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连载]苏德战争 [英]艾伯特·西顿 著10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连载]苏德战争 [英]艾伯特·西顿 著10   
披着羊皮的和尚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连载]苏德战争 [英]艾伯特·西顿 著10 (252 reads)      时间: 2010-7-02 周五, 下午3:08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图 6 向莫斯科进军

“台风”作战的计划,主要由德军最高统帅部和包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协商制定,各项计划都由希特

勒审定批准。德国情报机关对于莫斯科正前方部署的苏军部队的判断,准确性大大提高,但仍有不完善

之处。它认为苏军的战斗序列是:在前方部署的是铁木辛哥的西方方面军的七个集团军,在它的南面是

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的两个集团军。对后方的苏军部队情况则一无所知。西方方面军的兵力估计

为七十到一百个师,结果证明与实际兵力相差无几。首都莫斯科方向上匆忙建立起来的防线从空中是很

容易查明的。

包克的任务是,在攻打莫斯科之前首先歼灭当面苏联军队。德军计划的基本内容是,以斯摩棱斯克-

莫斯科这条线在中央做为基准线兵分两路进行钳形包围,两军将在苏军后方约八十英里的维亚兹马会合。

这与从前在明斯克两翼包围苏军的做法大致相似。北路军编有施特劳斯的第 9 集团军和他指挥的赫特第 3

装甲集群,也就是原来向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挺进的德军北翼。北路军共有二十三个师,其中有三个装

甲师和两个摩托化师。南路军编有克鲁格的第 4 集团军和赫普纳的第 4装甲集群(此时古德里安仍远在南

方)。第 4 装甲集群(欠一个装甲军)是从北方集团军群调来的。第 4 集团军(第4 装甲集群归它指挥)有二

十二个师,其中五个装甲师、两个摩托化师。一当维亚兹马包围圈形成,第 9 集团军和第 3装甲集群将

向东北,即沿别累伊-尔热夫-加里宁这条轴线运动,从北面包围莫斯科,并切断莫斯科与西北方面军和

列宁格勒地区的联系。德军第 4 集团军同第 4装甲集群将从罗斯拉夫尔出发,经维亚兹马到尤赫诺夫,

然后向莫斯科挺进。

古德里安的第 2 装甲集群(不久,番号即改为第 2 装甲集团军)又被调回北方,与它同行的有来自乌

克兰的魏克斯的第 2 集团军。不过,时间不允许这支部队在斯摩棱斯克这个重要地区集结。因此,决定

令古德里安的部队从格卢霍夫地区向东北,即莫斯科以南的奥廖尔和土拉发动进攻。古德里安共有三个

装甲军和两个步兵军,他的十五个半师中有五个装甲师和四个摩托化步兵师。古德里安的左翼作为向东

北进军的一个组成部分,将绕过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后方。在古德里安的左侧,魏克斯的第 2

集团军(共八个师)成为连结第 2 装甲集团军和第 4 集团军的纽带。它将东进与古德里安的左翼部队在布

良斯克会合,完成对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包围。古德里安将在 9 月30 日发动进攻,两天以后,

其他集团军将接着进攻。

赫普纳在罗斯拉夫尔附近接管了原属于古德里安的一个装甲军。从克莱斯特的第 1 装甲集群调出一

个装甲军给古德里安做为交换。伦斯德特的南方集团军群共调给包克的中央集团军群九个师,其中有两

个装甲师,两个摩托化师。仅仅八周以后,当南方集团军群遭到苏军猛烈反击时,他才懊悔不该调出那

么多兵力。李勃也不得不从其北方集团军群中调出五个装甲师两个摩托化师,以及里希特霍芬的第 8 航

空军。此后,北方集团军群在列宁格勒附近和整个东北地区便丧失了主动权。曾答应把驻法国的一个步

兵师、西班牙蓝色师和两个伞兵团调给北方集团军群,但这不足以弥补其调出的兵力。李勃对任务尚未

完成就调走其兵力表示抗议。陆军总部对此置之不理,看来它确信攻打莫斯科即可解除苏军对北方集团

军群的全部压力。事实上,中央集团军群的进攻反而增加了苏军对李勃的压力,因为克里姆林宫力图在

北方、在乌克兰发动反攻来拯救莫斯科。

德军的攻势再次有夭折的危险。德军用削弱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办法把中央集团军群的

