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连载]苏德战争 [英]艾伯特·西顿 著8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连载]苏德战争 [英]艾伯特·西顿 著8
披着羊皮的和尚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连载]苏德战争 [英]艾伯特·西顿 著8
(245 reads)
时间:
2010-6-24 周四, 下午12:25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切的优势,其次是在战略上和战术上达成了突然性;第三是德军不论在空中还是在地面上,在战术指挥、
训练素质和作战经验等方面都占决定的优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多次表明(而这次作战则是其中的第一次),
消灭大量敌军一般要靠大纵深两翼包围,也就是说,象钳子一样从两面包围敌人,在敌人深远后方完成
合围。只从一侧迂回敌人则达不到此目的,因为动作太慢,敌人通常可设法逃脱。白俄罗斯战役首战告
捷,声威大振。而向波罗的海和乌克兰的突击都未达到战略目的,因为在这两个方向上都是从一侧迂回
背靠大海的敌人。
希特勒一直打算在明斯克进行纵深包围。包克、古德里安和赫特则要在距进攻出发地区四百英里的
斯摩棱斯克合围,他们显然还得到了勃劳希契和哈尔德某种程度上的支持。不管谁对谁错,对于 1941 年
战役的结局来说,都无大影响。因为在斯摩棱斯克合围,充其量也只能多包围苏军第 19 和 20 两个集团
军。不过,德军步兵师肯定会落在后面更远,中央集团军群是否有足够的兵力包围那么多敌人,是很值
得怀疑的。事实证明,一些苏军士兵从比亚威斯托克小包围圈逃到诺沃格鲁多克大包围圈,然后在森林
和夜幕的掩护下,到达第聂伯河。只是在被围苏军已被全歼时,元首才同意继续进攻第聂伯河和斯摩棱
斯克。
在此期间,德国将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6 月底,战争爆发才不过八天,以第 4 集团军司令部为
基础组建了新的第 4 装甲集团军,下辖第 2 装甲集群和第 3 装甲集群,由克鲁格陆军元帅指挥。克鲁格
精力充沛,从不迁就或妥协,很快就同两个装甲集群司令争吵起来,与古德里安尤为激烈。因为他们暗
中把一些装甲部队从诺沃格鲁多克包围圈调出,向第聂伯河方向追歼敌人。古德里安则批评克鲁格,把
他说得一无是处。而赫特讲得较为客观准确。战后,赫特指责最高统帅部没有根据基本战略制定出成文
的计划就轻率地发动一场战争,一切行动全是由希特勒和他的参谋人员每天谈话后决定的。第 4 集团军
司令部由一个新的司令部——魏克斯领导的第 2 集团军司令部代替。第 2 集团军和第 9 集团军一起,开
始消灭和肃清被围的苏军部队,到 7 月3 日,比亚威斯托克地区的敌人已投降。到 7 月8 日,共俘虏二
十九万人,包括数名军长和师长,俘获和击毁坦克二千五百辆、火炮一千五百门。德国人估计,共消灭
敌二十二个步兵师和相当于七个坦克师、六个机械化旅的兵力。被围的苏军是第 3 集团军、第 10 集团军
和两翼的第 4 集团军和第 11 集团军的一部以及前来增援的第 13 集团军的大部。
白俄罗斯地区的第一次战役在两周内结束,即使按当时德国的标淮来衡量,也是一次出色的胜仗。
苏军步兵装备良好,数量与对方不相上下,飞机和坦克的质量不如德国,但数量上占优势。
克鲁格的第 4 装甲集团军,由于左侧有施特劳斯第 9集团军的密切支援,率第 9 装甲集群和第 3 装
甲集群继续东进,向德维纳河上游和第聂伯河上游进军。两个装甲集群都留下一些师封锁明斯克包围圈。
新的指挥官配搭得不好,因为两个装甲集群的司令对上级的意图都有些怀疑。他们都认为,一旦攻破第
聂伯河防线,下一个战略目标就是莫斯科。看来,他们都没有接到在斯摩棱斯克封闭合围圈,包围和歼
灭拥进奥尔沙与斯摩棱斯克之间的苏军的明确命令。克鲁格与两个部下不和,可是,克鲁格似乎对他们
也控制得不严。古德里安没有接到其他命令,以为他的目标仍是第聂伯河和斯摩棱斯克-耶耳尼亚-罗斯
拉夫尔地区。因此他率领三个装甲军在一个很宽广的正面上向东推进,同时,他不断向右扩展,因为他
放心不下暴露在南面的侧翼。赫特只有两个装甲军,因为元首对中央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分界线上
涅韦耳-维利基卢基地区敌人兵力的集结十分关注,他只得令孔岑的第 57 装甲军北进,直取波洛次克和
涅韦耳。鉴于敌人在此处集结兵力,赫特把李勃的步兵也调到翼侧。鲁道夫·施密特的第 39装甲军则向
维切布斯克方向开进。这样,第 4装甲集团军的 5 个装甲军在二百多英里的宽大正面上向前推进,没有
后备兵力,这样的装甲突击是没有锐势的,正如赫特所说,这象伸开的五指,而不象握紧的拳头。对奥
----------------------- Page 67-----------------------
尔沙-斯摩棱斯克方向施加压力也是错误的,因为这只不过是把敌人向东赶而已。夏天开始降暴雨,一夜
之间,道路上那层厚厚的浮土变成了深不可测的烂泥。结果,德军装甲纵队开进的速度减慢,队伍拉长。
敌人的抵抗逐渐加强,苏联空军又活跃起来,他们的工兵也赢得了充裕的时间毁掉所有桥梁。
7月 2日,铁木辛哥接过西方方面军的指挥权。布琼尼的预备方面军编成内有第 19、20、2l和 22
集团军。这个方面军一直在德维纳河上游和第聂伯河上游构筑工事,现在也归铁木辛哥指挥。西方方面
军仍有近千辆坦克,虽然这些坦克几乎全部是老式的。苏军在执行纪律十分严格的铁木辛哥指挥下,抵
抗将进一步加强。内林的第 18 装甲师(古德里安左冀的一部分)沿着奥尔沙-斯摩棱斯克汽车路进攻苏军
第 20 集团军和第 13 集团军残部时,在别烈津纳河岸遭到猛烈的反突击。反突击的部队是师级政治委员
苏塞科夫领导的鲍里索夫坦克学校和克列泽尔的莫斯科第 1 摩托化步兵师。他们配备有新式的 T34 坦克。
7 月6 日,第 3 装甲集群孔岑的第 57 装甲军,在敌人的空袭下,在迪斯纳强渡德维纳河获得成功,但遭
到伊萨柯夫第 22 集团军的阻击。同时,右翼的鲁道夫·施密特的第 39装甲军在 7月 5 日和6日被猛烈
的翼侧进攻阻挡在维切布斯克的外围。发动攻击的是库罗奇金的第 30集团军和第 5、第 7 机械化军。已
经是一片火海的维切布斯克,被施通普夫的第 20 装甲师从北面包围,于 7 月9 日陷落,但西南方锡叶诺
附近苏军机械化部队防守的地区,激烈的战斗持续到 7 月10 日。
