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讨论] 给外汇管理局易钢局长和中投公司的公开信: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讨论] 给外汇管理局易钢局长和中投公司的公开信:
所跟贴
[建议] 杀糊宰瘟,刻不容缓!超级巨骗,祸国殃民,凯迪社区屏蔽邢老虎揭露巨骗的文章
--
邢国鑫
- (985 Byte) 2012-12-09 周日, 上午8:52
(334 reads)
邢国鑫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20
文章: 7501
经验值: 206975
标题:
[问题] 贵阳楼市崩盘本地人买白菜一样买房 [原创]杨连宁: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是钢做的吗?
(392 reads)
时间:
2012-12-09 周日, 上午8:56
作者:
邢国鑫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转贴]贵阳楼市崩盘真相 本地人买白菜一样买房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3&id=8817909
15842 次点击
15 个回复
风中的枯叶 于 2012/12/5 9:41:52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经济风云
http://img.jrjimg.cn/2012/12/20121204093146971.jpg
楼市“崩盘”虚实考
2012年的中国楼市,已届年关。
这一次,它裹挟着“崩盘”、“救市”、“价格跳水”的喧嚣,再度淬炼市场神经。
“坏消息”已然接连释放。无锡楼盘降价过万提早引发楼市震动,随后温州地价降18.03%、房价降40%的消息相继跟进。
成都三季度商业地产集中入市,推动甲级写字楼空置率至40.9%,创下历史最高水平。
在陕西,面对低迷的楼市,一纸 “限利”新政匆匆出台,地产项目利润率被要求控制在10%左右,引来业界哗然。
贵阳因“购房送户籍”新政,被舆论推至“崩盘论”的风口浪尖,成为年末楼市中的吸眼球话题。
正当贵阳地产业界、学界致力于反驳“崩盘论”之际,“全国超20城市上调公积金贷款限额”的消息即刻传来,11月,“温州崩盘”争议再起。
值此,《瞭望东方周刊》深入贵阳、温州等地楼市,考证楼市“崩盘”虚实,追踪地方政府“救市”源脉,挖掘楼市背后盘根错节的资金勾连。
我们试图呈现楼市的真实面目,并期许中国楼市在极端的“崩盘论”消极影响中获得积极反思。
贵阳楼市“崩盘”真相
“中国第一神盘”的价格被人称为在做“自由落体运动”。《瞭望东方周刊》注意到,当花果园在2010年首度开盘推出11000套房源时,贵阳本地媒体披露其“价格多在8000元/平方米左右,最高单价达17000元/平方米”,而不到两年工夫,现如今花果园在售楼盘均价已被腰斩,跌至4000多元/平方米
中国房价最低的省会城市---贵阳,在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的一个月间,突然身陷楼市“崩盘”的汹汹物议当中。
但是,像焦元强这样土生土长的贵阳本地人,大都不愿相信,他们的城市真的会像外面人说的那样,将成“第二个鄂尔多斯(600295)”。
“崩盘?我两个同事刚去花果园那边一人买一套呢,场面啊,简直跟买白菜一样。”10月24日,焦元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原创]40万亿城镇大跃进是牛皮,根本无法筹资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3&id=8820283
11809 次点击
68 个回复
gewenwei 于 2012/12/6 9:33:58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经济风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瞻:淡化GDP,城镇化10年拉动40万亿投资
==============================================================
这注定是个超级大牛皮,10倍于上届4万亿计划的规模,造成的通涨和实体萎缩,会让这个牛皮计划立刻死亡。
所以,尽管牛皮哄哄,但是如何为40万亿投资筹资却只字不提。
