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看洋共當局使勁“唱衰”,有力掌摑海外赤“舔”,轉帖:三峽蓄水致尷尬局面:上遊地質災情下游旱情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看洋共當局使勁“唱衰”,有力掌摑海外赤“舔”,轉帖:三峽蓄水致尷尬局面:上遊地質災情下游旱情
芦笛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标题:
看洋共當局使勁“唱衰”,有力掌摑海外赤“舔”,轉帖:三峽蓄水致尷尬局面:上遊地質災情下游旱情
(915 reads)
时间:
2010-8-02 周一, 上午6:43
作者:
芦笛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三峽蓄水致尷尬局面:上遊地質災情下游旱情
CCTV.com 2009年11月11日 11:32
來源:人民網
[內容速覽] 計劃沒有變化快,原擬10月末或11月三峽蓄水至175米最終水位的目標,“今年可能已無法實現。”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有關負責人不無遺憾地對《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表示。
計劃沒有變化快,原擬10月末或11月三峽蓄水至175米最終水位的目標,“今年可能已無法實現。”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有關負責人不無遺憾地對《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表示。
17年來,三峽工程始終在等待“175”的到來,渴望進入正常運行期。但如今已是第二次受阻。去年,因
上遊地質災(險)情頻發,中下游取水困難
,第一次175米試驗性蓄水止步于172.8米。
這一次,上遊地質災(險)情仍不容樂觀,但更直接的原因是長江中下游的旱情。中下游“嗷嗷待哺”,只得超計劃加大下泄流量,同時上游來水又持續減少,近一週多來,三峽上游水位始終徘徊在170~171米,175米目標一時可望而不可及。
面對這一尷尬局面,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鄭守仁等受訪專家表示,
來年可考慮提前蓄水,“否則恐怕三峽水庫在大多數年份都蓄不滿。”
然而,
一旦提前蓄水,或將面臨上遊防洪風險
(
蘆按:為何提前蓄水會引起上游防洪風險?那就是因為水力坡度為零啊!
)以及上游水庫“搶水”局面。“用老一套的水利調度理念,已很難適應新的形勢。”湖南省政府參事、湖南省水利廳原副總工程師聶芳容等專家認為,三峽工程調度方式有待改善,長江干支流水資源還需統籌規劃、科學調度。
旱情阻礙蓄水
據三峽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經過17年的建設,三峽水庫最終蓄水位為175米,此後將由初期運行期轉入正常運行階段,全面發揮防洪、發電、通航、補水等綜合效益。
2008年9月28日,首次試驗性蓄水啟動。儘管有地災、取水困難等“插曲”,三峽樞紐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的評估認為,樞紐運行、安全監測、地質地震、生態水質、泥沙、移民安置等各方面情況正常,三峽水庫具備于2009年試驗蓄水至175米的條件。
於是,新一輪試驗性蓄水於今年9月15日零時啟動,起始蓄水位為145米,當時入庫流量23500立方米/秒。此次蓄水方案較去年詳細,規定9月底三峽水庫水位原則上不高於158米,10月末蓄水至175米。若10月底水庫水位未蓄至175米,則11月份繼續蓄水至175米。
9月底,三峽水庫順利完成第一階段蓄水任務,水位升至約158米,蓄水量70多億立方米。眼見成功在望,孰料中途殺出個旱情“程咬金”。
9月中旬以來,長江中下游,特別是洞庭湖、鄱陽湖、湘江、贛江發生歷史罕見旱情,城鄉居民生產生活用水出現困難,漁民歇業,航運受阻。
針對這一情況,長江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自10月19日以來,已3次要求處於試驗性蓄水的三峽水庫加大下泄流量。至10月下旬,三峽水庫下泄流量仍不小于9500立方米/秒,比原計劃方案多下泄3000立方米/秒,蓄水進程由此受到影響。
隨著長江枯水期的臨近,三峽入庫流量還在持續減少,11月4日14時跌破9000立方米/秒,至8800立方米/秒。三峽水庫水位雖在11月1日9時艱難漲至171米,但此後又稍有回落,目前仍在171米附近徘徊。(
蘆按:在下游苦旱之際還繼續漲水,當真是喪心病狂
)
