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问题] 特大城市化,一条无可奈何的路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问题] 特大城市化,一条无可奈何的路
所跟贴
[建议] 2003-3-07 解放思想、利地建都、南北和中
--
邢国鑫
- (4972 Byte) 2013-3-01 周五, 下午12:35
(205 reads)
邢国鑫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20
文章: 7501
经验值: 206975
标题:
[转帖]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研究称到2049年北京人口或达4000万人 城市面临瘫痪
(280 reads)
时间:
2013-3-01 周五, 下午12:47
作者:
邢国鑫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研究称到2049年北京人口或达4000万人 城市面临瘫痪
2013年01月07日 10:54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蒋昕捷 孔令钰
http://news.ifeng.com/shendu/nfzm/detail_2013_01/07/20905351_0.shtml
2012年12月28日,吴良镛上完课,被学生簇拥提问。(叶森/图)
【北京,北京】“潮爷子”院士的一堂课 “北京2049”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蒋昕捷 特约撰稿孔令钰 实习生陈佩
一堂钩沉历史的课“明日之人居”,一项谋划北京未来的课题“北京2049”,两院院士吴良镛身上勾连了北京规划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但他更愿意“展望将来”,“北京2049”也正是给北京上的一堂明日之课。
90岁的吴良镛围着墨绿色碎花围巾,拄着拐杖走上讲台。台下一名90后学生惊叹:“老爷子好潮。”
2012年12月28日下午,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多功能厅,这名身为两院院士的“潮爷子”为台下一百多名学生和老师讲授《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最后一课,这是老先生每学期的“保留节目”。自1946年受导师梁思成之邀回国创办清华大学建筑工程学系算起,66年来,他一直站在这个讲台上。
“我现在只有上课还在第一线。”吴良镛坚持要站着讲课,因为这样“中气才足”。
2012年初,吴良镛获得了由国家主席胡锦涛颁发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一时间,国内各大城市的市长们都以能邀请他为城市把脉为荣。而这位“90后”的老先生更愿意给他的“90后”学生们讲讲历史。
这节课的题目是《明日之人居》,吴良镛套用了著名城市地理学家彼得•霍尔的著作《明日之城》的提法。“今天是2012年末尾,我想用几个片段来说一些事,希望有助于我们的同学回顾历史,研究现在,展望将来。”
吴良镛鼓励学生多问问题。有学生提出,想了解“北京2049”课题的最新进展,因为听起来这就像是一部科幻大片的名字。
2006年,时年84岁的吴良镛带领团队,开始筹备一项以北京旧城保护为平台的跨学科的科研项目,后命名为“北京2049”。这是以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北京城市发展作为研究平台,探索合理、前瞻的城市空间组织。
“北京2049”研究的地域层次,包括旧城、中心城区(即城六区)、北京平原地区、北京东南部地区、京津廊地区。课题组试图从人口、经济、资源、城市交通、旧城保护、住宅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多个维度,设计首都的百年发展战略。
该研究项目,正是以吴良镛创立的“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理论基础。
“这个话题可以请吴老师代为回答。”吴良镛指了指台下他的学生、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副所长吴唯佳:“他比我熟。”
从梁思成到吴良镛,再到吴唯佳乃至“90后”的清华学子,清华建筑系六十多年的学术史实际上贯穿了整个北京城规划发展的历史。
而观察这堂“明日之人居”,也恰好是在管窥“北京2049”。
从“梁陈方案”到“北京2049”
在讲课中,吴良镛6次提到“梁先生”,那是他一生都尊崇的导师。
台下一位女同学向吴良镛提问:“六十多年后,我们该如何看待‘梁陈方案’?”
