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闲聊] 周末轻轻松松, 约芦老拍一部好莱坞电影《LLD – 炉老大》,瞧瞧在外应该怎么称呼 男士和女生?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闲聊] 周末轻轻松松, 约芦老拍一部好莱坞电影《LLD – 炉老大》,瞧瞧在外应该怎么称呼 男士和女生?   
所跟贴 [问题] 温州房价每平米暴跌2万...[转帖] 三四线城市住房供应过量 平均每人一套房 -- 邢国鑫 - (3814 Byte) 2012-12-10 周一, 上午6:44 (313 reads)
邢国鑫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20
文章: 7501

经验值: 206975


文章标题: [转帖]唐志军:中国货币超发“恶果”“潜因”...[转贴] 通胀漫谈:中国货币量是1952年5000多倍 (318 reads)      时间: 2012-12-10 周一, 上午6:46

作者:邢国鑫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转贴]唐志军:中国货币超发“恶果”“潜因”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3&id=8817499
4686 次点击
6 个回复
万里如虎 于 2012/12/5 1:35:00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经济风云
唐志军:中国货币超发“恶果”“潜因”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12年12月04日

我国货币供给“倒逼机制”的产生源头在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勾结中;现代政府的一项基本的经济职能就是保持币值稳定,避免货币的购买力受损。如果不能保持货币的稳定性,社会信用体系就会遭到破坏,政府、企业和个人行为就会受到扭曲

  中国货币超发的“盛况”

  当前,货币超发是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和热点话题。

  货币超发是指货币发行增长速度超过货币需求的增长速度,即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维持经济正常运行所需要的货币量。过去二十年,M2和M1都维持着18%左右的年均增速,远远超过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1990年,广义货币M2、狭义货币M1和流通中现金M0的余额分别为1.53万亿、6950亿和2644亿,到2012年将分别超过100万亿、32万亿和5.5万亿,短短20多年,分别增长了65倍、46倍和21倍。因此,有文章说中国已成为了世界上钱最多的国家。截至2012年10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93.64万亿元。而同期的美国,其M2折合人民币则不超过60万亿元人民币,比中国少很多。就M2与GDP之比来说,中国恐怕是全球最高的国家之一,相比美国和日本而言,中国的M2/GDP将达到2.5,美国只有0.6到0.7,日本只有1。


http://tx3.cdn.caijing.com.cn/2012-12-04/112333439.jpg


  中国货币超发的恶果

  货币长时间里超发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首先,货币超发会引发较严重通货膨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是货币数量的增加。”因此,货币超发必然会带来通货膨胀。2003年-2011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1.2%、3.90%、1.8%、1.5%、4.80%、5.90%、-0.7%、3.3%、5.4%。平均值远高于美国同期。尤其是,2008-2009年,为缓解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推出了大规模的信贷计划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货币超发程度快速提高。结果就是2010年、2011年,中国陷入了通货膨胀漩涡。而且,考虑到中国的统计数据,中国的真实通货膨胀率要比公布的数据高的多!更重要的是,由于货币连年超发,多数经济学家预测未来中国很可能发生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第二,会导致严重的资产泡沫。货币如流水,水多了,就会引起“流动性泛滥”,带来涝灾——即资产价格不断上涨的泡沫。当货币超发时,钱变得不再值钱,为保值增值,人们就会用剩余的钱来购买资产产品。超发的货币流到房地产市场引发房地产泡沫;超发的货币流到资产市场导致股市泡沫,投机盛行,把市场变赌场;流到艺术品投资市场引发天价的艺术品拍卖。于是,我们看到,中国的房地产和艺术品市场自2000年以后就进入到了一个疯狂上涨的阶段。房地产价格在10年间翻了5倍以上,而艺术品价格则翻倍更多。对中国股市而言,如果不是其制度和定位出现了根本性错误,中国股市也会像1980年代中末期的日本股市那样疯涨。