兵力增加到七十个师,其中有十四个装甲师、八个摩托化步兵师。空中支援由凯塞林的第 2航空队提供。

该航空队由第 2 和第8航空军组成,共有三十二个航空大队,飞机一千架左右。当时整个东线可供使用

----------------------- Page 93-----------------------

的飞机是二千四百架。9月末,德军情报机构估计守卫莫斯科的苏军兵力多达八十个步兵师、十一个坦克

兵团师或旅)和九个骑兵师。苏德前线的苏军飞机估计只不过一千一百架。中央集团军群的战线长达四百

多英里。包克留作集团军群预备队的兵力不到两个师。陆军总部根本没有预备队。

7月 22日夜间,莫斯科首次遭到空袭,以后连续两天夜间又遭空袭。此时德军已抵达斯摩棱斯克,

克里姆林宫日夜等待着德军最后向莫斯利进攻。苏联政府征用民工在莫斯科以西两道防线上急如星火地

构筑工事。民工中有四分之三以上是妇女。前一道防线称做维亚兹马防线。它的最北端在奥斯塔什科夫

以东约三十英里处,据瓦尔代山不远,中间穿过维亚兹马以西地区,最南端在基洛夫以南,全长二百余

英里。后一道防线叫莫日艾斯克防线,在莫斯科以西约八十英里,自沃洛科拉姆斯克至提赫文,长约一

百六十英里。此外,在莫斯科以西还有四道弧形防线。防守莫斯科接近地的任务被赋予西部战区。战区

司令员是铁木辛哥,至9 月中旬,他又被调至乌克兰。西部战区北邻西北方面军,以奥斯塔什科夫为界,

南靠西南方面军,以沃洛日巴为界,从北到南,防御正面宽约四百五十英里。战区内有三个独立的方面

军。其中主要的方面军是西方方面军,由科涅夫指挥,部署在维亚兹马以西六十英里处,从奥斯塔什科

夫湖起至斯摩棱斯克东南约四十英里处的耶耳尼亚。西方方面军由六个集团军组成。预备方面军复由布

琼尼临时指挥(他新近由西南战区调至此地),也是由六个集团军组成,部署在科涅夫的西方方面军后方

大致在维亚兹马那条线(北起奥斯塔什科夫附近伏尔加河的源头,南至耶耳尼亚)上,成纵深梯次配置。

预备方面军,除左翼的部队例外,与敌人没有接触。在左翼,它的两支部队,即拉库金的第 24 集团军和

索宾尼科夫的第 43 集团军,把西方方面军与布良斯克方面军连接起来。布琼尼担任实际指挥的日子不会

太长,只要一出现开战的迹象,他就会被替换掉。

在预备方面军的南面,越过罗斯拉夫尔-基洛夫铁路线,是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布良斯克方

面军的编成内,当时有彼得罗夫的第 50 集团军、克列泽尔的第 3 集团军和哥罗德尼扬斯基的第 13 集团

军以及掩护左翼侧的叶尔马科夫的集群。据说,西部战区有八十三个师、九个骑兵师、十三个坦克旅,

共八十万人、七百七十辆坦克和三百六十架飞机。

直到 9月下旬,西部战区还没有意识到德军将对它发动主要攻势,对此,希特勒的变幻莫测的战略

又得负主要责任,甚至迟至 9 月的第三周,德军兵力仍很分散。他们刚完成对基辅的包围,在伊耳缅湖

以北仍在进行激烈的战斗。在 9 月最后一天,对莫斯科进行了这次攻势的第一次突击,这使苏军最高统

帅部感到意外。苏军肯定了德军意图之后,立刻停止了一切进攻,当然,这些进攻只是局部性的,目标

也都有限。它所有的部队都转入了防御,匆忙准备对付德军的进攻。各级部队都组建了预备队作为反攻

和纵深防御之用。战区也组建了预备队,由当时一位方面军副司令博尔金指挥。兵力是从第 19、第 20、

第 24 和第 32 集团军抽调的。任何样式的机动防御都在禁止之列,部队奉命死守阵地。

9月 30日,古德里安的第 2 装甲集群以前方的三个装甲军进攻叶尔马科夫的翼侧,它们全部集中在

相当狭窄的正面上,冒着苏联空军散乱的轰炸,在第一天借助于良好的天气向前推进五十余英里。德军

步兵负责保障翼侧,并清除抵抗枢纽。到 10 月3 日,哥罗德尼扬斯基的苏军第 13 集团军在企图堵住德

军装甲部队打开的缺口时,被赶到北面。第二天,苏军后方约一百三十英里的奥廖尔落入德军手中,在

此期间,德军左翼的莱梅尔森的第 47装甲军突然掉头向北,准备从后方包围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

德军为获得这些胜利所付的代价甚微,可是,当苏军指挥官惊魂稍定时,苏军的抵抗加强了。扎哈尔金

的第 49 集团军原作为预备队部署在后方,即土拉以西的莫日艾斯克一线,这时奉命前出夺回奥廖尔,但

为时已晚,战局发生了变化。

----------------------- Page 94-----------------------

10 月1日,当古德里安的进攻所造成的威胁已很明显时,斯大林派出列柳申科接管姆岑斯克和奥廖

尔的防务。列柳申科曾被任命为第 1 特别警备步兵军军长,但手下无兵,因为尚未调集部队。他从莫斯

科出发时,只带了一个摩托车团,这是唯一的一支成建制的部队。据他本人说,他在土拉炮兵学校又收

集到一些火炮,用土拉市公共汽车牵引。可是,他与友好的慈祥的沙波什尼科夫经常保持电话联系。沙

波什尼科夫开始由公路和铁路给他输送零星的部队和分队,答应给他提供卡秋莎火箭炮,条件是不能冒

险把火炮丢给敌人。首批从列宁格勒到达姆岑斯克车站的部队是卡图科夫第 1 坦克旅的部分兵力,它装

备的主要是 KV 型和T34 型坦克。这支部队在步兵的支援下于 10 月6 日在姆岑斯克附近通往土拉的大道

上,莽莽撞撞地闯入古德里安右翼的施韦彭堡的第 24 装甲军,接着便是激烈的战斗。在古德里安第 2 装

甲集团军的左侧,第 17装甲师已经占领布良斯克市,从而使罗斯拉夫尔到奥廖尔的德军公路和铁路补给

线畅通无阻。当晚在中央集团军群的战线上初降冬雪。

德军对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包围行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展。在西面,魏克斯的第 2 集团军的步兵稳