1950年,梁思成和陈占祥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设》(史称“梁陈方案”,详见本期《另一个北京》)。
吴良镛无疑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梁陈方案提出的时候,我在美国。回来后我是北京规划委员会的顾问。”吴良镛说,当时关于梁陈方案不会被采纳,他已经听到一些风声。“我把消息告诉梁先生,梁先生报以苦笑。”
后来吴良镛带了七名清华同学,做了一个折中的新方案,其间暗含着梁陈方案的精髓,报给规划委。这个方案也未被接受。
“根据当前的现实,梁陈方案只是在思想史有其重要性。”吴良镛直言不讳地说,“我们再讨论梁陈方案,对现实已经没有益处。我们需要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在“北京2049”中,吴良镛提到,在后奥运时代,对重大项目决策,必须看是否有利于城市功能疏解,是否有利于人居环境的创造和改善。反之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比如金融街和CBD的扩区,或许会继续加强北京中心大团的聚集,而不利于新城的发展;城中村改造,有可能形成新一轮城市“摊大饼”;轨道网络聚集在中心城区可能会对旧城保护造成更大的压力。另外,中心城区的高密度开发,新城缺乏产业支持,大量居住人口在新城和主城区之间的长距离通勤,造成“东京化”现象。
(以下楷体字部分是南方周末记者对“北京2049”项目负责人吴唯佳的采访。)
最初我们的课题方向是旧城发展和保护。在这个议题上,人们会提到“梁陈方案”。现在普遍认为,当时实施“梁陈方案”的条件并不成熟。于是我们想,六十多年过去,再给个几十年时间,比如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是不是就成了?“北京2049”就是这么来的。
梁思成先生把北京称为“中国古代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现在谈“梁陈方案”,有一个根本问题从1949年到今天都没解决,那就是怎么看待历史文化遗产。如今谈到旧城保护,许多官员还有社会各界都很关注,但一旦面对问题的时候,通常还是选择以钱来衡量价值。
在过去几十年里,旧城已经被拆毁了不少。但不管怎么着,一个人手指断了,骨架还健全,我们把这个称为“格局”。未来北京需要保留一些完整的东西,比如胡同和旧城里的历史保护区。
梁陈方案中提出分散组团发展。我们觉得从长远的趋势来看,目前北京旧城保护发展出现了新的机遇。比如北京外围的卫星城将来如果有很好的发展,旧城里的三甲医院和北京的重点学校都可以迁出去。
为什么中心城区压力大,主要是区域有强大的吸引力,所以“北京2049”可以在周围的几个卫星城中考虑发展“副中心”的问题。
有人说北京城本身就处在一个多功能的状态,你很难说150平方公里哪个地方是中心。既然没有中心,哪来一个副中心。现在可能要重新审视这件事,就是说北京城六区范围内是要考虑中心在哪里,城市中心本身应该有多重功能,文化、商业、商务、服务设施,相对紧凑的安排能满足人们多样的需求。
从1949到2049
吴良镛在课上介绍了中国百年来城市规划发展的进程。“我的研究重点不在过去一百年,而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多年,及至展望中国的2049。”吴良镛说。
吴良镛把1949年以来城市规划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在后期,大跃进、公社化、高指标、浮夸风带来了巨大灾害。当时国务院一位领导明确提出:“城市规划,三年不搞。”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后,重提城市规划。但是在吴良镛看来,大规模、高速度的工业化,使中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等环境问题,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吴良镛断言“如今城市规划正面临转型”。
“前一阶段我跟发改委一位学者座谈,未来还有3亿人口要进城,如果出现小的差错,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应该说,对于城市化的理论,我们的研究是相当滞后的。”吴良镛说。
研究“北京2049”,我们还是希望用数据说话。参照北京当下的发展速度,到2049年,北京及周边地区的人口数可能会翻番,达到4000万人。如果把这些人都塞在636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北京城就瘫痪了。
到2049年,北京建筑用地面积将超过北京平原总面积,这意味着“以土地保增长”的模式也不可能长期持续。
北京发展面临的人口、土地、水资源、交通等方面的老问题远未解决,甚至会更加严峻。这意味着北京必须进行高瞻远瞩的战略思考,形成清晰的、统一的、有前瞻性的发展思路。
我们不会去算命,但是从科学角度来说,必须未雨绸缪:如果北京的人口到达了某种状态,会碰到什么问题?该怎么应对?如果不能应对的话,我们还能让它这么涨下去吗?