[原创]未来是房地产和实业你死我活的对赌局,美元赢出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3&id=8480809
39581 次点击
124 个回复
gewenwei 于 2012-7-21 9:40:05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经济风云
中国的房地产企业囤积土地达12亿平方米,这些土地足够1.2亿人居住
如果一个人居住20平方米建筑面积,这些土地开发后的可供销售面积是24亿平方米
至于全国有多少空置商品房,自2011年以来就封锁了全部消息
2011年之前,网上曾经有6000万套一说,6000万套按照60平方米一套计算销售面积是36亿平方米
即使未来不再拿地,两项加总未来待销售房产面积在60亿平方米,即使房价保持今年水准,也需要银行提供50万亿信贷才能消化
由于我忽然醒悟,由于财政收入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贯穿,其实中央和地方都感染了土地财政依赖症,也势必不会放弃以基建拉地产,以地产拉泡沫,以泡沫拉信贷的级数扩张模式,因此中央和地方在遏制泡沫上都是投鼠忌器。
未来五年实业形势只能恶化,而恶化中的实业如果也象浙江一样绑定银行,那么债务货币化将进一步强化。中国已经不可能摆脱这个泡沫-债务-信贷的怪圈了。
由于中国经济特征由中国政治决定,经济崩溃必然导致政治重塑,眼下还是以杜绝展望长期回报的长期投入、保持现在充裕流动性,全面收缩国内投资,择机置出人民币资产、置入美元资产为佳。
[原创]杨连宁: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是钢做的吗?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3&id=8720243
4775 次点击
10 个回复
杨连宁 于 2012/10/21 17:11:40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经济风云
杨连宁: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是钢做的吗?
坚信“房价不倒、地价不败”的人太多了,理由是滥印货币就能把房价填结实了,泡沫被填成钢做的啦!例如张五常就坚称,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是钢做的,破不了;当然了,除了滥发的纸币,谁能看出这个“钢泡沫”有什么特殊材料呢?其实张五常的意思是说泡沫“过大而不能倒”,房价“过高而不能降”,倒了、降了的下场会很惨。这跟郎咸平转挺房价是一个理由:“不能给最后一个支柱产业画上句号!”“要是打压成功了,房价降下来了,会是什么样的情况?那就是中国完了!”
我的问题来了:人民币20年超过了美元200年的发行量,为什么还闹钱荒?因为“人得癌症是因为癌细胞失去记忆和约束,疯狂生长、转移,最终导致生命枯竭,直至死亡。一个行业大量集中全社会的资金,就如同人得了癌症。现在的房地产就是得了癌症。”(潘石屹语)失控的房地产与政府基建被称为“泡沫双雄”。(陈志武语)这两个举世无双的巨型泡沫极富粘性,它们一天不破,像癌肿那样就会每天狂吸营养,致使市场嬴弱失血。因而泡沫不是“过大而不能破”,而是过大你供养不起,不挤破它会耗干你的。房价也不是“过高而不能降”,没有几何倍数的印钱、烧钱,有价无市终将变成价格回落。
先说开发商的资金链断裂,其实很好理解。比如它建成1个5万平米的小区,2千/每平出售时,购房者只需凑够1个亿就能清盘了。而同样面积的楼盘涨成8千/每平时,需要购房者凑够4个亿才能售罄。一线城市的房价如今动辄2、3万/每平,要想售罄1个5万平米的楼盘,你得从购房者和银行那里套出10亿或15亿来。“什么都涨了,就是工资不涨”,意味着消费者变穷了,掏不出那么多钱了。银行逾期贷款多了,放贷也手紧了。试问,开发商的资金能不断裂吗?同样的道理,你不降价,消费者就持币观望,不也是断了你的资金链吗?
国内房企500强的库存2012年已达到4.9945万亿,平均每家库存100亿。你别忘了,只要这5万亿库存房产卖不掉,就需要分分秒秒供养着。无论靓女还是丑女,只要嫁不出就得花钱养在家里。据信,仅2012年到期的房企海外债务和部分信托产品加外资投资,加起来可能高达3000亿美元,折合2万亿人民币。房企的这些欠债,已于2012年7月起陆续到期。海外债、房地产信托、基金、私募、民间高利贷这4重债务,最能考验房企的偿债能力。怎么办?除了降价销售回款之外,房地产还有别的出路吗?
