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对于吴文的一些新说明 |
 |
吴耐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3/06 文章: 1164
经验值: 54086
|
|
|
作者:吴耐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正象小衲说的,文字改革其实不难,难就难在如何推广上。更准确的说法是,创制发明一套新文字并不难,难在如何让人接受和使用上。我经常去文改论坛溜达,各种新汉字方案层出不穷,有的是纯拼音的,也有音意都能表示的,还有保持方块的形状,却能够准确表示出读音的。各有各的优缺点吧。但是如何推广这些方案呢,如何让别人接受和使用呢?比如说吧,有个人的方案就很好,我能接受,但是他的方案要用到一套自创的字母,我想使用就要重新学习这些字母。我到是愿意花点时间学习,问题是我学会了还是没法用这种文字跟别人进行交流。这种文字上不了网,那就很难推广。实际上搞文改的这帮人,大部分还是古代张仪苏秦纵横家们的做法,吆喝半天并不是要大家来使用,而是希望能够得到上层中央领导的青睐,由中央来强力推行下去,就像当年的汉字简化和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广一样。这种货卖帝王家,坐等识货的鱼儿上钩的做法不能说很愚蠢,只是太被动了。在这种全民喝了麻醉药,意淫自己正生活在千年盛世当中,这样一种大环境下,指望中央个别有识之士能够再次启动汉字改革,实在是不现实的。中国的重大改革大多都是在末世或者不改就要亡国的严峻时刻才会发生的,都是被迫的,从来没有主动过。这是国人的民族性决定的。
能不能换一种做法,不指望上层领导来启动改革,而是由下层来推动上层?由下层个别人,个别有志于文改的人来先尝试一番,来做这个率先吃螃蟹的?等旁边的人见到这个螃蟹确实有些滋味,然后纷纷跟进效仿,这样逐渐推向全社会呢?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可行性的。
其实中国人并不是完全不能接受新生事物,只是不太愿意冒险。在不确定一件新事物能够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时候,一般正常的反映就是拒绝接受,拒绝使用。但是一旦有些人尝试过后得到了甜头,其他人是会纷纷效仿的。100年前吧,国人都是使用火石火镰来生火做饭。后来西方列强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火柴。开始是没几个人用的,但是有些人用过后发现要比火石方便很多,下雨阴天的也容易打火,这才推广开来。其他的什么气死风灯,煤油灯,电灯等等都是这么推广起来的。当年义和团还曾经砍过电线杆子,说是破坏风水,后来不也都默许电线杆子来传输电力电报了嘛。
其实火柴风灯什么的,容易推广,是因为这些器具的使用涉及的只是个人,而不是一个群体。就是说,不用先得到你的同意,我就可以先用起来。我用不用,不会对你的生活造成什么伤害。总有些不怕死的先用了。等发现用过了,不但没有啥坏处,反倒有好处的时候,其他人也就跟进了。但是有些新东西,你要用,就可能会影响我的生活,就必须要得到我的同意。社会制度的改革就是这样一种东西,语言文字的改革也是这样一种东西。语言文字是一种交流工具,必须要得到交流各方的同意才能起到作用,否则就变成了各说各话,鸡同鸭讲。我如果创造一套新文字或者新语言,没人跟我用它交流,不是白搭功夫么?我总不能写了一篇火星文,没人能够看懂,或者根本就没人想看,然后我只能自己孤芳自赏?
