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ZT】清明.圣女林昭之雕.崔卫平《抱起所有的菊花》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清明.圣女林昭之雕.崔卫平《抱起所有的菊花》
所跟贴
【ZT】清明.圣女林昭之雕.崔卫平《抱起所有的菊花》
--
lemon25
- (1553 Byte) 2010-4-08 周四, 下午3:33
(682 reads)
lemon25
[
个人文集
]
性别:
加入时间: 2008/08/03
文章: 2974
经验值: 119907
标题:
林昭生平
(209 reads)
时间:
2010-4-08 周四, 下午4:08
作者:
lemon25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林昭,女,1932年12月16日出生于苏州,原北大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系)新闻专业54级学生,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期间对封建专制独裁和个人迷信进行了不屈的批判和抵制,多次被捕入狱。在环境的压迫下,林昭的思想不断升华,成为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几乎没有或少有的一代女杰、圣女和女神样的民主战士。她在狱中以血书的文字,对暴力谎言横行和灭绝人性的时代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大无畏般的蔑视、讽刺与批判,其血书写的文字,如杜鹃啼血,声声扣人心弦和催人泪下。在那整个中华民族都停止了思考和任由封建专制与个人迷信蹂躏肆虐的不堪回首的年代,林昭是奋起与暴政不屈斗争和用民主自由思想呼唤民主与捍卫真理的第一人,她那冰清玉洁般的思想和血书的文字,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抗拒暴政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思想宝库。那段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痛,林昭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也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中华民族因为有了林昭,其前途才一片光明和充满希望。后林昭被残酷地迫害和残杀,其状之惨烈,任何一个哪怕是有一丁点人性的人,都卒不忍视听。1968年4月29日,林昭在上海提篮桥监狱绑架龙华机场后被秘密枪杀,时年36岁。被枪杀后,其家人被勒索索要五分钱子弹费,其刽子手之凶残和灭绝人性,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者,世界历史上从古至今又有谁听说过?我想这件事在地球上本身就是空前绝后和绝无仅有的,极大地说明了暴政的残忍和丑陋,是一桩世界历史上罕见的暴政丑闻。林昭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和荣耀,中华民族因为有林昭这样的优秀儿女才越显令人尊敬和可爱。林昭原名彭令昭,乳名苹男,许苹,中学时曾发表文章,用笔名令昭,1954年入北京大学时名彭令昭,后正式改名林昭,盖乃令昭谐音之意。彭令昭是林昭的父亲彭国彦给林昭取的名字,希望女儿成为现代的班昭的意思。后林昭不用彭姓,以示和父亲划清界限,令父亲伤心之极。父亲在林昭的眼里后来恢复了形象,但整个中国却变得越加反常。林昭家住苏州乔司空巷15号,另上海家住址为上海茂名南路159弄11号。从小熏陶在其母亲许宪民和其舅舅许金元的思想和活动影响下,追求进步,16岁前即已开始了许许多多的进步活动,如担任图书馆收发员,参加苏州文艺社,发表文章与反动势力论战,参加大众读书会,读进步书籍等,其在解放前即是一个有觉悟有着进步思想的先进青年了。1946年曾在苏州华关中学读高中,1947年转入城内景海女中,1947年在《初生》月刊第二、三期上发表文章(用欧阳英笔名),1948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根据陆震华的文章“林昭三十一年祭──忆奋进、追求、实践中的的令昭”一文,关于林昭是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需要考证,据陆文章中讲,林在国统区已上国民党黑名单,组织组织通知她离开苏州,林昭认为母亲是“国大”代表,没有离开,从此失去党籍)1949年7月,17岁的林昭在苏州景海中学高中毕业,违背父母让她考大学的意愿,私自考入无锡惠(泉)山之麓的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学习。这个学校是当时流行的“干部学校”,不在“学制”之内。学生多来自江浙,招生不论年龄,不论学历,只论学识和才干。学校起初有培养接收台湾干部之说。1949年7月开学,至1950年5月止,“抗美援朝”发生,学校停办。成为了四十年代末参军的青年人的样板,不久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0年5月毕业,1950年5月中旬,正式下乡参加苏州农工团集训,1950年6月在苏州吴县浒关工作,参加苏州农工团整风,7~9月参加浒关区新合乡重点土改工作,10月参加区典型乡、金坞乡土改,11月离浒关乡转赴太仓,参加城厢镇土改,后又调至典型乡土改并搞土地证典型实验工作,当时在《苏南日报》、《苏南大众》都有她的通讯、诗歌和报道文章。