国海军打败了无敌舰队,无敌舰队的惨败标志着西班牙走向衰落。

战胜西班牙后,英国开始向荷兰海军挑战。英国国会1651年颁布了著名的《航海法案》,规定只能由英国船只或货物生产国的船只将货物运进英国,这直接触怒了荷兰人,于是英荷战争爆发。英荷战争进行了三个阶段:1652-1654年、1666年、1672-1674年,其中第二阶段法国和荷兰同盟共同对抗英国,第三阶段则是英法共同对抗荷兰(在此期间法国还单独和荷兰打了一仗)。战争的结果是荷兰走向衰弱。

连续战胜了西班牙、荷兰,经过了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乘胜进行商业探险、殖民地方面的新开拓和征服,终于登上了海洋新霸主的宝座。荣耀得之不易,英国自然加倍珍惜。

而法国呢?在黎塞留宰相执政时期( 1624—1642)和路易十四统治时期(1643—1715,即著名的太阳王时代),法国本来是有机会成为世界领导者的。黎塞留和路易十四的财政总监科尔倍尔实行保护关税政策,促进了法国工商业的发展,海军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此外,当时西班牙已经衰落,英国因内部革命而政局不稳,在取荷兰而代之中,法国处于比英国更为有利的地位,尤其是经历了德国三十年战争(1618-1648)之后,法国已经成为欧洲陆上霸主,但由于法国统治者举措失误――――到底是该着重发展陆军还是海军,是把军费拨给陆军还是拨给海军――――作为大陆国家,您不能指望法国会轻视陆军的建设――――因此大好良机失之交臂。

从17世纪后期开始一直到19世纪初,英、法之间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进行了一百多年的曲折斗争,主要经历了英国王位继承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北美独立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等几个阶段。英国人终于保住了海洋霸主的地位,直到二战期间美国的出场亮相。

1.英国王位继承权的战争(1689-1697)时的英法交锋

英王查理二世死后,詹姆斯二世承继王位。他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竭力恢复天主教会的权威。为了防止大主教会势力复辟,英国议会于1688年宣布詹姆斯自行退位,迎立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荷兰国王威廉为英国女王和国王。詹姆斯二世逃往法国。这次政变在英国历史上称为“光荣革命”。此后,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英国和荷兰也在双重元首的统治下联合起来了。

自称“太阳王”的路易十四早就在谋求欧洲霸权。他先是趁第二次英荷战争之机对英国宣战,后又联合英国侵略荷兰;詹姆斯被废黜后,受到“这个家伙为了一台弥撤而抛弃了三个王国”的嘲笑(三个王国指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路易十四认为这是进攻英国的好机会,于是企图扶持詹姆斯复位。

英国王位继承战争(1689~1697年)开始了。

有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朝气蓬勃的法国海军勇敢地向英国海军发起挑战。在1690年6月的俾赤岬战役中,英荷舰队的60艘舰船遭到法国舰船的猛烈攻击。法国舰队司令托尔维里沉着应战,指挥从两侧夹击联合舰队。英荷联合舰队阵脚大乱,经过顽强的抵抗,损失了17艘舰只。此战,法军连一只小艇也没有损失。以后差不多两年时间,英荷两国的船只都躲在港内不敢出海。法国暂时掌握了制海权。

然而,法国海军存在两个先天的不利条件,足以抵消其海上优势。第一,法国是一个大陆国家,随时随地都可能遭到其他大陆国家的攻击,需要大规模的陆军来保卫陆上边境线。军费必然主要投向对付直接威胁的陆军。海军与陆军相比重要性较低,在长期战争中,不可能得到足够的人力和物力的补充。更何况,法国还要依靠陆军力量在欧洲大陆称霸。第二,法国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有两道海岸线,必须把海军分兵两处。一旦两支舰队不能合兵一处,英国就能集中兵力将其各个击破。英国针对法国的战略缺点,一方面通过联合欧洲(大陆国家从陆地进攻法国,使它忙于陆上战争,间接削弱其海上实力;另一方面设法阻止法国的两支舰队会合。英国和荷兰加入了西班牙、奥地利、德意志等国组织的反法联盟,同法国进行了长达9年的战争。

1692年初,法国决定派贝尔奉德兹元帅统帅3万名士兵企图在英国登陆。300余艘运输船停泊在诺曼底,升火待发。然而土伦舰队未能赶来与诺曼底舰队会合。英、荷联军抓住机会,先是于5月底在巴夫勒尔战役中大败企图故计重施的法国舰队,接着又集中优势兵力,经过两天两夜的鏖战,摧毁了法国40艘大型战舰。6月2日,英军火烧驻扎在塞纳湾的法国舰队,当场焚毁15艘战船。

对法国海军来说,巴夫勒尔海战标志着它们对敌人舰队发起攻势的结束。路易国王认识到他无法同时保持一支强大的陆军和一支有威慑力的海军,为了实现称霸大陆的野心,他选择牺牲海军,而把力量全放在他对大陆的雄心大业上。因此,从1693年起,法国减少了对作战舰队的拨款,法国海军不少舰船腐烂了而得不到替换,其余则被搁置一边,有的则参加了武装私掠船队——用运动战来破坏英荷联合舰队的制海权——袭击敌人的海上贸易。但这一战略远远起不到决定性作用。反法同盟的海军对法国实行贸易封锁,使法国经济遭受了巨大打击。

战争使双方都精疲力竭。1697年9月,在荷兰海牙附近,英、法订签了《里斯维克和约》。法国交出战争中征服的地方,承认威廉三世为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的国王,并承认詹姆斯二世的次女安妮公主为其王位的继承人。反法联盟宣布解散。

