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斯大林想对希特勒实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斯大林想对希特勒实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斯大林想对希特勒实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1720 reads)      时间: 2012-12-03 周一, 上午4:17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二)斯大林想对希特勒实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苏联秘档曝光后,有的学者提出,斯大林想对希特勒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只是希特勒抢在他前面动了手。此说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秘档中发现的一份手写文件,它是总参作战部副部长华西列夫斯基以铁木辛哥和朱可夫的名义,于1941年5月15日写给斯大林的报告。该文件说,德国可以动员它和盟国的240个师对苏联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为了预防此事以及为了摧毁德军,苏军应该先发制人,抢在德军动手前便大举出境,攻击摧毁德军89。

第二个依据则是上文已经提到的斯大林于1941年5月5日对红军军事学院毕业生的演说,其中有一段话:

“现在我们的军队已经得到重建,获得了大量从事现代战争的装备,我们变得更强大了,现在有必要从防御转入进攻。要保卫我们的国家,我们必须进攻性地行动。我们必须以进攻精神去改造我们的训练、宣传、鼓动和出版。红军是一支现代军队,现代军队是进攻型的军队。”90

据此,俄裔美国学者Constantine Pleshakov便演绎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来。据说,斯大林早就想对德国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早在1940年夏季,他便命令华西列夫斯基假借防御名义制定进攻计划。该计划做了多次修改,最后的版本只是扔掉了“防御”的面具而已。据他说,斯大林的失误,在于他迟迟未能下定决心,耽误了8个月,直到1941年5月才开始执行该计划,定于1942年夏季发动攻击。于是在战争爆发时,苏军便处于最脆弱的状态——没有准备防御,进攻的准备工作却又来不及完成。 91

这基本是作者的猜测,除了那几个计划草案外,并无证据提示斯大林真是如此打算。不过他还是作了论证:如果苏联只是为了防御,主力便应该放在纵深,以便在敌军入侵后机动打击敌军薄弱部,不会把主力放到边境线上去,更不会把大军部署在白俄罗斯以及西乌克兰两个突出部,使得敌人便于包围。而且,作为必要的应急措施,苏军还应该设置备用指挥所、弹药库、备用通讯设施等,在桥梁、铁路等基本设施上埋置炸​​弹,等等。但这些工作都没做。这只能有一个解释:苏军之所以如此部署,目的不是防御,而是进攻。 92

许多作者都不同意“先发制人”说。 Richard Overy指出,那份文件并不是指示或命令,而是解释性的建议。类似的防御草案过去已有过几份,这份与过去不同的只在于提出先发制人。报告是以铁木辛哥和朱可夫的名义写的,但两个人都没有签字,也没有证据表明斯大林看过什至知道它。至于斯大林5月5日的演说则完全是重复布尔什维克从内战以来形成的军事教条,那便是认为防御既不符合革命精神,在军事上也是不可取的,红军应该采取的正确战略是进攻。 Overy认为,斯大林在战争前夕近乎疯狂地讨好希特勒这一事实,本身就否定了斯大林正在策划对德国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93

斯大林确实是在拼命讨好希特勒。 1941年4月,苏联与日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Geoffrey Roberts认为,这纯属讨好德国的外交姿态,因为斯大林从不相信日本,该条约并不能给他带来什么安全感94。确实如此,条约签订后,苏联照样陈兵远东,提防日本入侵,甚至在纳粹入侵苏联后仍然如此。直到莫斯科危急,佐尔格又向莫斯科报告日本无意侵苏,斯大林才把远东的重兵调到西线去。 4月13日,日本外相松冈洋右离开莫斯科回国。斯大林破例到车站送行,令站台上的外交使团与媒体大吃一惊。斯大林拥抱了松冈,祝他一路顺风,特地提高音量让所有在场者都能听见,说:“如果日本与苏联合作,欧洲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自然的解决。”接着他又在人群中寻找德国大使舒伦堡,走到他面前,用手臂搂住他的肩膀,说:“我们必须继续做朋友。你必须为这目的尽到一切努力。”当他见到德国使馆武官时,用双手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大声说:“不管发生什么,我们都会是你们的朋友。”95