1951年10月,苏南区党委通知土改工作团回无锡集中,在无锡东郊土改集中学习,思想总结后另行分配工作。1952年5月在常州孚成厂工作,当年,20岁的林昭被分配到《常州民报》社工作,任编辑,在《常州民报》社的近两年时间里,写了大量的通讯、诗歌、特写、相声,全面地展示了她的才能(据钱惕明等专门查阅《常州民报》,查得林昭以林昭、小昭、高翔为笔名发表文章41篇),后又调入常州文联。1954年以江苏省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新闻系,任北大校刊和广播站编辑,1955年春天,北大学生会设“群众文化部”,组建了名目繁多的文学艺术社团,林昭也在《北大诗刊》(初32开本,1956年改为16开本,因北大党委决定创办学生综合性文艺刊物《红楼》,《北大诗刊》1956年秋停办,《红楼》第一期创刊号于1957年元旦与读者见面)当兼职编辑,系编辑部成员,北大《红楼》编委之一。1957年8月在中国青年报社实习,8月中旬结束并离京返沪,因病,咯血甚烈,本年12月份才返校。在1957年12月份逮捕了张元勋等极右分子后,1958年初,林昭错划为“右派”,后因“悲愤和心在流血”而吞服大量安眠药自杀未成,被认定“态度恶劣”,由此被劳动教养三年,后北大中文系副主任罗列担心林昭体弱咯血,劳动教养要到北京西山煤矿参加超繁重的劳动,会被折磨死,多方奔走游说并出面担保,林昭被留在新闻专业资料室由群众“监督改造”,1958年北大新闻系与中国人民大学合并,林昭在人大资料室被监督劳动,主要工作是为学校编写《中共报刊史》收集资料,整天查阅过去的旧报纸,以此在北京被劳动教养两年。1960年春天,因其支气管扩张,经常咯血,母亲许宪民把她接到上海养病,许宪民因此后悔不该把林昭接回上海,因为在北京或许不会出事。在上海复兴公园,林昭遇到兰州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两个右派(此后被分别判刑7年和13年),因对大跃进造成的大量民众死亡以及国际政治问题不满,将观点写成信件寄给北京有关方面,并编了一本名为《星火》的刊物,林昭在刊物上写了长诗“海鸥之歌”和“普罗米修斯受难之日”,事隔不久,1960年10月上海公安局静安分局派人到苏州林昭的家里将林昭逮捕,几个人被认为是反革命小集团,以阴谋推翻人民民主专政、扩充反革命组织罪被捕入狱,此次,林昭由一个右派劳教分子升级成了“现行反革命分子”。先是被拘留在上海第一看守所,林昭被反铐180天,吃饭、洗脸、大小便也不能免除,一年后林昭被转到上海静安分局关押,女狱警非常残忍,在此写下了“献给检察官的玫瑰花”等血诗和文字。至1961年底,竟不判不放,在第一看守所期间老毛(泽东)很有可能亲自审问了林昭,上海市市长柯庆施也在场,但此需要另有佐证,因为缺乏细节证据,此可能只有林昭的母亲许宪民知道,其妹妹彭令范只是耳闻。1962年3月被准予“保外就医”回家,林昭执意不出监狱,说出去还会被抓进来,林昭母亲许宪民请朋友家的花匠才把林昭按到三轮车上载回家中。那个年代正是全国瞎折腾时期,运动与灾难一个接一个,反右,共产风,大跃进,三反五反,镇压反革命,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后来有人以亲身的经历和科学的证据指出是十分的人祸,三~四千万中国人被活活饿死,即使苏州这样养人的鱼米之乡和沿海地区哪怕到海里抓把海泥吃了都可活命的地方都有大批的人被饿死和枪杀,更不用说全国其它地方了),广西等地还出现按人口比例杀人事件。在苏州“保外就医”期间,林昭又遇到别外两名右派(其中之一为黄政),他们一起起草了一个纲领和提出八项主张,反对当局的暴政和倒行逆施。1962年12月,林昭再次入狱,后被囚于上海提篮桥监狱,因被认为认罪态度恶劣,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1966年林昭的妹妹彭令范在这里与姐姐见了最后一面。1968年4月29日下午三时半,两辆飞驰来的军用吉普车驶向上海龙华机场第三跑道,军用吉普车上下来两个人架出反手捆绑口中塞着东西的林昭,两人向林昭腰后踢了一脚,林昭就跪倒了,这时走出另外两个武装人员,对准林昭开了一枪,林昭倒后慢慢地强行爬起来,于是他们又向他开了两枪,看她躺下不再动弹时,将她拖入另一辆吉普车飞快疾驶而去。1968年4月29日林昭被秘密枪杀时36岁。1968年5月1日下午两时(张元勋“北大往事与林昭之死”一文中此日期为1968年4月30日,张文应为有误,因多处文章包括林昭妹妹彭令范的文章该日期均为1968年5月1日),上海公安局到林昭家索要五分钱子弹费,当天回沪休假的彭令范从家中抽屉里拿出五分钱子弹费交给公安人员,林昭的母亲意识到发生了什么,立刻昏厥过去。1979年1月,北京大学发出了林昭错划右派的改正通知,1980年8月22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为其作出平反判决书(80沪高刑复字第435号)(张元勋“北大往事与林昭之死”一文为沪高刑复字432号判决书,有误),判决书的判决有两项内容:1、撤销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1962年度静刑字第171号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1967年度沪中刑[1]字第16号两次判决。2、对林昭宣告无罪。但这个判决书留有一个尾巴,那就是以推断和毫无根据的口气认定林昭患有精神病,显然是错误的。