2.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700~1714年)时的英法交锋

和平只维持了三年,1700年11月1日,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溘然长逝,他留下遗嘱把整个帝国都交给法王路易十四的孙子菲力普·安爵公爵。路易十四早就窥觎西班牙帝国的广阔领土,因此立即派菲立普前往马德里接受遗嘱,并于次年加冕,称腓力五世。在谁继承西班牙王位问题上,英国有着切身的利益。那时,英、荷两国的商船经常冒充西班牙船在西班牙与其殖民地之间从事贸易活动,一旦法国控制了西班牙帝国,这项利润丰厚的贸易就会被禁止。另外,大西洋通往地中海的海上要道直布罗陀是西班牙领地,法国与西班牙联合起来必将称雄地中海,严重损害英国在该地区的利益。同时,如果西班牙站在法国一边,法国就没有了后顾之忧,能够集中力量对付欧洲的其他国家,欧洲大陆均势会遭到破坏。

果然,路易贼心不死。他以保护西班牙为借口,派兵进入西班牙,同时严令禁止英国商人从事对美洲的贸易,还宣布詹姆斯二世的儿子为英王詹姆斯三世。面对法国的挑衅,欧洲国家又组成了奥格斯堡反法联盟。法国则与俄国建立了同盟关系。

马尔巴勒公爵约翰·邱吉尔任反法联军总司令。陆上战斗以1700年8月的布仑汉战役最为著名。英军以近5000人阵亡的代价,击毙法军1.2万人,俘虏1.4万人,包括多名将军和1200名校尉级军官,缴获了法军的全部大炮和难以计数的装备。自诩为“常胜之师”的法国陆军威风扫地。在以后的拉米伊战役、奥德纳德战役、马尔普拉凯战役中,马尔巴勒捷报频传。1706年,法军被迫退出意大利。1709年,法军被赶出西班牙。

海上战斗集中在地中海海域。1704年,英国海军上将乔治·鲁克爵士率领英荷联合舰队攻占了极具战略价值的直布罗陀。占领直布罗陀就掌握了地中海战场的主动权,使土伦舰队和布勒斯特舰队分割开来,被迫各自为战,无法相互支援。路易意识到形势严重,立即命令土伦舰队出击,企图夺回直布罗陀。鲁克上将率舰迎敌。在马拉加战役中,双方都伤亡惨重,但未分胜负。1705年3月,法国又派出13艘战舰进攻直布罗陀,还派一支陆军部队从陆路夹攻。其结果依然是大败。

从此,法国受到海陆夹击,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反法联军势如破竹,一路攻下遇到的所有要塞,甚至一度占领马德里,英国舰队则乘胜前进,直逼土伦港前开炮轰击。这时,欧洲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1709年,俄国军队大破瑞典军队。英国不愿看到俄国强大,担心欧洲均势受到破坏,因而在反法战争中消极起来。1711年,英国政府开始与法国举行秘密谈判, 4月,奥地利的查理大公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位,是为查理六世。这样一来,如果法国被击败,查理六世必然继承西班牙王位,神圣罗马帝国将成为大陆强国,欧洲均势又出现危机。英国为了保持欧洲均势,下决心结束这一旷日持久的战争。反法联盟中的其他一些国家既担心英国的海上势力进一步壮大,又害怕神圣罗马帝国掌握欧洲霸权,加上劳师费响,也希望早日结束战争。

交战各国终于签订和约,从而结束了战争。英国从西班牙得到直布罗陀、米诺卡岛和美洲大陆的贸易特许权,从法国得到圣克利朵佛岛、纽芬兰岛、新斯科舍。法国归还战争中从英国夺取的哈得孙海湾,并赔偿英吉利贸易公司的损失。法国还向英国保证,拆毁敦刻尔克的工事,驱逐已被推翻的英王詹姆斯二世的后裔。法国保证不与西班牙结盟,并再次承认安妮公主的英国王位继承权。

3.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年)时的英法交锋

实际上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继续。奥地利君主查理六世在世时,曾颁发“国事诏书”,将王国交由长女玛丽亚.特蕾西亚继承。该诏书取得了欧洲各大国的同意。然而,1740年查理六世去世后,普鲁士、法国、巴伐利亚、萨克森、西斑牙、撒丁等国,垂涎奥地利的广阔领土,拒绝承认特蕾西亚的合法继承权,要求瓜分奥地利版图。英国、荷兰、俄国、捷克和匈牙利站在奥地利一边支持特蕾西亚。英国参加这次战争主要是为了打击法国,争夺法国殖民地。因此,英国把战争重点放在美洲和印度,在欧洲战场上没有重大行动。

土伦海战是这次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1744年2月,在土伦附近海面,英国海军上将托马斯·马修斯率领舰队追击一支实力相等的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这场战斗未分高下,双方损失都不大。此后,英国舰队分别于1747年在西班牙的芬尼斯特雷角、1748年在哈瓦那小胜法国西班牙舰队。法国舰队在印度海域战胜了英国舰队,夺得马德拉斯。

在欧洲大陆,英国出资30万英镑支援奥地利。英王乔治二世还曾带幼子坎怕兰公爵亲赴欧洲战场,率领英、荷、奥联军在德丁根战胜法军。总的来说,以奥地利为主的一方和以普鲁士、法国为主的另一方各有胜负。最后,交战各国于1748年10月,签订了《亚琛和约》。普鲁士从奥地利割取了西里西亚,特蕾西亚的王位得到了承认,法国在印度占领了马德拉斯,英国则维持现状。

4.七年战争(1756-1763)时的英法交锋

《亚琛和约》之后,奥地利和普鲁士并没有实现和平,八年以后,两国再次开战,这就是 “七年战争”。“七年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线从欧洲、地中海一直延伸到美洲、印度、非洲甚至菲律宾。欧洲大国再次形成两个敌对的同盟,即英普同盟和法奥俄同盟。

在陆地上的战斗中,虽然英普同盟军队一直处于兵力劣势,但由于法奥俄同盟军队协同作战能力太差,战斗一直处于相持状态,到了1762年初,俄国新沙皇登基,他是普王菲特烈的崇拜者和追随者,因而选择了退出,这就导致了战争的结束。