苏联在外交上也竭力与德国保持一致。 5月8日,斯大林从幕后走到前台,出任人民委员会主席。次日塔斯社便发表声明,否认苏德边境有重兵集结。第二天,苏联撤销了对被德军占领的比利时、挪威和南斯拉夫的流亡政府的承认。 5月12日,苏联承认了伊拉克的反英政权96。斯大林在出任政府首脑后马上就作出这些姿态,目的就是告诉世界,苏联的亲德外交是由斯大林本人主导的。

然而窃以为,光用这一事实并不能驳倒“先发制人”说。这可以解释为麻痹对方的烟幕弹。何况据Pleshakov声称,斯大林预计在1942年动手,苏军当时正处于最脆弱的状况。在这种时刻,他拼命讨好希特勒也是必然的。

Geoffrey Roberts持与Overy类似的观点。他认为,自20年代以来,苏军的国防战略一直是进攻定向的,亦即战争一爆发便发起大规模反攻,大纵深突入敌人国境,防御只是次佳选择。那份被用为证据的秘密计划,其实是苏军一贯战略的必然结果。斯大林的那个演说也是老调重弹,无非是激励青年军官们的士气。很难设想斯大林会在有两千名毕业生参加的场合下泄露绝密计划。 97

窃以为,“先发制人”说本质上不过是猜测,持此论的学者的论证软弱无力。例如对那秘密计划并无铁木辛哥与朱可夫的签字,也没有证据表明斯大林看过或什至知道它的存在的问题,Edward Radzinsky的解释是,那是秘密文件,不能留下痕迹,正本已被销毁,现在发现的不过是草稿而已。如此重大的计划,没有斯大林的允可是不可能的,云云98 。但这不过是猜测,而且难以成立——既然斯大林要毁灭证据,草稿为何还会留下来?红军将领们也可能主动提出斯大林不同意的建议,赫鲁晓夫在秘密报告中举出的基辅军区司令基尔波诺斯就是例子。

Pleshakov的论证也难以成立。苏军当时的国防战略,就是把主力放在最前线,战争一爆发后便打出去。他说的那种把主力留在纵深伺机出击的防御方式,根本不是当时苏军的军事思想。而且,斯大林保密成狂,连他的左手都不知道右手在做什么。如果他真在计划发动先发制人打击,岂会对一群士官生宣讲?更何况据Pleshakov说,那计划要到次年才实施,泄密的可能性就更大了,难道这就是发动突然袭击的方式?

Ж Медведев 与Р Медведев没有介入争论,不过他们披露的两个事实很有意义。一个事实是,斯大林在那演说中披露了苏军兵力与装备,但作了极大夸张。他们认为,斯大林这么做是为了散布假情报,以吓阻德军对苏联发动进攻,所以才会在大会上讲,好让它泄露出去。另一个事实是,1941年4月底,斯大林邀请德国使馆武官和其他军事专家去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去参观几个生产最新型号的飞机与坦克的兵工厂,让他们见识了远远超过德国任何一种坦克的T -34以及速度与航程都远胜容克飞机的新型轰炸机。专家们见到1200匹马力的引擎时大吃一惊,他们甚至不知道世上有这么强大的引擎。 99

窃以为,光这两个事实便足以否定“先发制人”说。斯大林无论做什么事都经过仔细盘算。如果他真在计划对德国人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即使他不是诡秘成性,也绝不会在大会上泄露自家兵力,遑论邀请敌人去参观自己的秘密武器。把这两个事实联系起来,再考虑到斯大林的老谋深算,不难看出它们都是斯大林试图吓阻德国人的计谋,而那是两国关系日趋紧张引出来的。