买过房的人都知道,一套60万的小房子炒到2百万,需要4、5次换手。几年间击鼓传花,需要经过张三的80万+李四的100万+王五的130万+赵六的170万的几轮交易,才能炒到200万。也就是说,前后几年得有740万烧进去,才支撑起了2百万的高价位,否则,有价无市就会变成价格回调。
另外,同样级数的价格翻番,每平2千翻番为4千还有购买弹性,而同样的级数不能类推。比如每平2万翻番为4万就失去了购买弹性,变成了不可接受的价格。同样是价格翻番,为什么4千能轻易翻上去,4万却不可逾越?因为购买力有刚性上限。任何挑战购买力极限的涨价,最终只能惨败在消费者的干瘪钱包面前。譬如1个普通家庭能够承受几十万元级的消费与借贷,却难以支撑几百万元级的消费与借贷。简单地说,几十万块你还能凑起钱来,几百万就成为一般家庭理财无法逾越的门槛啦。为什么几十万一套的房子单价高,几百万一套的房子单价反倒低?因为总价低则销量高,总价高则销量低,对吧?为什么租个小户型单价高?租个大别墅单价反倒低?因为租得起小户型的人多,租得起别墅的人少,不是吗?
炒过房的人也知道,房子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耗资差远啦!譬如你购房只是自住,哪怕房价再高,你一次过买来住下,30年不再折腾,哪怕总房价付了1百万,但分摊在30年里,性价比总是存在的,对吧?而如果这套房子不是用来居住而是用来炒的,那房子就变成吸金大妖啦——你1百万卖给他,他2百万卖给我,我再3百万卖给王麻子,原本只需1百万就退出交易、投入消费的这套房子变为耗资黑洞啦:仅你我他之间的3笔交易,资金流就高达6百万!试想,这跟你买来自住花的1百万能比吗?
上海库存积压房产已经超过1千万平米了,按1万1平米买来自住,也得1千亿才能消化,何况房价远没有跌到1万1平,更何况想自住的没钱买房,有钱买房的不缺房住。假如按目前3万1平的市价,再按前几年每套房炒3手算,这1千万平米积压房至少耗资1万亿啦。试想一下,全国库存积压了3亿平米商品房,占压了、吞噬了多少资金?填瓷实这个房价泡沫,需要多少钱?你算一算吧。
一道算术题是这样的:6年前你收入不高,倾囊而尽只有6万块钱。当时1套房子卖18万,你这6万只够首付1/3。你要买房得按揭12万本金,连本带息还债20万。你觉得负债太多,想再等等、再攒钱、再看看。6年来你的名义收入步步登高,6万攒成了20万,可一套房子也涨成了60万,你这20万仍旧只够1/3首付。如今你要买房,需要按揭40万本金,连本带息还债70万。也就是说,这70万欠债加上20万首付再加上必不可少的税费、装修支出,同样是按揭1套房子,如今你的负债接近了100万,比6年前擦肩而过的30万足足翻了3番还多!这个从30万到100万的跳跃,足以把你的财富的算术级增长,变成了几何级的亏蚀——负资产人就是这样产生的,对不对?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资产泡沫原来是个财富吸血鬼哇!
在欧美,20万美元(欧元、英镑)的大别墅任你挑挑拣拣地买;而在中国一线城市,这点钱仅够你付一套高密度公寓的首付!这么“荒谬、妄为和极度违背常理”(斯密语)的房价怎么可能是钢做的?中国古有俗语,说你要想折腾一天,就请客;要想折腾一年,就盖房子;想折腾一辈子,就娶小老婆。其实,背15、20年房贷的白领,已经是折腾一辈子在供房子啦!五子登科,是中国人的普适价值观。这五子分别是:房子、車子、金子、女子、孩子;房子首当其冲。也就是说,我们把房子看的重而又重,是财富的首选。国内投资靠盖房子,消费靠买房子已经折腾8年了,有没有?中国已经被折腾成一个靠倒腾房子过日子的社会了,古今中外,见过没?随着高房价的定时炸弹爆掉,中国人总得告别这种荒唐日子吧?