为了争夺海上霸权和殖民地,英法还在海上展开了战斗。初期的1756-1757年,法国取得了主动权,而英国十分被动,法国先是侵占英国梅诺卡岛,又在梅诺卡岛之战(1756)获得了大胜。但是,后来法国深陷于欧洲战场,无力抵御英国海军的进攻,在海上和各殖民地节节败退,接连失去加拿大(魁北克战役)、印度、西印度群岛等重要殖民地。

总之,英国是这次战争中的最大受益者,取得了最为重要的两大殖民地———加拿大和印度。“七年战争”几十年后,英国在北美的13个殖民地独立,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北美独立对大英帝国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但此后加拿大的成长和英国在南太平洋新殖民地的建立则显示了英帝国更大的生命力。随即,英国在西亚、非洲、美洲获得了一系列殖民地,建立起了所谓“日不落帝国”。英殖民者曾得意忘形地宣称:"大英帝国无落日"。意思是说,大英帝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无论地球怎样旋转,总有一部份领土被太阳照射着。

5. 美国独立战争时的英法交锋

法国还曾经参与了十八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

当听到美军在萨拉托加胜利(英国将军伯戈因于1777年10月率领5000多人在萨拉托加向美国军队投降)的消息后,法国担心英国可能向殖民地妥协而带来和平,于1778年2月6日与美国签署了通商和结盟条约。法国参战完全改变了战争性质。一场英国公众普遍认为的内战转变成了一场国际战争,最终成为一场新的世界大战。美国、直布罗陀、大西洋、地中海、西印度群岛和印度附近水域都有战争。而法国成功的入侵将把老帐扳平,重新获得失去的西印度群岛,一举解救美国。虽然它自己的海军力量足以完成这一任务,它还是劝诱西班牙与它一同作战,以保证有富余的兵力。

前面几年,英法海军的战斗还是互有胜负的。到了1781年,法军在西印度群岛重创英军舰队;在美国军队赢得了约克敦战役胜利的同时,法军在弗吉尼亚诸角海战(1781.9)战胜了英国海军;但是法军又在后来的牙买加海战(诸圣岛海战,1782.4)损兵折将。1782年,在西班牙舰队的帮助下,法国海军舰队也未能在直布罗陀海战取得胜利。同时在印度,法国舰队与英国印度舰队较量了5次,双方依然不分胜败。

1783年9月签署的巴黎条约结束了这场战争。英国在谈判桌上没有输得更惨,部分是因为她的对手已经筋疲力尽,部分是因为她及时地在诸圣岛和直布罗陀取得了防御战的胜利。条约承认美国独立,其范围从大西洋岸到密西西比河,从五大湖到佛罗里达。英国保留直布罗陀和在印度的殖民地。西班牙得到佛罗里达和梅诺卡岛。法国将占领的西印度群岛中的大部分英属岛屿归还给英国,但保留多巴哥并收回圣卢西亚和在非洲的殖民地塞内加尔。

6.拿破仑帝国时代(1799-1815)的英法交锋
19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末代皇帝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

法国大革命引起了国内保皇势力和国外封建专制势力的极端仇恨,它们急于扑灭法国革命的烈火。其中英国依然是干预法国大革命和反拿破仑之急先锋。为了对抗法国,英国还同奥地利、俄国、普鲁士、葡萄牙等国缔结了盟约,从而组成了旨在反对法国革命和“雾月政变”后成立的法兰西帝国的七次同盟。

在七次反法同盟的战斗中,英军主要的战斗依然是在海上。有关陆地上的战争的详细情况,可见拙著《合纵连横,欧洲近代战争史中的结盟现象之浅析》http://wdsong.blog.hexun.com/6037643_d.html。

①在1793年土伦战役中,面对奥、普、英、荷、西等国组成的第一次反法军事联盟(主要参战军队是英西联军),面对法国保皇党势力,法国军队取得土伦战役的胜利,年仅24岁的拿破仑少校一战成名,并且很快成为法国领导人。
②在1794年的西印度群岛海战中,经过三个月的战斗,英国海军本来取得了重大胜利,但是由于黄热病的蔓延和打击,法国军队在当地土著的协助下战胜了英国舰队并取得最终的胜利。最终英国人失去了除牙买加和巴巴多斯以外的全部安的列斯群岛。同年六月,英国舰队拦截法美联合船队(运载采购自美国的粮食),英军取得胜利,击沉法“人民复仇”号舰,并俘虏了另六艘法舰。

③1797年的圣文森特角海战中,英国皇家海军战胜了与法国结盟的西班牙舰队,纳尔逊将军一战成名,而西班牙海军的士气自此一蹶不振。而在坎珀当海战(1797.10)中,英国海军战胜了与法国结盟的荷兰海军,当时英军统帅是邓肯。

④1798年拿破仑亲自率领法国远征军攻打埃及(1798-1801),八月纳尔逊率领的英国舰队在尼罗河海战中击败了法国舰队,使得法军三万多人失去了与本土的联系。尽管七月法军在阿布基尔打败了英国陆战队,法国在埃及却处于不利的境地。后来法军与英军数次交战均告失利,特别是1801年3月在亚历山大战役的失败,决定了法国远征埃及战争的彻底失败。

⑤1805年10月,在特拉法加海战中,英军纳尔逊舰队再次获胜,击败了法西联合舰队。由于这一胜利永远地将拿破仑赶离了海洋,他以后的所有战役都是在陆上进行的。没有海军的保护,法国海外贸易实际上停滞了,而英国海外贸易却自由地扩展。现在英国掌握了主动权,能够打击拿破仑的任何弱点,能由海上向欧洲海岸的任何一部分发起进攻。

