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注册网友请进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注册网友请进   
所跟贴 简答 -- 晨帆 - (397 Byte) 2010-8-05 周四, 上午4:48 (173 reads)
小小衲
[个人文集]
现已禁止






加入时间: 2007/08/18
文章: 6016

经验值: 188261


文章标题: 谢谢晨帆在下面的质疑/关注/提醒。关于“证”与西医指标的对照研究,现在还有很多人做啊。这种研究很难有个 (250 reads)      时间: 2010-8-05 周四, 上午5:41

作者:小小衲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成功或失败的标准。我一个北中医的朋友和他的课题组作类似的工作很多年了,还在做。

另外,我昨晚上说的,用中医思想整合/分析西医数据,并不仅仅是“病证对应”,用西医的指标把中医里的“证”一一对应上。我指的是更广泛的将中医的一些概念,思维方式,用到西医上。比如说,我以前举过一个例子:

“90年代,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几个人,做了这样一件研究。他们收集了800多个病人的17个生理指标,然后用主值分析等方法,把这17个指标压缩成了7个。在这个7维空间中,用几个区域来描述病人的状况。照我看来,这实际就是“证”的现代研究。因为所谓的证,就是在一个病理空间,用clusters来刻画病人的参数。只不过哈佛人的空间有7个维度,中医的空间有4个维度(八纲)。哈佛人用现代手段收集数据,并且用数学工具进行维度压缩(把17个指标降到了7个),而中医只是凭经验和猜测。这也就是直升机与竹蜻蜓的区别。

直升机还是可以借鉴竹蜻蜓的。中医中讲”六经传变“,也就是一个证可以变化到另一个证,在病理空间的clusters之间有动态的变化。哈佛人的研究,只是描述了那个7维空间中的clusters,而clusters之间的变化,证的动力学,他们还远未涉及到。

国内现在也有了这方面的研究,北京中医大学有人研究和脑部疾病有关的一个什么证,就采取了相同的方法。他们收集大量病人的400个病理指标,然后进行压缩,刻画病理空间,用现代的理论来讲述”证“是什么。 ”

所以,我强调的是一种方法,一种思维和看问题的角度。

用上面的方法,可能无法将中医中的某一个“证”用西医指标对应起来。

但是这没有关系,对应不起来就对应不起来。重要的是用这种方法可以刻画出新的“证”,更好的描述疾病,从而发展出新的“方”来。

传统的“证”不一定是某一症候群的最好的描述-----那毕竟是古人近似的, 粗略的,甚至带有臆想成分的东西。

但是,用类似的思路去整理/分析西医海量的数据,我们可以作更多/更精确/更客观的诊断和治疗。

当然,研究传统的“证”也是必要的,因为,这样的研究可以更好的利用传统的“方”。

作者:小小衲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小小衲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72761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