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帖]中美合作所真相:抗日组织,与渣滓洞等没啥关系(组图)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帖]中美合作所真相:抗日组织,与渣滓洞等没啥关系(组图)   
所跟贴 [转帖]中美合作所真相:抗日组织,与渣滓洞等没啥关系(组图) -- xilihutu - (3906 Byte) 2010-1-06 周三, 上午7:36 (505 reads)
xilihutu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7/03/29
文章: 9278
来自: 美国
经验值: 298846


文章标题: ZT:“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女牢/组图 (374 reads)      时间: 2010-1-06 周三, 上午7:54

作者:xilihutu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抗日战争中的1943年4月15日,在陪都重庆近郊歌乐山下的磁器口缫丝厂杨家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乡下办事处大礼堂里,举行了一次由中美两国官员出席的签字仪式。中方有外交部长宋子文的代表、常务次长胡世泽,军统局副局长戴笠;美方有海军部长诺克斯,罗斯福总统的私人代表、美国《生活》杂志老板鲁思,海军部情报署代表迈尔斯——即旧译已为人们熟知的梅乐斯。
  从这一天起,由中美两国军事情报机构联合组建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正式成立。

  长期以来,这个简称为“中美合作所”的战时跨国军事情报合作机构,成了广为人们熟知的“美蒋罪行”的代名词。原国民党当局在重庆歌乐山下设立的那两座臭名昭著的政治犯监狱——白公馆和渣滓洞,曾被称作是“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组成部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也曾一度名为“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美蒋罪行展览馆”。而使“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恶名深入人心的,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现的长篇小说《红岩》和由此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歌剧《江姐》等文艺作品。

  在那时最为轰动最为畅销的长篇小说《红岩》中,写到共产党员刘思扬第二次被 捕时,就描写了押送他的汽车经过“中美合作所警卫森严的大门”驶进白公馆集中营,进去后登记时,他看到登记簿上有中美合作所的英文缩写等细节。小说中写到渣滓洞监狱政治犯组织绝食斗争和1949年新年联欢会时,特地描写了监狱看守长给美国“特别顾问”打电话请示报告的细节。在小说中,国民党特务头子徐鹏飞威胁许云峰:“你可受不了四十八套美国刑法!”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后,这句话改成了审讯江姐时的台词,“美国刑法”改成了“中美合作所的几十套刑法”。电影中的徐鹏飞审讯江姐时还有这样的台词:“你别忘了,这里是中美合作所!”“真想尝尝中美合作所的几十套刑法?”“老实告诉你,进了中美合作所,就是死尸,也得给我开口!”在小说《红岩》第十九章中,更虚构了这样一个给读者以强烈印象的情节:共产党员成岗被带到“中美合作所特别医院”接受审讯,“医生”在一个长着“黄麻似的鬈发 ”、“高高隆起的鼻梁”、“灰蓝颜色”眼睛、“白皮肤”的“美国医生”指挥下,给成岗注射麻醉剂后进行诱供……在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的歌剧《江姐》第六场(场景说明:重庆“ 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审讯室)中,特务头子沈养斋对渣滓洞监狱政治犯闹事发牢骚说: “……这几个月来,他们绝食、抗 议、斗争,搞得我们手足无措!试问堂堂中美合作所,如今闹成了个什么样子!?”敌看守魏吉伯对江姐说:“你,你要知道,这是中美合作所,进来了就别想出去!”沈养斋还向江姐唱了一曲(剧中第三十七曲):“这是中美合作所,歌乐山前黑铁牢,美式刑法四十八套,渣滓洞白骨比天高!”……

  历史上的中美合作所真是这样吗?

  为共同进行反法西斯战争而建立

  其实,当时中美合作所并非是为“反共”、“反人民”而建立的法西斯集中营,而是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建立的跨国军事情报合作机构。

  这种机构那时也并非只此一家。最先是苏联驻华大使馆提议,由苏军总参谋部与中国国民政府军委会军令部协商,建立了中苏情报合作所。

  成立不久,因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无暇东顾而渐少过问。军统局也认为苏方提供的电讯器材不够先进而失去合作热情。该所建立约三年后撤销。

  接着,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在上海遭到日本人监视的英国驻华情报首脑门德内哥罗,由军统局辖下的游击武装忠义救国军借偷运日货之机将其藏在卡车中护送逃到重庆,他以英国大使馆商务参赞的名义提出与中国合组中英特种技术合作所,进行情报交流,英方并表示愿意援助武器装备和派专家帮助中国组建、训练一支敌后游击部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决定让这支部队开赴东南亚战场配合英军作战)。