⑥1807-1814年英丹战争也是拿破仑战争的一部分。由于英国海军损害了丹麦的海上贸易,促使丹麦彻底倒向了法国一边。1807年,未经宣战,英国在丹麦沿海登陆,英海陆军侵占了哥本哈根,致使丹法两国结为同盟。而俄国作为丹麦的盟友,向英国宣战,俄国采取军事行动的对象并不是英军,而是法丹联军共同对付的瑞典军队。后来由于反英战略方针的减弱,俄国对丹麦的支持变成象征性的行动了;更因为1812-1813年拿破仑的军事失败,丹麦最终战败,不得不割让所属的挪威给瑞典,并割让领土给英国。

⑦在1808-1814年进行的法西战争中(西班牙反对拿破仑法国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英国军队联合葡萄牙军队对法国的侵略行为进行干预。战争本来处于相持状态,在拿破仑自1812年开始对俄作战后,战争局面已经对英葡西军队十分有利了。特别是法军在俄国的失败,决定了他们在西班牙的彻底失败也将很快来临。果然在1813年6月的大会战中,联军彻底击败了法军,迫使法国侵略者退出西班牙。

⑧莱比锡战役是第六次反法同盟(由俄、奥、英、普、瑞典等国参加)与法国军队的一次大决战。同盟军队有30 万人,拿破仑军队有20万人(法、荷、波、比等国)。为时四天的战斗,是拿破仑战争期间最大的一次交锋,双方损失惨重:法军损失近8万人,火炮325门;盟军损失5万余人(俄军2.2万、普军1.6万、奥军1.5万)。在战斗中,英国军队并没有参战,俄军承担了最艰巨的作战任务。此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它使法国失去了在欧洲的许多征服地,加速了拿破仑走向垮台的步伐。

拿破仑军队在莱比锡战役惨败而归后,同盟国军队乘胜追击。1814年迫使拿破仑退位,但是反法同盟为了分取战争红利争吵不休。1915年初,拿破仑从被流放的厄尔巴岛返回巴黎,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复辟。反法同盟立即停止争吵,拼凑了第七次同盟,以70万军队共同对付法国近30万军队。6月16日战斗打响了,法军既没有以优势兵力围歼普军,又让威灵顿将军率领的英国军队从合围中成功撤退,这已经预示了法军的失败;18日,滑铁卢战役正式开始,英军顶住了法国军队一整天的疯狂进攻,拿破仑却没有派上援军,当天晚上普军主力参战,法军终于大败。拿破仑约100天的第二次执政即“百日执政”因滑铁卢之役而告终,他终于遭到了辉煌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失败。

拿破仑战争之后,英法两国之间虽然没有爆发战争了,但是双方的敌对关系并没有彻底改变,尤其是在好大喜功的拿破仑三世时代。直到德国的统一和崛起,面临更加强大的“第三者”,英法终于走到了一起,去迎接两次世界大战的到来。

结语:为什么在英法长期海上争霸中英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一个原因是法国对欧洲霸权的兴趣比对海外殖民扩张的兴趣更大。自从16世纪以来,法国统治者就处心积虑夺取在意大利的地盘,并且与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争雄长。只有到波旁王朝被推翻之后,到了19世纪,法国才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海外殖民扩张。而英国则自从17世纪革命以来,就把经营海外事业、争夺海上霸权放在首要地位。

另一个原因在于:英国向殖民地移民的人数要比法国多。到1688年为止,有30万英国移民聚居在北美英属殖民地的沿海地带,而法国移民只有2万人,他们散居在加拿大及密西西比河流域。英属殖民地上的移民人数众多,在英法战争中大大增强了英方的战斗力,成为英国在北美战场上打败法国的主要原因。

英国的工业发达,是英国胜利的第三个原因。在1550—1650年间英国的工业增长速度很快,正是在这期间奠定了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三十年战争增加了对于军事物资的需求,因而刺激了英国采矿业、冶金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法国工业在产量方面与英国相当,然而法国人口为英国人口的三倍以上;而且法国工业倾向于奢侈品的生产,而英国工业则以纺织品及金属制品为主,因而在质的方面超过法国。英国工业的发展,既有利于建设强大的海军,也成为对法战争的有力的经济基础。

第四个原因是英国素来就重视海军的建设,到18世纪英国海军之强,在欧洲是首屈一指的。英国海军在英法战争中作用最大,特别是它切断了法国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联系,因而使法国海外殖民地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临江仙是明代文人杨慎所作,罗贯中将其录入《三国演义》后,名气大增;后来又成了电视剧的主题歌,流传也就更广了。

我觉得英法千年争霸和魏蜀吴三国演义多少有些类似―――不论当时斗得多么热闹多么残酷,到后来都是不相干的人得了好处;斗来斗去,不过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而已,因此不妨以这首词作为拙文的结束语吧。



附录:

一、英国王室世系简介:

英格兰曾经历过罗马帝国的统治,在罗马人撤走后,进入了小王国、小部落联盟混战的时期,到6世纪,入侵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形成了七个王国(部落联盟)。威塞克斯王国逐渐强大起来,829年国王埃格伯特压服了其它王国,成为英格兰的共主。但与此同时,英国也进入了“恐怖的维京人时代”,遭到北欧海盗一波又一波的入侵。埃格伯特的孙子阿尔弗烈德因为成功地抗击丹麦人入侵,以及营建伦敦、组织编撰《阿尔弗烈德法典》、《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等功绩而被后人尊为“大帝”(the great)。威塞克斯王朝传了15代国王,到埃德蒙二世时,终于无力抵挡丹麦人,被迫与丹麦王克努特分治英格兰。1016年埃德蒙二世死,克努特兼并了整个英格兰,开始了丹麦王朝的统治。但在1042年,威塞克斯王室后裔“忏悔者”爱德华以母系血统继承了丹麦人的王位。