1981年12月30日的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81沪高刑申字第2346号)对林昭进行了更彻底的无罪判决,否定了对林昭子虚乌有的精神病认定。据林昭的妹妹接受国外媒体采访时说,林昭被枪杀后的若干天,骨灰由林昭的母亲许宪民取回,但具体存放何处林昭的妹妹并不知道,原来的林昭墓内只有林昭的一把青丝,一件衣服和一张照片,1982年5月1日,林昭的衣冠冢在苏州灵岩山落成,后林昭的骨灰找到,2004年4月22日,林昭亲友和同学在苏州郊外灵岩墓地举行林昭骨灰安葬仪式,骨灰是一位上海女性秘密保存几十年之后刚刚公开奉献出来的,重新刻了碑文,骨灰在原地点进行了重新安葬。在唱响民主法治人权的今天,民众应当有这样的知情权,国家政府,中国共产党也应当还民众或人民这样的知情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于2008年5月1日施行,条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民众的知情权,林昭的档案和文字和林昭是怎么死的、尸体当时是怎么处置的不能也不应当成为所谓的国家秘密,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可言呢,公开这样的秘密有利于我们的民族昂首前行,因为一个不敢正视自己历史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中华民族应当能够而且也能够承担起这种担当,相信共产党也能够承担起这种担当。林昭的档案,林昭的血书,林昭所写的文字至今仍被上海的有关部门把持着,不肯公之于世,并有随时被毁灭和篡改的危险。大跃进反右等历次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灾难,也是共产党的灾难,在法治和人权写入宪法的今天,中国没有道理不把林昭的真相大白于天下。林昭的精神和文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许是整个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是保证人类的悲剧不再一而再而三重演的宝贵资源,在中国共产党决心建设法治国家的今天,其实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资源,党和国家能够而且也应该从林昭的精神财富中吸取宝贵的营养。林昭象先哲一样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指出了建设文明国家、法治国家和政治昌明的方向。中华民族因林昭而蒙羞,中华民族也因林昭而荣耀,对共产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及政治局应当过问这件事情,在林昭的事情上划一个完美的句号,让林昭的秘密和林昭的文字不再尘封,还历史一个真实和公正,对中华民族有个交待,这也是共产党人应当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林昭80年代即已平反被司法部门判为无罪,林昭被上海有关部门把持的遗物,包括血书等文字,严格意义上来说应当属于林昭家人的,上海当局没有道理不还给林昭家人,广义上说,林昭的文字等遗物又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因为林昭的事情不只是她自己的事情,是中华民族史的一部分,毕竟在那万马齐喑的年代,中华民族还有那么一个人,以燃烧自己生命的代价坚持真理抗拒暴政,并发出了耀眼的光芒,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林昭的弟弟彭思华2004年离世,林昭的家人现在只剩其妹妹彭令范一人,其堂舅许觉民也于2006年11月13日去世(不属于民法意义上的近亲属),在中国逐步走向法治化的今天,林昭的妹妹令范也应当探讨一下通过法律途径讨回姐姐遗物的可能性,因为唯有她才有通过法律途径讨回公道的主体资格,因为其是林昭遗物的所有者,有讨回的权利,而不是被作为当年逮捕和监禁林昭的“证据”(林昭无罪)尘封在上海的相关部门,有人说上海是当年左倾的重镇和重灾区,但在林昭已被宣告无罪且已事隔几十年的今天,上海的相关部门和当局没有道理不把林昭的遗物归还给其家人和把林昭案情档案或狱中事迹公之于天下。现在林昭的事迹和文字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人,林昭的文字曾由知情司法人员带出来过几份,并公之于世,成为研究林昭的珍贵资料,我们希望当年审判和审讯林昭的检审狱警等人员,能够通过回忆等形式提供林昭在狱中更详细的材料,这些都将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珍贵资料和财富,这些人也应当以这样类如忏悔的形式为这个民族做点什么。苏州灵岩山已成为一些人心目中的圣地,每年到那里朝圣的人络绎不绝,但据大量网友证实,2007年苏州灵岩山林昭墓地已被警方安装了自动遥控摄像头,路标被拆除,相关部门不希望人们找到林昭的墓地和进行悼念活动,即苏州灵岩山林昭墓地已被当地警方监控,瞻仰的人员有人受到询问和迫害也已被证实。
作者:
lemon25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_________________
长风浩荡可扬帆 傲游美加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56691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