  第三,会恶化收入分配、扩大贫富差距。货币超发会引起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则是一种变相的税收,即所谓的通货膨胀税。因此,货币超发首先会将国民财富从国民手上转移到政府手里,使政府成为通货膨胀的最大赢家。由于货币超发,居民财富会由于通货膨胀而遭受严重的价值损失,33年里人民币贬值6倍多,1980年存100万到今天只值15万!另外,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和富人也是货币超发的受益者,而穷人则成为货币超发的受伤害者。在我国的体制条件下,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享受完全不同的国民待遇,最先也容易得到贷款的是国有企业。货币发行越多,国有企业得到的贷款就越多,他们就越有钱用于自身发展或用于挥霍腐败。地方政府呢?也是宽松货币政策的受益者。在我国的政治和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具有发展GDP的强烈愿望。货币发行越多,地方政府得到信贷就越容易,就越有钱用于扩大投资,搞政绩工程和项目建设,并顺便享受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所带来的各种好处(如大肆收受贿赂)。对于富人而言,他们具有多种投资渠道和方式,由货币超发所带来的资产价格上涨的收益会超过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损失。然而,对穷人和固定工资者而言,货币超发就如个吸血虫,会把他们在银行里的存款和工资慢慢的吸食掉。

  第四,会挫伤社会各阶层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在货币超发的情况下投机盛行,受资产泡沫化的影响,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回报率远远超过商品市场的回报率。这导致超发的货币很容易流向股市、房市和期市。当人们看到炒股、炒房会很快发家致富时,谁还有心思去经营实业、去努力工作呢?于是,企业家不愿做实业,工人不愿意按部就班地上班、学生不安心上学,科学家不安心搞科研,人人都想去挣快钱,梦想一夜暴富。

  第五,会损害政府信用。现代政府的一项基本的经济职能就是保持币值稳定,避免货币的购买力受损。如果不能保持货币的稳定性,社会信用体系就会遭到破坏,政府、企业和个人行为就会受到扭曲,最终伤害的是政府的信誉。货币超发除了让老百姓被动地缴纳铸币税之外,还拉大贫富差距,使穷人过得更加辛酸,使他们有被剥夺和上当受骗的感觉,从而严重影响他们对政府的信心和社会的稳定。

  按照经济的普遍规律,如此大的货币超发,在一个已经市场化的国家必然会引起恶性通货膨胀。然而庆幸的是,中国处于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商品货币化、住宅货币化以及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发育,加之中国人不得不储蓄等承担了蓄水池的作用,将可能带来“流动性泛滥”的洪灾拦截了很大一部分,避免了中国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中国货币超发的真实原因

  既然货币超发会带来这么多的负面效应,为什么中国的货币还会在长时间里保持超发状态呢?难道中国的决策者们不知道货币超发所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吗?

  有的学者认为是中国经济货币化和金融化造成的。在从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中,大部门商品需要货币化,此过程会需要大量的远远超出GDP总量货币。而1998年房改启动,则开启了中国资产货币化的进程,同时启动了土地的货币化进程。例如住房市场开放后,需要大量货币;中国债市,主要是金融债有近30万亿,中国股市也需要大量资金,股市市值与GDP差不多。而美国经济很早就货币化了。

  有人认为是中国汇率制度惹的祸。中国是一个外汇管制国家,按规定企业在外管局核定的外汇保留额度之上的外汇必须卖给国家,企业需要用汇必须向国家购买。比如说,如果美元兑人民币的汇价是1:8,此时,中国的外汇储备每多一美元,就迫使央行释放出8元人民币的基础货币(即M0)。如果中国一年的外汇储备增加2000亿美元,就会迫使央行被迫发行1.6万亿的巨额基础货币,经过货币乘数的放大作用,这1.6万亿基础货币将放大为5万亿以上(即M2增加5万亿以上)。即便央行采取一些反向操作,回笼一部分基础货币,但也无力回笼如此巨大的数量。

  有人认为是金融改革的副产品。为了改革金融系统,央行实际投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2003年,中央汇金公司正式向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各注资225亿美元,拉开了新一轮银行改革。这两家银行拿了450亿美元以后转手向国家结汇,等于人民银行又把450亿美元拿回来了,这就是相当于直接投放了450*8=3600亿人民币的基础货币。此外,为了处理这两家银行的不良资产(次级和损失类贷款),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从两家银行购买了本金大约1289亿(建设银行)+1500亿(中国银行)=2789亿不良资产,央行按照贷款本金50%发行专项票据约1400亿协助银行处理不良资产,这实际上也是货币投放。其实这还没有完,央行发行票据210亿元偿付建设银行因托管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产生的代垫款项,央行发行181亿票据置换中国银行的一些特殊资产。这样央行为了帮助这两家银行共支付了5391亿,相当于间接投放了这么多货币。而后来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同样遵循此逻辑展开,又释放高达15000亿元左右的基础货币。也就是说,为了国家的金融改革,央行实际上大概发行了约2万亿的基础货币。

