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连载]苏德战争 [英]艾伯特·西顿 著2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连载]苏德战争 [英]艾伯特·西顿 著2   
披着羊皮的和尚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连载]苏德战争 [英]艾伯特·西顿 著2 (375 reads)      时间: 2010-6-23 周三, 下午12:37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苏联 1939 年的政治特征和政治野心就是俄国历史的产物。罗斯人,其祖先本来是被瑞典海盗征服,

并由他们取名为罗斯的那部分斯拉夫人,后来他们就从斯拉夫人中彻底分化了出来。不过命运并没有使

他们作为单一的民族长期存在下去,东部的鞑靼人和西部的波兰人、立陶宛人把他们瓜分了,使他们彼

此之间在好几个世纪之内断绝了往来。大俄罗斯和小俄罗斯(现称乌克兰)就在这个四分五裂的时期诞生

了。大俄罗斯最初受鞑靼人统治,后来又臣服于日益强盛的莫斯科公国。小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别洛露西

亚)曾是庞大的波兰-立陶宛公国的组成部分。大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就是这样分成了三个

截然不同的民族,他们语言不同,文化各异。俄罗斯帝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大俄罗斯人为了寻找出海口,

为了掠夺土地和人民,不仅向亚洲,而且向波罗的海和东南欧扩张的历史。民族问题和少数民族问题,

特别是大俄罗斯人兼并和同化乌克兰、白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芬兰、波兰和许多亚

洲民族所造成的民族问题,乃是俄罗斯帝国内部大部分苦难与流血的根源。

1911 年旧的沙皇制度被推翻了,1923 年苏联成为一个实体。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共产主义理论,以

及斯大林、托洛茨基、卡冈诺维奇等许多革命运动领袖都不是俄罗斯人的事实,在某种程度上使新的联

盟内的民族仇恨得以缓和。然而沙皇帝国传统的扩张政策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尽管为了适应新灌

输的共产主义思想,在手法上有所选择。从 1921 年到1941年期间,苏联的方针和政策是一脉相承的、

合乎历史逻辑的。

苏联对外政策的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两种制度、两类国家

是势不两立的,它们不会永远共存,两者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其结局必然是共产主义全面、彻底的胜

利。对资本主义国家要采取颠覆和旨在诋毁其政府和社会制度、蛊惑民心的宣传手段加速其灭亡。挑动

和扩大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争端,削弱其反抗,并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废墟上建立起共产主义国家。苏联

是共产主义的堡垒,又是世界革命的策源地,正如后来所表明的,只要新的共产主义国家一出现,它们

的内政外交就得由莫斯科施以全面、严格的控制。

在革命成功的头几年,新生的共产主义俄国在经济上和军事上都是脆弱的,经不起外部的进攻和内

部的骚乱。当时列宁的方针是休养生息、防止外部干涉和吸收国外资金,为此他采取了富有弹性的、灵

活的对外政策。然而到 1927 年又重新出现了僵硬的兆头。斯大林在共产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说,苏

联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阶段即将结束。正是在斯大林专政时期,共产主义理论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方

面明朗化了。首先,苏联作为第一个共产主义国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堡垒应当保持强大和坚不可摧,作

好推翻摇摇欲坠的资本主义的准备。为此就要避免与足以危害苏维埃政权的任何强国发生冲突。其次,

苏联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颠覆和传播共产主义的手段实现扩张主义的目标,但是苏联不会甘冒风险发动直

接的侵略。在内战后的年代里,它不能,也不愿意触犯法国、日本、英国,甚至波兰;就是对德国复兴

为军事强国,克里姆林宫也是极力忍气吞声,畏惧万端,唯恐与这个大国发生冲突。

这时的苏联完全处于独裁者约瑟夫·斯大林的掌握之中。斯大林是格鲁吉亚人,年轻时被神学校开

除,尔后却成了革命家、列宁的同志和学生。他一担任共产党总书记这个要职就独揽大权,从列宁逝世

便开始撤换和清洗政治局的委员们。内战之后,乌克兰的民族主义遭到他极其残酷的镇压,接着便是农

业集体化,对富农、大小土地所有者采取了紧急制裁措施。数百万人遭到镇压和死于饥荒。

三十年代,斯大林插手革命历史的编纂工作,大肆吹嘘自己的功绩,并于 1936 年策动了大清洗,剪

除了几乎所有要人,其中包括他当年的伙伴,而且就是因为他们曾经是列宁的亲信,有朝一日可能危害

他的地位。斯大林提倡对列宁的崇拜,就是想使人们永远崇拜他自己。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在列宁逝