步地向迭斯纳河前进。他与左侧的第 2 装甲集团军紧密配合,在布良斯克以南完成了对克列泽尔的第 3

集团军的部分部队和哥罗德尼扬斯基的第 13 集团军的包围;在布良斯克以北,也完成了对彼得罗夫第 50

集团军的部分兵力的包围。10 月 10日,古德里安接到中央集团军群新的命令。命令详细地列出许多任务,

包括清剿布良斯克南北包围圈里的敌人,夺取布良斯克东南大约五十英里的库尔斯克,继续向土拉进军

等。全部任务立即执行。古德里安意识到(很可能他是对的)这些命令是来自高于中央集团军群的司令部。

当他要求给这些任务以某些优先照顾时,却不予答复。由于天不停地降雪,雪随落随融,地面和道路不

久就成为深陷的泥潭,从而使机动作战根本无法进行。车队又一次停顿不前。用飞机给那些孤立的部队

空投大包绳索,使他们能用履带式车辆把陷在泥水中的车辆拖出。

10 月6日以后,叶廖缅科及布良斯克方面军与莫斯科最高统帅部完全失去联系。10月 8日晚,他

命令被围部队在夜间撤退。他的部队中不少人逃出了重围。10月 17 日,苏军第 50集团军在布良斯克以

北被围的那部分部队投降;苏军在城市以南的抵抗到 10 月25 日才停止。第 3、第13 和第50 集团军掉队

的极多,被俘约五万人。第 50 集团军军长彼得罗夫阵亡。

到 10 月15 日,第 2装甲集团军仍由于天气不佳,行动缓慢,还没有越过姆岑斯克。从奥廖尔到土

拉只有一条良好的公路,由于行驶的车辆过多和天气恶劣已不堪使用。苏军工兵在路旁埋下了地雷,炸

毁了桥梁。德军只得用树干一连数英里地敷设急造军路。车辆用油奇缺,进一步限制了机动性。在此地

区,苏军已在加速撤退,可是,10月 24 日,叶廖缅科仍然接到命令叫他尽快撤到掩护莫斯科南侧的土拉

-耶列次防线。实际上叶廖缅科的方面军已被歼灭,虽然苏联提供的消息未予承认。

特鲁布切夫斯克附近的德军第 1 骑兵师掩护着古德里安的左侧,逼近布良斯克南面的包围圈。10 月

9 日夜间,开始降大雨和零星雪花,此后,雨连绵不断。到处是积水。洪流冲过树林,把平地冲成沟渠。

用第 1 骑兵师历史撰写人的话来说,道路状况之糟简直是灾难性的。机动车辆没有拖拉机牵引就不能移

动,马匹在软泥中深陷到腹部,甚至最轻的大车也需一组挽畜才能拖走。油料、口粮和饲料的供应中断。

人们找不到栖身之处。东普鲁士的骑兵丝毫不以为奇地看着一个高级司令部和猪及家禽挤在一个肮脏的

单间房子里歇息。消灭布良斯克包围圈内的敌人并非容易,因为这儿的森林枝叶茂密,人迹罕见,遍布

原始沼泽灌木丛和水生植物丛,与德国的森林并不一样。在其中搜寻苏军士兵是一件危险而且代价大的

事情。俘虏供称,苏军第 3 集团军司令部就在附近某处,但第 1 骑兵师却没有找到。

略往东北方,即克鲁格第 4 集团军右翼,第 52 步兵师在 10 月 13日大雨滂沱时,已从苏希尼奇转移

----------------------- Page 95-----------------------

至卡卢加,穿过了森林地带。残留下的一般军用大车,因为车身过低而被丢在路沟里。于是德军又从地

里抢来俄国农家大车。除了每个炮兵连可有两门轻炮和两个前车外,所有物品都从车上卸下丢在沿途。

每门炮由十匹马牵引,后面跟着没有上挽具的备用马匹。用不到两天,马蹄铁就从马蹄上脱落,不过在

泥水中行走不要马蹄铁也可以。倒霉的步兵就大不一样了。他们在没膝的泥淖中跋涉前进的时候,长筒

靴常被泥粘掉。皮鞋开始破裂。在第一天行军后,马拉行李车尽管很轻,但还是跟不上队伍。除了从农

民家里抢来的茶和土豆外,没有吃的东西,糊里糊涂的士兵们不由地盼望起冰封地冻、寒冬季节的来临。

在此其间,远在北方的斯莫棱斯克-维亚兹马方向,苏军的境遇糟糕已极。德军第 9 和第4 集团军向

莫斯科发动主要攻击时,天气极佳。10月 2 日,在这第一天的攻击结束时,施特劳斯的第 9集团军和赫

特的第 3 装甲集群,已在霍缅科的苏军第 30 集团军和卢金的第 19 集团军的接合部突破苏军防线。赫特

共有三个装甲军,但他用前面两个装甲军发动攻击。沙尔的第 56 装甲军则向第聂伯河上的霍耳姆以及维

亚兹马进攻,而赖因哈特的第 41 装甲军先向东、再向东北方向前进,指向伏尔加河上游的尔热夫。除了

霍耳姆西南苏军一个坦克旅进行反击外,抵抗远比预计的要弱。由于天气好、地面坚实和第 3 航空军的

空中支援有力,坦克很快越过了第聂伯河上游,向维亚兹马进逼。在通往维亚兹马的北方进攻轴线上跟

随赫特的装甲集群穿过霍耳姆的第 35 步兵师说,虽然敌人修建了两个多月的工事很牢固,可是,在德军