  然而,在我看来,以上解释还存在待商榷之处,引发中国出现货币超发的真正原因还在于权力失衡。

  第一,货币的发行权掌握在中央决策层和央行手中,央行是货币的供给方。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进程中,商品和资产的货币化只是产生对货币的需求,是作为需求的一方而存在的。基本货币化会对央行产生一种需求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使央行释放出货币。然而,其一,是否真正发行货币、发行多少货币却是由央行决定的,也就是说,央行才是货币超发的最终决定者。其二,商品和资产的货币化,恰恰犹如一个蓄水池,会吸容大量由央行释放出来的货币洪水;如果没有这个蓄水池,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就会高到天上去!其实,就中国的货币政策而言,在以“发展是硬道理”、“增长中心主义”为执政第一要务之下,决策者一直是以货币政策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为推动经济增长,使GDP维持在一个较高的增长水平,决策者只好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和支付改革的巨大成本。而权力失衡,则赋予了决策者控制货币政策的权力和自由。

  第二,对于中国的外汇占款来说,为什么中国会形成如此大的外汇储备、并导致巨额的货币被动超发呢?其原因也在于权力失衡。首先,正如我在《为什么中国的外汇储备如此之多》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从国民收入恒等式中可以看出,一国外汇储备是否增加取决于其产出与内需之间的差额,如果产出大于需求,就会导致出口和外汇流入。而需求则取决于一国的收入分配状况,收入分配失衡就会导致经济失衡,进而影响到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均衡。而收入分配由取决于权力结构,如果权力结构失衡,则收入分配必然失衡。其次,外汇占款还与中国的汇率制度息息相关。长期以来,中国都坚守固定汇率制度、搞外汇管制,强制居民将外汇兑给央行。那么,为什么能推行这样的制度呢?这显然也与权力失衡息息相关。在中国,由于权力失衡,一项制度的生成基本上是由最高领导层决定的,民众鲜有参与制度制定的机会,也基本上没有能力去影响制度的生成。也就是说,搞外汇管制和推行外汇结算制度,都是权力失衡的产物。

  第三,金融改革为什么要国家来买单呢?为什么民营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国家却可以置之身外、不用为其买单呢?这也是由中国的权力结构所决定的。计划经济时期,中国除了一个中央银行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金融机构。1980年代开始设立各种经营性银行。然而,由于权力失衡,一则是这些银行主要是国有银行,二则这些银行主要以服务于国有企业和各级政府为主。正是因为国有企业的大面积亏损和国有银行不得不承担的政策性贷款,加之国有银行本身的经营不善,使其背负了巨额的负债。如此巨额的负债从某种程度上挟持了中国经济,一旦国有银行发生支付危机,中国经济之船就会在风雨中飘摇动荡。为此,国家不得不为国有银行支付巨额的改革成本,从而释放出巨额的基础货币。而民营企业呢?一则是其规模较小,其倒闭破产也不会引起系统性风险;二是由于其分散性,民营企业主在政治上,不像国有企业尤其是银行那样具有很大的话语权。因此,民营企业常常成为各级政府和国企忽视、限制,甚至是打压的对象(从1980年代开始,民营企业就曾遭受过许多不公正的对待,直到今天,还有各种壁垒限制其进入和发展)。

  第四,中国货币超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倒逼效应。可以说,我国货币供给“倒逼机制”的产生源头在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勾结中。在我国,由于政治上的晋升制度和财政上的分税制度,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为做大GDP而努力。而且,由于改革的不到位,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软化状况同传统计划体制下相比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因此,它们总是和地方政府的行政力量相融合,在货币资金获取上向国有银行不断施加压力。国有银行在存在对国有企业实行所谓倾斜政策的大背景下,通常总是要在一定程度对国有企业的借款要求让步。当这种现象普遍化时,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地方政府向属地国有企业施压,要求其更快发展和承担政策性任务;国有企业向国有银行的基层行施加压力,突破了基层银行的信贷配额防线,国有银行的基层行又层层向自己的上级行乃至总行提出扩张要求迫使总行增加额度甚至资金,各国有银行总行最后又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迫使中央银行不得不扩张规模。这种起源于国有企业借款要求的自下而上的货币供给扩张过程,就是所谓的“倒逼机制”。而倒逼效应之所以会出现,也与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独特的政治地位和权力紧密相连。如果没有权力结构的支撑,这种“倒逼机制”是无法形成的。试问,民营企业能产生货币供给的“倒逼效应”吗?