这种涉及到群体甚至整个社会的改革要比只涉及到个人的改革难得多的多,不是我先带头搞起来就能成功的。不是先进带动后进,后进学习先进,最后共同到达目的地。而是先进想要带动后进,后进反而要阻碍先进的前进,最后谁也没有离开出发点。但是文字改革跟社会制度的改革难度还不一样。社会制度的改革一定要推广应用到整个社会才能起作用。而文字改革完全可以先在一个小圈子里实行。就算社会制度改革吧,也不是没有办法循序渐进,西方人还知道搞个特区做试验呢。当年的什么欧文还是圣西门就在英国搞了个社会主义小区试验,被马克思狠狠的崇拜了一把。老邓的深圳经济特区吧,算是成功地山寨了一把人家的创意。我就想咱们搞文字改革是不是也能搞个网上特区,自家先敲锣打鼓闹腾起来?闹腾成功了,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闹腾不成功,就说明文字改革真不是咱中国人能干的成的,咱也就死心了。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网络成了连接千里之外的桥梁,上网成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比起推广世界语的那帮前辈们,我们现在的条件要好的太多了。如果我们只是改革文字,而不是改革语言,不象世界语的前辈们那样,非要让从来没有说过一天世界语的人们来说世界语,那难度是不是也要小得多呢?世界语都能成功招揽几十万上百万大军,现在咱们条件好得多,难度小得多,成功的希望是不是也要大得多呢?
以上说了说从理论上来讲成功的可能性。下面再来说说从技术上来讲,是否也可以减少一些阻力呢。
首先,创制一套新文字并不难,但是如何搬到网上让大家使用是个问题。故此我认为新文字一定要能上网,要利用现有的能够在网络上显示的出来,能够在网络上到处传播的现成的符号才行。现成的符号就包括了英语字母,希腊字母,日文片假名,台湾注音字母,大陆汉语拼音,当然还有现成的汉字等等。新文字如果是用这些字符做字母,那么网络传电波,美名四海扬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第二,要想容易被中国人接受和使用,当然是使用中国人熟悉的字符最好。中国人熟悉的字符除了汉字就是拼音和偏旁部首了。所以我的新文字方案就选用拼音和偏旁。选用拼音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不用我们告诉这些拼音应该怎么拼读,只要是小学二年级毕业的非文盲都知道。用赵本山的话说,地球人都知道,不用咱再开课讲解了。同样的道理,选用偏旁来表意,地球人小学4年级水平的都知道每个偏旁的含义是什么。例如,看见“氵”,地球人都知道代表“水”。如果一个汉字的部首是“氵”,那就说明这个汉字跟水有缘。
拼音加偏旁就构成了一种新的汉字体系了。拼音嘛,按照字面来理解就是用来拼写读音的。偏旁呢,用来拼写含义就好啦。拼音加偏旁组合出来的新汉字就能够与现有的汉字一一对应。也就是对应于每一个现有的汉字,我们就造出一个拼音加偏旁的新汉字。新汉字的数量,不多不少,与旧汉字的数量完全一样(多音字例外)。
这样,用现有汉字写出来的一篇文章,完全可以转写为新汉字。用新汉字写出来的一篇文章呢,也可以转写为旧汉字。这事儿不用每个人手工去干,用一段程序代码就齐活了。
尽管新汉字是如此容易学习,你只要是学过汉语拼音,就基本上就能够朗诵用新汉字写出来的任何文章,但是我相信仍然有很多人是不适应去阅读一篇从头到尾全部用拼音加偏旁书写的文章的。为了照顾大多数人的这种不适应,能够给人一段时间来逐渐习惯新文字字形,我觉得在旧汉字写就的文章中插入适量的新文字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那么这种新旧汉字混杂的文章里新汉字所占比例多大为好呢?我觉得在一开始,保持在不大于10%比较好。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如果把你扔进一个100个人全是陌生人的聚会,你可能会感觉很不自在,甚至恐惧,可能没有多大兴趣去接触和了解这些陌生人,而是采取一种戒备甚至敌视的态度去对待这些陌生人。可是如果100个人中有90个人是你的熟人,只有10个是陌生人,你可能会抱着很大的兴趣去了解接触这些陌生人的。类似地,如果一篇文章中100个汉字里有90个是自己熟悉的方块字,另有10个是新鲜的拼音新文字,而且这些新文字读者自己居然还能无师自通的朗读出来,能够从偏旁中猜测出与什么东西有关,甚至能够猜测出他们对应于原来的哪个汉字,从而也就明白了他的含义,是不是许多人更加能够接受,更有可能愿意学习和使用呢?