突然奇袭下,苏军惊慌失措,除了 10 月7 日以前进行了三天激战外,抵抗很弱。德第 35 步兵师在十天

进军中,俘敌八千五百人。

在斯摩棱斯克-维亚兹马进攻轴线以南,布琼尼预备方面军的拉库金第 24 集团军和索宾尼科夫的第

43 集团军,首先遭到克鲁格的第 4集团军和赫普纳的第 4装甲集群的进攻,并在德军强大的压力下溃散。

不到两天,赫普纳的装甲集群已越过所谓的维亚兹马防线,在 10 月4日占领斯帕斯杰缅斯克和基洛夫,

第二天占领尤赫诺夫和莫萨尔斯克。当夜,布琼尼报告说,总的形势十分严重,因为赫普纳已插到他的

侧后,自南向北迫使其翼侧收缩兵力。任何坚守阵地继续作战的企图,只可能导致西方方面军和预备方

面军的崩溃。10月 6 日晚,这两个方面军都奉命向维亚兹马战线以东进行全面撤退,博尔金的部队和预

备方面军的第 31、第 32集团军负责掩护。在此关键时刻,苏军统帅部没有采用简单的惯用的控制局面的

办法,而是采用了复杂的变更部署的办法。第 30 集团军由第 31 集团军接替,第 16集团军所有的师调给

第 90 集团军,罗科索夫斯基的第 16集团军司令部将接管维亚兹马地区所有部队的指挥权。这时,维亚

兹马已遭到德军第 3 和第 4 装甲集群合围的威胁。事态的发展再一次使这道命令无法付诸实施,西方方

面军和预备方面军内部的通信联络中断,两个方面军失去了指挥。博尔金拼凑起来的预备队和第 31 集团

军被击败。10 月7 日,第 19、第 20、第 24 和第32 集团军以及博尔金的部队被第 3和第 4 装甲集群包围

在维亚兹马以西的地区。包围圈内的部队继续进行抵抗,对保卫莫斯科作出了贡献,但抵抗既不坚决,

时间又不长,因为持续一个星期就缴械投降了,被俘不下六十五万人。估计至少有四十五个师被歼。

莫斯科一片恐慌,造成 10 月 16 日的大批人员外逃,难民堵塞了道路。在首都,虽然斯大林、国防

委员会和大本营留下未走,可是很多政府部门和外交使团被命令撤到内地的古比雪夫。很多官员及其家

属,未经批准,也加入了逃难的行列。盗匪丛生,英国大使馆被抢。10 月19 日,宣布莫斯科被围困。

10 月5日和 6 日,斯大林打电话到列宁格勒,命令朱可夫返回莫斯科。这时,朱可夫与库利克陆军

元帅有些不合,而且并非从今日始;因此,他除了让费久宁斯基暂时负责指挥列宁格勒方面军之外,还

把参谋长霍津派给走入歧途的库利克,并于 10月 7 日乘飞机返回莫斯科。最高统帅部与科涅夫的西方方

面军和布琼尼的预备方面军的联系已大体中断。正在患严重流感的斯大林无法了解前方的局势。朱可夫

匆忙乘车离开莫斯科向西行驶。当晚,他不太费力地找到科涅夫的司令部,了解到被围的具体情况。叶

----------------------- Page 96-----------------------

廖缅科的方面军对德军的抗击发展不平衡,至于布琼尼,则全无消息。10月 8 日清晨,朱可夫将此情况

电告斯大林后,又出发寻找布琼尼,据信他在马洛亚罗斯拉韦次附近。在克服了种种困难,多次盘问士

兵之后,他找到了由参谋长阿尼索夫和大本营代表麦赫利斯为首的预备方面军司令部。性情乖戾的麦赫

利斯劈头就问;“你来干什么?”可是,对于敌我双方情况,这两个人几乎都一无所知。他们也不知道

布琼尼的下落,担心他已与第 43 集团军同归于尽。两天以来,从科涅夫那里也未得到消息。朱可夫便离

开了他们(他们忙于下命令收罗零散的队伍和掉队的士兵进行整编),又出发去寻找布琼尼。

正如朱可夫所说,根本无法解救被围困在维亚兹马大包围圈内的部队,因为没有这方面的兵力,于

是决定把凡可以收集到的部队都放在莫斯科前面的莫日艾斯克防线上。这些部队加在一起不超过十四个

步兵师、十六个坦克旅和四十个步兵团,共计九万人。部队于 10 月 14 日开始集中,分属下列几个集团

军的司令部:罗科索夫斯基的第 16集团军、戈卢别夫的第 43 集团军、扎哈尔金的第 49 集团军和列柳申

科的新编第 5 集团军(后由戈沃罗夫指挥)。各集团军在莫日艾斯克防线上又调整了部署。波格丹诺夫受

托主管这条防线工事的准备和相互配合等工作。不过,更多的军队正被调往这一地区。此刻,从远东开

始抽调兵力。库罗奇金的西北方面军和铁木辛哥的西南方面军也调运了一些部队到莫斯科地区。10 月10

日,朱可夫先接管预备方面军的指挥权,然后又接管西方方面军的指挥权,把两个方面军并为一支部队。

西方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被任命为朱可夫的副司令,索科罗夫斯基任参谋长,布尔加宁任军事委员会政