  由此,我们看出,央行缺乏独立性、外汇管制和对外经济失衡、国有金融机构、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倒逼机制”的生成都会导致中国货币超发,而这些因素都是中国权力失衡的产物!因此,要解决中国的货币超发问题,最根本的还在于解决中国的权力失衡问题。

  唐志军为经济学博士,湖南科技大学经济学教师
[原创]违法洗劫公众千亿巨款该当何罪!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1&id=8827605
391 次点击
0 个回复
马萧飞0 于 2012/12/10 1:32:32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根据上海一中院和上海高级法院、证监会提供的证据显示:
上交所勾结合格券商,违法发行和上市权证;以创设权证为手段变相抢劫;违法操纵权证价格。这些违法行为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光南航权证就给投资者造成一千多亿的损失(这是国家安全部门提供的数据)。因为上访投资者一人被判刑、一人被劳教,被拘留者近百人次,而被警察抓捕和遣返的次数已经多到数不胜数不好意思提了。可能是因为暗中支持上访,证监会一名处长“被自杀”,俩个副主席和十几个处长局长主任“被腐败判刑”。

访民从2007年开始上访到现在已经等得太久了,国家也该管管了吧。是时候了。



延伸阅读:
证监会主席该不该除旧迎新?[zgyu2]
(zt)成品油价猛涨的真正原因——公众不能不知道的真相[snont]
控股中国银行——劫难第一单[二迷糊]
地球首次:中国允许外资控股中国银行!![ppyzm]
通胀漫谈:中国货币量是1952年5000多倍[万里如虎]
一句话致千亿股灾:跌211点 证监会副主席否认变承认[于光远]


[转贴]通胀漫谈:中国货币量是1952年5000多倍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7681872
5079 次点击
18 个回复
万里如虎 于 2011/8/10 4:36:35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通胀漫谈:中国货币量是1952年5000多倍

2011-08-09 22:08:04 熊剑

人类的历史,充满了通胀的祸害。而这祸害的进程,自从有了可以脱离商品本位发行的纸币之后,就变得愈加离奇。这真是应了欧文•费雪教授1911年说的那句话:“不可兑现的纸币几乎总是成为使用它的那个国家的一个祸根。”

通货膨胀,从纸币远未出现的古代就已经有了。《宋书》记载:“景和元年(465年),沈庆之启通私铸,由是钱货乱败,一千钱长不盈三寸,大小称此,谓之鹅眼钱。劣于此者,谓之涎环钱。入水不沉,随手破碎,市井不复料数,十万钱不盈一掬,斗米一万,商贾不行”。

又如《魏书》记载:在市铜价,八十一文得铜一斤,私造薄钱,一斤铜可造钱二百。“既示之以深利,又随之以重刑,罹罪者虽多,奸铸者弥众。今钱徒有五铢之文,而无二铢之实,薄甚榆荚,上贯便破,置之水上,殆欲不沉”。

不过,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还是在纸币出现之后的事情。因为在金属铸币时代,货币无论怎样贬值,总得有一些铜、铁作底,到了纸钞时代,则全凭发钞当局的胆量了。

《元史》记载当时的纸币:“行之未久,物价腾跃,价逾十倍,又值海内大乱,军储供给,赏赐犒劳,每日印造,不可数计。舟车装运,轴轳相接,交料之散满人间者,无处无之,昏软者不复行用,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既而所在郡县,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人视之若弊楮,而国用由是遂乏矣”。

而“通货膨胀”这一词语据说是起源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北战争时期,联邦政府总共发行了4.5亿美元“绿背”,占战争费用融资的13%,使价格水平上涨到战前的180%。大量的发行,使得绿背币值迅速下跌,物价上涨,好像空气吹入布袋似地膨胀起来,于是被称为通货膨胀(Inflation)。

但在同一时期,南方政府制造了更大的通货膨胀,因为南方拥有的融资手段远远少于北方政府,它被迫发行纸币以支付超过一半的战争费用,这使南方的经济完全失去控制,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到战争结束的时候,南方的通胀率达到战前的9000%。

然而,这些通货膨胀和近现代的一些通胀率相比,实在有点小巫见大巫了。贺水金在《中、德两国恶性通货膨胀之比较研究》中说:

德国的货币供应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约为60亿马克,至1918年11月17日宣布停战为止已增至284亿马克,相当于战前的473%,即增加了3.73倍。