[转贴]牛刀:中国房价泡沫是这个时代罪恶的见证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3&id=8821055
10134 次点击
46 个回复
F802 于 2012/12/6 14:40:50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经济风云
当开发商库存3.2亿平方米数据公布后,网友们都在评论房价走势,有的说远远高于去年2.7亿平方米,房价会下降,这是很可笑的。2013年中国经济危机全面爆发,将会导致房价一泻千里,但是,库存不是唯一的原因。
什么原因?因为中国的房价根本就不是房价,他已经远远偏离房价收入比,租售比和空置率这三大衡量房价的指标,所以,对中国的房价来说,只能是资本市场的一头怪兽,即凶恶无比,又频临死亡。说他凶恶无比,就是房价泡沫已经绞杀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血汗,所有辛勤劳动创造的财富都会被剿灭一空,是谁剿灭的?当然是金融寡头和贪官污吏一起合谋的结果,是中国这个时代罪恶的见证。说他是频临死亡,因为所有的数据都在说明,中国经济危机一触即发。
[转贴]吴敬琏:中国经济社会矛盾几乎到了临界点(转载)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3&id=8593461
19344 次点击
54 个回复
政治自由主义 于 2012-9-2 21:33:52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经济风云
2012年09月02日 19:14
来源:财经杂志 作者:《财经》记者 马国川
政治自由主义 于 2012-9-2 21:33:52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经济风云
2012年09月02日 19:14
来源:财经杂志 作者:《财经》记者 马国川
《财经》:在过去30年,中国“两头冒尖”的轮廓显得更加突出和鲜明了。从光明面看,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二位。与此同时,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成亿人口脱离极贫地位。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也极其高昂,而且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GDP总量增长并不足以说明问题。特别严重的是,近年来资源短缺,环境破坏愈演愈烈;腐败蔓延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贫富差别悬殊,威胁到社会稳定。
在这种“两头冒尖”的现象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从本世纪初开始,“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变得愈来愈尖锐,形成了几种互相对立的主张。
吴敬琏:我在上世纪末期多次说过,在这种半统制经济、半市场经济的双重体制下,中国社会一直存在一个“向何处去”的问题。两种可能的前途严峻地摆在前面:一条是沿着完善市场经济的改革道路前行,限制行政权力,走向法治的市场经济;另一条是沿着强化政府作用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前行,走向权贵资本主义的穷途。这样,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成为一场两种趋势谁跑得更快的竞赛。
在此基础上,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大体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取向:
第一种观点主张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的改革方向,逐步消除旧体制的遗产,建立基于规则的市场经济体制,或者称“法治的市场经济”。
第二种观点把“半统制、半市场”的体制看作一种可能的体制目标。2008年以来被炒得很热的“中国模式”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它宣称,中国经济能够在近二三十年中创造世界公认的优异成绩,根本原因正在于中国拥有一个强势的政府和具有强大控制力的国有经济。这种体制能够正确制定和成功执行国家战略,不但中国应该继续坚持现有体制,世界各国也应该学习借鉴。而一些代表寻租活动特殊既得利益的人们,不但积极维护现有体制,还力求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不受约束的权力,以便扩大寻租活动的制度基础。
在前面两种社会力量展开对战、而社会实际生活中权贵资本主义的影响日益显化的情况下,第三种社会力量公开亮出了回到改革开放前旧路线和旧体制的主张。他们极力要让人们相信,目前中国遇到的种种问题,不管是腐败猖獗、分配不公,还是看病贵、上学难,甚至国有资产流失、矿难频发都是市场化改革造成的。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扩张政府的权力,加强行政机关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工商业实行“国进民退”,实现再国有化;农业重新“归大堆”,实现再集体化。甚至要求重举“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旗帜,“再来一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
