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帖]寻找饥饿:记忆的价值——17省110个村688位老人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帖]寻找饥饿:记忆的价值——17省110个村688位老人   
豆腐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882

经验值: 70769


文章标题: [转帖]寻找饥饿:记忆的价值——17省110个村688位老人 (317 reads)      时间: 2012-11-02 周五, 上午10:13

作者:豆腐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寻找饥饿:记忆的价值——17省110个村688位老人
2012-10-30 10:30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 17省,110个村,688位老人

  王海安拿着DV走在老家青州市张高村的街头时,成了村子里的一件新鲜事。

  很多村民对那个巴掌大小的黑色盒子很陌生。“你在看地形哦?”他们热情地和王海安打着招呼。更多的人会把它当成一台照相机。他们迎着镜头走过来,会不自觉地让自己立正,站好,表情也凝固上那么几秒钟。

  村民们有太多好奇心需要得到满足。“学校分配你下来叫你这么搞噢?”“赚钱吧?不赚钱,不赚钱做这些干啥?”等他们走近时,会向王海安抛出一系列问题。

  很多时候王海安不知如何回答。他走上“寻找饥饿”之旅,记录村里老人们口述的回忆,多少有些“误打误撞”。

  2009年,著名记录片导演吴文光的几个学生自发拍摄采访了1959年至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的一些故事。自2010年1月起,吴文光开始寻找自愿加入的年轻人,让他们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庄,把镜头对准那些经历了饥饿的老人。

  那时,王海安还在天津美术学院数字媒体系念大二。从同学那儿听说了这样一个拍摄计划。

  小时候,他最讨厌的事就是爸爸讲童年吃过树叶。树上没有树皮了,爷爷有块榆树皮挂了两三年,就是想留着怕有一天再挨饿。“以前认为父亲是在乱抱怨,长大才知道他们是真的饿怕了。想到自己身边正好有这样的故事资源,也没有想太多,就去拍一拍吧。”2010年夏天,王海安成了同期21名参与拍摄者中的一员。在这个被称为“寻找饥饿”的计划里,1985年出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专业的邹雪平也是最早的行动者之一。2009年冬天时,她就拿起了摄像机,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商店镇邹家村。

  截至目前,参与到“寻找饥饿”拍摄计划之中的人,有60多岁的村民,有从事纪录片、剧场或其他艺术创作的作者,但绝大部分是80后大学生。

  “这是一种滚雪球记录方式,卷入更多人参与拍摄、更多村子的老人记录口述历史。”策划人吴文光说,截至目前,有60多位志愿者回村采访。来自陕西、湖南、湖北 、云南、山东、河北 、福建等17个省,110个村子的688位老人,第一次面对志愿者们的镜头,讲述50年前的饥饿经历。


  ** 朝着最老最破的房子走

  2010年暑假,王海安向父母要了4200元钱,买了个DV回到老家,开始了“寻找饥饿”之旅。

  村子里的其他老人,自己大都不认识,也不知道如何开口。第一次走访时,王海安拉上爷爷,让其当自己的“招牌”。

  “后来跟我聊天的9个老人中,有7个是爷爷带我一起去的。”王海安说,采访时,爷爷有时累坏了,倚着旁边的三轮车等着他,等着等着就斜躺在上面睡着了。

  和其他走访者遭遇一样,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打开话匣子。有的老人直接告诉他说“忘了,不记得了”,也有的说“说了也没人管,有啥好说的!”