于是,军统局在1941年9月进行了研究,不久即在重庆近郊沙坪坝红槽房建立起了中英特种技术合作所,1942年1月又在沙坪坝小龙坎成立了军统局属下的别动军司令部,中英合作所主任及别动军司令均由前忠义救国军总指挥周伟龙担任。戴笠以军统局原混城队为基础,又在汤恩伯、李仙洲等集团军中挑选了部分官兵,加上军统局人员,组成了别动军七个纵队。原拟开赴东南亚作战,因此第三纵队徐光英部已集结于桂南待命。

  后来,军统局在援助及训练等问题上与英方意见严重分歧。这一合作于同年4月夭折。

  在1942年夏,流亡的法国戴高乐政府也曾派代表来中国,与军统局谈判建立中法特种技术合作所,主要是为了侦译法国维希傀儡政府的密电。但法方代表对所谈事项外行,军统局方面对这一流亡政府又不大看得上眼,最终未能谈妥。

  真正合作成功的,是中国与美国联合建立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

  对于当时中美两国首脑及许多参加具体工作的人员来说,建立这一合作机构的目的,确实是为着中美两国共同对日作战的需要。据参加起草中美特种技术合作协定草案的军统局军事情报处少将处长鲍志鸿回忆,协定的第一条即是:“为中美两国共同对日作战,组织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简称中美所),交换日军海陆空军事情报和搜集中国大陆气象情报,训练游击队,挺进日军后方,协助美军在中国沿海登陆作战,共同迅速歼灭日寇。”(《戴笠、梅乐斯与中美合作所》34页,群众出版社1994年版)

  中美合作所在中美两国共同对日作战中起到的作用,以往很少提及,以致鲜为人知。据鲍志鸿回忆,美国空军击落日 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的座机,就有中美合作所的军统局人员在电讯侦测和密码破译方面的功劳(同上书第41页)。

  同时,中美合作所还建立起了若干为美国海、空军提供气象情报的气象工作站、观测哨等,这些气象情报在美军对太平洋上日占岛屿展开逐岛进攻和轰炸日 本本土的军事行动中,都起了重要作用。战后美国海军部的一份报告甚至有这样的评价:中国方面通过中美合作所向美国提供的日 本占领区军事及气象情报,“成为美国太平洋舰队和在中国沿海的美潜艇攻击敌海军的惟一情报来源”。

  除去军事行动外,中美合作所还进行了一些对日心理战、经济战方面的工作。如收听日伪电台广播并用秘密广播进行干扰和反宣传,展开宣传攻势瓦解日军士气,在日伪军中制造恐慌情绪,鼓舞敌后抗 日军民斗志;印制汪伪储蓄券假钞偷运到沦陷区,扰乱日伪金融,并大量收购日 货与沦陷区物资运回大后方……

  抗 日战争胜利后,按照当初中美合作所成立时《协定》的规定,美方人员分批回国。1946年 1月,中美合作所正式宣告结束,经军统局报蒋介石备案。中美合作所中的军统局人员回军统局报到,非军统局人员(这是许多人不了解的,以为凡中美合作所的中方人员就都是军统特务,其实并非如此)则发给三个月薪金资遣。各地训练班、情报站均予结束(重庆特警班第二期学员因未毕业,移交军统局接办)。重庆中美合作所四一医院移交中央医院接收,上海中美医院移交同济大学接收……到1946年七八月间,全部结束手续办理完毕。

  在歌剧《江姐》的最后一场(场景说明: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女牢),江姐在就义前,得知敌人就要逃跑时,嘲笑沈养斋说:“怎么?你害怕了?你们‘中美合作所’ 这块招牌就要摘掉了!”编导和演员都不知道,其实“中美合作所”的招牌早在这个剧情发生的四年前就已摘掉了。

  恶名影响深远史实早被澄清

  不过,因为中美合作所的中方负责人是在国民党内外名声都不大好的军统局负责人、特务头子戴笠,美方副主任梅乐斯又不顾美国当局禁令竭力介入中国国共两党冲突的内政,再加上该所训练的作战人员、警察和特工,获得的美式武器与设备器材,后来都被国民党当局用到了反共内战中,因此,该所便有了一个“扶蒋反共”的恶名。当年曾以美国战略情报局雇员身份在重庆与梅乐斯共过事的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评论说:“中美合作所确实曾经部署过骚扰日军后方的行动,并为美国海军的登陆做了准备。但中美合作所的弊端在于,当1945年国共内战爆发时,它把美援全部用在了国民党一边。这就在客观上意味着美国‘过早地’正式加入了反对中共的活动。这为中国共产党所深恶痛绝,并完全有正当理由把它看作是美国帝国主义的不义行为。”(《费正清对华回忆录》,知识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256页)