事实上,当前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丑恶现象,从根本上说是缘于经济改革没有完全到位、政治改革严重滞后、行政权力变本加厉地压制和干预民间正当经济活动,造成广泛寻租活动的结果。大众对这些丑恶现象的正当不满,正可以成为推动改革继续前行、填平陷阱、扫除腐败的重要动力。
然而,在舆论导向出现偏差、理性的讨论受到压制的情况下,改革开放前旧路线和旧体制的捍卫者利用腐败日益猖獗、弱势群体受损害感日益强烈的情势蒙蔽和迷惑大众, 把反对的目标从权贵既得利益者转向市场化改革,试图把大众引向歧途。
《财经》:既然中国社会中目前存在的种种权贵资本主义现象,究其根源,就在于不受约束的权力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对经济资源的支配,旧路线和旧体制的支持者要求用强化政府和官员的“专政”权力与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的办法来扼制腐败和缩小贫富差别,显然只能适得其反。
所以,这些旧路线和旧体制支持者虽然也与大众一起声讨腐败等丑恶现象,但是他们找错了病根,也开错了“药方”。可是,借助于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煽动,他们的观点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吴敬琏:这是最值得人们警惕的。如果任由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发展,中国社会就有可能走向一个极端,中断现代化的进程,陷入新的混乱状态。从人类在20世纪进行的将近100年改造社会的历史大试验中看得很清楚:如同先贤顾准所说,不管立意多么真诚美好,沿着1789年(法国大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1917年(十月革命)的道路,能够获得的决不会是人们曾经许诺过的地上天国,而只能是大灾难和大倒退,娜拉出走以后又回到了原处。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一直在“起义——新王朝——新的暴政——再起义”的历史怪圈里轮回。到了近代,“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更确切地说,给我们带来了顾准所说的“1789-1870-1917这股潮流”。在1949年人民共和国建立时,我们许多人都认为,问题已经得到彻底的解决,历史的“周期律”将不再重复。但是事与愿违,革命取得胜利18年后,中国又卷入“文化大革命”的内乱中。用顾准的话说,“人们以烈士的名义,把革命的理想主义转变为保守的反动的专制主义”。
为什么激进的革命道路没能带来人民的福利和社会的进步,相反却转化成了雅各宾式的或斯大林式的专制主义?顾准的回答是:这一潮流的领导者设定了建立地上天国的终极目标,自认为是“人民”或“公意”的化身,因而具有充分的合法性使用一切手段,包括专制独裁、恐怖杀戮等来实现这一目标。
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不论是“左”的极端主义还是“右”的极端主义,都会给社会带来灾难。中国改革虽然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是,中国离建成富裕、民主、文明国家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一些重要经济和政治领域的改革迟滞,一些社会矛盾变得尖锐起来。人们由于社会背景和价值观上的差异,往往对于这些矛盾的由来做出不同的解读,提出不同的解救之策。在这种社会矛盾凸显、不同政治诉求之间争辩趋于激化的时刻,如何防止各种极端派的思潮撕裂社会,造成两端对立,避免“不走到绝路绝不回头”的历史陷阱,就成为关系民族命运的大问题。
《财经》:有些人认为,在暴君与暴民之间二者择一、一治一乱,是中国历史的宿命,只能听之任之而无法逃避。因为目前改革迟滞,所以这种悲观论调很有市场。
吴敬琏:我认为这个结论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中国历史上的轮回,是传统社会结构的产物。近代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使中间力量主导社会发展趋向成为可能。新中等阶层成为追求自由、平等和社会和谐的中坚力量。目前,主要由专业人员组成的新中等阶层,正在中国迅速壮大。假以时日,随着新中等阶层的发展壮大,我们完全有可能跳出所谓中国历史的“周期律”、走上建设现代中国的道路。
《财经》:但令人担忧的是,在不同思想观点的碰撞和交锋中,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理性思考和冷静切磋往往被反击谩骂乃至造谣污蔑所排除,在习惯于用语言暴力取胜的情况下,各种不同诉求都有趋于极端化的势头。
吴敬琏:正如波兰改革派经济学家科尔奈所言,自由而切实的讨论,是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果目前各种社会思潮能够在理性的平台上充分争论,对于推动中国实行平稳的社会转型,将是很有帮助的。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不同诉求都趋于极端化的情况呢?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在中国社会中积累起许多社会矛盾。中国过去30年高速增长的奇迹来源于新生的市场经济制度解放了人们的创业精神,可是近年来靠的是政府和国有企业“控制力”的加强,中国经济社会矛盾几乎到了临界点。如果不能靠稳健有序的改革主动消弭产生这些矛盾的根源,各种极端的解决方案就会赢得愈来愈多人的支持。