1066年,忏悔者爱德华临终前授意贤人会议选举哈德罗二世为王。但来自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公爵威廉渡海征服了英格兰,他就是“征服者”威廉一世,建立了诺曼王朝。威廉一世将大批诺曼贵族分封到英格兰,通过全国普查编制《土地赋税调查书》,加强了英格兰的王权。威廉一世的儿子亨利一世因为没有子嗣,死后被外甥斯蒂芬夺得王位,但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及其子亨利二世不服,打败了斯蒂芬,迫使斯蒂芬立亨利二世为继承人。1154年,亨利二世开始了金雀花王朝的统治。

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名君辈出的黄金时期。亨利二世有很高的法学造诣,对英国的法律体系作了很多有效的改革。其子理查一世继位后,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一度打败了萨拉丁而名声大噪,获得了“狮心王”的称号。理查一世之弟“无地王”约翰继立,被法王腓力二世打败丧失了在法国的大片领地,但1215年在大贵族胁迫下签署的“自由大宪章”是世界宪政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无地王”之子亨利三世在位期间,同样被大贵族所胁迫通过了《牛津条例》和《威斯敏斯特条例》,开设了立法机构议会。亨利三世之子“长腿”爱德华一世在位期间,议会制发育成熟,并完善了英格兰法律体系,还吞并了威尔士、远征苏格兰,为英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到爱德华一世之孙爱德华三世时代,因对法国王位提出要求,揭开了英法百年战争的序幕,并屡败数倍于己的法国骑士军团。爱德华三世的孙子理查二世被兰开斯特公爵亨利四世废黜,金雀花王朝被兰开斯特王朝取代。实际上亨利四世也是爱德华三世的孙子,是受封为兰开斯特公爵的王子冈特之子。

亨利四世之子亨利五世重开英法百年战争,蹂躏了大半个法国,迫使法王承认他为继承人,可惜暴病死在法国战场上。他的儿子亨利六世不到一周岁就成为英、法两国的国王,但圣女贞德的出现扭转了法国的战局,英国人被赶出了法兰西。亨利六世在英国的统治很快也保不住了,1455年,爱德华三世孙女菲丽帕的后代、约克公爵起兵造反,这场战争史称“红白玫瑰战争”,亨利六世废而复立,立而复废,最终败于约克家族之手。约克家族的爱德华四世继位,建立了约克王朝。但玫瑰战争仍未结束,1485年,兰开斯特公爵冈特曾孙女的儿子亨利七世从国外攻回英国,杀了约克王朝末王理查三世,建立了都铎王朝。

亨利七世之子亨利八世因废后问题,同罗马教皇决裂,在英格兰推行宗教改革,英格兰国王从此成为“国教的领袖”,亨利八世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使英格兰顺利度过宗教改革的混乱时期,并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但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婚,没有后嗣,都铎王朝结束,她的表侄孙(亨利八世妹妹的曾孙)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继承了英格兰王位,称詹姆士一世,英格兰、苏格兰历史上第一次由同一国王统治,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

詹姆士一世的儿子查理一世在英国1640—1648年革命中被推翻,并最终送上了断头台,由克伦威尔担任护国公。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于1660年复辟了斯图亚特王朝,但其弟詹姆士二世即位之后,不顾英国大多数人已皈依新教的国情,企图恢复天主教的主导地位,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他的女儿玛丽二世和女婿威廉(即荷兰执政威廉三世)在国内新贵族的邀请下,攻入英国,推翻了詹姆士二世的统治,但他们在接受议会的《权利法案》的前提下才得以即位,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征收赋税等。这一事件史称“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玛丽二世的妹妹安妮继位之后,宣布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为同一个王国。安妮无嗣而终,斯图亚特王朝终结。

1714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一世外孙女的儿子、德意志汉诺威家族的乔治继承英国王位,开始了汉诺威王朝。汉诺威王朝时期是英国大力向海外拓展殖民地,并开始工业革命的黄金时期,到了第六任国王——维多利亚女王手里,英国的海外殖民地达到3300多平方公里,号称“日不落帝国”,同时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新生事物不断产生,社会生活日新月异,大英帝国达到全盛。但与此同时英国王室的实权却不断萎缩,到了20世纪,几乎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橡皮图章”。

维多利亚女王与德意志萨克森-科堡-哥达家族的阿尔伯特结婚,其子爱德华七世继位之后,也以父姓称为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爱德华七世之子乔治五世在位时期,赶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愿再使用敌对国德国的姓氏,将王室改姓为“温莎”(因为王室行宫“温莎堡”),朝代名称也改称为“温莎王朝”。温莎王朝一直延续至今,当前在位的伊丽莎白二世是其第四任国王。

英国王室尽管经历了许多王朝,但实际上前后王朝之间都有或近或远的血缘关系,王室血统一直没有中断过。

英格兰、联合王国王室世袭年表:

威塞克斯王朝(829—1016年):
   1 埃格伯特(802-839在位)
   2 埃塞尔沃夫 (839-858在位)
   3 埃塞尔巴德 (858-860在位)
   4 埃塞尔伯特 (860-866在位)
   5 埃塞尔烈德一世 (866-871在位)
   6 阿尔弗烈德 (871~899在位)。
   7 爱德华一世(900-924在位)
   8 埃塞尔斯坦 (924-940在位)
   9 爱德蒙一世 (940-946在位)
  10 埃德烈德(946-955在位)
  11 埃德威格(955-959在位)
  12 埃德加(959-975在位)
  13 爱德华二世(975-978在位)
  14 埃塞尔雷德二世(978-1016在位)
  15 埃德蒙二世(1016在位)

丹麦王朝(1013-1042年):
   1 斯汶一世(丹麦王兼)(1013-1014在位)
   2 克努特(丹麦王兼)(1014-1035在位)
   3 哈罗德 (1035-1040在位)
   4 哈迪卡努特(丹麦王兼) (1040-1042在位)

威塞克斯王朝(续):
   1 忏悔者爱德华(1042-1066在位)
   2 哈罗德二世(1066在位)