----------------------- Page 7-----------------------

世之后,一度曾是斯大林的主要支持者,但在 1936 年第一次公开审讯中便被判处死刑。接着,其余的政

治局委员几乎全部遭到同样下场。清洗遍及各行各业,造成一片恐怖。斯大林可能是有意这样干的。逮

捕之后,便是所谓的坦白、揭发;揭发之后,接踵而来的又是逮捕,于是清洗运动就象野火一样蔓延开

来。拷打、刑讯、流放和枪决便是那时的秩序。在苏联,政治犯的亲属也要对犯人的罪行负责。如被告

拒不交待,便以逮捕全家相威胁进行逼供。有些被告还走一定审讯的过场,多数人却下落不明。被清洗

的人究竟有多少,无从得知。不过,据一般估计可达数百万人,而且几乎都是蒙受不白之冤的无辜。

对数百万人的死亡,斯大林显然无动于衷。甚至他自己家族中的亲人在清洗中也未能幸免,有些人

被处决了,有些人被判处长期监禁,获释时已身心俱残。请问,有哪一个专制的沙皇能拥有斯大林那样

的权力,对他的同胞进行过这样的迫害呢!他的残忍也只有金帐汗国的可汗能与之相比。那时,凡是被

可汗召至萨莱——伏尔加河畔鞑靼人的首都——的罗斯诸侯,都要当众忍受侮辱以示诚服,或因俄罗斯

人告发而伏罪,而应召赴萨莱,往往是有去无还。罗斯人的土地荒芜了,只落得家破人亡。

斯大林至今仍然是位神秘人物,对他的人品还无法准确评价,因为在苏联对这位独裁者的描述持有

偏见、互相矛盾。会晤过斯大林的西方观察家记述过他们的印象,米洛凡·德热拉斯和斯维特拉娜·阿

里露也娃的著作使人们又增加了几分了解,但是,仍然有许多不解之处。然而不容置疑的是,斯大林在

国内全面而牢固地控制着政府,他个人制定一切重要的政策,亲自过问并严密监督其执行情况。就现有

的事实来看,斯大林控制其部属的手腕和机构都明白无误地表明,如果他的部长们违背了他的政策和利

益,那么,他们的这种行为是不会长期瞒过斯大林的。

据说,这位独裁者对任何对抗或冒犯其权威的一点点迹象,都深为猜疑(这说明,他是个偏执狂),

甚至达到了把阴谋与敌人看得比比皆是的程度。正是他的这种乖僻性格,才使他在列宁与他缔造的警察

国家里得以生存;而那些缺少此种特点的老共产主义卫道士,却死于执刑队的枪口下。据传,斯大林生

性虚伪、奸诈,尤其擅于揣度别人和利用别人的弱点。因此,他能在他那个集体中随机应变,应付自如。

他说的,未必是所想的;他想的,也未必说出来。这给其核心圈子里的成员造成困难。每个人都要等待

斯大林先讲话,避免先抒己见。在他讲话后,则要赶紧表态同意。他具有残酷的自制能力和灵活、狡滑、

虚伪而又机警的头脑。他为人固执,心地险恶。当然,才智他也是有的,不过,那是嘲弄、讥讽和笑骂

人的才智。斯大林的性格似乎是多重性的。尽管他意志坚强,但有时也显露出怯懦的迹象。他十分神经

质,朝三暮四,反复无常。他在政治上的学识和贪欲都是广博的,虽然两者可能不太相称。在他不试探

对方想法时,他的讲话却能开门见山,切中要旨。在处理政治、社会与经济问题时尽管他的思想明显地

受到狭隘的教条主义的束缚,但也有迹象表明,他很讲求实际,并顺乎情理。当诸事顺遂时,他会非常

温和。总之,他是一个怪得不能再怪的人物。其核心圈子里的成员们显然对他万分畏惧。

----------------------- Page 8-----------------------


----------------------- Page 9-----------------------

