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從[地質, 氣象, 和水文]談環境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從[地質, 氣象, 和水文]談環境   
所跟贴 明顯不是因為樹被砍了,要不你也會說沙特的樹也是被砍光光的... -- xilihutu - (51 Byte) 2010-8-05 周四, 上午11:42 (226 reads)
唐好色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6/03/20
文章: 3893

经验值: 67892


文章标题: 黃土高原的砍伐史 (296 reads)      时间: 2010-8-05 周四, 下午12:02

作者:唐好色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這是我在網上剛找到的, 不知說得對不對?

http://nyzx.cqedu.net/kczy/xia/kx/2/10/zj-kebiao/2/kzzl2.htm

黄土高原与黄河

  一、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损

  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与此同 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 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二、黄土高原森林第二次受大损

  西汉时期,天下大治,中国人口激增至6000万。向西北开拓移 民成为解决人口膨胀压力的主要手段,仅汉武帝时期,就向西北边塞迁徙了70余万人口。西汉将匈奴赶到遥远的漠北,将大片林牧区变成了农耕区。西汉在河套开发的引黄灌溉工程,是以宁夏内蒙的贺兰山森林 和陕北森林的大破坏为代价的。

  三、黄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损

  唐朝立国之初,励精图治,经济迅速恢复。由于其经济贸易外交 的中心皆偏于西北,因而西北地区的屯田垦殖搞得有声有色。黄土高 原的林牧区开辟了大片农田,垦田数十万亩。每丁耕田有二三百亩, 广种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

  唐代定都黄土地的中心城市-长安。盛唐气象,国力达到顶峰, 都城的规模当然前无古人,耗用木材无数。仅就长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邻近山中采伐外,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盛州(今内蒙额尔多斯高原一带)采办。

  四、黄土高原森林第四次受大损

  宋代建都开封,因为洛阳附近黄河南北的山岭早被砍伐一空了, 不得不远去吕梁山采伐,当时渭河上游林区也横遭暴劫。史载北宋刚 刚立国,就在秦陇之间大肆采伐。陕西秦岭、子午岭、罗山,宁夏贺 兰山、大盘山,甘肃沼河、陇南山地,森林先后遭到破坏。宋朝官商 每年仅从陕甘间的陇山就采得大木万株以上,竟使当时开封城内良木堆积如山,私商采卖木材更是不计其数。

  五、黄土高原森林第五次受大损

  明朝重得西北,重视屯田,以便以屯养军,以军隶民。当时“屯 田普天下”,“而西北为最”。明初驻屯雁门、偏关长城附近时,那 里因山势峭壁拔,林木茂盛,“人鲜径行,骑不能入”。到了明中叶, 北京的高官显贵,边关将士,当地居民,群起砍伐,“百家成群,千 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单是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林木,就不 下百万根。

  六、黄土高原森林第六次受大损

  满清入关,短短几十年休养生息,人口由8000万增至两亿。 华北、江南人满为患,于是大量流民自发涌向西北。黄土高原又一次成为破坏的重灾区,祈连山、六盘山明代以前尚有巨木参天,此时完全成了光山秃岭。

  七、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

  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实的一片黄土。 黄土本身土质疏松,没有任何抗冲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护。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森林为最,草原次之,农作物则几乎为零。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扫平具备保护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没有保护能力的农作物。

  八、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沟壑纵深

  目前高原上长度在1公里以上的沟壑有30多万条,1公里以下的 支沟、毛沟更是不计其数。一道道沟壑最终的归宿都是黄河,它们不停地切割着黄土高原,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九、黄土高原植被破坏,生态环境今非昔比

  走在我们今天称之为黄土高原的莽原之上,满眼是嶙峋干裂、支离 破碎的黄土,没有树,甚至没有草,多少人曾深深感叹:人类的先民们,怎能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发出如此灿烂的文明? 它们没有意识到的是,直到6000年前,绿色还是这里的主色调, 那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9%。

  十、一场暴雨地形巨变

  随着植被覆盖率的下降,高原上河流沟壑强烈下切,在向上延伸的同 时,两侧也在拓宽,并且发展出支沟,支沟又发展成毛沟。这样的变化,往往只需要数年、数月、数天甚至一场暴雨过后就能完成,因此黄土高原 也被称作世界上地形改变最为迅速的地区。

  十一、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

  每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这些沟壑。每年流失的16亿吨泥土,绝不仅仅是把一条河染成触目惊心的黄色。它随水而下,淤塞了湖泊,冲决了丘陵,抬高了河床,涤荡了平原。

  十二、山东缺水,越近黄河越缺水

  山东的水资源情况更加紧张,人口和耕地分别占到全国的7.2% 和7.3%,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3.3%。每公顷耕地占有水量4560立方米,是全国的17.3%。是越接近黄河水资源越短缺,到黄河一带径流深降到只有60毫米,到鲁西北的临清、冠县一带竟只 有25毫米。

  十三、黄河断流,损失惨重

  断流已对农业造成巨大损失,每年豫、鲁两省因断流无法灌溉而减 产粮食10亿公斤以上。1995年断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即高达4 22亿元。而断流时间最长的1997年,黄河下游原有13.33万 公顷粮食绝收,减产粮食27.5亿公斤,棉花5000万公斤,胜利 油田200口油井被迫关闭,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35亿元。 1997年,空前严重的断流影响到130万人的吃水问题。 黄河的安危,关系到黄河下游河南、山东两省人民的生死存亡!

  黄河两岸曾森林密蔽,郁郁葱葱的大地,哺育着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崐 连绵六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始终延续不断是世界有史以来的人类奇迹,古崐 代文明的辉煌成就曾经激励着世世代代先觉们成为创造一代又一代的先进文明的领年者,建立了永垂青史的功勋。

  但是,多少改造自然的丰功,却造成了永无宁日的自然惩罚!黄河由清变黄,泥沙俱下摧毁了一切,危及生存!黄河的历史负债面留给了我们。21世纪是振兴中华的岁月,但愿黄河结束悲哉的历史,再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还”雄风,再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华美诗篇,成为“状哉,黄河”的新篇。

——摘选自《长江黄河自然保护基金会》

作者:唐好色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唐好色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53373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