  村子的老人说,另一个镇子上的刘家村、良孟村当年饥荒特别严重。这两个地方离家都有十几二十里地,王海安就让父亲骑摩托车带自己过去。

  去外村拍摄时,王海安最怕的就是别人把他当坏人或者骗子,以为要去骗老人财物。他只好“拼命”做一番解释:自己是大学生,是过来完成作业,采访历史的。

  “听我解释完后一般都会很乐意告诉我去哪里找老人,不和我说的我就照着最老、最破、最偏僻的房子走,里头一定住着老人。”王海安说。

  愿意面对镜头回忆那段历史的老人大多七八十岁,身体都有点毛病,交流起来有些困难。王海安需要走上前去趴到老人耳边,大声吼出自己的问题。也有老人说不上几句就喘粗气,却又有说话的兴致,王海安就把手放在他们的胸膛上,帮着捋一捋,让他们呼吸顺畅些。


  ** “两个孩子,都饿死了”

  在王海安的摄影镜头前,村里70多岁的王来祥最先说话。1958年,那还算得上一个有收成的年份。“可等到秋后开始大跃进,没人在家干活,地瓜都被犁耕了,用一匹牲口拉着犁耕,露出来的地瓜就捡回来送到食堂吃,埋着的就不要了。”到了1960年,开始闹饥荒了。“煮萝卜粘粥,把萝卜剁一剁,连点面都不搁,白水煮萝卜啊。一个人一瓢。和食堂关系好的给你舀上块萝卜,关系不好的光给你舀上点汤。”

  这样的说法在王炳恒老人那里,也得到了印证。老人告诉王海安,1958年大跃进刚开始,还能吃饱饭,窝头还是用粮食做的。到1960年就坏了,窝头里掺着野菜,掺着萝卜、糠。“哪里有好味道!老一茬的他们不去干活领的饭少,饭又差,一天天就靠死了。那时候,俺闺女四岁了还饿得不会走。”

  在王海安接触的12位老人里,朱良镇良孟村的孙秀香老人让他印象最深。

  “记得2010年夏天,我爸第一次带我去良孟村采访老人,我在村子里转悠了好久都没找到合适的老人进行采访。下午四五点钟,我准备回家的时候看见三个老太太坐在一个巷子里聊天,我走上前去向她们介绍自己。”王海安回忆,这三个老太太中就有孙秀香老人。她说自己的孩子、婆婆饿死了。老人边说边留下了浑浊的眼泪,最后用手上的蒲扇遮住了眼睛,这个场景让王海安觉得“心像被针扎了一样”。

  2011年冬天,王海安又去了孙秀香老人家。83岁的孙秀香眼眶已经变成了深灰色,她不断地咳嗽。老人还记得他,向他详细地说了自己儿子饿死的经过。

  “那时候吃的东西就别讲了,树皮树叶都吃了。俺和俺孩子在黑天到地里把树皮剥下来,把皮拿来家用刀剁剁,放到锅里煮一煮,和孩子吃,白天再到地里干活。在地里干着活就拉肚子啊,净拉水。”

  孙秀香对着镜头絮叨着,三月里,家里没有一点东西吃。她去地里干活,儿子在床上趴着叫唤,“娘哎,娘哎。”问他干啥,他说“俺很饥困(饿)。”孩子爸爸在大队马号里喂牲口,赚了三块钱。正好马号里宰了牲口,他就买了一些回家,把肝肺肠子煮了吃。

  “还在那煮着,我就说快捞出一点来,快给儿子!”儿子拿过来,赶紧往自己的嘴里塞,塞得满满的,接着在炕上噎死了。“俺大闺女接着把他嘴里的东西抠出来,填在了自己嘴里。她也噎死了。”

  “两个孩子啊,说是噎死的,其实是被饿死的。要不是太饿,怎么会被噎着?”孙秀香说着,哭着。一旁的王海安跟着哭。


  ** 请老人来看《饥饿的村子》

  从2010年暑假开始,每次放假回家,王海安都要拿着他的DV在村子里转悠。村民们对此事的新鲜感已褪去。他们只是奇怪,这个年轻人的“作业”咋还没忙完。

  就连王海安原先并不发表反对意见的家人也忍不住了。2011年大四寒假里,一个阳光暗淡的下午,他的母亲再也忍不了了。

  “好东西不拍,整天拍些老人、死人干什么。你快去上你的学,该找工作找工作。你在家里俺可受够了。”王海安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个场景——他的母亲坐在床边缝补衣裳,对儿子发起了牢骚。“你啥也别弄了,去赚钱就中。没有在家里干这个的,不嫌鲁莽的慌(丢人)。”