图 1 东欧

1935 年,反共产主义的希特勒德国的崛起,间接地危及到苏联的安全。当时已是国际联盟成员国的

苏联,极力鼓吹集体安全。事实表明,其意图不过是把国联当作自己进行宣传的讲坛,而它对安全的关

心并未超出本国私利的范围。苏联继续奉行它挑动资本主义国家互相倾轧的政策。在 1938年9 月慕尼黑

危机时期,第一次出现了推行这种政策的大好时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播下了德苏战争的种子。据苏联

驻伦敦大使麦斯基在战后说当时斯大林通过背叛捷克斯洛伐克的共产党人哥特瓦尔德(此人后来夺了贝

奈斯的总统地位)向布拉格传递口信怂恿捷克拒绝德国的要求。斯大林可能这样做了。但是,一个决心信

守条约义务的国家是不会通过随时都可能遭到否认的渠道,以秘密传话的方式表白它的意向的。当时的

苏联外交部长李维诺夫在公开许诺援助捷克时,其附带条件的措辞十分含糊和隐晦。这对于不幸的贝奈

斯来说,实际上毫无价值。1938 年,波兰与罗马尼亚在地理上把捷克斯洛伐克与苏联隔开了。波、罗两

国都坚决拒绝苏联红军穿越它们的国境。苏联也知道它的要求是决不会实现的,所以态度也不那么坚决。

与此同时,莫斯科又对顽固不化的达拉第和张伯伦进行蛊惑煽动。这位英国首相对希特勒欧洲政策的诚

意抱有灾难性的幻想;而对俄国却怀有根深蒂固的厌恶和不信任感。因此,他认为,苏联的提议存心不

良,根本不予理睬。有个时期,麦斯基竭力拉拢在野的温斯顿·丘吉尔。丘吉尔作为法西斯主义与希特

勒主义的劲敌,更易于与莫斯科的提议产生共鸣。苏联大使神不知鬼不觉地利用这个既任性又易感情冲

动的丘吉尔,间接地为苏联的观点作宣传。

丘吉尔认为,革命的共产主义的苏联将拿起武器保卫资本主义的捷克斯洛伐克。这个看法是否正确,

换句话说,丘吉尔谴责张伯伦犯有情况不明,判断有误的空想主义错误,而他自己是否犯有同样错误呢?

这仍然是个谜。当时,作为莫斯科喉舌的苏联新闻界,未发出任何可能与德国作战的暗示,苏联国内也

未采取任何动员措施。英、法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因此,人们公认,苏联是准备援助捷克斯洛伐克的

唯一国家。这两个民主国家对集体安全体系竟然不予支持,使苏联大失所望,只好到其他国家寻求对策。

此后,每当斯大林为他在 1939 年8月的突然变卦辩解时,总以此为理由。而丘吉尔显然是相信他的。莫

斯科的宣传想方设法从慕尼黑事件中捞取最大的资本。但当时有迹象表明,人们仍对苏联的诚意表示怀

疑。莫斯科为反对波兰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威胁,于 9月 23日通知华沙:如果波兰发动入侵,苏联即宣布

苏波互不侵犯条约失效。苏联的许诺纯粹是一纸空文。翌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下了总动员令,看来战

争已不可避免,这时,苏联却迅速地退下阵来。而它却在《真理报》上宣称,捷克斯洛伐克正千方百计

地向德国挑衅,这种挑衅使苏联不再负有援捷的责任。事过不到半年,也就是到 1939 年3 月,斯大林便

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十八次党代表大会上毫不隐晦地说,当时他曾千方百计地避免使苏联卷入为人火中取

