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设阱与排阱(二):集体化农业与分散化农业的是非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设阱与排阱(二):集体化农业与分散化农业的是非   
六哥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设阱与排阱(二):集体化农业与分散化农业的是非 (542 reads)      时间: 2002-1-23 周三, 上午8:26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设阱与排阱(二):集体化农业与分散化农业的是非

-- 简评龚启圣《近年来之1958-61年中国大饥荒起因研究的综述》





六哥





二.陷阱之二:集体化农业与分散化农业的是非





写完了第一篇《陷阱之一:编造粮食数据、只提收购不提返销》之后,做了一些修改,又继续写了《陷阱之X: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陷阱之X:“公共食堂20天耗掉六个月”粮食的辩析》,以及《相关系数与回归:“三年”期间的死亡率与粮食减产有关而与征购无关》等篇。由于涉及到数据的计算和文献索引部分较多,很费时间,这些内容容我在经过核对和确认之后再一一贴出。



现在这一篇《陷阱之二:集体化农业与分散化农业的是非》也只是初成,主要针对龚启圣《近年来之1958-61年中国大饥荒起因研究的综述》一文中的第二部分“公社化、退出权和生产滑坡”。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评述了北京学者林毅夫的有关研究成果,我把有关的文字放到附录2,这里先概述一下其主要论点:



论点1,“土改到公社成立的时期…同属集体经济时期,1952-1957年的农业生产率是上升的(当然包产到户后那段时期的升幅还要大),而1962-1978年的生产率趋势在一个低水平徘徊。”



论点2,“三年的农业灾害只是被附带解释的现象”(换言之,集体化是祸害)。



论点3,“饥荒”的成因不是天灾、公社规模过大和管理凌乱等,“饥荒”是公社剥夺了社员的所谓“退社权”所造成的。



既然“三年”在那里只是一个被附带解释的现象,我在下面不再就事论事,而想对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相关方面作一简单的考察。我想,《综述》中的这些论点其实涉及到了以下的三个基本问题:



-- 如何对我国农业进行分期?



-- 如何客观地评估集体化时期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率的水平,并与二十年前农村“退社”之后做对比?



--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农业生产的“丰歉”规律?



由于粮食生产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我将就建国以来50余年中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状况来进行有关的考察。





1.1980年才是集体经济与分散经济的分水岭



分期是评估的时域依据。《综述》中提到了林文对于我国的农业是按社会性质,即按“集体经济”还是“分散经济(营)”来进行时期划分的。这样的划分是有道理的,但是,《综述》在上述论点1中的表述,则首先搞错了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其一,作者把“土改”安到了1952年,并称“同属集体经济时期”,事实上土地改革到1951年底即基本完成,到1952年,工作重点转移到了 “三反”和“五反”等方面。其二,从严格的意义上讲,1952年和1953年都不能被算做“同属集体经济时期”,这两年的单干农户占总农户的比重均在60%以上,到了1954年这个比重才反了过来,单干占39.68%,合作化占60.32%(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农业生产条件发展情况资料》)。考虑到1953年开始实行农产品统购销售政策,情有可原,但把1952年归入集体经济时期,明显是错误的。其三,“包产到户”到了1981年以后才在全国普遍实行,至于“那段时期的升幅还要大”的说法,则属于不顾事实,实际情况则是1981年~1991年的十年当中粮食生产“一波三折”(三起三落),平均年增长率甚至低于1966年到1980年的“广义文革”时期。有关此点及所谓的集体经济“生产率趋势在一个低水平徘徊”到底是事实还是谎言,我在后面还要详谈。



我国农业时期的划分方法历来并不统一,有根据粮食增长状况来划分,也有根据粮食的供给与需要状况来划分。1996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中,即是按前者划分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1978年,第二阶段为1979─1984年,第三阶段为1985年至今。由于本文主题的需要,我基本上按《综述》的方法,基于农业的社会性质以及国家政治情状作出如下一种划分,