铁木辛哥的西方方面军(几天后改为西部战区),此时有七个集团军,从北向南数,有:维切布斯克
以北的伊萨柯夫的第 22集团军、维切布斯克以东作为预备队的科涅夫的第 19 集团军、奥尔沙附近的库
罗奇金的第 20 集团军、第聂伯河莫吉廖夫附近的列梅佐夫的第 13 集团军、南翼的格拉希缅科的(后由
V·I·库兹涅佐夫指挥)第 21 集团军,作为预备队的卢金的第 16 集团军和第 4 集团军。第 4 集团军在南
部德军突破博勃鲁伊斯克的情况下还在撤退。西方方面军实际上部署在奥尔沙三角地带前部和第聂伯河
的兵力,据说仅有二十四个师,其中多数集团军的人数与步兵军相差无几。虽然兵力部署缺乏纵深,并
且在维切布斯克-奥尔沙战役之后能作战的坦克,据说只剩不到二百辆,可是苏军的兵力兵器仍比德国人
想象的要多得多。每天都有增援部队开到,在斯摩棱斯克以东的后方正组建一些新的集团军。苏军在这
一战场的处境险恶,而且每况愈下,尤其是部队的士气已被暂时击垮,开小差的为数众多。战后苏联关
于苏军集体英雄主义和大无畏精神的宣传,与当时战场上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戈尔巴托夫——前沙皇骑兵队军士,一个经验丰富的卓越军人和坚定的共产党员——1941 年7 月在
科涅夫的第 19 集团军任第 25 步兵军副军长。第 25 步兵军从基辅地区被调到维切布斯克附近。这个军部
署较为分散,匆忙构筑了防御阵地。德军几发冷炮刚刚打到该步兵军第 162 步兵师前方部队中间,最前
面一个大约有一千五百人的团及其军官、政委纷纷逃命,一哄而散。戈尔巴托夫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又
设法把队伍重新召集起来加以整顿。由于已无法回到原来的阵地,他命令在原阵地后方构筑新的工事。
那天晚些时候,新阵地上的工事遭到炮击,他看到没有人逃跑,颇为满意,看来部队已恢复镇定,在敌
人炮击下坚守工事。当他前去准备表示祝贺和鼓励时,令他大吃一惊,发现阵地上早已空空荡荡,只剩
下团长科斯切维奇中校和团部的几个人留在那里。科斯切维奇报告说炮击一开始部队就逃散了,他还作
了一些辩解,大意是说尽其所能也未能使部队服从指挥。戈尔巴托夫抛下团长去追逐逃跑的人。
他不难找到人们的去向,因为他们在又高又密的草丛中奔跑,踏平了一条很宽的路。他追上了一群
群朝东向列斯诺村和鲁德尼亚村逃跑的人。另有一些人围坐在篝火旁烤袜子。有的人已把武器扔掉。戈
尔巴托夫拦住他们,说他们可耻,责骂他们并命令他们返回阵地。当人们不情愿地往回走时,他注视着,
直到他们从视线内消失,他才继续往前赶,去追另一些开小差的人。
----------------------- Page 68-----------------------
对于刚从集中营回到部队的戈尔巴托夫,这好似一场噩梦。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德军方面,尤其是中央集团军群,个个信心百倍,步兵更是如此。此时,有多大忍受艰辛的耐力和
行军速度就有多大胜利。第 52 步兵师紧跟着古德里安前进,在博勃鲁伊斯克附近的森林中遇到一支隐藏
着的几千人的有组织的苏军队伍及其司令部。德军小心翼翼地避免惊扰他们,急忙通过这个地区,继续
向第聂伯河迈进。长途行军几周之后,人们变得更加坚强,更加结实,不那么疲劳了。但马匹则不然,
它们并不受爱国主义和胜利的激励,对于每周没有休息日甚是“不满”。经常一天行军三十多英里,有
时更多。部队在飞扬的尘土中行军,由于道路两旁的高树象墙壁一样把风挡住,尘土在多树木、闷热无
风的行军路上飘浮着,有屋顶那么高。甚至树木都呈灰色,四周见不到一点绿。每个人的脸上都蒙着一
层厚厚的灰尘。由于没有时间洗衣洗澡,人身上和衣服都是汗臭,肮脏已极。偶尔天降雷暴雨和滂沱大
雨,步兵(除运输队外)十分欢迎,认为可以消除难忍的酷热和无孔不入的灰尘。很难听到新闻。步兵主
要靠担任长途运输的汽车司机口头告诉他们激动人心的胜利消息。此时,在德军中,司机们消息最灵通,
最受欢迎。
德军坦克兵从战争爆发的第一天起一直在连续作战,其生命和战斗力与坦克息息相关,因此,他们
的观点与步兵不同。元首的私人副官施蒙特在 7 月13 日在维切布斯克附近访问赫特时,赫特告诉他说,
他的装甲集群的伤亡一点也不比在法国作战的部队伤亡大。可是,俄国的地形和气候对人员和坦克来说
要比西方恶劣得多。敌人的性格和景色的单调易使德军情绪消沉。另一影响德军情绪的因素是苏军强烈
的仇恨,这是以前没有料到的。赫特对于苏军军官在战场上的指挥能力没有什么深刻印象,“只有波洛
次克那位有才干的人”是例外。这可能是指第 22 集团军司令伊萨柯夫。
铁木辛哥的西方方面军的形势继续恶化。右翼侧伊萨柯夫的第 22集团军一直是元首的眼中钉,肉中
刺,现在处于孤立暴露的位置,因为它受到中央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的双重攻击。孔岑的装甲军攻
克波洛次克和涅韦耳,将向前推进到维利基卢基。苏军西北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的基石就这样被敲掉了。
在南翼古德里安的第 2装甲集群迈进第聂伯河,并于 7 月10 日和11 日渡河,在奥尔沙以南和新贝霍夫
以北建立桥头堡,开始迅速地向东方的斯摩棱斯克和克里切夫推进,追击当面的列梅佐夫的第 13集团军,
在莫吉廖夫附近包围了四个师和第 20 机械化军的部分兵力。格拉希缅科的第 21 集团军在博勃鲁伊斯克
对古德里安的南翼侧发动反突击,但无进展。
赫特令鲁道夫·施密特的第 39装甲军从维切布斯克东进,自北面包围斯摩棱斯克。由于第 57 军已
调往维利基卢基,第 39装甲军是赫特唯一可用的部队。7 月15 日赫特的先头部队到达斯摩棱斯克以东的
亚尔策沃附近。次日,古德里安的第 29 摩托化步兵师从南面占领斯摩棱斯克。对奥尔沙与斯摩棱斯克之
间的苏军差不多已完成合围。可是,在亚尔策沃与斯摩棱斯克之间,通往莫斯科的主要公路以南留有一
个缺口。尽管赫特不断催促,古德里安还是不能封住缺口,因为他的主要兵力向南伸展过远,而且不断
遭到反突击,在耶耳尼亚突出部,反击尤为猛烈。看来,克鲁格作为协调各方面作战行动的司令官,几
乎没有发挥作用。
卢金的第 16 集团军和库罗奇金的第 20 集团军的大部兵力(据德方估计约十到十五个师)同大量的小
分队和掉队的士兵被围在斯摩棱斯克口袋内。在通往斯摩棱斯克的主要公路上,停着四列长长的车队,
全部面朝东,指挥官和政委们焦急地召集和整顿队伍。从北面对赫特进行的反突击不够协调。随之,苏
军最高统帅部即奋力援救被围的苏军和掩护莫斯科的接近地。7 月14日,它又着手建立另一个预备方面