栗的战争。苏联新闻界秉承这个政治意图,更加露骨地说,苏联决不会钻进英法合谋设下的反苏战争圈

套。它在此种情况下避免卷入战争的想法,与共产党人的一贯作法和信条是完全一致的。这一点,在苏

联此后若干年的历史过程中得到了证实。

1939年 3 月,立陶宛迫于德国的压力,向苏联归还了它在 1923年占领的边境狭长地带梅默尔。同

月,希特勒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并使斯洛伐克成为一个单独的傀儡国家。英、法政府为保证波兰与罗

马尼亚的领土完整,企图建立一条反对德国入侵的不可逾越的阵线。丘吉尔确信,苏联是个可信任的潜

在的盟国,它将在东欧为波兰而战。因此,他劝说张伯伦政府把苏联纳入英、法、波罗的海国家的军事

联盟。本着这个目的,英国大使威廉·西兹先生与李维诺夫于 4 月15日在莫斯科举行了试探性会谈。但

是,几乎与此同时,克里姆林宫又通过苏联驻柏林大使馆与德国外交部举行秘密会谈。为了讨好希特勒

疯狂反犹太人的德国以铺平谈判道路,5 月3 日,犹太人李维诺夫被免职,由莫洛托夫继任外交部长。经

----------------------- Page 10-----------------------

过初步会谈,德国外交部于 5 月30日郑重表示愿意与苏联关系正常化。与此同时,苏联与英法政治、军

事特使在莫斯科举行的谈判仍在继续进行,直至 8 月20 日,由于希特勒打电报给苏联提议派外交部长里

宾特洛甫前往莫斯科,以全权代表身分拟定并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秘密议定书,遂使苏英法三国谈

判告吹。8月 23 日宣布签署德苏协定。英法政府深为震惊。

为了使波兰与罗马尼亚的领土不受侵犯,英国力求借用苏联武装力量的威胁来实现其目的。波兰与

罗马尼亚对苏军过境这一政治因素,有着更深切更现实的理解,所以,即使他们遭到德国的进攻也决不

允许苏军过境。有些波罗的海国家甚至更明确地宣布,苏联保护他们主权的任何举动都被视为发动战争

的行为。从尔后的事件来看,这种态度是可以理解的。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知识分子和部分公民,有的

被横暴处决,甚至常常死于最野蛮、最无人道的极刑,有的则被流放到西伯利亚。苏联国防部长、与英、

法谈判的苏联首席代表伏罗希洛夫元帅,不顾主权国家的意愿,对苏联武装部队进驻波兰、罗马尼亚与

波罗的海各国流露出的兴趣,远远超过对德国作战,这多少可以说明苏联的目标何在。丘吉尔与莫斯科

沆瀣一气,他把谈判的失败归咎于张伯伦政府对苏联人多疑;缺乏达成协议的诚意;把官职不高,权力

有限,两手空空的使节派往莫斯科等等。

如果根据苏联当时的态度进行评价,人们大概会认为张伯伦是正确的,丘吉尔是错误的。苏联与英

国谈判,不管英国的军事力量有多么强大,也不管它的代表团地位有多么高,其结果是不会有什么差别

的。这是因为英、法为苏联安排的前程是一场浴血的战争。而苏联对那个敌手却是不能不甘拜下风的:

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用一只手抵挡住英、法的进攻;而用另一只手将沙皇帝国打得屈膝投降。如

今,即使英、法能够打败德国,克里姆林宫从中也得不到什么安慰。因为,德军入侵苏联就如威胁沙皇

政体一样威胁着共产党政权的安全。要苏联冒如此重大的风险,而英、法又什么东西都不给它,甚至连

波罗的海沿岸最小的国家也不给它,这种为敌性的、资本主义的波兰而战的建议,是与共产党的政策与

信条相违背的。1936 年,德国与日本通过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结为一伙。当莫斯科的谈判正在进行之际,

苏联却在哈勒欣河一带展开了保卫边境、反击日本入侵的战斗。接着,克里姆林宫宣称,苏联决定,无

论如何不在两线作战。另外,德苏协定的签署使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紧张关系更趋恶化。尽管当时尚无证