由于这样一些历史的原因,在中美合作所撤销之后,在其原址及其附近发生的监禁、虐待和屠杀政治犯的罪责,便被算到了它的账上。特别是在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崩溃时发生的对被关押政治犯的集体大屠杀,更被宣传为“中美合作所大屠杀”,使“中美合作所”声名狼藉,成为后来反美、反蒋(国民党)宣传中的一个重要靶子。许多人不再清楚它当初究竟是个什么机构,而只以为它是一个血腥恐怖的集中营了。再加上小说《红岩》及电影《烈火中永生》、歌剧《江姐》等文艺作品的一系列渲染,“中美合作所”作为反面形象的知名度,竟大大超过了同样在重庆而有着更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纪念地红岩村。

  甚至一些美国人也对中美合作所持怀疑甚至厌恶的态度。美国学者迈克尔·沙勒在《美国十字在中国》一书中就专门写了一章《中美合作所!反革命势力蠢蠢而动》,中译本于1982 年7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前,这一章曾在《参考消息》上连载,颇有影响(有人在回答对中美合作所历史真相的质询时,就拿此书当作证据)。其实,书中虽写到梅乐斯利用中美合作所从事 “扶蒋反共”活动,但仔细阅读就会清楚,那大多是梅乐斯的个人行为而并不代表美国政府当时的对华政策,同时,书中明确写了,梅乐斯的这种行为一直受到美军驻华战区司令官(先是史迪威,后是魏德迈)和美国战略情报局、美国驻华大 使 馆及罗斯福总统的代表等多方面的强烈反对和竭力阻止。

  本来,在中国社科院1988年第3期《美国研究》杂志上,就已发表了当时在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编研室工作的邓又平先生(现在重庆市博物馆)所写的《简析“中美合作所集中营 ”》一文,澄清了许多史实,列举了有力的证据,否定了以往给中美合作所加上的“逮捕、关押、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集中营”等罪名。但因该杂志发行面窄,一般读者不易读到,再加上小说《红岩》还在不断再版发行,电影《烈火中永生》、歌剧《江姐》还在继续上映和演出,所以中美合作所在许多人印象中还是“法西斯集中营”。

  中美合作所是“集中营”吗?

  重庆歌乐山下的白公馆、渣滓洞,是两座臭名昭著的国民党监狱。之所以臭名昭著,是因为其专门关押政治犯,并且在1949年9月至11月底,面临崩溃的国民党当局对这里关押的以共产党人为主,包括民革、民盟、“托派”及无党派人士(还包括军统局的违纪犯)在内的200余名政治犯进行了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长期以来,中美合作所被认为是这两座监狱之上的总名称。在美国学者迈克尔·沙勒的《美国十字在中国》一书中也写到:“梅乐斯还亲自参加了戴笠主持的集体审讯,审讯以后,政治犯遭到活埋。”但书中对此并未举出实证,而称只是“ 据批评中美合作所的美国人说”。这种“据说”显然是与严肃的历史研究原则相悖的。

  其实,中美合作所与白公馆、渣滓洞监狱并不是一回事。

  白公馆,原为四川军阀杨森部下师长白驹的乡间别墅,1939年冬由军统局用做临时看守所。当中美合作所建立时,白公馆看守所奉命将人犯迁往渣滓洞,白公馆房屋则让给美方人员作为住所,名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直到抗战胜利后中美合作所撤销,美方人员回国,白公馆才又恢复关押政治犯的职能(后称国防部保密局看守所),主要关押国民党当局认为是“ 要犯”的较高级别政治犯。如果说在中美合作所设立期间白公馆就是监狱(或集中营),那么,关在里面的犯人是谁呢?难道是那些住在里面的美方人员吗?

  渣滓洞监狱,原是因白公馆看守所人满为患而增设,1946年底将人犯迁回白公馆后,曾一度关门,后于1947年底又重新开张(称重庆行辕第二看守所),主要关押在1947年“六一大逮捕”中抓捕的教育、新闻界人士,“小民革”地下武装案被 捕人员,川东三次武装起义被俘、被 捕人员,《挺进报》事件被 捕人员,民革川东、川康分会成员等。




邓又平先生在《简析“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文中列举了他的一个调查统计结果:当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后关押于歌乐山下的政治犯中,一些人(如叶挺、廖承志、罗世文、车耀先、许晓轩、张露萍等)是在中美合作所建立之前关押于此的,另一些人(如杨虎城、许建业、江竹筠、陈然等)则是在中美合作所撤销之后才关押于此的,对政治犯的屠杀,全都发生于中美合作所撤销之后。邓又平先生得出结论:“中美合作所与这些逮捕、关押、屠杀等罪恶活动是完全无关的。”“至今为止,在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的档案室中,找不出一份是由中美合作所签发的逮捕、屠杀革命志士的文件,也没有一份材料中提及过,说是美国人亲自参加了这些活动。”(《美国研究》1988年第3期第33、34页)