治委员。科涅夫任此新职时间很短。德军赖因哈特指挥的第 3 装甲集群此时正向东北运动,在 10 月 14

日进入第 22、第 29 和第31 集团军后方的加里宁,迫使这三个集团军仓卒后撤,在莫斯科以西又发生了

新的危机。10 月17 日,组建了由科涅夫指挥的新的加里宁方面军,其编成内有:沃斯特卢霍夫的第 22

集团军、马斯连尼科夫的第 29 集团军、霍缅科的第 30 集团军和瓦杜丁领导的作战组。这条新战线与西

成直角,东自加里宁起,西至奥斯塔克夫湖止。

朱可夫负责防御通往莫斯科的所有通道,指挥这些防线上的所有部队。莫斯科军区司令阿尔捷米耶

夫在朱可夫领导下负责莫斯科城防。10月 18 日,施因姆的第 40 装甲军在博罗季诺附近与苏军三个坦克

旅激战之后,进入离莫斯科约六十英里的第二道防线上的莫扎伊斯克。莫扎伊斯克防线已在马洛亚罗斯

拉韦次和博罗夫斯克附近,被孔岑的第 57 装甲军突破,另外在卡卢加附近被费尔贝尔的第 13军突破。

在莫斯科南面的纳罗佛敏斯克和波多利斯克地区受到威胁。莫斯科与土拉的联系有被切断的危险。为对

付这一局面,在该地区建立一个新的由叶夫列莫夫指挥的第 33 集团军。戈卢别夫的第 43 集团军得到加

强。莫斯科的三道防卫圈用路障、支撑点和反坦克障碍物来增强防守能力。用志愿入伍和征召服役的工

人组成三个工人师。颁布了加强对平民进行政治和军事管制的特别命令,其中包括建立军事法庭和必要

时就地枪决违法者的命令。

到 10 月中旬天气终于变坏为止,勃劳希契司令部每日战况图所标示的德军进展情况是令人非常满意

的,但并不反映真实情况。已获悉古德里安的部队未能取得新的进展,看来是在姆岑斯克附近陷入了困

境,但当时还未能意识到很快天气会使一切行动中断。10 月 14 日,勃劳希契以陆军总部的名义下达命令,

当然也就是希特勒的命令,扼要指明中央集团军群以后的作战步骤。对莫斯科将围而不打并拒绝任何有

条件的投降。在此奇怪的前提之下发出的各项军事命令也同样是行不通的。这些命令要求把已经集中起

来准备歼灭西方方面军和夺取莫斯科的部队再度完全分散开。魏克斯的第 2 集团军将从库尔斯克开赴沃

罗涅日,同时古德里安的第 2 装甲集团军将夺取土拉,从东南包围莫斯科。克鲁格的第 4 集团军将牵制

莫斯科西面的苏军,同时赖因哈特的第 3 装甲集群和赫普纳的第 4 装甲集群将从东北包围莫斯科。施特

劳斯的第 9集团军,将从加里宁-斯塔里察一线北上到瓦耳代山地区的上沃罗切克,配合北方集团军群行

----------------------- Page 97-----------------------

动。这些调动将把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铺开在长约六百英里的战线上。勃劳希契的这个计划遭到包克的