更何况上面已经介绍过,战争爆发时苏联工业并未转入军事轨道,更未充分动员,致使战争准备严重不足。如果斯大林真在计划对德国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哪怕如Pleshakov猜测的是在1942年发动也罢,也不至于连步枪数量都不足。

“先发制人”说的提倡者们更忽略了斯大林的性格。斯大林非但不是希特勒、毛泽东那样的赌徒,就连赫鲁晓夫的赌徒气质都没有。相反,他最大的特点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奉行的战略从来是在安全的前提下作最大限度扩张,避实击虚,专捏软柿子,欺负弱国无微不至,对强国则忍辱负重,唾面自干。不但对纳粹如此,对日本和后来的美国也如此。例如他曾批准中共从陕北挺进到内蒙定远营去领取军火。然而在伪蒙军队入侵绥远后,他生怕“引起日本与苏联严重冲突”,便立即下令中共停止行动100。又如他原来不同意金日成发动朝鲜战争,后来改了主意,是因为误判美国不会介入。等美国介入后,他吓得立即把所有的苏联顾问都撤了回去101。他原来答应派空军为中共“志愿军”助战,却只因美国两架喷气式战斗机袭击了苏联的一个机场,便吓得立即变卦。当时美军飞机频繁入侵苏联领空,甚至击落从事正常训练的苏联轰炸机,他都默默忍辱,避免与美国对抗102。根据他的性格可以断言,他要对德国发动突然袭击,只可能在纳粹被战争彻底耗竭之后,如二战末期参与痛打日本死老虎一般。而当时纳粹正如日中天,他根本不会这么做。

更何况无论是对希特勒,还是对德国人,斯大林都私心倾慕,颇有点像希特勒对英国人。 1935年3月,他对来访的艾登说:“德国人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从凡尔赛条约的锁链下解放出来。”“德国人是一个伟大和勇敢的民族。我们绝不会忘记这一点。”1934年6月间,希特勒除掉了冲锋队长罗姆,令他赞叹不已,据说启示了他后来发动大清洗。希特勒的成功以及在群众中享有普遍的支持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03。尽管斯大林与希特勒的意识形态分处极左与极右两极,但那不过是表像。两人的价值体系是共同的,都对软弱无力的民主制度深怀鄙视。如果斯大林可以自由选择,他更愿意与志同道合的元首结盟。

1939年9月27日,在会见里宾特洛甫时,斯大林说:

“苏联的外交政策永远是建立在相信德苏能够合作的基础上的。当布尔什维克执政时,他们被指控为德国人豢养的间谍。是布尔什维克缔结了拉巴洛协议。它为扩展与深化两国联系提供了基础。当国家社会主义者在德国执政后,因为德国政府认为有必要优先考虑内政问题,两国关系恶化了。过了一段时间,这件事完结了,于是德国政府表现出与苏联政府改善关系的意愿……。在历史上,苏联政府从未排除过与德国友好的可能。所以,苏联政府是以清白的良心来开始复兴与德国的合作的。在这种合作代表的力量之前,任何其他力量的组合都只能屈服。”104

这完全是斯大林的心里话,与德国人联手,征服全世界历来是斯大林的梦想,斯维特兰娜解释她爹在战争爆发初期陷入抑郁的原因时说:

“他把1939年的条约看成是自己的诡诈的结果,从未猜到或是预见到它会被一个比他更狡猾的敌人撕毁。这就是他在战争开始时陷入深度抑郁的真正原因。那是他政治上极大的失算。哪怕在战争结束后,他也养成了重复感叹的习惯:'唉,若与德国人联手,我们本可所向无敌。'但他从未承认过错误。”105

所以,以斯大林的狐疑天性,当然会对德国心存戒备,尤其是各种情报强烈提示德国有可能入侵时更是如此,这就是他在1941年5月间终于开始征召预备役并向边境地区增兵的原因,但他不大可能去主动进攻心目中最理想的盟友,放弃与之共同征服世界的机会。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9785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