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清明上河图》谈起(一)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清明上河图》谈起(一)
断章师爷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9/08/25
文章: 615
经验值: 27036
标题:
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清明上河图》谈起(一)
(769 reads)
时间:
2011-5-01 周日, 上午10:22
作者:
断章师爷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清明上河图》谈起(一)
断章师爷
与老妻回国度假近一个半月,大部分时间都寄住在大哥新增配的那套浦东空房里。那儿地处近郊,环境幽静,花木扶疏,住房宽敞,装修一新,家具和各种日常物件一应齐全,周围的生活设施相当便利。小区紧靠地铁站,出入也很方便。对我们这两个即将退休的老人来说,是度假的绝好场所。
老妻素来对博物馆情有独钟,每到一处,首先打听当地是否有博物馆。得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与我们的住处相距不远,坐地铁去只消十来分钟。从那一刻起,她心心念念的想头就是尽快前去参观世博会,以便领略一番“东方之冠,鼎盛中华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不敢掠美,上述佳句引自官方的“世博会网站”,下同)。据家人和亲友告知世博会开幕期间,参观者通常要在烈日的灼射下排7、8个小时的长队才进得去,不少人都中暑晕倒。现在情况好一些,起码也还要等上2、3个小时。又从电视报导得悉眼下世博会中国馆正当春游高峰,其中以旅游团队客流居多,日接待游客达到4万人次!想到要在明晃晃的大好春光下,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男女同胞们“零距离”(前胸紧贴后背的摩登用语)地亲密接触上一两个时辰,享尽云蒸霞蔚的人气(融女士的香汗和男士的体味于一炉之大气),我那点余烬复燃的爱国热忱顿时化作一片乌有。任凭老妻百般劝说,死活不愿意去瞻仰这座“彰显与弘扬时代精神,体现与表达中国特色”的伟大建筑,感悟“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理念”。架不住老妻一日数遍的软劝硬邀,我岿然不动的坚守底线在她轮番的疲劳轰炸下终于崩溃了。4月18日早晨,我怀着舍命陪太座的无奈情怀,踏上了前往世博会之路。
从我们住处乘上地铁8号线,只坐5站就到了世博会所在的耀华路。甫出地铁站门,就有两三个男女鬼鬼祟祟地靠上来,压低嗓门问着:“当天票,要不要?”。我们唯恐上当,没有理会他们。从站门口远远望见广场指示牌上标着醒目的大字“世博会中国馆售票处”,周围是一大片攒动的人头和几近鼎沸的嘈杂声响。还未走近那儿,就见到不少人急急忙忙地从护拦的绳索下往外钻出来,口中惊慌地叫着:“算了,算了,去买黄牛票吧。这样挤下去要出人性命了!”我们被这场面唬住了,懊悔不该拒绝刚才兜上来的票贩。不料我才回过头去,就见一大叠红色的票券同时从几个方向争先恐后地递到我面前。老妻还有些顾虑,我赶紧一边掏皮夹一边竖起两个手指。最靠近我的那位心领神会,敏捷地把两张印着“中国国家馆,上午4月18日”的红色硬纸卡塞在我的手里,口中轻轻咕哝了一个数字:“50”。我瞥见票子的下面印着一行黑底白字“当日普通票¥20”,心里明白每张票子增收5元辛苦费,就毫不犹豫地取出50元交给了他。