军,守卫北起伊耳缅湖南至布良斯克的新战线。这个预备方面军由司令员波格丹诺夫指挥,编成内有新
----------------------- Page 69-----------------------
编第 29、30、24、28和31 集团军。在这些集团军后面,还有一个方面军保卫莫斯科。它是由第 32、33
和 34 集团军组建起来的,由莫斯科军区司令员阿尔捷米耶夫指挥。
为了减轻铁木辛哥的重担,使他能集中力量解救被围的部队,西方方面军南翼的第 13 和21 集团军
被抽调出来,组成新的中央方面军,由原波罗的海西北方面军司令员 F·I·库兹涅佐夫指挥。从波格丹
诺夫的预备方面军调到前方十六个步兵师和四个坦克师,组成数个临时的战术兵团,称作集群,其中之
一由罗科索夫斯基指挥。这些集群从别累伊、亚尔策沃和罗斯拉夫耳向斯摩棱斯克方向进行反突击,企
图闯入包围圈。西方方面军部署在斯摩棱斯克以北和耶耳尼亚的第 30、19和 34 集团军也发动攻击,转
移德军的注意力。这些反突击持续了整整 7、8两个月,成为苏联人称之为斯摩棱斯克战役的一部分。
此时,德军战线已呈弧形。它南起贝霍夫,经罗斯拉夫耳到耶耳尼亚和别累伊向外突出,然后折向
北面的维利基卢基附近地域。两个装甲集群和施特劳斯第 9 集团军的部分兵力既要顶住铁木辛哥西方方
面军的进攻,同时还要防止被围之敌突围。尤其在斯摩棱斯克以东,有些地方苏军施加的压力甚大。但
是一当德军步兵部队开始到达,战斗的结局就确定无疑了。卡恰洛夫的第 28 集团军从南部的重要交通中
心罗斯拉夫耳发起突击,获得一些进展,后因古德里安指挥施韦彭堡的第 24 装甲军和法伦巴赫尔的第 7
步兵军进行反击而受阻。古德里安是想把前来解围的苏军包围起来。8月 5 日,斯摩棱斯克包围圈中的苏
军停止了最后的抵抗,约三十万人被俘,损失坦克三千余辆。三天以后,古德里安又肃清了罗斯拉夫耳
包围圈内的敌军,主要是第 28 集团军,又俘虏苏军三万八千人,缴获坦克二百辆。然后第 24装甲军又
挥戈南下,直奔哥美耳以北、以西,即 F·I·库兹涅佐夫中央方面军的后方。第 24 装甲军从北部向克林
齐进攻,魏克斯的第 2集团军从博勃鲁伊斯克向东进攻,两路德军全歼了中央方面军。到 8月 24 日,苏
军又有七万八千人被俘。从 7 月8日明斯克战役结束到 9月初西方方面军覆灭,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共俘
虏苏军约四十万人,击毁并缴获苏军坦克三千三百余辆。苏方的史料硬说,罗科索夫斯基的集群在 8 月4
日和 5 日曾突入斯摩棱斯克包围圈,使被围部队的主力得以逃脱,而事实并非如此。
中央集团军群完成了分配给它的任务,消灭了白俄罗斯地区的苏军,俘虏敌人约六十万,摧毁并缴
获坦克五千余辆。它向前推进了五百英里,直至斯摩棱斯克,远远超过德维纳-第聂伯河一线,离莫斯科
约二百五十英里。7 月 3日,哈尔德兴高采烈地在日记中写道,对俄战斗胜利在即。可是,在 9 月份,从
列宁格勒到黑海的整个前方地域,苏联部署的部队仍有二十七个集团军之多。
后来,很多德军将领批评希特勒的战术指挥和干预。希特勒赞成向东进行大纵深突击,但不愿担风
险。他要安全可靠,要在被围敌人的四周建立牢固的包围圈。另一方面,装甲集群的司令们主要关心的
不是消灭敌人,而是大胆夺取纵深内的战术和战略目标,诸如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古德里安的逻辑尤
为突出,它是以“大胆总是合算”这样一种设想为根据的。可以认为,他的大胆挺进的主张代表了一种
机动作战的思想。这种作战思想虽然收效快而显著,但这算不上一项高明的战略计划。古德里安指责陆
军总部和希特勒选择明斯克作为第一次两翼包围的目标,而没有选斯摩棱斯克。他也指责他们在包围诺
沃格鲁多克时阻止了他的行动。事实上,希特勒的小心谨慎很可能是使得德军能够大量俘获敌人的原因,
这是因为从比亚威斯托克-诺沃格鲁多克逃出的敌人很少,而同时又把苏联另外五个新集团军向前吸引到
维切布斯克-莫吉廖夫一线。这一部分苏军有很多在第二次两翼包围作战中被歼。古德里安思想较顽固,
眼光较狭小。此时,他象其他很多指挥官一样,看不到战争的更广阔的方面,不了解德军最高统帅部幕
后活动的动向。
苏联企图把斯摩棱斯克战役吹嘘为一次胜利。克里姆林宫认为,德军的直接的和主要的目标是占领
----------------------- Page 70-----------------------
莫斯科,所以在看到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攻占斯摩棱斯克后并不打算向前推进时感到惊讶。于是,克里姆
林宫对事态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但没有客观事实的依据。在苏联国内,人们说,苏军在斯摩棱斯
克的英勇抗击是迫使希特勒和德军改变原定计划,取消进攻莫斯科的决定性因素。虽然苏军的反突击有
时极为猛烈,从大体上看,苏军作战很有决心,但是,如果当时希特勒打算向莫斯科推进的话,苏军的
兵力事实上不可能抵挡住德军。苏联声称,希特勒停止进攻莫斯科是由于害怕被苏军从北面和南面进行
两翼夹击。这种说法也不符合事实。根据希特勒的命令,巴巴罗萨指令和以后的各项作战计划是以下述
前提为基础的,即一旦到达斯摩棱斯克,德军主要兵力将转向列宁格勒,可能还转向乌克兰。
第九章 元首举棋不定
陆军元帅伦斯德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的左路军在波兰,由第 1 装甲集群和第 6、第 17 集团军组成;
其右路军在罗马尼亚,由德军第 11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 3、第 4 集团军组成,两路军队之间隔着匈牙利
的领土。在波兰的各集团军计划从普里皮亚特沼泽地的南面东进攻入乌克兰,与此同时,右路的罗马尼
亚军和德军将向东北推进,穿过摩尔达维亚(比萨拉比亚)与左路会合。匈牙利要参加对苏战争,并打算
投入几个旅,从而形成连结波兰和罗马尼亚两线的中间环节。伦斯德特总共约有十四个罗马尼亚师和四
十一个德国师,其中仅有五个装甲师和三个摩托化师。
德军原先打算使用两翼包围的战术,一路装甲部队从波兰出击,另一路从罗马尼亚出击,两路将在
第聂伯河畔的基辅地区会合。然而,战役开始前三个月,希特勒改变了主意,转而赞成从波兰进行一路
迂回。他的理由是,从罗马尼亚进攻,普鲁特河和德涅斯特河是横在进攻轴线上两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这只是一个托辞,而更重要的理由是他对普洛耶什蒂油田的安全忐忑不安,他担心越过罗马尼亚边境发