恢复时期:   1949年~1952年

集体化前期:  1953年~1957年

集体化中期:  1958年~1965年

集体化后期:  1966年~1980年

改革开放初期: 1981年~1991年

改革开放X期: 1992年~今。



我将农业集体化时期分作三个子时期,将集体化的起始年份定为1953年,是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开始了对农产品的统购销售。我对集体化的终焉年份的确定亦与《综述》不同,一直延续到1980年。其理由,虽自1979年起提高了统购粮价并部分放开了集市贸易和恢复议购议销,然而这些措施普及到全国及对农业生产发生实质性影响,则需要时日;大体上从1977年到1980年这两年中,仍然普遍存在着“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度,仍然普遍实施计划经济管理,因此我称1966年~1980年为所谓“广义文革”时期。后来到了1981年才有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在全国的普及,次年撤社建乡。把1977年~1980年划到“广义文革”是符合实际的,并非“掠人之美”;《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亦将1977和1978专门划出,作为“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与“开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时期相区别;再则1980年粮食减产了约3.5%(1981年增产),美不足,丑有余,划归集体化时期对于高扬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有利的。



关于改革期间的划分,我亦分作两个子时期,即改革开放初期和改革开放X期,以邓小平同志十年前“南巡”作为分水岭。1992年因上年粮食减产和粮价大幅度上涨拉动了整个物价水平的上扬,引发出了深刻的通货膨胀,于是政府加大对农业的宏观力度,实行了一系列扶持和保护农业的措施,对1992年和93年两年的粮食增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集体化时期的粮食生产率一定低于分散经营吗?



在做了上述划分之后,相应地,我们来考察一下我国的粮食生产在各个时期之中曾经到底处于怎样的状况,究竟是集体化时期生产率好呢,还是分散经营(经济)时期好?在附录Ⅰ中我做了一张51年来历年粮食生产的情况表,为方便阅读,我再把各个时期的生产状况单抽出来作成下面的简表。





表1:我国51年来的粮食生产情况(单位:亿吨)

────────────────────────────────────────────

           年平均增加率(%) 波动率 人口年平均增加率(%)人均占有量(公斤)

────────────────────────────────────────────

恢 复时期的三年(1949~1952) 13.19   0.01    2.00      247.2

────────────────────────────────────────────

集体化前期的五年(1953~1957)  3.58   0.04    2.38      294.6

集体化中期的七年(1958~1965)  0.44   23.01    1.46      251.8

集体化后期的十四年(1966~1980) 3.53   1.59    2.08      296.8

改革初期的十年(1981~1991年)  2.95   1.80    1.46      364.9

改革X期的八年(1992~2000年)  0.78   6.45    1.20      387.2

────────────────────────────────────────────





相信任何不带偏见的读者在仔细观察了这张表后,对于究竟是集体化的生产率好,还是分散经营的生产率好的问题形成自己正确的答案。我这里主要解释一下我自己对于粮食平均年增加率,人口年平均增加率和人均占有量这几项的考察,至于“波动率”一项则放到下一节中加以讨论。



-- 恢复时期的三年,由于众所周知的特殊性而不具可比性,从略。



-- 集体化前期的五年之中,我国粮食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3.58%,是建国以来的最好水平。



-- 集体化中期的七年之中,年平均增长率为0.44%,为历史最低水平。其间我国遭受了1959年至1961年三年的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于这个百年不遇的天灾所导致的巨量粮食减产,我将在下一节中做出不同于陈东林先生的结果的计量性评价。这个结果表明,集体化减少了天灾所造成的损失。



-- 集体化后期的十四年,即我所谓的“广义文革”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粮食年平均增长率为3.53%,略低于集体化前期,而高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前十年,并为90年代(92年后)年平均增长率的4.5倍。



-- 改革初期的十年当中,实行专业承包和联产计酬责任制使得在初始的三年(1982~1984年)里体现出了有利于促进粮食增产的刚性,其间,粮食年增长率分别为9.07%,9.25%,和5.17%,一度出现“卖粮难”的现象(一般丰年都有的现象)。然而自次年起刚性丧失,粮食一下减产了6.92%,后直到1990年间,粮食生产始终处在波动和徘徊状态。这个时期的粮食年平均增长率为2.95%,仅相当于“广义文革”时期的83.6%。