但德国的通货膨胀并未随大战的结束而终结,相反在战后出现了奔腾式发展,陷入了恶性通货膨胀的深渊。从1922年初到1923年底,在2年的时间里,德国的货币发行量上升到天文数字,1923年底,德国的货币流通总量,相当于战前的1280亿倍。

报纸的价格变动已经成为人们用来描述德国大通胀的经典案例:

1921年1月每份报纸的价格为0.3马克,随后上升为1922年5月的1马克、1922年10月的8马克、1923年2月的100马克直到1923年9月的1000马克。在1923年秋季,价格实际上飞起来了:一份报纸价格10月1日2000马克、10月15日12万马克、10月29入100万马克、11月9日500万马克直到11月17日7000万马克。

另外还有一些故事讲通货膨胀下的德国:

一个小偷去别人家里偷东西,看见一个筐里边装满了钱,他把钱倒了出来,只把筐拿走了;德国街头的一些儿童在用大捆大捆的纸币马克玩堆积木的游戏;一位妇人用手推车载着满满一车的马克,一个小偷趁她不注意,掀翻那一车纸币,推着手推车狂奔而逃;一位家庭主妇正在煮饭,她宁愿不去买煤,而是烧那些可以用来买煤的纸币。

这些故事看起来有一些艺术色彩,但是,当你回想到德国在这个时期的货币发行量增加了上千亿倍的时候,你就会同意,这些故事听起来其实不夸张了。

美国的当代故事同样惊人。1945年12月签订《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时候,美国政府还在向人们承诺以35美元一盎司的价格向人们兑付黄金,可是仅仅过了20多年,黑市上的黄金价格就已经涨到60美元一盎司左右,以致尼克松总统不得不在1971年厚着脸皮宣布退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因为美元已经太多了,美国政府根本没有能力按35美元一盎司的价格向人们兑付黄金。

彻底脱离黄金本位之后,美元的发行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其膨胀程度完全可以用“疯狂”两字形容:到今天,黄金的价格已经高达900多美元一盎司了。也就是说,这几十年来,黄金价格已经上涨了20多倍。

中国的情况怎样呢?让我们来看由中国人民银行编辑、新华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发行的《中国历代货币》一书的描述:

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同时禁止银元在市面上流通,并强制将白银收归国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余亿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千亿元。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到660万亿以上,等于抗战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

鉴于法币恶性膨胀,国民经济面临崩溃之势,国民党政府于1948年8月19日再次进行币制改革。规定金元为本位,开始发行“金元券”(每金元含纯金0.22217克),以一比三百万的比率,收队急剧贬值的法币。然而金元券却以更快的速度膨胀,前后不到十个月,发行总额达1,303,046亿元,比原规定的发行额20亿元增加六万五千余倍。

货币增发如此之快,那它的购买力变化如何呢?这些是在民间流传多年的案例:

国民党政府发行的法币,1937年100元可买到两头牛,1938年变为一头牛,1939年可买一头猪,1941年能买到一袋面粉,1943年能买一只鸡,1945年能买一个煤球,到了1948年,只能买到几粒大米。

长沙“小春秋”晚报载:解放前夕,工人上午领到一个月的薪水可以买到五斗米,到下午只能买两斗米了。浏阳东乡的一位农民在长沙太平街一盐号买20斤皮棉,装袋时他发现棉花里有一捆钞票,就一声不响把钞票装进了麻袋,自以为发了点小财。满心欢喜。回到家里用秤一称,那捆钞票的面值还抵不上棉花重量的价值,令人哭笑不得。

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大街过三道,物价跳三跳;工资像团雪,放会儿就化掉”。

天津《大公报》对通胀下的百姓生活也有很多记载,我们看看其中几个:

1948年10月13日大公报在《东盼西盼盼来失望,广州百姓无精打采》一文中写道:“物价一天数变,这时不买,转一下身又是另一个价”。“商人们都有这般心理:货一出门,恐怕就再买不进,为着保险,就干脆更提高些”。所有的日用品市场,几乎全部“随人喊价!同是一种东西,同是一个时候,而价钱却可以相差甚远。因为卖的根本就不大想卖,宁存货不存钱,所以买不买由你”。

