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还原论、非线性与医学(6)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还原论、非线性与医学(6)
我要注册
加入时间: 2009/10/04
文章: 764
经验值: 36499
标题:
还原论、非线性与医学(6)
(782 reads)
时间:
2010-3-08 周一, 下午3:49
作者:
我要注册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1.生物以负熵为食——薛定谔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比利时化学家普利高津以“B-Z反应”为出发点,对“自组织”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用于描述自组织一般规律的“耗散结构理论”,并因此获得了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
要理解“耗散结构理论”就必须简单介绍一下物理学中“熵”的概念。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物理学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定律,这个定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与外界封闭隔绝的系统,它自身演化的结果必然是越来越无序,越来越混乱。
我们从生活中的一些小例子就可以形象的理解这个问题,例如将黑白两种颜色的沙子放在瓶子中轻轻摇晃,一开始沙子会黑白分明,但慢慢它们会逐渐变得混乱,最终难分黑白。再如你居住的卧室如果从不进行整理,袜子衣服换下后就随手乱扔,那么用不了一个月,你的房间就一定会变成混乱不堪的大垃圾堆。
“熵”就是物理学中专门用于描述事物“混乱”程度的物理量,一个物体的无序程度越高,它的“熵”值就越大。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描述,任何一个封闭的系统必然越来越混乱,这就意味着它的“熵”总会自发的不断增大。因此“热力学第二定律”又被称为“熵增原理”。
“熵”一旦出现就将永恒存在,因此世界上的“熵”将越来越多,整个世界会变得越来越混乱。克劳修斯是“熵增原理”的发现者之一,他就据此提出了“宇宙热寂说”,认为整个宇宙的熵值将趋近于无穷大——也就是趋于无限的混乱无序,那时宇宙将变成一个没有任何有形物质,没有任何宏观运动的永恒寂灭的世界。尽管很多人不愿意接受热寂说,但它至今仍是一个无法被驳倒的理论。
虽说世界确实会变得越来越混乱,但世界上出现生命这样有序的结构,并且这种有序结构能够自发由低级走向高级,由简单走向复杂,并不与“熵增原理”矛盾。
因为“熵”具有可以转移的性质,它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如果一个系统能将自身产生的“熵”不断转移到外界,那么就能始终保持有序的状态——对于整个世界而言“熵”在增加,但局部区域却可能会出现“熵”减少的情况。
自组织现象可以使事物保持高度有序的结构,那么它就必须千方百计将自身的“熵”转移到周围环境中去,而这种转移过程只有在它与外界的物质、能量的交换中才能完成。所以普利高津“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
自组织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它必须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或物质,经过利用后又不断释放到外界环境中去(这也是“耗散结构”这一名称的由来),只有在与外界的交换过程中,系统才能维持有序结构。
以“贝纳德”花纹而言,液体需要不断从容器底部吸收热量,从液体上表面将热量散发出去,任何一个过程终止,有序结构都会随之消失。同样,对于B-Z反应而言,要想让化学振荡或者化学波维系下去,一方面要不断向容器中补充反应物质,另一方面要有反应产物不断从溶液中挥发出来。
这一结论对生物学与医学的启示无疑是多方面的,它为我们思考生命现象、理解疾病发生原因提供了一条 “自上而下”的思考方式。
2. 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灵枢•本藏》
“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与环境保持物质能量交换是自组织系统存在的必备条件,因此是生命存在的第一要义。
沿着这个思路可以推论,当生命体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发生了障碍必然导致机体内部功能的紊乱。虽说对于不同个体、不同发病机理,功能紊乱的表现会完全不同,但我们可以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的思想预言,如果机体与外界的交换障碍不消除,那么单纯针调节内部功能的治疗措施无法使人体机能恢复正常。
例如,尿液是人体排出代谢废物的重要途径,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无法形成尿液,就会发生电解质平衡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由此会引发心律紊乱、高血压、肌肉痉挛、昏迷、出血、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无论引发肾衰竭的原因是什么,也无论肾衰竭产生了什么样的并发症,如果无法正常形成尿液,都难以彻底纠正人体机能的紊乱状态。
再如,排出粪便是人体排泄的重要途径,由于肠道具有很强的容纳粪便的能力,所以短期的便秘、排便障碍并不会引发太大问题。但长期便秘会促使肠道中的内毒素等有毒物质向体内移动,由此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人体更容易发生炎症反应、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提高,由此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失眠、内分泌紊乱等一系列问题。尤其在急性疾病中,肠道梗阻会使器官功能衰竭的过程大大加速(这在《螣蛇白虎》一章中已经进行了详细介绍)。
从农村一种消灭老鼠的方法,就可以看到排便障碍对健康的巨大损害作用。有的地区流传一种很残忍的灭鼠方法,抓到一只老鼠之后用黄豆塞到它的肛门中,然后将它放走。老鼠回到窝里不久会因无法排便而狂躁不已,疯狂攻击同类,将其它老鼠咬死。
站在“耗散结构理论”的高度,就很容易理解各种途径的排泄障碍都必然带来机体功能的严重紊乱。虽然无法具体预言排泄障碍会使人体产生哪些具体生理改变,但“耗散结构理论”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提示我们: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应该高度关注人体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的通道是否通畅。