据表明克里姆林宫蓄意要挑起德国与西方的战争,但是,根据列宁主义的原则,这样的战争确实可拯救

苏联,并且是实现世界共产主义的必要步骤。

希特勒急于促使苏联保持中立。他甚至指示里宾特洛甫,要作出他认为可行的一切让步,即使把苏

联人带到君士坦丁堡的大门口也在所不惜。8月 23 日夜,德苏在莫斯科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和一份草率

拟就、措辞模棱两可的秘密议定书。这使波兰再度被德国和苏联瓜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芬兰也被

纳入苏联的势力范围。当德国元首在十个月后,更加认真地审查这份议定书时,其中有关巴尔干国家的

措辞使他吃惊。议定书承认苏联在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的利益,还说德国在这些地区无政治利益。然

而,“这些地区”不仅指比萨拉比亚,还包括巴尔干国家。芬兰与波罗的海国家在苏联势力范围内的地

位也不明确,德国人一向不同意未经事先磋商就将这些领土并入苏联的版图。后来,希特勒对 1940 年苏

联吞并波罗的海各国十分恼火,那是肯定的。双方除了签署这项条约与议定书外,还签署了一项贸易协

定。按照协定规定,苏联将向德国出口大宗粮食和原料,包括谷物、油料、家畜、煤、铅、锌,换取德

国的工业产品。总之,无论条约、议定书还是贸易协定,均使克里姆林宫极为满意。只费了点笔墨,竟

换得了波兰富饶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地区和一项含糊其辞的规定,使苏联可在波罗的海和巴尔干国家享

有自由行动的权利。一旦战争爆发,英国的封锁会断绝德国大部分的海上进口物资,德国在经济上便将

依附于苏联。苏联获得这些好处的唯一交换条件就是保证它不加入战争。同时,斯大林还对法国军队的

----------------------- Page 11-----------------------

战斗力寄予很大的希望。他本人高度评价这支军队,他认为,法军的战斗力会使德军不敢轻举妄动。另

外,斯大林还想利用德苏缔结条约给日本的打击,尽快与东京签署一项协定。

德国进攻波兰以及尔后向英法宣战的条件成熟了。当时,伏罗希洛夫与苏联驻华沙大使向波兰保证,

一旦爆发战争,苏联将保持友善的中立态度,并恪守向波兰提供军用物资与装备的诺言。玩弄这种两面

手法的意图,可能是想使波兰不要象捷克斯洛伐克那样未经抵抗就举手投降,从而迫使英、法参战。9

月 3 日,星期日夜间,即联合王国与法国对德宣战的那一天,里宾特洛甫敦促苏联立即对波兰采取军事

行动,占领早先同意划归其势力范围内的那部分领土。莫洛托夫表示同意。但是,尽管德国一再催促,

苏联在两周内一直按兵不动。苏联为进行武装干涉需要作舆论准备,但这不是延宕的全部理由。大概斯

大林在观望,只有确信法国不能从当时并没有设防的西部迅速打败德国的时候,才进入波兰。因为他不

想同英、法作战。还有在远东的地位尚未巩固之前,它也不得不等待。9 月16 日,苏联与日本签署停战

协定。就在第二天,也就是在它向英、法保证当它们对德作战时,苏联将保持中立之后,苏军受命跨越

波兰边境。莫洛托夫与里宾特洛甫 9 月28 日在莫斯科签署的秘密补充协议中规定,苏联在波兰的势力范

围东移了。大约从原来的维斯拉河一线移向布格河一线。德国人的回礼是,放弃在立陶宛的利益(立陶宛

南部的一角除外)。

在西欧,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前九个月内,苏联继续阴谋反对资本主义世界。在英国和法国,

共产党人活动猖獗,竭力削弱国家的战斗意志。苏联驻各中立国的使馆为了使战祸蔓延,进行秘密活动,

其中有些活动是针对德国的。

波兰被肢解后,苏联紧接着与波罗的海各国订立所谓条约,迫使这些国家允许苏联在其领土内建立

海军基地和陆军基地。而同样的要求却遭到芬兰的拒绝,这导致了为时四个月的“冬季战争”。战后,

败北的芬兰将位于拉多加湖西北部的维堡省和某些位于北部边境的地区,以及芬兰湾内的某些岛屿割让

给苏联。苏联并未急迫地要求拥有北冰洋沿岸的战略要地佩萨莫(包括由加拿大一家联合企业经营的镍

矿)。这可能是为了避免英国海军进行干涉。由于该地区很重要,自从 1940 年春,德国人占领挪威和邻

近苏联的基尔克内斯基地后,芬兰重新受到苏联的压力,要让苏联人取代别国的租借人。同时,苏联还

要求与土耳其共同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但因它唯恐英国从地中海进行干涉,放弃了这