1948年10月20日大公报在《青岛怎得了》中报道:“青市区遭遇到空前未有的难关,全市商店成了自动罢市状态,起先是食粮恐慌,全市买不到食粮,后来百货、绸缎,布匹亦步亦趋,市民及黄牛党转移注意力于百货,绸布,因此争向百货店、绸缎、布匹店抢购,不作生意的市民也跟了上去,这等商店没法应付,只好关门大吉。经政府强迫每天开门四小时,在每天开门营业四小时的时候,实际上不过仅开三小时,若改为二小时,不用说只能开一小时了。而现在呢,其他商店如鞋帽、化妆品、茶庄等店铺也索性把门关起来不营业了。还能照常开门的,只有中西药铺,而西药铺内比较贵重一点的药品也说没有了。据说,连棺材铺也把门关起来,怕人去抢购”

1948年10月30日大公报写道:“上海一家西药房门前的挤购行列中,甲客突然回头问乙客:‘你预备买什么?’乙想了一下,反问:‘你要买什么?’甲告诉他:‘有什么买什么”。这个故事和周其仁常讲的苏联故事简直一模一样了,据说在物质紧缺时期,苏联大妈上街,随时都背着一个箩筐,只要看到有人排队就站上去,不管人家卖的是上面,先排上去再说,能买到什么算什么。

那么,这些通胀故事离我们很远吗?不,一点也不远的。让我们看看中国大陆自1952年以来货币增发的速度吧:

据北京大学赵留彦、王一鸣两位教授的考证,中国大陆货币存量(M2)在1952年为101.3亿元,在历经五次较大规模的通货膨胀后,货币存量在2001年达到了152,888亿元,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货币增发了1500倍左右。

2003年后,中国又进入新的一轮通货膨胀。据中国人民银行最近公布的数据,2009年4月末,人民币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已经高达54万亿元。这个数据是2001年的三倍以上,是1952年的5000多倍。

从物价上,我们也能看到明显的变化。在30年前,人们还可以用8分钱的价格买到一碗面,现在的8分钱,恐怕连一双筷子也买不到了。而这几年来的房价,人们更是有目共睹,根本不必赘言。

----------------
近期相关评论
长刀之夜1939 [2011-08-09 10:30:14 PM] 美元也一样!美元自与金本位制脱钩后,以每年16%的增速狂印钞票!你想想,当年老美从俄毛子手上买阿拉斯加的时候,花了几个钱?
dr.bear [2011-08-09 23:05:26 11:05:26 PM]美国1971年退出《布雷顿森林体系》,阿拉斯加1867年被俄国人卖给美国.

言实谦虚谨慎 [2011-08-09 10:37:32 PM] 到底是一部分聪明的中国人问题还是聪明的中国政府的问题?你们不糊涂,反正我是糊涂了。

长刀之夜1939 [2011-08-09 10:46:45 PM] 人民币增发是因为外贸以美元结算,外贸年年以两位数增长,也就不得不增量发行相应的货币,因为老美也在开动印钞机(祸根)。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模式;其次,大干快上的铁、公、基暴增,又拉动了激增的原料需求,使通胀难以避免。其三,经济大跃进又使存量货币暴增!致使除了印钞,别无它法!
dr.bear [2011-08-09 23:22:35 11:22:35 PM]说老美开动印钞机没错,但金价也就涨了20多倍.况,美元占世界65%,人民币只有1.5%,也就是说美元超印涨水淹不到中国人脚面,除非中国有意为之,或者比老美还不负责任!

dr.bear [2011-08-10 12:06:11 AM] 续上Sad以美债为例,再给组数据,美债近69%为美国人持有,只31%多点为外国持有,中国8%,按金价上涨换算比较一下?这么说吧,就算美元很烂。那目前,甚至可预期的将来,美元仍是这个世界一大堆烂苹果中,最不烂的那一个;美国国债仍是这个世界一大堆烂橘子中,最不烂的那一个。这也就是在说,对世界而言,美国政府是那最负责任的
分享到0



延伸阅读:
通胀压力下的中国货币政策[cd111]
专家:中国通胀上涨货币政策面临挑战[离休老干部2]
中国通胀:美国货币战争及中国房产税的恶劣后果[哈哈先生]
中国不存在通胀危机 - 货币主义的中国信徒们和人民币[菲力古德]
漫谈中国改革[肃慎书室主人]
加剧通胀?如何消化:中国货币超发已高达近43万亿[闵硕瑾]
旧文新读:假如没有美国、假如美元崩溃

2011-08-10 01:53:13


作者:邢国鑫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邢国鑫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5698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