动猛烈的攻势可能激怒苏联,使它向罗马尼亚境内进行反击。
因此,南方集团军群将由陆军元帅赖歇瑙指挥的第 6集团军和克莱斯特中将指挥的第 1装甲集群担
任主攻。赖歇瑙指挥的全部兵力为二十个师,其中有五个装甲师和三个摩托化步兵师。赖歇瑙将从卢布
林东南地区奋力东进,第 6 集团军负有保障左翼侧,即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一侧的特殊责任,而第 1 装甲
集群的目标是第聂伯河畔上基辅一带地区。装甲集群和紧随其后的第 6 集团军的步兵师然后转向东南沿
第聂伯河向黑海方向进军,以夺取第聂伯河的渡口,并阻止敌人向东撤退。冯·施蒂尔普纳格尔指挥的
第 17 集团军,共有十三个步兵师,将在赖歇瑙的右翼行动,穿过利沃夫和文尼察。在罗马尼亚的军队有
冯·朔贝特的德国第 11集团军,计七个德国步兵师和罗马尼亚第 3、第 4 集团军。罗马尼亚的两个集团
军的兵力相当于十四个罗马尼亚师。德国第 11集团军居于两个罗马尼亚集团军中间,并将一个军配属给
罗马尼亚第 4 集团军,还派出一个步兵师保卫普洛耶什蒂油田,另有一些小部队也配属到罗马尼亚的部
队。德国第 11 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 3集团军在战争爆发后前七天的任务是在原地保卫罗马尼亚领土。七
天之后,乌克兰的苏军不是已被包围,就是已开始撤退。届时,第 11和第 3 集团军将取道卡缅涅次波多
耳斯基和莫吉廖夫波多尔斯基攻入乌克兰,企图牵制那里的苏军,与此同时,罗马尼亚第 4集团军将向
奥德萨运动。南方集团军群有第 4航空队,约六百架飞机的支援。
虽然斯大林也象戈利科夫一样,认为德国很可能在征服英国或与英国讲和之后才会进攻苏联,但他
自己还认为,一旦战争真的到来,德国人的主攻方向将是乌克兰,以夺取乌克兰的粮食、顿涅次的煤和
高加索的石油。这一推断确实反映在 1941 年6月苏联的防御部署中:把苏军大部分兵力部署在乌克兰,
----------------------- Page 71-----------------------
其数量超过巴甫洛夫的西方方面军和库兹涅佐夫的西北方面军两个方面军兵力的总和。在加利西亚和比
萨拉比亚保卫乌克兰的苏军部队组成了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西南方面军由基尔波诺斯指挥,编成
内有波塔波夫的第 5 集团军、穆兹琴科的第 6集团军、科斯坚科的第 26 集团军和波涅杰林的第 12 集团
军,这些集团军由北向南配置,大约从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一直延伸到苏联与罗马尼亚边界的北缘。战争
开始一周后,在罗马尼亚边界当面的是秋列涅夫指挥的新组建的南方方面军。该方面军编成内有斯米尔
诺夫的第 18集团军和切列维琴科的第 9 集团军。西南方面军的兵力有三十二个步兵师、三个骑兵师、八
个机械化军,大部分机械化军都集中在苏德边界上的第 5、第 6 集团军地域。秋列涅夫的南方方面军的步
兵师较弱,但至少有两个机械化军部署在罗马尼亚边界当面。
基尔波诺斯不仅比普里皮亚特河以北的各方面军司令员拥有更多的部队和坦克,而且战前准备也较
充分。据朱可夫说,6月 21 日午夜,当基尔波诺斯打电话给莫斯科报告第二个德国逃兵来归,并带来战
争即将爆发的情报时,他就已经在帖尔诺波耳他的指挥所了。这次德国兵叛逃事件也许属实,虽然在德
国陆军序列表上找不到朱可夫所说的逃兵所属的那个师和团的番号。不管这一事件发生与否,基尔波诺
斯是唯一的一位能从德国入侵的震惊中立即恢复镇静的方面军司令员,并极其巧妙地指挥了所属部队的
防御作战。在这方面,普里皮亚特河南部的断断续续的沼泽地和加利西亚、西乌克兰的森林地的地形也
帮了他的忙。秋列涅夫的南方方面军驻守在比萨拉比亚的摩尔达维亚台地上,直到 6 月底才投入战斗。
它拥有强大的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使那里的德国步兵和罗马尼亚骑兵处于不利的地位。然而,倘若右翼
德军的装甲部队在战争爆发的第一天就从罗马尼亚出击,形成合围之势,而不是按兵不动,战局的发展
或许就大不一样了。在乌克兰西北部,伦斯德特的南方集团军群几乎拥有绝对的空中优势,而且在苏军
后方反苏维埃的异端分子也特别活跃,他们破坏电话线和铁路交通线,引起苏方边境地带一些混乱和失
去控制的现象。因此,克莱斯特的第 1 装甲集群在波塔波夫的第 5 集团军与穆兹琴科的第 6集团军之间
的战斗分界线上,向罗夫诺方向打开了一个三十英里宽的突破口,并没有费难。这一条进攻轴线正通过
苏军某些机械化军的集结地域。6月 23 日,苏军第 22、第9 和第19 机械化军投入战斗,于是在卢次克
和罗夫诺之间开始了一系列的坦克战,直到 6月 28 日,第1 装甲集群一直是在一系列的局部战术性交战
中缓慢地向前推进,没有能象原先希望的那样向纵深的战术或战略目标长驱直入。然而,苏军第 5、第6
集团军之间行动不够协调,波塔波夫的第 5 集团军撤向东北方的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并在沼泽地里停留
一天,打了一个很漂亮的胜仗,而穆兹琴科的第 6 集团军则向南撤。到 7 月1 日为止,德军已进入罗夫
诺、杜布诺和克烈缅涅次等地区。
7月 1日,德国第 11 集团军和罗马尼亚部队开始横渡普鲁特河,向德涅斯特河挺进,与战斗准备充
分、坦克配备齐全的苏军部队作战。朔贝特的部队是由步兵和罗马尼亚骑兵组成的,几乎没有空中支援。
他们艰难地向前推进,平均每天不超过八英里,因为苏军装甲部队的后卫行动积极、机动能力强,在这
种十分适于坦克行动的开阔地上,一天之内就要迫使入侵的敌行军纵队展开数次。苏联空军的轰炸机和
战斗机不断进行袭扰。频降骤雨,将肥沃的黑土搅成了泥浆,使各种轮式车辆数小时之内不能开动。甚
至用十二匹马牵引的野炮也寸步难行。
空降步兵第 16 奥尔登堡团团长冯·肖尔蒂茨与派到德军部队担任联络官和观察员的意大利上尉阿尔
卑斯山人马拉帕尔特对这一带战斗的描述是一致的。德军渡过德涅斯特河,越过苏联原边界上的所谓斯
大林防线之后(该防线只有少数无人防守的孤立的土木工事),苏军的抵抗比过去顽强多了,其后卫部队
巧妙后撤,没有丢下一个死伤人员。苏军装甲部队的反突击极为猛烈,德军发现尽管苏军重型坦克型号
陈旧,但德军 37 毫米步兵反坦克炮却对它们无能为力。不久,摩尔达维亚-比萨拉比亚的森林和丘陵已
----------------------- Page 72-----------------------