进入1990年代之后,在改革X期的八年之中粮食生产又是“一波三折”(三起三落),与此期增幅最大的1996年(8.13%)相比,四年后的2000年减产幅度竟达到9.09%,为“三年自然灾害”以来首见。这个时期的年平均增长率为0.78%,已降至改革初期平均水平的26.4%,更只有“广义文革”时期的22.1%。农业生产再次成为制约国民经济的瓶颈,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拉动了整个物价水平的上扬,引发了深刻的通货膨胀。面对这种状况,农业问题尤其是粮食问题再度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中国经济时报》在2001年4月3日的焦点透视中呼吁:“对粮食安全不能太乐观!”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即,集体化时期我国的粮食生产率低于分散经营的粮食生产率吗?显然,回答是否定的,排除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那种史无前例的情形,可以说,集体化时期我国的粮食生产率甚大于改革开放20年来分散经营方式下的粮食生产率。后者的粮食生产率,除了高于集体化中期的“三年”那个特殊情形之外,低于建国50多年以来、包括“广义文革”时期在内的所有其他时期!原因是多方面的,耕地面积的减少,政府对农业投资的激减,工业等粮食间接消费的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荒芜,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仍,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产成本逐年上升…。人们已经总结出了不少因素,但是这些总结大都是建立在对过去不实的认识基础之上,结果,从政府到民间年年开药方,年年不见好转 -- 中国农业的出路究竟何在?



在《综述》作者以及众多海内外“学者”的眼里,集体化农业经济简直就是“低水平徘徊”、“低生产率” 、“一波三折”一类的代名词,而“包产到户” 则一包就灵,只丰不歉;拥有了“退社权” 则一退就灵,芝麻开花节节高。然而事实无情,二十年前该包的早包了,该退也全退了,但是20年来我国分散经营方式下的农业发展总体上却不比集体化时代,特别是“广义文革”时代,而是一波数折,波动的频率在加快,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状态。当然,值得欣慰的是,改革开放20年来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从集体化后期的人均297公斤,增加到改革初期的365公斤,又跃进到了90年代的387公斤,使人民脱离了过去仅得温饱的状态而向“小康”迈进。这一方面是得益于对于集体化时代巨大的物质和基础建设遗产的继承,另一方面则因未发生象“1959~1961”那样连续三年打击力度甚于几何级数的自然灾害,再一个因素就是1970年代以来政府大力推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如果不是这样,中国现在的人口很可能已经超过16亿;简单算一下便可以知道,有16亿张嘴巴,人均粮食占有量将大大倒退,回到70年代初期的水平上去。



1990年代以来,包括《综述》作者在内的某些学者面对我国越来越为严峻的粮食生产形势,竟然还好意思大泼特泼集体化时代农业的脏水,他们误导国内读者不说,竟然把根本就是脱离中国国情、充满了偏见与谎言的文章乱发到国外的报刊去误导海外的读者。斯大林曾经说,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的,我们从龚启圣等人身上又一次见到了印象颇为深刻的明证。





(待续)



--------------



附录:我国51年来历年粮食生产情况(单位:亿吨)