诺曼王朝(1066—1135年):
   1 威廉一世(1028—1087)(英格兰国王1066-1087在位)
   2 威廉二世(1060-1100)(英格兰国王1087-1100 )
   3 亨利一世(1068-1135)(英格兰国王1100-1135)
   4 斯蒂芬(1096-1154)(英格兰国王1135-1154)

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1154—1399年):
   1 亨利二世(1133-1189)(英格兰国王1154-1189在位 )
   2 理查一世(1157-1199)(英格兰国王1189-1199)
   3 约翰(1167-1216)(英格兰国王1199-1216)
   4 亨利三世(1207-1272)(英格兰国王1216-1272)
   5 爱德华一世(1239-1307)(英格兰国王1272-1307)
   6 爱德华二世(1284-1329)(英格兰国王1307-1327)
   7 爱德华三世(1312-1377)(英格兰国王1327-1377)
   8 理查二世(1367-1400)(英格兰国王1377-1399)

兰开斯特王朝(1399—1461年):
   1 亨利四世(1367-1412)(英格兰国王1399-1413在位)
   2 亨利五世(1387-1422)(英格兰国王1413-1422)
   3 亨利六世(1421-1471)(英格兰国王1422-1461,1470—1471)

约克王朝(1461—1485年):
   1 爱德华四世(1442-1483)(英格兰国王1461-1483)
   2 爱德华五世(1470-1483)(英格兰国王1483)
   3 理查三世(1452-1485)(英格兰国王1483-1485)

都铎王朝(1485—1603年):
   1 亨利七世(1457-1509)(英格兰国王1485-1509在位)
   2 亨利八世(1491–1547)(英格兰国王1509-1547)
   4 简·格雷(1537-1554)(英格兰女王1553)
   5 玛丽一世(1516—1558)(英格兰女王1553—1558)
   6 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英格兰女王1558-1603)

斯图亚特王朝(1603—1714年):
   1 詹姆斯一世(1566-1625)(苏格兰国王1567-1625,英格兰国王1603-1625在位)
   2 查理一世(1600-1649)(英格兰国王1625-1649)

1649-1653 共和政体
   1 护国公奥利弗·克伦威尔(1599-1658)(在位1653-1658)
   2 护国公理查·克伦威尔(1626-1712)(在位1658-1659)

斯图亚特王朝(续)
   1 查理二世(1630-1685)(苏格兰国王1651-1685,英格兰国王1660-1685在位)
   2 詹姆斯二世(1633-1701)(英格兰国王,苏格兰国王1685-1688)
   3 玛丽二世(1662-1694)(英格兰女王,苏格兰女王1689-1694)
   4 威廉三世(1650-1702)(英格兰国王1689-1702)
   5 安妮(1664-1714)(英格兰.苏格兰女王1702-1707,联合王国女王1702-1714)

汉诺威王朝(1714—1901年):
   1 乔治一世(1660-1727)(联合王国国王1714-1727在位)
   2 乔治二世(1683-1760)(联合王国国王1727-1760)
   3 乔治三世(1738-1820)(联合王国国王1760-1820)
   4 乔治四世(1762-1830)(联合王国国王1820-1830)
  5 威廉四世(1765-1837)(联合王国国王1830-1837)
   6 维多利亚(1819-1901)(联合王国国王1837-1901)

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1901—1917):
   爱德华七世(1841-1910)(联合王国国王1901-1910)
温莎王朝(1917—):
   1 乔治五世(1865-1936)(联合王国国王1910-1936在位)
   2 爱德华八世(1894-1972)(联合王国国王1936)
   3 乔治六世(1895-1952)(联合王国国王1936—1952)
   4 伊丽莎白二世(1926—)(联合王国国王1952—)
 



二、法国王室世系表:

自从被儒略·凯撒纳入罗马版图之后,高卢一直是罗马帝国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但随着罗马帝国在腐朽中倒塌,这里也成了蛮族的乐园。486年,蛮族法兰克的首领克洛维击败了罗马总督西格里乌斯,独占高卢,这是法兰克王国的起点。克洛维还率领族人皈依了基督教。由于克洛维来自披长发的墨洛温家族,他建立的王朝被称为墨洛温王朝。按照法兰克人的传统,父亲的遗产应由儿子平分,克洛维的王国也由四个儿子瓜分,进入第一次分裂时期,其幼子罗泰尔一世活得最长,在几个兄弟侄子死后,吞并了他们的领地,于558年重新统一了法兰克,但他死后王国又被三个儿子瓜分,称第二次分裂时期,他的孙子罗泰尔二世在613年再次统一了法兰克,罗泰尔二世传位于其子达格伯特一世,达格伯特之后,实权逐渐落入宫相手中,此后的墨洛温国王被称为“懒王”。751年,宫相丕平三世(矮子丕平)在取得罗马教皇的支持后,废掉最后一个懒王奇尔德里克三世,建立了加洛林王朝。

矮子丕平以打败了伦巴第人,给教皇赠送了意大利中部的领地而闻名,但他的儿子查理曼更为出色。查理曼先后征服了萨克森人、阿瓦尔人、伦巴第人等,建立了自罗马帝国灭亡以来最大的帝国,800年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罗马人皇帝”。他的儿子虔诚者路易(路易一世)继立,虔诚者路易将帝国分给三个儿子罗泰尔一世、日耳曼人路易和秃头查理,秃头查理得到西部,称西法兰克王国,疆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法国。西法兰克国王室内部争夺非常激烈,144年间更换了12个国王,最终大权旁落于卡佩家族之手。987年,加洛林王朝末王路易五世死后无嗣,法兰西公爵雨果·卡佩被贵族会议选举为王,开始了卡佩王朝的统治。