我们手持“高价”票,随着大批人流,涌到了排队的等候处,那儿竖着一块标语牌,写着一行工整的红字:“从此处排队至安检门,大约需2个小时,请耐心等候,遵从工作人员的现场指导”。大概有8、9排高及胸际的铁栏杆,漆成红白相间的色泽,把潮水般涌来的人流划分成7、8条平行的队伍,每条队伍中又用绳索把人群隔成一个个长方形人块,有些象检阅队伍中的方阵,但是远远没有后者那么整齐划一,只是乱哄哄地簇拥在一起而已。这7、8条队伍的源头汇聚在安检门口,每条队伍中各个长方形人块之间相隔10来米的距离。穿着制服的保安人员来回巡视,厉颜疾色地维持着秩序。他们根据安检处的流量控制逐队放行,大约每隔20分钟放行一次,每次向前移动10来米,前面的长方形人块腾出的空间就被后面的长方形人块补上。7、8条平行的队伍就这样此起彼落地行行复停停,缓慢地向前挪动着。亏得当天风和日丽,时不时有和煦的春风拂面吹来,尽管处在层层叠叠的磨踵接肩之中,却并不感到燥热。冗长的等候,实在无聊,环顾四周,有捧着书本沉浸其间的,有瞎聊闲扯打发时间的,也有压抑不住郁闷而发牢骚的,修养好些的调侃式地嘲弄上几句,性子急躁的就直接放开喉咙骂娘了。人群里面不少是戴着统一色泽遮阳帽的旅游团队,空中回荡着五方杂处的各地口音。间或也会发生几起口角甚至争吵,但未见爆发肢体的冲突。
被裹胁在长方形块人流中的我起先心急如火,恨不能有费长房先生缩地之术,好一步跨入安检门。渐渐地悟出既来之则安之的真谛,只得耐下心来等候。唯一可做的就是伸长脖子一遍又一遍地细细打量矗立在正前方的那座国家馆主体建筑。
我翻阅着手中的导游手册,才得知中国馆的“外形酷似一顶古帽,而被命名为‘东方之冠’”,又得知这种造型 “融合了多种中国元素,并借鉴了夏商周时期鼎器文化的概念,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整座建筑稳妥、大气、壮观,极富中国气派。给人一种‘振奋’的视觉效果,又能传达出一种‘力量’的感觉。”
我的历史知识极其有限,实在想不出这顶“东方之冠”属于哪朝哪代?也不知道究竟是“冠” 、是“冕” 、是“幞头” 、还是“方巾?至于“中国元素”和“鼎器文化的概念”对我来说更是一头雾水。在没有文化底蕴的我眼中看过去,整座建筑只是两个几何体的简单组合:上面是一个倒置的棱台(上、下底面为正方形,四个侧面为等腰梯形),下面是一个长方体(上、下底面为正方形,四个侧面为长方形)。根据资料介绍“国家馆高63米,架空层高33米,上部最大边长为138米乘以138米,下部四个立柱外边距离70.2米”用几何术语来说,就是棱台侧面的梯形上底长为138米,下底长为70.2米,棱台高为33米;长方体的上、下底部正方形的边长均为70.2米,长方体高为30米。粗略地估算一下,棱台的上底面积大约是长方体底部面积的4倍,棱台的体积则大约是长方体的2倍。远远望过去,这样一个造型夸张,上大下小的棱台倒置在一个体积为其一半的长方体上,显得头重脚轻:上半部呈泰山压顶之势,下半部显不堪重负之苦。实在无法产生一种“振奋”的视觉效果,更体会不到一种“力量”的感觉。对我来说,产生的是一种“压抑”的视觉效果,体会到的是一种“失控”的感觉。
此外,整个建筑的外观色泽是“中国红”,据说这是一种“大气、稳重、经典的颜色,代表喜悦和鼓舞,传达欢乐与和谐的情感,展示热情和奋进的民族品格”。不知为什么,我联想到的却是一幕不登大雅之堂的场景:夜幕笼罩下的大上海悄无声息,突然,一声高亢的男高音在朦胧的夜空响起: “马桶拎出来呵--- 呵 ---”,于是老式石库门弄堂的一扇扇后门几乎同时打开,走出一支由大姐、阿姨、好婆组成的娘子军大队,她们每人手里拎着一个沉甸甸的桶子,外面油漆的正是这种“稳重、经典的‘中国红’颜色”,代表家常生活的温馨,传达五谷轮回的情感,展示一泻为快的热情。
正当我闷声不响地在恶毒腹诽时,前面传来一阵喧哗声。老妻在我耳畔大喝一声“放行了!还不快走?” 随即,她不由分说地扯住我的胳膊,大步流星地勇往直前。
(未完待续)
作者:
断章师爷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好看好看。
--
芦笛
- (0 Byte) 2011-5-01 周日, 下午11:53
(111 reads)
排隊:1-2小時:不好玩,不好看!
--
xilihutu
- (0 Byte) 2011-5-02 周一, 上午4:57
(120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384762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