项要求。德国于 1940 年5 月向法国发起进攻,在此之前,苏联一直未将它攫取波罗的海各国与巴尔干国

家的主张付诸实施。德国入侵法国后,战役进展神速,迫使莫斯科必须在战胜者回师中欧之前采取行动。

6 月中旬,所有的波罗的海国家均被占领,包括 9 月28 日协议中曾划归德国的立陶宛西南部的领土。新

攫取的领土被并入苏联的版图。6 月末,苏联向罗马尼亚发出最后通碟。两天后,比萨拉比亚与北部的布

科维纳等边陲地区被占领。而 8 月23 日签署的德苏条约并未将布科维纳地区写入议定书中。

法国战败后,莫洛托夫向德国驻莫斯科大使冯·德·舒伦堡致以最热烈的祝贺。但是,尽管如此,

法国的迅速溃败却使斯大林感到突然和沮丧。最初是在 1940 年7 月,莫斯科的紧张气氛曾一度加剧。人

们普遍认为,苏联正处于非同小可的危险之中。然而,到 8 月,当看到英国在丘吉尔坚强领导下没有退

出战争,并且可以仰仗美国的物资援助时,莫斯科的心情又多少恢复了平静。它希望德国入侵联合王国,

并从德国空军的损失中得到莫大的乐趣。当时,希特勒有时间专心研究东欧的政治局势。他对里宾特洛

甫 8 月23 日夜签署的模棱两可的议定书并不懊悔。因为,协定既然已经达到目的,它在帝国也就失去作

用了。元首的注意力已集中到从芬兰进口粮食、亚麻、木材、钢和镍,以及对付莫斯科为获得芬兰的佩

萨莫镍矿的控制权对德国施加的压力。另一种危险是,苏联从波罗的海的新建海军基地可切断德芬的海

上贸易通道,更重要的是,会断绝从瑞典经波罗的海输入的铁矿石。希特勒历来认为,苏联不应插手巴

----------------------- Page 12-----------------------

尔干事务。尽管保加利亚人与俄罗斯人同属斯拉夫血统,但是,两代保加利亚人却都在德国领受指示和

请求援助。罗马尼亚未能得到英国的帮助,但它为了抗拒苏联的领土要求,只得指望德国提供安全保障。

而德国亦需要罗马尼亚的石油。因此,在希特勒迅速地横扫法国之后,东欧与巴尔干各国顿时又感到他

的威胁。希特勒故意将 8 月23 日签署的秘密议定书的第三条关于“德国在东南欧无政治利益”一语错读

成“……在比萨拉比亚无利益”。后来又原封不动地转达给莫洛托夫,但后者未作任何反应。法国之役

结束后,希特勒立即把二十多个师调往立陶宛边境,以确保莫斯科为其错误地占领划归德国的立陶宛西

南部的领土偿还旧欠。1940 年8 月,希特勒与芬兰举行谈判。他保证向芬兰提供武器与其它物资援助,

以换取德军通过芬兰领土,往返于北部挪威的权利,并由芬兰提供必要的交通设施。此举最终将允许德

军驻扎在芬兰,把苏军摈于佩萨莫的大门之外。

德国人在巴尔干也加紧对付苏联的渗透扩张与挑拨离间活动。匈牙利与保加利亚都对罗马尼亚有领

土要求。苏联也站在反对罗马尼亚的一边。它把部队集结在边境地区,以示郑重。希特勒认为,德国的

石油来源——普洛耶什蒂受到威胁,便以牙还牙把德军集结在被占领的波兰领土内(总督区)。后来,由

