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华语流行歌手十级划分#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华语流行歌手十级划分#   
所跟贴 zt(6) -- jeramah - (645 Byte) 2012-11-16 周五, 上午12:13 (163 reads)
jeramah
现已禁止






加入时间: 2004/05/16
文章: 2187

经验值: 53360


文章标题: zt(7) (151 reads)      时间: 2012-11-16 周五, 上午12:17

作者:jeramah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想要理解莫愁的唱法,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模仿她。你试试去发那个“so,爱是怀疑”里面的那个“爱”,楼主试过,只有在笑得岔气的临界点发最像。你试试去发“我想我可以习惯一个人生活”,从“我”字一开头带入哭到哽咽的喉腔鼻腔的状态,你就能接下去了。发现啥规律没有,莫愁需要大量不间断的换气来“挤”嗓,所以经常你会听到抒情歌开头一两个字给吞了,就像你华少一个咯噔不打的蹦词还得咽个吐沫。所以只有像笑到气喘,哭到哽咽这种人类原始情感带入的全身肌肉紧张才能不断调动气息。然而上述这一切一切类似技术帝的分析实际上本末倒置了,换个方式,大家就更容易懂了。不是人们模仿笑和哭来达到不间断换气来“挤”嗓,而是人们用这样的技术来逼近人类笑和哭的情感状态引发共鸣。用前者思维的歌手就是靠后天模仿别人的技术来唱歌的人,用后者思维的歌手就是先天天赋在歌唱的人。耳帝说过一句,再独特的个性,只要技术含量低,就可以复制。要走得更远,只有不断地提高技术难度,做到难以复制。然而流行唱法的生命是技术不可复制吗?恰恰相反,韩红在直通春晚上就说一个女生类似阿黛尔唱法,在多年前就会被声乐老师说是发声错误,然而现在开放了,任何声音都可以丰富流行音乐。当小蔡国庆问杨坤为什么现在本嗓是个蔡国庆就算有时代感的声音了,这是不会有任何答案的,因为如果你能把你的个性唱进主流,那么就是你在定义时代。本嗓蔡国庆算有时代感,只能说明上一代人听蔡国庆已经出现了审美疲劳,仅此而已。如果吴莫愁的唱法能够被大量复制,对不起,这才是流行唱法的主流,因为她解放了每个人都会却从不敢开口发出的声音。

回复

21楼
2012-11-15 22:19

举报 |

宏观市场评论
细枝末节
8

哈林在开发莫愁个性的声音时,一段时间是走到了一定极端,例如《痒》。莫愁平时唱原伴奏的《痒》,全曲下来的演唱模式和四进一中《痒》的第一部分基本相同,口吻很轻,是模仿黄龄南方小调式的感觉。可哈林为了让唱国语歌像英文歌的莫愁咬字靠近国语,矫正了莫愁咬字唱腔,所以第二部分《天涯歌女》及第三部分像是莫愁再用西北风唱江南小调,各种违和感,直接发酵成喜感。在《成长教室》里还有哈林说莫愁唱尾音“痒”时换气拉出来的声音像胡琴,干脆不唱歌词也可以,这又暴露哈林改编精神里人声即兴部分,只不过他也向赵可那边偏,有点人器跨界的意思。整首歌脱离了莫愁平时生活状态,从改编直接拉向解构主义。同样的情况就是《bad romance》,莫愁和陶虹旭各种较劲搭上哈林改编精神就是变本加厉,一首歌下来简直就是声效大全。可为什么《bad romance》为什么就人人叫好,《痒》就各种批判,只因前者是个英文歌,中国人听英文歌大部分也不听感情,因为歌词内容是隔阂的,所以就是听个技术,风格。可中文歌歌词的意境深入人心,解构主义直接引起的是价值观上的讨伐。然而莫愁英文歌技术上就算唱破大天,引来外国制作人注意。这跟她用同样方式唱首中文歌,在华语世界引发的地震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的。所以在中国谈国际化是虚,被国际化才能带来真实点击率和gdp,而这真实的点击率和gdp才是中国国际化的目前更可靠的途径,中国赢得世界的方式是市场,而不是style。

回复

22楼
2012-11-15 22:19

举报 |

宏观市场评论
细枝末节
8

反观莫愁平时反复演唱的《美丽笨女人》,《爱是怀疑》和《一个人生活》,则是真正融入华语世界的。莫愁的改编和哈林不一样,哈林要的是声音的表象,不管歌词的;莫愁则是抓住歌词的核心精神,自我领会却用自己的口吻演绎出来。所以她《美丽笨女人》就抓一个“笨”字,对同为女人的笨的自我解嘲,发展成soul唱法,酒吧一群天涯同路人的互诉衷肠的集体升华,与soul唱法产生背景中的黑人在教堂围在一起告解唱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爱是怀疑》围绕“怀疑”“叛逆”,从冷笑,嬉笑,笑到气喘,歇斯底里,步步紧扣,是非常完整的,让人不自觉地跟着她想笑。在eason那只是哲理表述的东西,到莫愁这已经化为诗朗诵了。《一个人生活》紧扣“我想我可以一个人生活”,可最后仍是“爱情是个梦,而我睡过头”,证明她最后还是不可以,所以之前肯定的叙述都是带着隐隐哭腔的,到最后大哭证明她从未能痛定思痛,那“我想我可以”看似隐隐的肯定,只不过是大崩溃前缓冲罢了,只是自我欺骗。原唱只是淡淡的忧伤,偶尔突发的追悔,可莫愁确实从头到尾哭腔由隐到显,能将自己的唱法与歌词意境无违和地衔接在一起。以上的分析可惜看出莫愁的改编是来源于生活的,哈林的更多来源于声音表象的多元化。莫愁的改编更接地气,哈林的改编更和国际化接轨,你喜欢哪一种呢?

回复

23楼
2012-11-15 22:20

举报 |

宏观市场评论
细枝末节
8

莫愁为什么以英文歌引起国外音乐人的注意?以刘欢的说法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为什么这么个东北味英语反而出位了。因为刘欢老师谈的是中国瓷器在古代世界上流社会的蔚为风潮,莫愁搞的是made in china在今天全球的出口,目标群是不同的。中国style不是不能让外国人高远其所来,但那注定是高端而小众的,寂寞而美丽的,是作为异域风情的花瓶。而莫愁的东北味英语就像东北话在普通话统治地区产生的喜感效应,就像江南style在style前加个江南,在全球通行的舞曲中加点欧美人想不到的马步,就足以产生莫名的喜感冲击了。就像哈林说得,改编的乐趣在于让大众听懂你改编的是那首歌,才能让大众和你同乐。你拿粤语在国语区说个笑话,毫无共鸣,可拿东北话说个笑话,全国人民都能指着这个笑话活上一年。这就是切近的改编才能产生共鸣和乐趣。东北话与普通话切近到无需矫正也能通行,所以他们可以不改,可全国其他地区人民就没那么幸运了。东北话各种违和感的词汇不断向普通话世界输入,使人感觉到他们无穷的创造力。可东北人自己讲话真有那么多笑点吗?所以只有和白人共享英语的黑人,才能不断向白人主导的现代文化输入私货,可难道真的只有这群美国的黑人才有创造力吗?只是因为他们能对主流文化做切近的改编,对主流文化反输入。总这一点来说中国要想外国人寻求大规模的文化认同,不是靠闭关,只能靠走出去。讲个类似原理的笑话,中国要征服美国最好的办法不是战争,而是靠中国移民。

作者:jeramah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jeramah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309839 seconds ] :: [ 28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