按照長江防總調令,10月31日14時起,若三峽入庫流量大於9500立方米/秒,水庫下泄流量按不小9500立方米/秒控制;若入庫流量小于9500立方米/秒,水庫按出入庫流量平衡控制,即來多少水就放多少水。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若11月長江上遊無大的來水,下游用水需求保持不變,三峽水庫今年就不可能蓄至175米;若來水大幅減少,三峽水庫還可能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
水與旱的糾葛
10月22日上午8時,洞庭湖城陵磯水位由維持了兩天的21.62米回升至21.67米。湖南省岳陽市防汛辦副主任陳偉力說,這是自8月10日城陵磯水位從30.93米持續下跌以來,首次出現回升,“說明三峽水庫加大下泄流量有了明顯效果。”
既然放水能緩解旱情,那旱情的出現與蓄水又有何關係?陳偉力告訴本刊記者一組數據,此前,三峽水庫下閘蓄水後,其下泄流量也隨之逐漸減少,如在9月15日至17日,下泄流量均在16000~17000立方米/秒之間,至月末減至11000立方米/秒,10月19日則降至6770立方米/秒,“往年正常的下泄流量在13000~20000立方米/秒之間,10月份平均流量也在18500立方米/秒。”
“人們很容易把旱情和三峽大壩攔水聯絡起來。”鄭守仁院士卻認為,蓄水並非乾旱主因,主因是這些地區自身的旱情,即9月以來當地持續晴熱高溫,降雨量很小,無法形成徑流。(
蘆按:下游旱災就算不是水庫造成的,那起碼不該能在旱季蓄水,加重下游災情吧?修水庫何用?不就是爲了在旱季為下游補水麼?
)
本刊記者另從中國氣象局獲悉,此次南方地區出現乾旱的主要原因是持續高溫少雨。
陳偉力也承認,造成今年長江中下游乾旱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降雨量偏少。
“三峽蓄水只是起了加劇的作用。”
按蓄水並非乾旱主因的同一邏輯,鄭守仁指出,補水對緩解旱情的作用亦有限。三峽水庫加大下泄流量有助於緩解洞庭湖、鄱陽湖兩湖及其周邊的旱情,但對維持湘江、贛江的水位可能幫不上什麼大忙。
陳偉力亦認為,雖然增加了下泄流量,但對於“八百里洞庭”來說,只是杯水車薪。另據了解,目前長江幹流洞庭湖湖口和鄱陽湖湖口水位雖已止跌回穩,但湘江長沙段水位仍在下跌。(
蘆按,這麼說,修水庫並不能抗旱,這話為何不早說?等大壩修成了,才告訴大眾這是錯覺!那這錯覺請問是誰造出來的啊?
)
據受訪專家介紹,長江水資源供需矛盾由來已久。自1877年有實測水文資料以來,長江上游來水量在10月的多年平均值為19700立方米/秒,但受上遊降水減少及大量建水庫等影響,最近20年的同期平均來水量減少了約3000立方米/秒。而今年10月上游來水量僅有6天超過14000立方米/秒,遠低於正常年份的水平。
另一方面,由於近年長江中下游工農業經濟發展,以及大量取水口由受污染的湖泊向長江遷移等原因,長江幹流的供水負擔大增。鄭守仁說,1993年三峽工程初步設計時,認為秋冬季節大壩下泄流量為5000立方米/秒就可滿足中下游用水需求,但現在看來,10月中旬下泄7000立方米/秒都可能不夠。
提前蓄水?
在受訪專家看來,目前入庫流量不斷減少,水庫達到175米的成功幾率已很小。而對於三峽工程來說,175米試驗性蓄水是一個必要的全面考驗,只有水位達到175米時,很多問題才能得到驗證,工程的綜合效益才能全部發揮。
更為重要的是,
三峽水庫若不蓄至高水位,來年1至2月上游來水量最小時,就無法給下游補水,屆時下游的旱情會更嚴重。
歷史數據顯示,在正常年份,長江上遊于1至2月的來水量為3000~4000立方米/秒之間,最小值僅為2700立方米/秒。只有在三峽蓄水後,每年1至2月才可保證5000至6000立方米/秒的下泄流量。
受訪專家認為,解決蓄水和用水矛盾的有效途徑,就是將蓄水時間提前,充分利用洪水資源。鄭守仁說,與三峽工程初步設計時的情況相比,長江上遊在10月的來水量已減少很多。因此可考慮提前至9月10日啟動蓄水,並將9月底的水位抬高至160米甚至162米。
據了解,三峽水庫去年9月28日開始首次試驗性蓄水,雖未像今年一樣再三加大下泄流量,但若不是去年11月初遇到588年一遇、峰值為33000立方米/秒的洪水,水庫水位根本達不到172.8米。而今年提前至9月15日開始蓄水,目的正是利用秋汛在9月儘量抬高水位,以便在10月上游來水較少時,仍能保持一定的下泄流量,但這種提前量可能仍然不夠。
過去三峽工程調度規程為反季節調節,汛期泄水,枯水期蓄水。
(
蘆按,請老舔注意了,這是洋共當局公開承認三峽的設計是反調節的水害工程。請老舔不要反黨反社會主義,堅持與黨中央唱反調,硬要說那是水利工程唷
)聶芳容認為,將來可提倡“蓄洪補枯”,即在防洪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將“洪水資源化”,否則三峽蓄水就可能佔用中下游10至11月的生態水資源,導致中下游缺水現象。
但提前蓄水又可能導致上遊防洪風險(
蘆按:這就是因為老舔吃素的大型計算機沒有算出水力坡度的結果啊!