早在1960年代,就有研究者提出,如果北京达到1000万人口怎么办,但当时的增长速度没那么快,所以没人仔细琢磨。这些都是教训,尤其是交通问题,没想到如今每个家庭都想要买车,造成目前的交通拥堵状况,很难收拾。所以我们认为长期的战略是必要的,早采取措施,就不会束手就擒。
“北京2049”的研究方法有两个坐标,一是上面说的历史的维度,还有一个是国际比较。目前发达国家和一些大城市也纷纷提出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比如美国2050、纽约2030、德国城市2030、澳大利亚2020。这些发达国家目前的状态趋势是值得借鉴的。
从“城镇化”到“大北京”
在这堂课的末尾,吴良镛聊起了国家最高科技奖。“我得到这个奖之后,业界很多同志,非常高兴,据说一些同行在单位的学术地位也因此被提高了。”
台下的建筑系师生们都会心地笑了。
“自从出现建筑系以来,建筑系在高校总是第一位的,那只是因为architecture的首字母排在前面,但经费不一定在前头。”吴良镛也笑着回忆说,有一次清华大学得到世界银行一批贷款,那是“文革”后的第一批大钱。当时吴良镛代表建筑系争取,提出“不要一朵花,就要几根草”。结果连几根草都没有。
在吴良镛看来,专业地位提升了,但天下并没有掉下来馅饼,每一个进步仍然要寄托在努力。吴良镛注意到,最近党的十八大对城镇化道路的总结,并且提出了新的战略布局。他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信号。
“在坐的哪一位会成为未来的天才吗?”吴良镛认为完全可以。最后他说自己对“北京2049”这一课题同样充满信心。
在北京2049课题中,京津冀地区发展也纳入研究范畴之内,这个跟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大北京”的概念一脉相承。从中国历史上来看,都城的建设非常复杂,历来都是大区域计划。历史上就有畿辅、直隶的提法。1949年之后北京和周边地区的关系,不像原来那么唇齿相依。
但从世界范围的趋势来看,即便是相对松散的美国,也认识到大城市发展是一个趋势。他们提出的“美国2050”,要建11个大都会地区,相当于我们的城镇群。类似情况在欧洲也有。“北京2049”中的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做成一个样本,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可以借鉴。
北京市提出的长远定位有16个字:“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宜居是第一次提出来,我想象中的“北京2049”应该是山清水秀。北京缺水,跟城市快速发展有关联,也跟几十年来对河湖水系治理不善有关。我们课题中的一个团队专门研究整个区域的河湖水系整治。
这只是一方面,“北京2049”内容十分庞杂,设计北京未来城市发展的诸多方面:人口预警、空间布局、资源与环境、交通系统、住宅建设与宜居城市、国家公园与生态环境、新城与新农村建设、旧城保护……
“北京2049”是依据城市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的过程,它最终要呈现的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乘马》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最早提出都城方正型理论的,是儒家经典《周礼•考工记》
华新民(民间古城保护人士):
城市这个词,已经离它原始的概念越来越远了。城市原本是一个自然变化过程,人们生活在这里,为自己筑起一个窝,这里面会发生很多事,有历史沉淀,自然而然地去成熟。
我们现在有很多误解。一直就是有城市,现在所谓的城市化,第一是把老城区拆掉,建立高楼,房子矮的就不可以是城市了么?第二是把农村变成城市。我们大片的农田被毁掉了做房地产开发,以前哪有这样的事情。连城市带农村全毁了。我们不要光看那些好听的词语,而是要看背后发生什么。
洪晃(出版人):
我希望北京对房地产建设加收污染税。
我希望所有进城的高速路收费再涨几倍,希望人们三思再进城。我希望北京不要
再动四合院的一砖一瓦。我希望北京不要再重建,要修复。
我很喜欢北京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关怀,中国的人文是天时地利人和,和自然不仅相通还融洽。比如四合院。中国的人文对人意味着讲究本分,但平等。胡同就是一个例子,一个胡同里有大小的宅子,但是孩子们都在胡同里一起玩,不分贵贱,非常平等。
作者:
邢国鑫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转帖] 解放日报: 最新统计,上海常住人口去年已达2380万。
--
邢国鑫
- (2986 Byte) 2013-3-01 周五, 下午12:49
(311 reads)
[建议] 智造特需, 避免浪费和崩溃, 推出海上万利嫦城平台, 满足我中华殖民海洋, 开拓生存空间的需要。
--
邢国鑫
- (2961 Byte) 2013-3-01 周五, 下午12:52
(204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92633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