─────────────────────────

年份  粮食 比上年增 平均年增 波动率

─────────────────────────

恢复 1949 1.132      13.19   0.01

   1950 1.321  16.74

   1951 1.437  8.75

   1952 1.639  14.08

前期 1953 1.668  1.78   3.58   0.04

   1954 1.695  1.61

   1955 1.839  8.51

   1956 1.928  4.79

   1957 1.951  1.19

中期 1958 2.000  2.54   0.44  23.01

   1959 1.700 -15.00

   1960 1.435 -15.59

   1961 1.475  2.79

   1962 1.600  8.47

   1963 1.700  6.25

   1964 1.875  10.29

   1965 1.945  3.75

后期 1966 2.140  10.01   3.53  1.59

   1967 2.178  1.79

   1968 2.091  -4.02

   1969 2.110  0.91

   1970 2.400  13.74

   1971 2.501  4.24

   1972 2.405  -3.86

   1973 2.649  10.17

   1974 2.753  3.90

   1975 2.845  3.36

   1976 2.863  0.63

   1977 2.827  -1.25

   1978 3.048  7.80

   1979 3.321  8.97

   1980 3.206  -3.48

改初 1981 3.250  1.39   2.95  1.80

   1982 3.545  9.07

   1983 3.873  9.25

   1984 4.073  5.17

   1985 3.791  -6.92

   1986 3.915  3.27

   1987 4.030  2.93

   1988 3.941  -2.21

   1989 4.076  3.42

   1990 4.462  9.49

   1991 4.353  -2.45

改革 1992 4.427  1.69   0.78  6.45

   1993 4.565  3.12

   1994 4.451  -2.50

   1995 4.666  4.83

   1996 5.045  8.13

   1997 4.942  -2.06

   1998 4.900  -0.84

   1999 5.084  3.75

   2000 4.622  -9.09

─────────────────────────

*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9》,统计出版社,1999。

* 2000年数据来源:http://www.512u.com/homepage/lysc-8.htm

* 粮食指谷物(稻谷、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



--------------



附录:



龚启圣:《近年来之1958-61年中国大饥荒起因研究的综述》之第二部分





“二.公社化、退出权和生产滑坡”



“林毅夫1990年在美国《政治经济学报》(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发表了一篇甚具争议性的文章,此文虽涉及1958-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但其主要目的却是通过剖析农业生产率的变化趋势来解释人民公社的生产率为何在饥荒以后二十余年仍一直徘徊不前,这段时期的劳动生产率不但低于公社以后的时期,而且也低于从土改到公社成立的时期,而后者与人民公社一样同属集体经济时期。三年的农业灾害只是被附带解释的现象。



林文从生产率变化趋势中的一个奇怪现象开始分析。即同属集体经济时期,1952-1957年的农业生产率是上升的(当然包产到户后那段时期的升幅还要大),而1962-1978年的生产率趋势在一个低水平徘徊不前──尤其是这段时期已属公社正常运作时期,不比1952-1957年间农业生产不断经历组织上的激烈变动。林毅夫对此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解释。他认为,人民公社成立以前,国家虽然曾在集体化过程中不断侵占农民的私有财产,但农民却在各种集体经济组织中一直保留着自愿退出这个经济组织的权利,即退出权。退出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农业生产活动异常繁琐以致对其监督非常困难,所以要把集体生产搞好非得依靠农民自觉的生产积极性。在拥有退出权的前提下,那些“勤劳”的农民可不费吹灰之力地“监督”其他农民。道理很简单:农民只需核查集体的产出而毋须亲自监督相互的日常生产活动。如果他们发现实际产量低于他们心目中的标准,那么他们便可行使退出权而变回自耕农。由于人人都知道社员享有这种退出权,大家就都不敢怠工,以防有人退社,甚至导致合作社解散而彻底地失掉“规模效应”(economies of scale)。不幸的是,公社化后农民便不再享有这项权利,所以那些懒惰的社员在知道对方已“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便开始偷懒,因为偷懒的好处全归个人所得,而其代价──产量和效率的下降──则由全体社员共同承担。哪怕是只有少数甚或一个人这样做,最终的结果是大家都少做一点。据此,便解释了农业生产率为何在人民公社时期一直徘徊不前。



文章认为,相对于其他解释饥荒的传统因素,如持续三年的坏天气、公社规模过大、管理过于凌乱等,退出权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正是公社化把农民最后一项权利也剥夺后,才出现1959年和1960年的严重生产滑坡,从而出现饥荒。也就是说,饥荒是因为农产品产量下降而导致的。虽然林毅夫的目的并非为了解释这次灾难的原因,但他的这个观点仍然是清楚的,且和伯氏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





(待续)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98501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