卡佩王朝历经15代王,其发展就是一部法国王室不断扩大其领地和权利的历史。第一任王雨果·卡佩统治时期,王室实际控制地只有巴黎和奥尔良周围约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就这么狭隘的地盘里,还有众多与国王分庭抗礼的城堡主。卡佩王朝前四代国王均未能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第五任王路易六世即位之后,联合城市公社,依靠市民的力量打击城堡主,扩大了王室权威。路易六世之子路易七世继立,借助与阿基坦女公爵埃莉诺的婚姻,使王室领地扩大三倍,但后来埃莉诺同路易七世离婚,带着她的领地转投英王亨利二世,从此在法国占有大片领地的英王成为法国统一的最大阻力。路易七世之子腓力二世继位之后,打败了英王“无地王”约翰,收回了英王在法国的大部分领地,并没收了几个亲英诸侯的领地,还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和财税体系,法国的统一至此无可阻挡,腓力二世被后人尊为“奥古斯都”。腓力二世之孙路易九世是卡佩王朝又一个大名鼎鼎的君王,绰号“完美怪物”,以对基督教的高度虔诚和亲民精神著称于世,发动了第七次和第八次十字军东征,死后被教廷封为“圣徒”。路易九世之孙腓力四世以召开法国史上第一次三级会议和强行将教皇迁到法国的阿维尼翁(史称“阿维尼翁之囚”)而出名。腓力四世之子路易继位两年后即离世,他的遗腹子约翰出生后五天也夭亡,但仍被计入法国王室的世系之中。卡佩王朝前十三代王均为父子相继,这样连续的世系在欧洲史上是少见的。腓力四世之弟腓力五世和查理四世均无嗣而亡,王冠由他们的堂兄腓力六世继承,由于腓力六世是腓力第三子、瓦卢瓦伯爵查理之子,由他开始称瓦卢瓦王朝,但实际上只是卡佩王室的旁支。

瓦卢瓦王朝与战争相伴始终。英王爱德华三世以查理四世外甥的身份要求法国王位,以此为借口挑起了英法百年战争。腓力四世和其子约翰二世均屡战屡败,约翰二世还成为战俘,客死英格兰。约翰二世之子查理五世扭转了困局,收回了部分领地,但其子查理六世受疯病困扰,国内混乱,英王亨利五世继续了百年战争,蹂躏了大半个法国,迫使查理六世确立他为继承人。但查理六世之子查理七世在父亲死后到法国南方组织抵抗,在圣女贞德扭转了战局之后,乘胜追击,终于收回了除加莱之外英王在法国的所有领地,被称为“胜利王”。查理七世之子路易十一,又称“万能蜘蛛”、“法兰西领土的凑合者”,他吞并了勃艮第公国、安茹公国、普罗旺斯伯国和曼恩伯国等,基本统一了法兰西全境。路易十一之子查理八世继立,揭开了长达60年的意大利战争的序幕。他死后无嗣,由其堂兄、查理五世的曾孙、奥尔良公爵路易的孙子路易十二继位,路易十二同样后继乏人,由他的女婿、属于瓦卢瓦家族昂古莱姆支的弗兰西斯一世继位,从他开始的瓦卢瓦王朝,也称昂古莱姆王朝。

弗兰西斯一世是中世纪典型的“骑士国王”,他为争夺意大利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打了一系列精彩的战役,他大力赞助学者、学术,为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法国作出了贡献。其子亨利二世继位之后,结束了60年劳民伤财的意大利战争,但他设立了“火焰法庭”,迫害“异教徒”。亨利二世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弗兰西斯二世、查理九世、亨利三世相继为王,由太后美第奇在幕后掌权。在这期间,宗教战争烽烟鹊起,以吉斯家族为首的顽固天主教派和以纳瓦拉(法国南部小邦)国王为首的胡格诺派(即新教)连年厮杀,纳瓦拉国王亨利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他在1589年加冕为法国国王,开始了波旁王朝(就血统而论,他也是卡佩王室的旁系后代),他颁布了“南特敕令”,体现了宗教宽容精神,结束了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

亨利四世以他的名言“要使每个法国农民的锅里都有一只鸡”而流芳后世,他任用苏利整顿财政,成效显著,但于1610年被一个“弑君妄想症”患者刺杀。其子路易十三继立,由太后玛丽·美第奇和枢机主教黎塞留相继执政,开始致力于争夺欧洲霸权。路易十三之子路易十四就是大名鼎鼎的“太阳王”,在位长达72年,宣扬“朕即国家”的绝对君主统治,他的统治是欧洲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他发动了一系列旨在扩张法国版图的战争,但遭到英、荷、奥等国的联合抵制而成果不大。路易十四的曾孙路易十五继立,他的“无为而治”给了法国自由主义思潮蓬勃发展的空间,而奢靡的浪费又使财政状况恶化。路易十五之孙路易十六继位后,为了解决财政危机,不得不在1789年召开三级会议,结果这次会议成为他和旧制度的丧事。法国大革命由此爆发,路易十六和王后先后被推上断头台。大革命带来的10年混乱过后,人心思定,一位来自科西嘉岛的炮兵将领乘机夺取了政权,他就是拿破仑,他的帝国被称为波拿巴王朝。

拿破仑的专制不亚于波旁王朝,但他主持编修的《拿破仑法典》,使大革命的成果得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拿破仑帝国与反法同盟的搏杀从一开始的反侵略、反干涉演变为后来的扩张领土、称霸欧洲,最终被各国联军的战车辗碎,路易十六之弟路易十八被扶上王位,波旁王朝复辟。

路易十八之弟查理十世在位期间,不顾法国的社会、人心已发生质变的事实,想强行恢复旧式的专制体系,自己为波旁王朝掘了坟墓。在终结波旁王朝的“七月革命”中上台的是奥尔良公爵的后代路易·腓力,史称“七月王朝”或奥尔良王朝。这个由银行家、金融巨头掌控的短命政权存在了18年,在1848年欧洲革命岁月中倒台。

法国最后一个帝王是拿破仑三世,他是拿破仑一世的侄子,在第二共和国时期(1848—1852年)被选为总统,恢复拿破仑帝国伟业的雄心,使他在1852年称帝,但他的帝国同样是法国历史上的匆匆过客,在1870年普法战争惨败于德国人之后,他的帝国同法国君主制度一起飘散在历史的天空中。