所以,中国克服社会弊病、避免历史悲剧的正道,在于全面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说,要排除特殊利益的干扰,推进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和法治化、民主化的政治改革,铲除权贵资本主义的基础,并使公共权力的行使受到宪法法律的约束和民众的监督。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因为近年来中国改革处于停滞状态,所以当务之急是重启改革议程,切实推进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
中篇:“建立和健全竞争性的市场体系”
《财经》:若要重启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改革议程,在改革大方向或者叫做“顶层设计”确定以后,就要进一步讨论各方面改革的具体内容了。
吴敬琏:在经济体制方面,进一步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建立和健全竞争性的市场体系,使市场能够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对平等竞争市场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国有经济对一些重要产业的垄断;第二,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改革也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财经》:国有经济的垄断,既表现为经济性的垄断,即国有企业凭借由政府倾斜政策所支撑的巨大经济实力,足以压制竞争对手;也表现为行政性的垄断,就是政府利用行政权力保护与自己的利益有关的国有企业(也包括某些本地的非国有企业),排除竞争对手或者限制竞争。
吴敬琏:对第一种类型的垄断,治本之策是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布局调整。目前,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控制着过多的经济资源,特别是土地和资本资源,并且把其中大部分投入到盈利性的企业中去,与民争利。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应当坚持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的方针,国有经济逐步从一般性的竞争性部门退出。
政府的基本职责是提供公共品。目前许多公共品供给出现了严重的短缺。例如,社会保障基金、公租房建设都有很大缺口。这些正是据称为“全民所有”的国有资本用得其所的地方。多年前就有过这样的建议,应当将万亿元的国有公司股权划拨到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用以归还国家对老职工的社会保障欠账,“做实”他们的个人账户。
近年来,经济学家还提出了一些值得认真研究、择优采纳的好建议。例如陈清泰教授建议实行国有资产的资本化,并将现在滞留于一般产业的国有资本的30%、或许50%划转到社会保障和其他公益性基金,使国有资产回归到全民所有、全民分享的本性。我赞成陈清泰教授的建议。为了实施该建议,可以建立特殊的法定机构来配置和管理国有资本。这一机构负责制定所属基金的运营规则,并对它们的运营状态进行监督。
《财经》:根据俄罗斯等转型国家和中国一些地区过去的经验,不少人担心,如果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改制,会发生国有资产的大规模流失。
吴敬琏: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但是,国有企业改制的情况,并不是“天下乌鸦一般黑”。有的国家和地区法制比较健全、社会监督比较有力,或者采取的办法比较得当,国有经济改革的效果就比较好。消极地避开改革,并不能免除权贵以其他方式蚕食和鲸吞公共财产的危险。
因此,应当要求和督促政府负起责任来,采取一切手段防止一些人利用权力在国有经济的改革过程中蚕食和鲸吞公共财产,避免出现财产初始占有的两极分化。
《财经》:由于国有经济原有规模十分庞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会有相当部分的国有资本驻留在盈利性的领域。
吴敬琏:对于这部分国有企业,除极少数属于特殊行业的企业可以作为特别法人由国家垄断经营外,绝大多数企业都应当改革为股权多元化的公司。它们作为企业,仍应努力做强做大,但它们应当与其他经济成分平等竞争,而不应享有任何特殊权力和得到政府的任何政策优惠。
对于执政党来说,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才是共产党执政的可靠基础,应更加注意不要按照所有制的性质把企业分成三六九等,而要对它们一视同仁。
《财经》:这就涉及到了如何全面落实中共十七大“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的要求这样一个大课题了。