然而在还原论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西方医学,早期并未意识到排泄障碍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直到二战以后,西方急救医学才从临床中摸索到,如果外伤、感染引起肾功能衰竭时,必须采取促进尿液生成的措施。而现代医学认识到维护肠道功能在危重症救治中的核心意义,也不过才三十多年的时间。
而且这些观点都是零零星星从临床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至今西方医学也未能从人体与环境物质交流关系的高度,形成一套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
然而在中医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从《黄帝内经》开始,人体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关系就倍受关注,始终贯彻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并且《黄帝内经》对这一关系的论述,与“耗散结构理论”的认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就要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中医理论中“六腑”的概念。
“六腑”是《黄帝内经》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包括了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五个具体的器官,还包括一个难与现代医学概念直接对接的“三焦”。按照《黄帝内经》的描述,“三焦”的功能主要是负责水液的代谢:“上焦”与汗液的形成有密切关系,“中焦”负责水液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下焦”则与尿液的形成紧密相关。
人体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的途径,除了呼吸以外,不外乎从消化道中获取水分和营养物质,再从尿液、粪便、汗液中将代谢废物排出。有趣的是,“六腑”这个概念正好的概括了呼吸以外的所有这些途径:
胃、小肠、大肠负责消化与吸收(中焦的功能也涵盖在肠胃的吸收功能之中);下焦与膀胱涵盖了尿液形成与排出;上焦的功能是负责汗液的形成;大小肠则与粪便的形成排出直接相关,而胆囊排出的胆汁可以将肝脏产生的代谢废物带走,并在肠道中将粪便染黄。
可见,“六腑”准确概括了除呼吸以外,人体与外界物质交换的所有通道,不多不少。
以“六腑”这个概念为基础,《黄帝内经》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医学思想:保持“六腑”的洁净通畅是人体维系健康的必备条件,如《灵枢•天年》所说:“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后世医家则将这一观点概括为“六腑以通为用”,即治疗疾病时,应当让病人保持“六腑”的通畅。
这也许是古人的智慧,也许只是巧合,但毋庸质疑的事实是:“六腑”承担了呼吸以外的所有物质交换功能,而《黄帝内经》则将六腑的通畅视为了人体健康的必备条件,这正与“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不谋而合。
“六腑以通为用”思想十分具体的贯彻在中医的诊疗行为中。张景岳编写的“十问歌”是中医医生的基本功,它概括了医生面对病人时最需要关注的十个问题,其中问汗、问大小便、问饮食这三个直接与“六腑”功能相关的问题被列在了前五位。
在疾病治疗中,《素问•标本病传论》明确提出,面对发病机理复杂的疾病,如果病人出现了大小便不通的情况,首先就应该考虑通利大小便,然后再处理其他的问题。
在具体治疗方法上,“汗、吐、下”是中医治疗实证的“三大法”,“汗法”即让病人发汗,通常在外感疾病初期病人汗液不能正常排出,或者水液代谢发生障碍、身体出现浮肿时使用。“吐法”即让病人呕吐,通常在病人因为痰液等呼吸道分泌物影响心肺功能,或者胃中积留宿食、影响消化功能时使用。“下法”则指通利大小便。从这些治疗方法的机理来看,主要目的都是解除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障碍。
围绕“汗、吐、下”三大法,中医在几千年的医学实践中发展出了许多具体的治疗方法,以通利大便为例,根据病人体质、发病原因等条件不同,中医就将药物排便的方法分为了“寒下、润下、温下、攻补兼施”等多种情况,并且还有很多依靠针灸、推拿进行辅助治疗的手段。
可见,中医不仅在理论上有“六腑以通为用”这样概括了人体与外界物质交换重要性的论述,在战略上始终高度关注着人体对饮食的摄取和代谢废物的排泄过程对健康的影响,同时在处理人体与外界物质交换障碍的具体方法上,即确立了大的治疗法则,也摸索出了极为丰富的“技战术”技巧。
《黄帝内经》从古代的哲学观念出发,用整体思维的方法获得了对人体与外界环境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且这种整体观念在数千年医学发展中,非常具体的贯彻到了医疗行为之中。
但是,毕竟中医理论的这种整体观念还停留在哲学层面,对于外界环境如何“自上而下”的影响到人体健康,具体一点,尿液、粪便、汗液的排泄障碍具体使哪些生理机能发生改变,这些改变又怎样影响了人体健康,中医理论没有办法说清楚。
相比之下,现代医学一旦开始重视外界环境对人体内部机能的影响,它就可以迅速研究清楚这种由外到内的生理改变是怎样实现的,就能将“竹蜻蜓”发展为“直升机”,将原始的医学原理改造为严谨的医学理论,从而产生许多新的医学发现。
另一方面,中医围绕“汗吐下”三大法则摸索出的大量治疗手段,虽说这是一个极为丰富的医药学“宝库”, 但是在传统的传承方式下,这些手段大多要依靠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对它们的适用条件、剂量大小,大多都没有规范的表述,这使得它们难以被推广传播;治疗机理的模糊,也使得这些治疗手段难以被优化。
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中医数千年的医学实践无疑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医学遗产,但我们需要将这笔宝贵的财富进行挖掘整理,逐渐将其与现代科学融为一体,这才能更好的造福于人类。
作者:
我要注册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我要注册于2010-3-09 周二, 上午10:28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返回顶端
有些意思。
--
小小衲
- (0 Byte) 2010-3-09 周二, 上午7:27
(121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788 seconds ] :: [ 23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