),三峽集團三峽樞紐梯級調度中心主任袁傑認為,攔蓄洪水“尾巴”可做到風險可控。我國氣象水文預報水平已提高,即便蓄水啟動後,上遊可能醞釀大洪水,三峽水庫也來得及進行調度。
他說,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長江主汛期,9月的洪水幾率和量級都要小很多。進入9月後,中下游的水位已比汛期低很多,行洪能力較大,大洪水完全可以泄走。另外,近年汛期上游來水的泥沙含量已較工程初步設計時減少了約50%。因此,三峽水庫具備進一步提前蓄水的條件。
不僅僅是技術問題
提前蓄水另有一個未知風險。
目前長江上遊干支流已建水庫的總容積達280億立方米,預計2020年可能超過600億立方米。受訪專家表示,在當前長江上游來水呈減少趨勢的情況下,如果大量水庫在汛末或汛後同時蓄水,勢必出現“互相搶水”的局面,進而影響各自效益的發揮,以及綜合效益的最大化。
(蘆按,這意思是說,風險不論,上游水庫搶水也會影響三峽蓄水,使得它永遠達不到正常水位,而這會引起什麽惡果,前面已經說了
)
今年8月,在長江三峽三期樞紐工程正常蓄水175米水位驗收會上,樞紐工程驗收組副組長、專家組組長、兩院院士潘家錚曾指出,三峽工程和長江上遊已建、在建、待建的水電站今後將組成全球最大水庫群,要實施聯合調度。這意味著還有大量複雜的問題有待研究解決,同時三峽工程也可能發揮出比初步設計規定更大的效益和影響。
“長江下游的水庫、湖泊也應納入這個統一調度中。”聶芳容說,以今年為例,光靠三峽水庫加大下泄流量,是很難抬高湘江長沙段水位的。湘江上遊最大的水庫——東江水庫由於未承擔補水任務,9月前就將積蓄的25億立方米水下泄用於發電,結果該水庫現在無法有效對處於低水位的湘江進行補水。
鄭守仁還稱,三峽工程目前可抵禦百年一遇的洪水,但在千年一遇的洪水面前,還需配合荊江分蓄洪工程。而水庫群實施聯合調度則有望在將來把位於中下游的很多分洪區取消,用來放心發展經濟。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運行管理好三峽工程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而且是一個涉及決策機制的問題(蘆按,決策在工程完成之後,卻也別致。這就是老舔吹噓的“威權政體的優越性”哦)目前能夠影響三峽工程調度的部門較多,協調難度很大。三峽工程即便有了新的調度規程,其運行管理也不可“照本宣科”,而是有可能需要根據不同年份的特殊情況,適時進行優化調整。因此,對長江流域水資源進行統籌規劃、科學調度,需要在國家層面上進行。
責編:李克非
http://big5.cctv.com/gate/big5/hb.cctv.com/20091111/102602.shtml
作者:
芦笛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芦笛于2010-8-02 周一, 上午6:56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返回顶端
說明,本文原來就是繁體,其中的繁體字錯誤如“上遊”等一律與本大文豪無關。
--
芦笛
- (0 Byte) 2010-8-02 周一, 上午6:49
(125 reads)
水库越多,吃素的电脑肯定无法调控,这盘棋总有走错的一步,今后可能是上游涝,下游旱...
--
xilihutu
- (0 Byte) 2010-8-02 周一, 上午7:11
(125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08945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