吴敬琏: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要消除国有企业以及某些得到政府官员青睐的非国有企业的行政垄断特权;另一方面,要实行“非禁即入”的原则,取消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性规定。还要教育和支持民营企业家群体抵制个别人结交官府、靠依附权力、依附国企寻租的不良行为。
《财经》:您在前面提到的消除中国市场中的行政性垄断,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和自然形成的市场经济不同,中国现行体制是从计划经济演变而来,至今仍然保留着“国家辛迪加”的许多遗迹。一些国有企业和个别受到政府特殊照顾的非国有企业拥有政府给予的垄断权力,排除和限制竞争,严重损害了市场秩序。正像有的学者所说,“行政垄断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公害”。许多法学界、经济学界的有识之士对中国经济中的行政性垄断现象和《反垄断法》为何对此无能为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制止这种行政性垄断行为的积极建议。但是这些意见似乎并没有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注意。
吴敬琏:完善反垄断立法和加强反垄断执法,是改善中国市场制度必须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
公平竞争秩序遭到行政垄断的破坏,的确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这方面的问题变得如此严重,既是由于现有体制存在重大缺陷,也有反垄断不力方面的原因。从反垄断立法方面说,200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虽然保留了有关行政垄断的章节,即第五章《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但是它只把违法行为的范围限定在“滥用行政权力”,又把“滥用”的范围限定在“妨碍商品在地区之间的自由流通”,这就意味着承认一切不涉及地区保护的行政垄断行为的合法性。
与此同时,对于违反《反垄断法》的经济性行政垄断行为,是由国家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反垄断执法机构进行调查处理的,而对“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实施排除、限制竞争”等违法行为的处理办法,却是“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
众所周知,在中国有关行政机关和组织(包括企业)的行政性垄断,通常都是由依据党政主管机关的法规或指令设立的。要这类行政机关“责令”自己管辖的企业去“改正”由自己制定的规章或自己发布的指令所导致的违法行为,岂非与虎谋皮?所以,在中国行政性垄断泛滥成灾,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财经》:正因为这样,不少学者都认为,监督政府的行为、防止政府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和损害市场竞争,应当成为中国《反垄断法》的主要内容。
吴敬琏:为了制止垄断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除了坚定不移地进行国有资本的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以外,还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反垄断的司法改革:第一,修改《反垄断法》或另立针对造成行政性垄断的党政机关的《反行政垄断法》;第二,设立超越于党政机关之上的反垄断执法机关,不但负责处理经济性垄断案件,还应负责处理行政性垄断案件;第三,由于行政性垄断通常与行政机关的不当行为有关,因此应当修订行政法,授予法院监督政府行为,纠正不当行政作为的权力。
《财经》:由于现代市场中经济活动日益繁复多样而且变动很快,为了建立和保持正常的市场秩序,除了法院的执法,还出现了其他执法形式,如行政监管这种准司法的执法形式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在这方面,目前也存在不少问题,亟须加以解决。
吴敬琏:这方面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用行政命令的个案干预取代合规性监管,这也为寻租提供了方便之门。例如,在证券市场的监管中用实质性审批取代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的严格执行,滋生了种种弊端。在这方面,也要通过积极而稳妥的改革来加以解决
作者:
邢国鑫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邢国鑫于2012-12-09 周日, 上午8:59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返回顶端
[分享]袁剑:中国资本外逃的魔影...[转帖]房产商欠银行2亿卷款潜逃 曾一房多卖回笼资金
--
邢国鑫
- (18029 Byte) 2012-12-09 周日, 上午8:57
(371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6603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