  军统局总务处长沈醉的一则回忆也很能说明中美合作所与渣滓洞监狱的关系。

  1944年(按:应为1945年,此系沈醉误记)春,浙江大学(时在贵州遵义)教授费巩应复旦大学(时在重庆远郊北碚)之邀来重庆讲学。一日从重庆千厮门码头搭船去北碚,在候船时失踪。此事惊动了陪都教育界,许多人都认为是被特务绑架了。在舆论压力下,蒋介石向戴笠查问,戴笠说军统局没有抓费巩,戴笠还找来中统局、宪兵司令部等单位负责人了解,都说没有抓费巩。数十位曾留学英、美的教授联名致信美军远东战区参谋长魏德迈,要求查清此事。魏德迈把此事交给中美合作所美方负责人梅乐斯办理。梅乐斯派中美合作所中一位纽约名探克拉克少校查办。戴笠则安排了沈醉协助,并嘱咐沈醉,如发现了可靠线索一定要先行把费巩弄到手中,不能让克拉克把人弄去,以免使戴笠在蒋介石面前丢脸。

  经多方调查,没有结果。美方根据费巩有反政府言论的线索,怀疑他是被逮捕了,军统局有关人员则怀疑是被中统局逮捕了(因中统局曾派人监视费巩)。于是戴笠答应在重庆稽查处和警察局刑警处等单位去查阅自费巩失踪后的捕人档案,必要时还要拿费巩的照片去查对这一时期逮捕、关押的人犯。沈醉悄悄问戴笠,如果美国人要看歌乐山下的军统局看守所(即渣滓洞监狱)怎么办。戴笠立刻把脸一沉,厉声回答:“他们想讨好这几十个留美的教授,别的都能依他们,要是提到要看我们的看守所时,你就干脆回答他这都是些很久以前关起来的人,没有最近逮捕的。”他又补充说:“我们没有抓费巩,你不是不清楚,怎么会提到这个问题? ”此事后来仍然没有查出结果(见沈醉《军统内幕》第261~265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

  由此可见,在中美合作所设立期间,在其附近的渣滓洞监狱,与中美合作所并无隶属关系。并非“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组成部分。

  据曾任军统局息烽监狱监狱长、保密局西南特区少将副区长的周养浩1969年在战犯管理所回忆:“‘中美合作所’,这是解放后人民对军统重庆缫丝厂地区的总名称,其实这个地区内机构、单位、性质、名称不同的很多,有的是军统本身编制内的单位,有的是军统外围机构单位。”“其实这个地区的住宅和办公房屋,多半是军统局直辖单位人员占据的,中美所人员不到三分之一。例如缫丝厂办公处、建筑工程处(这个单位当时职工数字很大)、白公馆、渣滓洞、立人小学,以及先后办的大小几十个特务训练班,其中只有一个特警班是中美所办的,其他全是军统局管辖的。”“在‘特别区’范围内,美国‘飞虎队’陈纳德的气象台等几个单位也驻在这里。”“所以中美合作所在抗 日战争时期,只能算是这个地区内的军统与美海军情报机关合作的一个单位,不能代表这个地区的所有军统特务机关和单位。”“重庆中美合作所地区解放前都叫作军统重庆缫丝厂地区……这个地区内实际上大多是军统局直辖的机构单位,中美合作所除本机构外只有一个特警班。至于白公馆和渣滓洞当时和中美所是没有什么联系的。”(《戴笠、梅乐斯与中美合作所》第133~136页)




抗战时期“中美合作所”训练的特工队

小说《红岩》中特务头子徐鹏飞的原型——当年西南的特务王徐远举,从未在中美合作所任过职,他调到重庆先后任行辕二处处长、保密局西南特区区长时,中美合作所已经撤销。小说《红岩》却让徐鹏飞口口声声说“这里是中美合作所”,这自然就与历史相违了。

  最近在《红岩春秋》杂志2002年第1期发表的何鸿钧的回忆《逃离中美合作所》,写了抗 日战争后期他们一批大学生被军委会征调为盟军做译员,他被分配到中美合作所后,因发现这是与军统局有关的机构,不愿与特务机关发生关系,要求改调它处,未获批准后,他自行逃离了,事后遭到了通缉,但过了不久,他得知形势缓和,从外县回到重庆,向军委会外事局交上签呈,很容易就撤销了通缉,恢复了学籍,甚至中美合作所还补发了他离开这三个月的工资。这一经历,也从另一侧面充分说明了中美合作所并非什么血腥恐怖的“集中营”。

  过去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要求下,文艺作品是不会充分尊重史实的。把中美合作所描写成“法西斯集中营”就是很典型的一例。




抗战时期“中美合作所”训练的特工队

来源:http://www.124aj.cn/news/lljs/2009/4/24/71CF62GA9D78GF60F.html

作者:xilihutu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_________________
是你对还是我right?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xilihutu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704488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