被抛在背后,接着便是乌克兰的大平原,遍地是麦子和向日葵,大地上疏疏落落地点缀着藏在槐树荫中
的一排排农舍。牲畜和家禽仍在田野里,只是马匹和人员已经离去。广阔又单调的天际,更加重了大地
的荒漠和空落落的气氛,给人以茫茫无际的感觉。德军第 11 集团军边打边走,用了足足两个月的时间才
向第聂伯河方向前进四百英里。德军是以团为单位单独行军,只有本团的小口径火炮分队和防空武器分
队同行,正如肖尔蒂茨所说,它们象一叶叶扁舟一样漂泊在麦浪起伏的“汪洋大海”里。既无纵深侦察,
也没有与侧翼的联络。一连数周,奥尔登堡团没有见到其他部队,只偶尔遇见苏军士兵,而且还常常一
连数日与师部失去无线电联系。他们从未见过一辆德国坦克或是一架德国飞机。有一两次,他们遇到过
罗马尼亚部队,还有一次,他们见到意大利的一支摩托化部队,这支部队看上去简直象出来度假一样。
在很大程度上,这里的战争意味着炎热、尘土、天天下雨、不断行军和与敌交战。弹药必须节省,这就
意味着少用迫击炮和火炮,而主要依靠轻机枪。德国兵都惴惴不安,担心负伤,因为重伤员坐上救护马
车,就不知被拉向何方。与此同时,部队因为每天遭到伤亡,缓慢地但却是不断地减员,沿着行军的路
线留下了一块块小小的墓地。
德军第 1 装甲集群插入纵深使利沃夫突出部前沿的穆兹琴科的第 6集团军、科斯坚科的第 26 集团军
和波涅杰林的第 12 集团军处于被切断与外界联系的危险境地,而当朔贝特的德第 11 集团军于6月底越
过普鲁特河开始向前推进时,他们的处境就更加险恶了。6月 30 日,即明斯克被围两天之后,莫斯科指
示基尔波诺斯下达全线撤退的命令,将部队撤至科罗斯田、诺沃格勒沃伦斯基、普罗斯库罗夫一线,后
撤将近一百五十英里,大体上到了 1938 年苏联疆界地区。苏军抛弃了重型装备,其逃离包围圈和撤退速
度之快甚至使金策尔的情报部门完全错误地认为这个战线的情况和其他战线一样都是受到了英国驻莫斯
科军事使团通风报信的影响。然而,至 7 月8日,这条后方防线已被德军的挺进突破了;别尔迪切夫失
陷,第二天,离基辅不到九十英里的日托米尔也被德军占领,虽然苏军第 15、第4和第 16 机械化军的部
队曾进行过有力的反突击。7 月10日,波塔波夫的第 5 集团军再一次显示了它的力量,它从普里皮亚特
沼泽地的南部边缘再次出现,并与第 9、第 19和第 22 机械化军的部分部队一起从科罗斯田方向对德第 1
装甲集群的侧后发起进攻,切断其主要供应线;这就需要赖歇淄的第 6 集团军加以干预,将波塔波夫赶
回北方的沼泽地。此后,苏军第 5集团军不断威胁着德军翼侧,使德军大为恼火,它还使德第 6 集团军
无法执行其支援克莱斯特的装甲部队和巩固其战果的双重任务。苏军穆兹琴科的第 6 集团军和波涅杰林
的第 12 集团军向东退却。
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以南加利西亚的战斗和乌克兰西北部地区的战斗都与德军和罗马尼亚在比萨拉
比亚和乌克兰西南部地区所经历的情况完全不同。这一带地形更象白俄罗斯,有部分已开垦的土地,但
大部分还是森林覆盖和灌木丛生的荒野。德国空军非常活跃,德苏双方的坦克和车辆到处可见。战斗既
混乱,又艰苦,在德军先头部队后方一百英里的整个区域的许多被包围的孤立地区还有持续不断的战斗,
因为有许多苏军部队未能及时撤退。道路上停放着苏军遗弃的各式车辆,麦田里满是敌军步兵,森林里
不时传出苏军坦克隆隆行驶、履带轧轧的声音。夜间,苏军卡车有时竟然自投罗网,闯入德军运输队的
行列。当苏军士兵有时间辩明情况并作好准备时,即使孤立无援,他们也常常以极大的决心进行苦战。
当他们遭到突然袭击或受到装甲部队的威胁时,他们便大批投降,投降时常悲哀地叫喊着“乌克兰人”。
苏军波塔波夫的第 5 集团军在科罗斯田附近沼泽地作战的样式则更不同。波塔波夫原是一位坦克兵
的将军,他利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做为隐蔽所,一直把部队拢在一起,在赖歇瑙的德军第 6集团军的进
攻面前进行了坚决的、团结有力的和密切协调的防御,卓有成效地使用了密集炮火。德军第 98 步兵师在
到达普里皮亚特沼泽地边缘附近的马林镇时,见到遍地瓦砾的废墟和弹痕累累的道路所构成的可怕情景,
----------------------- Page 73-----------------------
都惊呆了。这种可怕的景象足以证明战斗之激烈。当他们向进攻出发地前进时,同样遭到了苏军炮火猛
烈而准确的袭击,被迫离开大路进入沼泽地。到处是呼唤担架的喊叫声。终于发起了进攻,士兵们不得
不穿过麦田和灌木丛进行冲击,步兵虽然有装甲履带强击火炮的支援,伤亡还是不轻。即使在攻下目标
之后,隐藏在灌木丛中的苏军狙击手仍然继续袭扰,他们还发现敌人有计划地搜寻那些躺在茂密的麦田
里的无人救护的德国伤兵,并用刺刀把他们捅死。此时,德军士兵,其中大部分是第一次参加战斗,已
大为激怒。当重新发起进攻时,双方寸土不让,战斗极为激烈。战斗不到两天,第 282 步兵团第 3 营已
死伤一百七十人,超过了其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科罗斯田以南日托米尔-别尔迪切夫突出部上的德军威胁着基辅,因此遭到了它北面的苏军第 5 集团
军和它南面的第 6 集团军以及从喀尔巴阡山撤下来的第 26集团军一部的猛烈反突击。只是在经过数日战
斗之后,赖歇瑙的德第 6 集团军和克莱斯特的第 1 装甲集群才得以进一步向东推进。看起来,第 1 装甲
集群如果大胆进击,是可以打下基辅的,但希特勒于 7 月10 日下令禁止任何装甲部队进入该城。于是,
伦斯德特改变计划,仅令冯·马肯森的第 3 装甲军和第 6集团军之一部向第聂伯河进发,而第 1 装甲集
群的大部分,包括冯·维特尔斯海姆的第 14 和肯普夫的第 48 装甲军,从别尔迪切夫向东南方向运动,
经过卡扎京和白教堂到五一城和波莫什纳亚,从翼侧包围苏军第 6、第 12 集团军和第 18 集团军之一部。
伦斯德特选择了大纵深包围的方法,而没有按希特勒规定的从别尔迪切夫到文尼察的路线用装甲部队进
行截堵。因为苏军已在全线撤退,在浅近纵深包围,势必使苏军漏网。与此同时,施蒂尔普纳格尔的德
军第 17 集团军将与数个匈牙利机动旅(由喀尔巴阡人组成)一起经过文尼察继续东进,将苏军第 6和第 12
集团军赶向德军第 1 装甲集群,届时将到达阻击地点。朔贝特的德军第 11 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 3 集团军
正向五一城疾进,追击斯米尔诺夫的第 18 集团军,以形成包围苏军的三角形的第三条边。
在 7 月的第二周,布琼尼就任西南战区司令的新职务,指挥西南和南方两个方面军,赫鲁晓夫是该