如果一篇文章的内容本身也非常有吸引力,那就更能招揽并且支撑读者读下去,尽管在阅读的过程中看到一些不和谐的字符不时的出现在眼前。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用新旧汉字混杂在一起这种做法经常转帖一些有趣的文章到各大论坛,是不是也能帮助我们尽快的推广新文字呢?
下一个问题,什么汉字用旧汉字也就是方块字,哪个汉字用新文字也就是拼音加偏旁?我的做法是先统计哪些汉字是最常用的,哪些是不常用的。最常用的汉字仍然用旧汉字,而不常用的就用新汉字来代替好啦。说到汉字的使用频率,好在网上已经有人做过统计,我们拿过来用就行了。
我做了一些实验,除了最常用的1000个汉字,如果把其他汉字全部拼音化,那么在一篇文章中,新汉字出现的概率就在10%左右。而且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用这种混杂方式写出来的文章,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就完全可以诵读出来。也就是说我们这种新文字的受众可以是从二年级小学生到所有学习过汉语拼音的老年人。
至于说到新文字的好处嘛,主要的是解决传统汉字的字音与字形之间的对应关系没有规律可循的问题,解决学习汉字就必须死记硬背的问题。有人可能会争辩说,汉字不是有形声字吗?形声字的声旁不就能帮助知道读音?我的回答是,汉字是有很多形声字,但是一多半的形声字并不能够从“声”的部分读出准确的字音出来。秀才认字读半边的话,80%以上机会是会读错的。所以还是要一个一个的死记硬背才行。用拼音文字,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当然,汉字比起英文单词来,优点也还是有的。主要的优点就是汉字“表意”。原因主要在于许多汉字的半边是偏旁部首,通过偏旁能够知道某个汉字的大概含义。比如看见“檥檦檧檨檩”,你虽然不知道他们具体什么含义,也不知道读音是什么,但是你能猜出这些字肯定都跟木头有关。如果再结合这些汉字出现的上下文,含义能基本猜测个大概齐。这一点是英语等西方语言做不到的。我们的新文字也保留了汉字的这一优点。新文字即借鉴了拼音文字“见字知音”的好处,又继承了汉字“见字知意”的优点,应该是一种非常优秀的语言了。
其实不光汉字,汉语本身就具有“见音知意”的优点,我说的是现代汉语,不是古代汉语。比如,“鱼树”,“羊树”,“松树”, “桃树”都是“树”;“油桃”, “毛桃”, “蟠桃”, “核桃”, “樱桃”, “猕猴桃”都是桃;“颤动”, “抖动”, “移动”, “摆动”, “流动”, “运动”, “活动”都是动;“白色”, “黑色”, “绿色”, “黄色”都是色;等等。你看看,不管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竟然都是按照含义分类的。其实,如果一段话是用现代汉语大白话来说的话,那用纯拼音来写成文字也是可以的,并不需要偏旁部首来区分同音字。比如把“榆树”写成“鱼树”也不会产生误解。问题是中文的发展无法割断与古文的联系,而大家在写作的时候又喜欢简练,惜墨如金,能用一个字表达的就不愿用两个,造成了多音字的使用无法避免,这也就导致表意的偏旁部首无法丢弃。新文字要想为大家接受和使用,就必须考虑到这个现实。文字要适应人的需要,而不是要人们改变习惯去适应文字的需要。
需要说明的一点,这种拼音加偏旁并不是我的发明,而是至少5年前就有人提倡。我不敢剽窃占有别人的功劳。我只是认为这种方案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方案,从而加以鼓吹而已。
我们不妨把完全由拼音加偏旁组成的文章叫做吴文,把方块汉字与新文字组成的混杂文章叫做准吴文。当然叫其他名字也可以。我只是不知道第一发明人是谁,所以为了方便,就用“吴文”暂时称呼它好了。
现在提倡大家使用,宣传和推广准吴文,等大家习惯之后,逐渐增加拼音文字的比例,最后实现纯吴文的大行其道。从准吴文过渡到纯吴文,需要一个很长的过渡期。如果非要给这个过渡期设置一个年限的话,我希望不是一万年。
作者:吴耐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吴耐于2011-10-26 周三, 下午3:56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