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百年前的洁净中国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百年前的洁净中国
所跟贴
自古以来一直爱干净,勤洗澡的也就是日本了吧?
--
一票友
- (0 Byte) 2012-1-14 周六, 下午11:25
(112 reads)
peacemaker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676
经验值: 24408
标题:
贴一篇“日本江户时代的日常生活”,比较一下
(305 reads)
时间:
2012-1-15 周日, 上午1:25
作者:
peacemaker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她选取了一个巧妙的突破点:即日本的传统住宅。这是了解以往时代人们生活标准的极好的考察途径。如她所言,“房子是绝大多数人拥有或使用的最昂贵的物品,要改造一个房子,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劳动和资金,并且,住房所蕴含的信息多过德川时代任何其他的物质文化因素。”实际上,住宅还包含着人们一系列不可见的观念:宇宙观、礼仪、美学观念、对材料和资源的利用……凡此等等,都可以在住宅的构造布局中发现蛛丝马迹。
住宅条件的改善也显示出17-18世纪的日本人生活标准的普遍提高(可能武士阶层是唯一的例外),到19世纪中期,村民家里大多都有榻榻米,而且几乎家家都至少有木地板。这种住宅设计本身就要求人们不断地清洁住所,因为人们在房间里是不穿鞋子的。当时日本人的洗浴条件也得到大大改善,和同期的其他国家相比,日本人看上去确实像是一个有洁癖的民族。
不仅家里较为整洁,日本当时各大城市的干净也常使偶尔到访的西方人大感惊讶。在现代之前,无论欧美还是亚洲,各大城市经常都弥漫着恶臭,英国剑桥直到 1880年代仍是一个“一个没有下水道的、河流遭受着污染的化粪池城市”,但日本的城市却颇显例外。这不仅因为日本人爱干净、在城市不养什么家畜,还因为一个重大的差别:日本人历来将人类排泄物用作农业肥料,因此粪便的经济价值这一点本身就推动了人们将它循环利用,而欧美的公共卫生官员及普通大众却一直对于将大小便用作肥料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
这样,通过政府调控供水系统和垃圾处理,民间组织负责处理大小便,日本的城市得以健康发展。这看起来是一个令人恶心的话题,但确实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现实问题。尤其在城市人**炸的时代,循环可持续利用废料的理念尤为重要。与之适成对照的是:欧美的理念常常是寻求小环境的干净。抽水马桶发明后,英国人将大小便冲进泰晤士河,以为从此家里可得到清净,但事实上居民饮水仍须从河中抽取,数十年伦敦终于爆发肆虐全城的传染病。这也是当今时代的一个缩影:我们将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染和废料排入大自然,仿佛它们就会一直呆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但长此下去,一个被毒化的地球迟早将报复我们。
住宅和城市的洁净并不是一件小事: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可预期寿命往往与之密切相关。在西方,现代公共卫生条件改善之前,城市人寿命较低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肮脏的环境,而肮脏的主因则是垃圾和粪便处理不善。当然,日本人当时疾病发生率较低也与其饮食结构有关,例如:受中国文化影响,日本人普遍用开水泡茶,相比起喝生水,这个简单措施能大大减少患病几率。本书有力地证明:在江户时代,日本人的平均寿命领先于几乎所有西欧国家,这个记录直到1900年才被西欧赶上。
日本人当时的许多资源利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恐怕是受物质匮乏所迫,但今天看来却恰好与循环可持续利用的现代理念相符。例如江户时代的日本人没有床也没有储物柜,甚至连被子也没有,睡觉时只是将衣物铺开盖在身上;为了节省燃料,他们的供热主要以暖和人体而不是室内空气为基本原则。无论制造杯子还是筷子,当时的日本人都具有和其他东亚人普遍的特性:节俭并巧妙利用有限的资源。直到今天,日本人在垃圾分类、循环利用资源等方面,仍然是首屈一指
日本的秘诀
托夫勒在其名著《未来的冲击》中认为,当人们生活中牢牢存在着某种稳定不变的因素时,他们就能更有效地应对剧变。这句话可以成为日本从江户时代到明治维新的现代化转型的一个生动写照。确实,正如本书反复强调的,日本作为一个现代经济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未必取决于技术和经济基础建设,日本成功的“秘诀”更有可能源自其更早时期留下的社会文化遗产,尤其是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一个有活力的、坚实的传统,促成并确保了这一转型的顺利实现。
这也是现在许多学者在反思的问题。美国学者贝拉所著《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同样将现代日本往回追溯到江户时代,艾森斯塔德的《日本文明》也将日本的成功归功于其文化特质。这似乎偏向强调了某种“东亚价值观”,或无形传统的延续。这或许能更好地解释日本令人费解的成功,但显而易见的一点是:这有些越出了本书讨论的范围,毕竟这里谈的“日常生活”主要都是物质生活,而很少涉及“精神生活”。
就“日常生活”而言,绘画其实也是包含丰富信息的材料,《清明上河图》对于我们了解北宋开封街市生活的帮助,可能远比许多文字史料更为有力。但令人困惑的是,作者却没有利用江户时代丰富的浮世绘。她对东亚的了解也仅限于日本,因此未能充分意识到,江户日本的许多文化特性实际上是整个东亚的共同特点,或是由中国传入的,例如住宅材料、资源利用习惯及厕神传说。而认为旧建筑较少存世的原因是社会变革而非使用竹木,这一强调过甚的推断也是欠缺足够说服力的。
回顾这些历史至今仍是极有必要的,因为正如英国史学家爱德华•卡尔所言,一个社会,如果不再关心自己的既往进步,不久之后将会失去“自己能够在未来进步”这个信念。这一点不仅仅对日本人而言是正确的,对于中国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载《FT睿》杂志2010年10月刊
作者:
peacemaker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作者比较文青。江户时代日本人的平均寿命据说在30岁以下,因为婴儿死亡率高
--
妖刀
- (134 Byte) 2012-1-15 周日, 上午8:04
(196 reads)
社会的习俗,根源许多起源与生活的自然环境
--
妖刀
- (99 Byte) 2012-1-15 周日, 上午8:16
(169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510536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