反对。包克想从最近、最直接的路线攻打莫斯科。

从 10 月中旬起,越来越坏的天气减缓了莫斯科正前方德军推进的速度,就像古德里安的第 2 装甲集

团军在姆岑斯克地区被坏天气所阻一样。在姆岑斯克,严冬于十天前就已降临。那时的悲剧现又重演。

斯摩棱斯克-莫斯科公路干线的交通已断。在一片海洋似的泥淖中,一切轮式车辆都无法行驶。只有履带

式车辆和当地的农用马车还能行动。整师整师的队伍停止不前,寸步难移的车队、分队散布在百英里长

的路途上。由于过度劳累和缺少饲料,马匹成千地死去。火炮和重型装备被陷在胶一般的泥泞中。反坦

克炮无法运到前面去对再度增多的苏军坦克作战。很多通信车脱离了司令部。补给系统停止工作。除了

紧急空投补给品任务之外,再也派不出飞机执行任何其他任务。即使可用履带式牵引车拖走一些轮式车

辆,但由于交通条件恶劣,有限的油料很快就消耗一空。搁浅的部队有饿死的危险。

克鲁格的第 4 集团军约有三十六个师的兵力部署在莫斯科以西的纳腊河一线。它进展甚微,不但没

有牵制住苏军,自己反而无法脱身。这里的德军处境令人担忧。第 98弗朗哥苏台德师,完成了六百英里

长途行军,走出乌克兰,在维亚兹马战役刚刚结束时与第 4 集团军会合。它从莫斯科以西约六十英里的

马洛亚罗斯拉韦次向前进攻,当第 17 装甲师在普罗特瓦河对岸受阻时,它把追击的任务接了过来。浓云

低垂,雨雪不断,但是,步兵们由于装甲部队落在后面而能在堆放杂物的棚舍中过夜,不再受冻了,陷

在泥中的装甲部队只得在野外过冬。好几个星期以后,其中一部分才又能开动,在此期间,它们经常同

苏军溃散的队伍和游击队交锋。运输队只有借助夺来的苏联拖拉机才能行动。该地苏军后卫部队作战机

动灵活,他们在树林和灌木丛中留下很多敌后小分队。在纳腊河,苏军的抵抗复又十分顽强。俘虏中发

现不少蒙古人和卡耳穆克人,据传战前建立的西伯利亚的部队和伞兵部队也投入战斗。德第 289 团的各

个连队的兵力只相当于排,它夺下了切尔尼谢高地,但敌人一个反击就把它赶了下来。这种事情在过去

还从未听说过。以前,德军步兵占领某地,是不可能被赶走的。第 289 团在强击炮的配合下又夺回高地,

但远离了装甲部队。他们立即遭到敌人的反冲击,大群高呼“乌啦”的布尔什维克很快又把这个团赶了

下来。德军遭到苏军迫击炮和火箭炮的猛烈轰击。火箭炮的杀伤力差,很多德国兵因此保住性命,但是

苏军炮兵和自动武器的优势火力使德军遭受巨大损失。第 98 师悲叹道,敌人至少在弹药供应方面没有困

难。

T34 坦克给予德军步兵以难以磨灭的印象。它们在第 289和 290 团接合部的进攻使一些士兵十分惊

慌,只是由于团部的一名上校亲自出来干预,战士们才返回了阵地。在德军坦克和 88 毫米高射炮开始一

个又一个地击中敌 T34坦克之后,步兵才又舒了一口气。即便如此,苏军坦克继续突入德军阵地。可是,

由于很少有步兵伴随,这些坦克在阵地上乱转,没有什么收获,不是被德军炮火摧毁就是被迫撤出。德

军团部的参谋、文书、通信员、工兵和反坦克炮炮手全用来充当步兵。步兵每个连队只有二十人左右,

由少尉或军士负责指挥。官兵们几个月洗不上澡,没有换过衣服,蓬头垢面,肮脏不堪。他们整天卷曲

着躺在地上,呆立在狭窄的、有积水的掩体里,身上被虱子咬,两脚冻得失去知觉。疾病和寒冷造成的

减员要比作战伤亡大。雨下个不停。德国空军看来对付不了那些穿云而至、突然进行轰炸和扫射的苏军

战斗机和轰炸机。一位德国军官后来写道,士兵们看到他们离莫斯科只有四十五英里,仍然怀有信心,

因为他们不相信别人的情况会象他们那样糟。11 月2 日,一个团长报告说,如果部队再得不到休息和补

充,就无战斗力可言了。11月 5 日,克鲁格陆军元帅亲自到该师视察了解他们的困难,但这次视察对于

在最后的攻势中使用此师的打算并未产生影响,因为这个师的状况并不比其他许多步兵师差多少。

德军第 35 步兵师在开始向莫斯科以北地区移动时,是第 9 集团军最南面的第 5 军的右翼。10月 19

----------------------- Page 98-----------------------

日,雨水和融雪使这个师的大部兵力无法行动。可是,步兵还能在没膝深的泥淖中向东步履维艰地前进,

很多连队只剩下差不多三十人。所有的机动车辆,无线电台、重炮和行李都在克卢希诺和谢列达之间的

后方地域。少量轻型火炮随着步兵前移,每门火炮和它的前车至少要用二十四匹马挽曳才能慢慢地吃力

地拖走,外科医生和战地手术队乘坐农用轻便马车和步兵一起前进。曾试图用驮畜和大车在格扎茨克之

间开辟一条补给线。10月 20 日,步兵越过了鲁扎河,遭到了轻微的抵抗,敌人只有少量的火炮,但弹药

充足。10月24至 26 日,看来苏军的防御正在崩溃。10月 27日沃洛格拉姆斯克被攻克。四天之后,第

35 步兵师虽只剩两个团,而且缺额甚多,但是俘虏了苏军一千八百人,并在五天时间内在异常难走的涝

洼地上推进了十六英里。10月 31 日,命令休息两周。在此期间,有更多的大炮和弹药运到了前方。

在 10 月剩下的日子里,包克的中央集团军群根据上级命令缓慢地前进。克鲁格的第 4 集团军已到达

谢尔普霍夫-沃洛科拉姆斯克一线的纳腊河,而此时,施特劳斯的第 9集团军经过激烈的战斗,夺得尔热

夫以北接近加里宁的地区。再往南,古德里安的第 2 装甲集团军在 10月 24 日终于占领姆岑斯克。但是,

由于油料短缺,第 24 装甲军不能用全部兵力向土拉推进,只得把现有的油料全部集中起来,供一部分坦

克使用。于是,临时组建了一个坦克旅,由埃贝巴赫指挥并派遣这个旅以奇袭攻占土拉。这次对驻守土

拉的叶尔马科夫的第 50集团军的进攻失败了。德军坦克损失惨重。

天气突然变坏使德军的猛烈进攻几乎全部减弱,使苏军得到了急需的喘息时间。到 10 月底,苏军最

高统帅部认为形势已趋稳定,开始调回一些部队作为预备队,使他们得到休息并接受进一步的训练。苏

军开始作出巨大努力来弥补 10 月前两周在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蒙受的惨重损失,并为对付德军下次进攻

做好准备。

预计德军以后的进攻会象以前一样,用强大的装甲部队从两翼包围。反击这种包围的办法是先发制

人,在这两股装甲部队还未来得及配合展开攻势之前,就对之进行攻击。沃洛科拉姆斯克附近地区的一

个苏军坦克师和五个骑兵师将插到赖因哈特的第 3 装甲集群的侧翼和后方。在斯大林诺哥尔斯克以南,

一个骑兵师和两个坦克师开始渗入古德里安的第 2 装甲集团军的后方。西方方面军从叶廖缅科那个在 11

月 10 日被解散的布良斯克方面军接收许多反坦克炮团和迫击炮团,除此之外,它还从其他方面得到补充

兵员和新的部队。更为重要的是,在 10 月和 11 月又组建和训练了九个集团军。这些部队部署在奥涅加

湖、雅罗斯拉夫、高尔基、萨拉托夫、斯大林格勒和阿斯特拉罕一线。到 11 月底,将有两个整集团军和

三个集团军的部分兵力到达莫斯科地区。这些集团军中某些师是由征召的新兵组成的。不过,有些部队

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是从俄国中部和西伯利亚各军区抽调来的。为了把这些部队运送和集中到西方方

面军的后方,整个铁路系统划归军队使用。10月 24 日,莫斯科铁路局完全置于军事管制之下。根据苏联

的史料记载,大量的军车自托木斯克、鄂木斯克、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和古比雪夫开出,每天行驶五百至