  2012年大学毕业时,王海安并没有去找视频剪辑师之类的工作。他还在坚持拍老人。

  在以艺术家聚集地闻名的北京东北部城乡结合部,他找到了很多志同道合者。而在整个拍摄的团队里,几乎每个人都遭遇到了家庭的阻力。

  滨州的邹雪平是当时村里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在2009年毕业后,她就在吴文光的草场地工作站工作,主要工作就是拍摄纪录片等,一个月只有1000元左右的生活费。

  2010年夏天,邹雪平粗剪了一个《饥饿的村子》让家人看。遭到家里人的反对。在邹雪平拍摄的纪录片里,记录下母亲的不满:“看法? 我就是不愿意。俺看这不是长久的事儿。俺就不愿意你捣鼓这个。”说着这些,母亲用左手抹了抹眼泪。“以后光做这个?人家打工的还有赚两千的,你这1000 块钱够买化妆品不?”

  他们是从老人们对于此事的反应中,找到了记录下去的价值。

  2011年1月26日,邹雪平挨家挨户通知她拍摄的15位老人,到她家里去观看她剪辑的《饥饿的村子》。

  老人们拄着拐棒、佝偻着腰,气喘吁吁地按时到了。他们坐成三排,目不转睛盯着电视屏幕。“那个时候就考虑着,今天没死就不碍事了。再考虑明日再吃啥!”听到自己的口述经历被播放出来,邹佩瑶用手揉搓着发红的眼睛,随后又从口袋里掏出发黄的一截毛巾,再擦了两把。

  邹雪平让老人们提意见,他们发言说。“你拍的技术老高,为老年人服务,艺术很高!着实好,老欢迎!”“你有这个文化办这个事儿,别的村有吗?没有啊。”

  在第二天,一位老人提着板凳又找了过来给邹雪平鼓劲——“到了家,我的思想老么痛快。现在没有像你这种思想的。大胆地办就行啊。”

  这些老人们以为会带到坟墓里去的记忆,都被记录保留下来了,他们感到了欣慰。


  * 为没有坟的灵魂树块碑

  参与“饥饿计划”的人里,一共有17人剪辑出了影像素材,吴文光把它们集合起来,做了一份8小时长的以饥饿为主题的《公共影像档案》,又以此为基础,排练出一场以饥饿为主题的剧场演出,演出者都是拍摄“饥饿计划”的年轻人。

  走访的老人越多,听到的细节越震撼,拍摄者越觉得要为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死去的老人做点什么。今年1月,他们确定了立碑的想法。

  “公墓是村民死去后被埋葬的地方,我们要在那里为那些没有坟墓的灵魂树一块碑,把他们的名字刻在上面。”

  截至目前,包括邹雪平在内的三个拍摄者顺利达成了树碑的目标。

  最近的一次回家时,王海安带着DV又到村里的公墓里走了一圈,“看着发冷发硬的石头墓碑,我心里也发凉。但还会继续做下去。”王海安 说,在这场“寻找饥饿”的旅程中,他最大的收获是自己变了。对于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祖辈有了更强的认同感,也真正了解了祖辈们生命里经历了什么。

  “这个年代遗忘成为习惯成为风气,记忆有其价值。”带领王海安们完成这次拍摄记录的吴文光说。

  10月15~28日,吴文光带着其中4个学生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北卡大学、杜克大学等7所高校进行了有关“寻找饥饿”的纪录片展播;之前,国内也有北大、清华等多所高校的年轻人观看了这个纪录片的巡展,了解了那段不容忽视的历史。

  在王海安的纪录片末尾,他把镜头对向爷爷,说了这段旁白:夕阳打在俺爷爷的身上和脸上,感觉他就像这夕阳一样,快要落山了。

  就像在与时间赛跑,王海安的拍摄对象中,有两个已经去世。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作者:豆腐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豆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30338 seconds ] :: [ 21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