里宾特洛甫主持从中斡旋。根据 8月 30 日通过的《维也纳仲裁书》,匈牙利接受调停,它原来分割罗马

尼亚特兰西瓦尼亚的要求只得到部分满足;保加利亚原来只要罗马尼亚的多布罗加南部地区,则完全得

到满足。作为对罗马尼亚割让领土的报偿,德国保证罗马尼亚不会遭到来自任何方面的入侵。随后,德

国的使节和军队以改编和训练罗马尼亚军队为托辞,纷纷进入这个国家。这样一来,德国石油来源的安

全得到了保障,苏联想挑起巴尔干战争也难以得逞了。在裁决书公开发表之前,德国从未与莫斯科就这

次谈判进行磋商,也未向它通报有关情况。柏林对苏联强烈抗议其违反 8 月23 日互不侵犯条约的协商条

款置若罔闻。当 1940 年9 月德国与意大利、日本签署三国条约时,苏联骂得更凶。莫斯科有理由认为,

该条约意在威胁其在远东的领土。同时,德国人一味拖延交付 1939 年8 月和1940年 2 月的贸易协定中

规定向苏联提供的货物。于是苏联被迫采取对策:削减向德国提供原料的数量。大有最终全部停止供给

之势。

在这一阶段,克里姆林宫对苏德关系似乎并不十分担忧。但是,使苏联大为懊恼的是举世公认德国

在对法作战中没有付出什么代价便取得了胜利。希特勒与斯大林竞相控制芬兰与巴尔干的尔虞我诈、政

治上的渗透活动、措辞严厉的照会、含蓄的恫吓、以陈兵边境对陈兵边境等等都是共产党人最熟知的神

经战的一部分。到 1940年秋,莫斯科并不认为德国人已经赢得了这场战争。一百五十年以来,俄国人一

直将大英帝国视为魔鬼。英国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和丰富的工业资源,至今仍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它能得到美国的支持。斯大林与希特勒不同,他从不轻视美国的财富和力量。德国由于西

方的封锁,还得依赖苏联提供经济援助。苏联居然充当了德国的代理商,它从国外进口原料只是为了转

售给德国。在克里姆林宫看来,由于上述原因,如果没有其它原因的话,德国似乎未必能攻击并切断这

个供应来源。斯大林不借任何代价地避免战争,他对德国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但是尽管如此,他似

乎也想到了德国要打持久战或在两线作战是完全违背它的利益的。斯大林还从红军的力量中得到安慰,

虽然它在芬兰战争中丢了丑。但是他不了解,希特勒与德国情报部都认为这一因素不足为患,因为它们

对苏联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非常缺乏了解。

按照这个逻辑,斯大林在 1940年时仍认为他的谈判地位比希特勒强。他相信,德国人最终将被迫向

他让步。苏联为了控制多瑙河河道,并向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施加政治压力,苏军于 10 月 26 日突然占