六百英里,中途不换车头和乘务人员。在 10 月和 11 月,苏军最高统帅部为莫斯科保卫战做了大量的后

勤准备工作,组织了大批驮载运输连、畜力运输车连和雪橇运输连,因为在泥淖中或松软的雪地上马匹

的机动能力远远胜过轮式机动车辆。然而,由于对运输工具不足、天气和地形条件不佳所造成的困难有

充分的估计,所以,前方部队都储存了七日份的口粮、六个基数的油料和三个基数的弹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德军还是第一次停止了战斗行动,而且是在 10 月第二和第三周因受雨水和泥

泞所阻而停止的。苏联的历史学家总是想把德军停止行动的理由说成是借口而加以嘲笑,强辩说,包克

停止行动完全是苏军的勇敢和智谋所致。

在 10 月下旬,苏军加强了抵抗,而且在莫斯科以西、以南抵抗尤为顽强。若对这个事实加以考察,

----------------------- Page 99-----------------------

就可以明白无误地看到,德军的进攻在初期仍然有希望达到夏末时那样的进攻速度,取得那样辉煌的战

果,后来进攻速度突然下降,其原因在于天气和地形。在“台风”作战的最初两周中,中央集团军群消

灭了将近七十万苏军,相形之下,己方损失甚微。如果再有三周干燥、温和晴朗的天气,它肯定已经进

了莫斯科。直到此时为止,德国对波兰人、法国人、英国人和苏军的作战之所以能获得那样辉煌的战果,

完全是由于德军集中使用坦克和战术空军,在机动力和火力上取得了极大优势,再加以良好的通信手段

和大胆的指挥。一旦丧失了机动性,也就失去了火力,德国的闪击战战术思想就不灵了。俄国的几乎难

以令人置信的恶劣条件和泥泞海洋使一切车辆停止了转动,也毁了战马。履带式车辆可以继续行驶,但

效率大大降低,燃料的消耗大得惊人,由于燃料的供应也已中断,不久,履带也停止转动。几乎得不到

多少空中支援。低云和很差的能见度使得任何形式的持续性空中攻势或空运支援十分困难。德国步兵继

续向前行进,在没膝深的,有时甚至是没腰深的泥水中行进。但是,他们不再是协同动作良好的强大战

争机器的一部分。在没有坦克或空中支援,没有多少火炮和迫击炮可供使用,有时甚至把反坦克炮也扔

在后面的情况下,步兵每天最多也只能走几英里那样艰难的路程。火力支援、弹药、装备和食品、衣物、

防寒用品、帐篷、医药奇缺,因为甚至生活必需品都运不到前方。突然,几乎是一夜之间,德军得依靠

一些得不到支援的、疲惫不堪的、不满编制的、担当先头突击部队的步兵营来获取进军莫斯科的胜利,

而陆军其他兵种、空军,想动动不了,有劲使不上,只得在一旁观望,徒唤奈何。

象往常一样,苏军的抵抗有强有弱,发展不平衡。在土拉和纳腊河(这一带,新的部队在不断开到),

抵抗最为坚决顽强。在沃洛科拉姆斯克,抵抗则微不足道,此处有很多高加索骑兵缴械投降。10 月中旬

以后,苏军只是同德军的一部分交战。诚然,苏军在运动时也遇到德军所遇到的同样问题,可是,德军

中央集团军群是在一千英里长的交通线的另一端作战,而苏军离其主要基地几乎不到四十英里。任何阻

碍运动的条件必然使守方受益。

当然,把德军的失败全部归咎于天气和命运是完全错误的。德军的失败主要是在于判断错误和时机

选择不当,因为“台风”作战开始得太晚,是在天气会突然变坏的季节开始的;其次,是对于俄国的天

气和地形对机动性作战的特殊影响缺乏了解;再次,是人力物力一直不足。由于攻势发动太晚,需要其

他某种形式的支援来代替(或补充)机动车辆之不足。此时唯一可以采用的办法是空中支援,如果能获得

(实际上不可能)进行空中运输和空中供应所需的人力物力的话。要求德国地面部队(尤其是步兵)所做的

事实在太多了。部队减员也过多。1941 年11月6 日草拟的一份文件,如果与其他文件有什么区别的话,

那就是低估了情况的严重性。这份文件估计德国在东线(芬兰除外)的一百零一个步兵师的作战实力不超

过六十五个接近满员的师。十七个装甲师的作战实力已下降到六个装甲师的水平。东线的德国陆军,按

编制序列共有一百三十六个师,但其战斗力仅相当于八十三个师。

第十三章 罗斯托夫、提赫文和莫斯科

在乌克兰地区,伦斯德特的南方集团军群兵力已然减少,但仍继续东进,经顿涅次盆地向高加索地区

进军。南方集团军群在其所属的一些部队被调到中央集团军群和其它战区以后,现在只剩下大约四十个

德国师(其中只有三个装甲师,两个摩托化师),此外还有罗马尼亚、意大利和斯洛伐克的一些部队。由

于缺少汽车,第聂伯河上的铁路桥又被炸毁,补给品和燃料的供应情况越来越糟。激烈的战斗使曼施坦

因的第11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一部分陷在克里木地区无法脱身。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当