战区军事委员会的政治委员。从此,不知是由于判断错误还是命运不佳,基尔波诺斯的西南方面军和秋
列涅夫的南方方面军每况愈下。布琼尼在就任后约一周的时间里,便把基尔波诺斯指挥的两个主要的集
团军,即部署在中央的穆兹琴科的第 6 集团军和波涅杰林的第 12 集团军,划归秋列涅夫指挥,两个方面
军的分界线也北移了。这样做的理由并不完全清楚,但很可能是克莱斯特的攻势有分割西南方面军之势,
因此,布琼尼要秋列涅夫负责第聂伯河右岸(以及第 1 装甲集群打进的楔子的南面)乌克兰的防御,而基
尔波诺斯则集中力量防守基辅并负责对克莱斯特的左冀的作战。结果造成一些指挥上的混乱。莫斯科两
次批准布琼尼向东撤退,但每次似乎批得都很勉强,因为撤退仅限于战术范围,并不能适应战争危局的
需要。基尔波诺斯在判明德军的真正意图之后,立即令科斯坚科的整编第 26 集团军在基辅和切尔卡塞之
间渡过第聂伯河向第 1装甲集群的北翼发起强有力的进攻。这些进攻被德军第 4军军长冯·施韦德勒指
挥的数个步兵师所阻,未能制止克莱斯特的装甲兵向五一城挺进。8月 2 日,五一城失陷,第 6、第12
集团军的大部及第 18 集团军之一部,相当于大约二十个师,被围困在乌曼附近一个大的包围圈中,失去
了与东方的联系。苏军至 8 月8 日停止抵抗,十万三千人被德军俘虏,其中包括两名集团军的司令和七
个军部。德军缴获坦克三百余辆、火炮八百余门。秋列涅夫的南方方面军的残部陷在一面靠黑海海岸、
一面靠罗马尼亚边界的一个大突出部上,这时已有被来自北面的德军攻势完全切断的危险。于是南方方
面军迅速东撤,留下一些部队守卫奥德萨;留下的部队被编成一个独立的滨海集团军,由索弗龙诺夫指
挥。乌克兰的苏军已被彻底打垮,虽然德军也有一些伤亡,至 8 月末,苏军已失去了它在第聂伯河西岸
赫尔松、别里斯拉夫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等三个最后立足点。
一些德军指挥官事后议论说,倘若克莱斯特的装甲部队再向东南方向进击或者进而渡过第聂伯河并
----------------------- Page 74-----------------------
沿河的左岸包抄过去,而将肃清乌克兰南部苏军的任务留给步兵,德军或许会取得更大的战果。这样大
胆的运动固然有可能取得成功。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第 1 装甲集群近逼苏军后方,乌曼的胜利也是
不可能的,再者,德军步兵师能否在行军速度上胜过苏军,无论如何也是值得怀疑的,因为苏军部队的
行军耐力和机动性,即使在最困难的地形上,也是非常突出的。苏军丢弃了大部分重装备,没有重装备
的拖累。再向东南进军,路途既遥远又迂回曲折,而北面的基尔波诺斯仍然是个劲敌。再者,克莱斯特
也不大可能沿第聂伯河全线阻止大批苏军部队撤退。
在此期间,苏军最高统帅部一直在不顾一切地拼凑新的部队。西南方面军获得了十个新编师,南方
方面军获得了十二个新编师,第 26、第 37 和第38 等三个新编的或整编的集团军已从内地调到第聂伯河。
马利诺夫斯基指挥的新编第 6 集团军已在保卫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以北第聂伯河一线。
到此时为止,东线德军尽管遭到一些挫折,已完成了其任务的第一部分。德军没有打下列宁格勒,
也未能与芬兰部队会师,很多敌人逃出了波罗的海和乌克兰地区,但德军已占领了奥尔沙-斯摩棱斯克陆
桥,渡过了德维纳河,并已到达或越过了第聂伯河。他们正等待着元首下一步的命令。
希特勒一直打算先夺取列宁格勒,而后攻打莫斯科。他很早就认为应首先夺取整个乌克兰、顿涅次
盆地乃至高加索,尔后再从斯摩棱斯克东进。6月 30 日,希特勒曾着重指出乌克兰和波罗的海在经济上
的重要性。一周之后,他提议赫特的第 3 装甲集群从斯摩棱斯克向东北运动,以掩护李勃的北方集团军
群的翼侧;而古德里安的第 2 装甲集群应向东南运动,进入乌克兰。希特勒的注意力集中在克里木,他
把克里木看成是苏联用以轰炸普洛耶什蒂油田的一艘航空母舰。他认为,占领了克里木就可以使德军部
队能越过刻赤海峡取捷径入侵高加索。7 月19日,希特勒发布了第 33号指令,命令中央集团军群只率步
兵向莫斯科进军,因为它的装甲部队将分别派往北方和南方。四天之后,即 7月 23 日,凯特尔遵照元首
的命令,对第 33 号指令发布了一个非常乐观的补充命令,命令将赫特的第 3 装甲集群调到波罗的海,从
翼侧包围列宁格勒,任务完成之后,再调回中央集团军群,做好东进至伏尔加河的准备,而赫普纳的第 4
装甲集群,将与其他部队一起撤回德国。古德里安的第 2装甲集群将在乌克兰与克莱斯特的第 1 装甲集
群会合。
在 7 月23 日和26 日两次会议上,哈尔德强调必须在秋天对莫斯科发动决定性的突击,因为他本人
认为希特勒所提的列宁格勒和乌克兰两个目标在重要性上只是第二位的,并且认为元首的计划最终将使
德军陷入阵地战。哈尔德自己已开始对战争的目的和方针产生了怀疑,但为时已晚。希特勒又有了新的
主意:他允许包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在其装甲部队调走之后转入防御,不再使用步兵打向莫斯科,但仅限
于此。与此同时,第 2、第 3 装甲集群将暂时撤回进行休整。包克一直极力主张中央集团军群保留其装甲
集群,并尽早向莫斯科进军,并在这一点上,得到了古德里安和赫特的大力支持。8 月4 日至 6 日,元首
视察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听取集团军群和装甲集群司令官的意见,这些司令官都建议
立即恢复对莫斯科的攻势。这一建议与希特勒的意见不符,他拒绝接受他们的建议,并给他的将军们大
讲了一通战争的经济学。于是哈尔德试图要约德尔直截了当地回答元首的直接目标到底是军事征服还是
经济开发,结果得到的回答是,元首认为两者皆是战争的目的,两者同等重要,不分先后。8月 12 日,
凯特尔签署了一项对第34号指令的补充命令,进一步肯定了在歼灭中央集团军群两翼的敌重兵集团之后,
将调用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向列宁格勒、克里木、哈尔科夫、顿涅次盆地及高加索发起进攻的意图。
其中还特别指出要歼灭基辅以北普里皮亚特沼泽地的敌军集团(这一向是指苏军第 5 集团军,但事实上也
包括苏联其他一些军团)。
----------------------- Page 75-----------------------
8月 18日,勃劳希契和哈尔德作了最后一次尝试,表示支持直接攻打莫斯科的意见。他们向希特勒
呈送了一份备忘录,阐明了他们的论点。三天后,希特勒又以备忘录作答,拒绝了他们的意见,并责备