领多瑙河河口的一些岛屿。之后不久,莫洛托夫应里宾特洛甫的邀请到达柏林。他佯装对扩大三国条约

的建议甚感兴趣。这个建议是吸收苏联参加该项条约,有可能也接纳西班牙与维希法国,从而组成一个

----------------------- Page 13-----------------------

欧洲大陆集团,与盎格鲁撒克逊种族的国家相抗衡。11 月12 日,莫洛托夫在接受斯大林的指示后,兴味

索然地听取德国人的提议,当听到德国人明显地要把苏联对巴尔干的注意力向南转到波斯湾与印度洋方

向时,尤其不耐烦。随后,他把会议变成了冗长的独白,反复陈述苏联对芬兰、南布科维纳和达达尼尔

海峡的夙愿。莫格托夫想让德军撤出芬兰,让日本放弃它在北部萨哈林岛上开发煤铁的权利。他还进一

步提出,苏联应象德国对罗马尼亚作出保证那样对保加利亚作出保证,从而获得在该国建立基地的权利,

以便控制出入土耳其海峡的活动。与里宾特洛甫在防空掩蔽部举行谈判时,莫洛托夫透露,苏联还对希

腊、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等国和控制波罗的海出海口感兴趣。

11 月25 日,苏联提出要与保加利亚缔结一项条约。苏联以支持保加利亚获得多布罗加全部领土和

经希腊进入爱琴海的通道两项要求作为交换条件。这项提议遭到拒绝。到 1 月中旬,莫斯科才获悉德军

正向巴尔干挺进。于是,它便向柏林要求占领保加利亚、希腊和达达尼尔海峡的建议提出抗议。抗议中

说,这一步骤将损害苏联的安全。到那时为止,克里姆林宫才意识到希特勒根本无视苏联的要挟。在苏

联驻柏林新任大使戴卡诺索夫于 1月 17 日向德国外文部常务次官魏茨泽克递交的抗议照会中,把英国干

涉巴尔干的可能性也硬扯了进去,更加重了照会的分量。从此,在中欧和东南欧的主动权便落入德国人

手中。而苏联的外交则成为一连串的抗议。保加利亚恪守三国条约,3月 1 日,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斯洛

伐克率先进入保加利亚,德军随后跟进。这使土耳其有些焦虑不安。希腊已向轴心国开战,在东南欧,

只有土耳其与南斯拉夫仍未介入。为了将这两个国家拖入战争,莫斯科又把对付波兰的那套阴谋诡计与

外交手腕施展了出来。它告诉土耳其,如果土被迫与第三方(指德国)交战,莫斯科将持完全谅解和友善

的中立态度。这种拖人下水的提议被安卡拉婉言谢绝了。3月 25 日,德国迫使南斯拉夫在维也纳签署三

国条约。两天后,南斯拉夫政府被一场反德政变推翻了。苏联为了吸收一名反德的打手,急忙与新政府

的首脑西莫维奇签署一项友好条约。莫斯科又弹起对南斯拉夫承担军事义务的旧调,旨在坚定南斯拉夫

抗拒德国领土要求的决心。但在 4月 5 日,当德军集结在南斯拉夫边境地区时,克里姆林宫却又采用了

它惯用的退却战术。当时,苏联副外长维辛斯基告诉南斯拉夫驻莫斯科大使加弗里洛维奇说,你们肯定

误解了,苏联从未企图进行军事干涉和提供援助。他的话使后者不胜惊惧。而希特勒次日却以轰炸贝尔

格莱德、入侵南斯拉夫作为回答。

有确凿的事实表明,南斯拉夫和希腊的迅速沦陷,英国被逐出欧洲大陆,使斯大林清醒了。从此,

他改变了对德国驻莫斯科外交官员谦卑,讨好的态度。德国大使和土耳其大使都及时地注意到这一点。

他们在发给本国的电文中都对此作了相同的解释。土耳其大使说得更露骨,他甚至发表了如下的评论:

斯大林希望南斯拉夫至少把德国人拖住两个月,以便有足够的时间赢得强大的盎格鲁撒克逊部队的援助。

苏联是认输了,但对自身的安全仍不担忧。它真心实意地想与德国改善关系,转而采用了安抚政策。

1941年 1 月,苏联就抢占划归德国的立陶宛边境地带一事给柏林以赔偿。同时,缔结了一项非常有利于

德国的新贸易协定。到 4 月,苏联按照协定向德国提供了定额内的全部原料。仅在那个月就供应了不下

二十万吨谷物和九万吨石油。斯大林与莫洛托夫继续冷落英国大使斯塔福德·克里普斯先生,实际上对

他不闻不问。为了表明他们与德国新秩序情投意合,他们在 5、6 两月将南斯拉夫、比利时、挪威和希腊

驻莫斯科的外交官分别驱逐出境。但是,从 4月起,苏联西部军区的形势越来越紧张,屡次发生侵犯边

界的事件,并盛传德国即将发动进攻。

据说,1941年 3月 20日,苏联总参谋部情报部(军事情报部门)部长戈利科夫曾上送一份情报分析报

告,列举事实证明,德国明显地要对苏联发动进攻。他还了解到德国在边境地区的军事活动日趋频繁。

据传,一位德国少校曾向苏联驻柏林武官透露:德国企图进军苏联。但是,戈利科夫却把战争迫近的传

----------------------- Page 14-----------------------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504567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