----------------------- Page 100-----------------------

时该部队的番号已改为第 1 装甲集团军)在胜利地结束了扎波罗日耶和奥西片科之间的包围战之后,把汽

油集中调配使用,然后向罗斯托夫推进。在第 1 装甲集团军的北翼,由新任司令官赫特指挥的第 17 集团

军正向伏罗希洛夫格勒(卢甘斯克)和北顿涅次河前进。赫特的左侧是赖歇瑙的第 6集团军,该集团军作

为南方集团军群的北翼,当时仍然想尽量与中央集团军群右翼的魏克斯的第 2 集团军保持联系。第 6 集

团军于 10 月10 日攻克苏梅,然后向别耳哥罗德和哈尔科夫前进。

希特勒一再干预作战行动,这时又命令第 17 和第6 集团军都向东南方向前进,以便与克莱斯特的第

1 装甲集团军保持密切联系并向它提供支援,尽管哈尔德当时就提醒希特勒,这样做会使中央集团军群的

右翼暴露,并使第 6 和第 2 集团军之间出现间隙。事实上当时德军的各集团军是在各不相同的方向上而

不是在相互平行的方向上前进,这样在各集团军之间就必然会出现间隙。魏克斯的第 2 集团军继续开往

东南,然后再向东,以便与其南面的第 6 集团军保持联系。这样就不可能给北面的古德里安以任何支援

了。古德里安的第 2 装甲集团军当时正向东北朝莫斯科前进。由于魏克斯不能给予掩护,古德里安的右

翼完全暴露了,这种情况是危险的。

大约在 10 月6 日天气开始变坏。两天以后哈尔德注意到,由于天气不好,伦斯德特的前进速度正在

慢下来。10月 11 日终于下起了暴雨。由于道路泥泞,第 17和第 6 集团军停止了前进。当时黑海沿岸天

气尚好,因此克莱斯特还在继续前进,并于 10月 11 日到达塔甘罗格西北的米乌斯河。他在那里遇到了

敌人顽强的抵抗耽搁了几天。10月14 日天降暴雨,使得克莱斯特也只得停止前进。

顿涅次盆地是苏联最主要的煤炭产地,有“煤仓”之称。1941 年该地区生产的煤占苏联总产量的百

分之六十,焦炭占百分之七十五,此外还生产占苏联总产量百分之三十的铁和百分之二十的钢。德军前

进的速度减慢,使苏联的拆迁工作队有足够的时间拆除大量工业设备,这使顿涅次和哈尔科夫地区在以

后一段时间内对德国人来说几乎没有多少经济价值。

德军的推进遭到铁木辛哥的西南方面军(编成内有第 40、第 21、第38 和第 6 集团军)、切列维钦科

的南方方面军(编成内有第 12、第18和第 9 集团军)的抵抗。巴甫洛格勒和哈尔科夫以西的战斗使苏军遭

到重大伤亡,因此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这两个方面军后撤,以便使战线取直,缩短战线,并借此建立一

支预备队。新的防线是从卡斯托尔诺耶沿铁路线经旧奥斯科耳、利曼、戈尔洛夫卡到米乌斯河。预备队

被编成一个新的集团军,即第 37 集团军,由洛帕京指挥,集结在伏罗希洛夫格勒东南地区。10 月17 日

塔甘罗格失陷。10 月底,德国人已到达哈尔科夫。哈尔科夫是顿涅次盆地的一部分,是通往顿河河畔的

罗斯托夫的必经之路,而罗斯托夫又是高加索的门户。

南方集团军群认为哈尔科夫和沃罗涅日地区的苏军部队后撤是为了抽调兵力增援莫斯科方向或罗斯

托夫方向,于是,伦斯德特命令全线追击。然而,这是部队的能力所不能及的,因为在白天雨雪和泥泞

使得部队无法持续地前进,而在夜间严寒又使车辆与地面冻在一起,也使得疲惫不堪的部队无法睡眠。

赖歇瑙的第 6 集团军的队伍拖得过长。此时该集团军已到达顿涅次河,但却不能渡河去牵制正在撤退的

敌人。赖歇瑙不肯在部队尚未靠拢,补给系统尚未恢复正常时再继续前进。在赖歇瑙的右侧,第 17 集团

军在阿尔条莫夫斯克和斯拉维扬斯克附近停了下来。由于天气不好,燃料供应困难以及苏军的抵抗加强

等原因,第 1 装甲集团军从塔甘罗格向罗斯托夫也进展甚微。这时候克莱斯特的装甲部队在很大程度上

依靠马拉补给品,因此军需总监瓦格纳说这支装甲部队已成了马车队。11月 5 日,克莱斯特对哈里东诺

夫指挥的经过补充的苏军第 9 集团军发起了攻击,经过三天的战斗使该集团军向东撤退了二十英里。紧

接着克莱斯特又突然折向南,进攻由列梅佐夫指挥的第 56独立集团军。这个集团军正在守卫罗斯托夫和

----------------------- Page 101-----------------------

顿河下游地区。11 月 16日,在将近摄氏零下二十度的气温下,德军开始向罗斯托夫城内进攻。缺兵少将

的德国军队终于醒悟了,他们很清楚地意识到进攻罗斯托夫是一件危险的事。许多指挥官认为罗斯托夫

可攻,但不易守。阿道夫·希特勒近卫师沿着萨利苏丹大道攻入城内。战斗极其激烈,每前进一步都要

经过艰苦的战斗。苏军的 T34 坦克发起反攻时从第 60 摩托化步兵师的反坦克炮上面开过去,把这些火炮

碾成一堆废铜烂铁。脚下的土地冻得很坚硬,没有炸药就连很浅的射击掩体也挖不了。德军的损失很大,

但罗斯托克于 11 月 20日被攻克,苏军约有一万人被俘。

----------------------- Page 102-----------------------


----------------------- Page 103-----------------------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86669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