勃劳希契,说他没有真正负起指挥德国陆军的职责,而是过多地为集团军群司令官们的意见所左右。哈
尔德大为愤慨,于是向勃劳希契建议他们一同辞职,但这位总司令对此建议并不热心。
在中央集团军群战线上,古德里安第 2 装甲集群所属的施韦彭堡的第 24 装甲军与魏克斯的第 2 集团
军一起,已在南翼与位于斯摩棱斯克与基辅之间哥美耳地区的 F·I·库兹涅佐夫的中央方面军的两个集
团军进行歼灭战。古德里安由北向南运动,事实上已接近从普里皮亚特河威胁伦斯德特翼侧的基尔波诺
斯西南方面军的后方,而希特勒的意图是让第 2 装甲集群继续南下进入乌克兰。8月 23 日,古德里安被
召到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与哈尔德磋商。古德里安对他的装备和人员情况是否能在乌克兰东部进行一次
战役之后及时赶回斯摩棱斯克地区并在入冬之前向莫斯科进军表示怀疑,而这正是哈尔德想要听的调子。
包克的观点也是如此。于是在这位集团军群司令官的建议下,古德里安与哈尔德乘飞机回腊斯登堡向元
首面陈上述意见。根据古德里安的会议记录,他的意见遭到希特勒及其左右的共同反对(当时在场的有凯
特尔,约德尔和施蒙特),他说他对第二天哈尔德在听他的报告时勃然大怒感到大为震惊和痛心。哈尔德
8 月24 日星期天晚上写的日记,说法却有所不同,他写道,古德里安为希特勒的论点所完全说服,并且
同意了他们的意见,他决心要做给元首看看,他(古德里安)是能为他人所不能为的英雄好汉。显然,正
是这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激怒了哈尔德。希特勒就这样以离间手段,用古德里安这杆“枪”,又一次
斗败了哈尔德和陆军总部。于是德国的打击力量被转向南北两方,而不是向东攻打莫斯科。
与此同时,在莫斯科,斯大林也与他的一些主要将领发生了意见分歧。瓦杜丁已卸去第一副总参谋
长的职务,就任西北方面军的参谋长,第一副总长的职务由华西列夫斯基所取代。7 月29 日,在总政治
部主任麦赫利斯参加的一次会议上,据朱可夫自己说,他曾建议基尔波诺斯的西南方面军从第聂伯河一
线撤退,即使要放弃基辅也在所不惜。这使斯大林大为愤怒,与会者也大嚷“胡说!”朱可夫提出辞去
总参谋长的职务,众人顿时抓住话柄驳斥说,斯大林没有他(朱可夫)也一样能行,这意味着要把病中的
沙波什尼科夫再召回来躺在床上当总长。于是,朱可夫离开总参谋部到预备方面军任职,而沙波什尼科
夫从西战区回来再一次就任总参谋长。不过朱可夫还是大本营的成员。
施韦彭堡的第24装甲军向斯塔罗杜布和哥美耳地区的运动以及歼灭和击溃库兹涅佐夫的中央方面军
的师团,都被克里姆林宫看成是从南翼包围铁木辛哥的西方方面军和预备方面军的一种努力。这两个方
面军一前一后掩护从西部接近莫斯科的道路。苏军最高统帅部对希特勒放着近在眼前的莫斯科不打而把
装甲部队派往南北两翼的这种不合逻辑的意图未能理解,这也是很难怪的。8 月14 日,用彼得罗夫的第
50 集团军和戈卢别夫的第 13 集团军匆促组成了一个新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员是叶廖缅科。被歼灭的
原中央方面军的残部也划归该方面军指挥。布良斯克方面军的任务是掩护莫斯科防区布良斯克暴露的翼
侧。与此同时,由于古德里安的第 2 装甲集群(当时由施韦彭堡的第 24和莱梅尔森的第 47 装甲军组成)
继续南下,布良斯克方面军和预备方面军的第 43 集团军于8月底奉命向罗斯拉夫尔和斯塔罗杜布方向出
击,准备进攻古德里安的东翼侧。
9月 7、8 两日,哈尔德在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安排联合作战计划的各项细节。这项作战计划的目标
是夺取基辅,歼灭基辅-第聂伯-迭斯纳河曲之敌。有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两个单位参加。古德
里安的第 2装甲集群将从斯塔罗杜布继续向南挺进,插向罗姆内和朴里卢基,而中央集团军群魏克斯的
第 2 集团军将从哥美耳向南运动,掩护古德里安的右翼。南方集团军群施蒂尔普纳格尔的第 17 集团军将
把苏军部队牵制在切尔卡塞以北第聂伯河的下游,并在河对岸克烈缅楚格附近占领一个桥头堡。克莱斯
----------------------- Page 76-----------------------
特的第 1 装甲集群将从这个桥头堡向北推进,与古德里安的先头部队在罗姆内和洛赫维策地区会合。这
些装甲攻势将把他们西面大约六个苏联集团军切断在大河曲一带。与此同时,赖歇瑙的第 6集团军将向
东运动,渡过第聂伯河和迭斯纳河,进入基辅,并开始歼灭这一大批被包围之敌。
8月19日,波塔波夫的第5集团军在赖歇瑙的第6集团军的强大压力下已从科罗斯田退到第聂伯河。
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不借一切代价守住基辅和第聂伯河一线。然而,南进的古德里安的第 2装甲集群和
魏克斯的第 2 集团军已从北面渡过迭斯纳河,在 V·I·库兹涅佐夫的第 21和波德拉斯的第 40 集团军之
间已经出现了缺口,他们再也不能阻止德军的前进。德军第 6 集团军向东运动,先渡第聂伯河,接着又
在奥斯捷尔渡过迭斯纳河,从西面牵制波塔波夫的第 5 集团军和弗拉索夫的第 37集团军。叶廖缅科曾满
怀信心地向斯大林保证,说他能阻止古德里安的南下。可是他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以十个步兵师和若干坦
克对德第 2装甲集群翼侧进行的反突击未能奏效。参加这次进攻的戈卢别夫的第 13 集团军急速东撤;由
于撤得太快,失去了与第 40 和第 21 集团军的联系。由原中央方面军残部重新组成的第 21 集团军调出布
良斯克方面军归西南方面军指挥。
至 9 月9 日,德军按计划已取得很好的进展。克蒂尔普纳格尔的第 17 集团军已渡过第聂伯河,克莱
斯特正准备北上在基辅以东约一百五十英里处的苏军后方与古德里安会合。在苏军西南战区司令部,布
琼尼和赫鲁晓夫此时察觉到他们处境的危险。据赫鲁晓夫说,西南战区曾于 9 月11 日请求莫斯科批准他
们从基辅河曲部向东撤退,但遭到斯大林的断然拒绝。这纯属赫鲁晓夫的说法。9月 13 日,布琼尼被解
职,但赫鲁晓夫未动。这一点本身或许表明赫鲁晓夫并没有象他后来声称的那样大声呼吁或坚持要求撤
退。铁木辛哥到处奔波解救危局。他卸了西方战区和西方方面军司令员的双重职务,又到西南战区接替
布琼尼司令员的工作。在莫斯科担任总参谋长的沙波什尼科夫显然对大祸临头的一切警告充耳不闻。赫