  法兰西王室世系表

  法兰克王国

  墨洛温王朝(481-751年)

  1克洛维一世(466-511)(法兰克王国国王481-511)

  2克洛塔尔一世(500-561)(法兰克王国国王511-561)

  3希尔佩里克一世(539-584)(法兰克王国国王561-584)

  4克洛塔尔二世(584-629)(法兰克王国国王613-629)

  5达格贝尔特一世(605-639)(法兰克王国国王623-639)

  6克洛维二世(634-657)(法兰克王国国王639-657)

  7懒王时代 宫相掌权 丕平家族

  (1)丕平一世(?-640)

  (2)丕平二世(635-714)

  (3)查理·马特(铁锤查理)(688-741)

  加洛林王朝(751-987年)

  1丕平三世(矮子丕平)(714-768)(法兰克王国国王751-768)

  2查理一世(查理曼)(742-814)(法兰克王国国王,皇帝768-814)

  3路易一世(虔诚者路易)(778-840)(法兰克王国国王,皇帝814-840)

  4查理二世(秃头查理)(823-877)(西法兰克王国843-877)

  5路易二世(口吃者路易)(846-879)(西法兰克国王877-879)

  6路易三世(863-882)(西法兰克国王879-882)

  7卡洛曼(?-884。)(西法兰克国王882-884)

  8查理三世(胖子查理)(839-888)(西法兰克国王884—888)

  9厄德(?-898)(西法兰克国王888-898)

  10查理三世(天真者查理)(879-929)(西法兰克国王898-922)

  11罗贝尔一世(865-923)(西法兰克国王922-923)

  12鲁道夫(?-936)(西法兰克国王923-936)

  13路易四世(921-954)(西法兰克国王936-954)

  14洛泰尔(941-986)(西法兰克国王954-986)

  15路易五世(懒王路易)(967-987)(西法兰克国王986-987)

  法兰西王国

  卡佩王朝(987-1328年)

  1于格·卡佩(938-996)(法兰西国王987-996)

  2罗贝尔二世(虔诚者罗贝尔)(970-1031)(法兰西国王996-1031)

  3亨利一世(1008-1060)(法兰西国王1031-1059)

  4腓力一世(1052-1108)(法兰西国王1059-1108)

  5路易六世(胖子路易)(1081-1131)(法兰西国王1108-1131)

  6路易七世(小路易)(1120-1180)(法兰西国王1131-1180)

  7腓力二世(奥古斯都)(1165-1223)(法兰西国王1179-1223)

  8路易八世(狮子路易)(1187-1226)(法兰西国王1223-1226)

  9路易九世(圣路易)(1214-1250)(法兰西国王1226-1270)

  10腓力三世(大胆腓力)(1245-1285)(法兰西国王1270-1285)

  11腓力四世(美男子腓力)(1268-1314)(纳瓦拉国王1284-1305,法兰西国王1285-1314)

  12路易十世(固执者路易)(1289-1316)(纳瓦拉国王1305-1316,法兰西国王1314-1316)

  13约翰一世(1316-1316)(纳瓦拉国王,法兰西国王1316)

  14腓力五世(高个子腓力)(1293-1322)(纳瓦拉国王,法兰西国王1316-1322)

  15查理四世(美男子查理)(1294-1328)(纳瓦拉国王,法兰西国王1322-1328)

  瓦卢瓦王朝(1328-1589年)

  1腓力六世(1293-1350)(法兰西国王1328-1350)

  2约翰二世(好人约翰)(1319-1364)(法兰西国王1350-1364)

  3查理五世(贤明者查理)(1338-1380)(法兰西国王1364-1380)

  4查理六世(疯子查理)(1368-1422)(法兰西国王1380-1422)

  5查理七世(胜利王)(1403-1461)(法兰西国王1422-1461)

  6路易十一世(谨慎的路易)(1423-1483)(法兰西国王1461-1483)

  7查理八世(1470-1498)(法兰西国王1481-1498,那不勒斯国王1485-1498)

  瓦卢瓦王朝(奥尔良支)

  8路易十二世(人民之父)(1462-1515)(法兰西国王1498-1515)

  瓦卢瓦王朝(昂古莱姆支)

  9弗兰西斯一世(1494-1547)(法兰西国王1515-1547)

  10亨利二世(1519-1559)(法兰西国王1547-1559)

  11弗兰西斯二世(1544-1560)(法兰西国王1559-1560)

  12查理九世(1550-1574)(法兰西国王1560-1574)

  13亨利三世(1551-1589)(法兰西国王1574-1589)

  波旁王朝(1589-1792年)

  1亨利四世(1553-1610)(纳瓦拉国王1562-1610,法兰西国王1589-1610)

  2路易十三世(1601-1643)(法兰西国王1610-1643)

  3路易十四世(1638-1715)(法兰西国王1643-1715)

  4路易十五世(1710-1774)(法兰西国王1715-1774)

  5路易十六世(1754-1793)(法兰西国王1774-1792)

  6路易十七世(1785-1795?)(未在位国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年)

  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年)

  1拿破仑一世(1769-1821)(皇帝1804-1814)

  2拿破仑二世(1811-1832)(未在位皇帝)

  波旁王朝(复辟)(1814-1830年)

  1路易十八世(1755-1824)(法兰西国王1814-1824)

  2查理十世(1757-1836)(法兰西国王1824-1830)

  奥尔良王朝(七月王朝)(1830-1848)

  路易·腓力(1773-1850)(法兰西国王1830-1848)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年)

  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

  拿破仑三世(1808-1873)(皇帝1852-1870)

作者:lemon25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_________________
长风浩荡可扬帆 傲游美加


上一次由lemon25于2013-11-18 周一, 上午8:53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lemon25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588559 seconds ] :: [ 28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