鲁晓夫还说他(赫鲁晓夫)于9 月 16日自行决定派战区参谋长巴格拉米扬到西南方面军去见基尔波诺斯,
实际上是建议他自行撤退。基尔被诺斯拒绝了赫鲁晓夫的建议,并特此事直接报告莫斯科,但沙波什尼
科夫——也就是说斯大林——直到 9 月17 日才同意苏军部队与敌人脱离接触,向东运动,但已晚了不止
二十四小时,因为古德里安和克莱斯特已于 9月 16 日在洛赫维策会师,正好到了苏军后方。如果铁木辛
哥此时确已到职,赫鲁晓夫的说法就未必全部可靠,虽然有证据表明基尔波诺斯曾命令全线撤退,但结
果这一命令却被上级——不是西南战区就是最高统帅部——撤销了。
9月 16日至 26 日,困守在“基辅大包围圈”——最初它长宽各约一百三十英里——内的苏军被德
军第 2,6 集团军的步兵所歼灭。9月 20 日基辅失陷。德军俘虏四十五万人;苏军第 5、第21、第 37 和
第 26 集团军的大部及第 40 和第38 集团军的一部分被歼。基尔波诺斯及其司令部人员的命运不详。因为
苏联当时的惯例是保全高级指挥官的安全,所以这些指挥官可能是奉命丢下他们那些倒霉的部队自己逃
跑了。根据当时的报道,基尔波诺斯、参谋长图皮科夫及军事委员会的政治委员布尔米斯坚科被打死了,
可能是在试图逃跑时被打死的。
西南战区被撤销了,组成了一个新的西南方面军,由铁木辛哥任司令,赫鲁晓夫任政委。起先,这
个方面军只指挥第 40、第 21 和第 38 集团军的一部分以及从南方方面军调来的新编第 6 集团军。它的任
务是堵住库尔斯克至哈尔科夫防线中出现的大缺口。苏军指挥部以投进残存部队的办法构成了一条绵亘
的防线,这就使施蒂尔普纳格尔的德第 17 集团军在它再次向马利诺夫斯基的第 6集团军挺进时(该集团
军在不久前的败仗中损失较小),在波尔塔瓦和克腊斯诺格勒附近受阻。
在黑海沿岸,德军第 11 集团军准备一方面拿下克里木,同时又把苏联南方方面军赶向东。第 11 集
----------------------- Page 77-----------------------
团军司令朔贝特由于他的轻型飞机降落在布雷区上遇难。接替他的曼施泰因只部署了汉森的第 54 军攻打
克里木,而其余部队与罗马尼亚第 3 集团军一起向东运动,渡过第聂伯河,沿亚速海海岸追击正在撤退
的苏联南方方面军。防守克里木的是苏第 51 独立集团军,由前波罗的海西北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司令员
F·I·库兹涅佐夫指挥。彼烈科朴地峡只有五英里宽,是进入克里木的通道,苏军部队在此作了纵深防
御的部署,他们利用四十英尺深的鞑靼壕,一道道旱谷以及许多鞑靼穆斯林的坟墓,作为障碍物或观察
所。其他地方的地形不够隐蔽,地峡东面的锡瓦什湖是一个盐碱沼泽,既难于徒涉,使用强击舟水又太
浅。在这一狭窄的战线上,德第 54军于 9 月24日发起的进攻因兵力不足而告失败。曼施泰因也无力增
援第 54 军,因为第 11 集团军余部和罗马尼亚第 3 集团军正在东面与苏联南方方面军作战,进展非常缓
慢。该方面军于 9 月26日对罗马尼亚第 3 集团军之一部发动了虽然有限但却是有力的反突击。罗军有溃
散的危险,不得不由德军山地部队和党卫军的近卫师助一臂之力。
克莱斯特的第 1 装甲集群于 10月 6 日把番号改为第 1装甲集团军。它刚在基辅得胜,即受命南下,
插入苏南方方面军的后方。南方方面军于 10 月5 日换了一位新司令员切列维钦科,当时它的编成内有第
12、第 18 和第 9 集团军。克莱斯特从他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集结地域渡过萨马拉河,向南运动到
切列维钦科部队的后方,于 10月 6日在亚速海之滨的奥西片科附近与第 11 集团军会师。苏军第 18 和第
9 集团军一部被围,德军俘虏十万六千余人。第 18 集团军司令员斯米尔诺夫被击毙。第 1 装甲集团军然
后挥戈向东,几乎是毫无阻挡地沿亚速海向高加索的门户罗斯托夫方向迅速推进。与此同时,德军第 17
和第 6 集团军运动到它的左侧斯大林诺和哈尔科夫之间。
在乌克兰南部和东部的战斗与前面肖尔蒂茨和马拉帕尔特描述的乌克兰西部的战斗有所不同。在乌
克兰东部,德军有一些摩托化部队,具有机动性强这一有利条件,而苏军士气低落,在开阔的平原上大
批士兵不战而降。然而德军部队也因伤亡减员遭到削弱,不能持续作战。即使党卫军近卫师中忠诚坚定
地拥护国家社会主义的人也开始考虑战争的战略目标,他们注意到他们常常行军数小时也见不到一个德
国兵。这里大地茫茫无边,空空荡荡,即使最顽强的士兵也会因此感到沮丧和消沉。他们的头头们疲惫
不堪,也因看不到战争的尽头而心情沉重。
在取得奥西片科附近的胜利之后,曼施泰因的第 11 集团军与一个罗马尼亚山地军一起,回到了通往
克里木的彼烈科朴地峡,于 10 月底在这里发起进攻,企图摧毁 F·I·库兹涅佐夫的第 51 独立集团军的
顽强防御。第 51 集团军当时已得到从奥德萨调来的部队的有力增援。10 月22 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建立
了克里木联合指挥部,由海军中将列夫琴科任司令,巴托夫中将任副司令,但这一最后一分钟的改组已
为时过晚,没有能影响作战的进程,或许反而使指挥复杂化。然而第 51 集团军仍然打得不坏,因为这里
的地形和作战样式是俄国人所适应的。
守卫开阔平坦的彼烈科朴地峡的苏军战士占领了所有的高地,布下了大量地雷,架了许多铁丝网,
他们的机枪和火炮严密封锁了所有平坦无掩蔽的接近路。他们使用了延期地雷,还使用了德军电子探雷
器无法探测的木壳地雷,此外,为进一步加强防御,还架设了遥控火焰喷射器,构筑了炮塔式的火炮掩
体和坦克掩体等。苏联空军掌握了制空权。曼施泰因由于没有坦克,只得依赖装甲强击火炮来支援步兵。
火力交锋非常激烈,所有德军火炮、马匹和车辆都不得不在湿漉漉的沼泽地上挖掘掩体。在这种不利条
件下,汉森的第 54 军受命再一次发起进攻,冯·扎尔穆特的第 30 军为预备队,随时准备在突破后扩大
战果。进攻是在连绵不断的十月阴雨中进行的,雨水使战场变成了一片泽国。有时候连续数日大雾蒙蒙。
战争打得极其艰苦。苏军的土木工事多得不可胜数,很多工事是由民工构筑的,甚至连电起爆水雷也用
于陆上防御。德军各部智穷力竭,至少有一位师长曾要求停止作战。然而在意志坚定的曼施泰因的鼓动
----------------------- Page 78-----------------------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05676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