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赛昆替王容芬抢答,可出完丑又怕被点破,因把我的回应贴给删除了,这里再答一遍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赛昆替王容芬抢答,可出完丑又怕被点破,因把我的回应贴给删除了,这里再答一遍
若迷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警告次数: 1
性别:
加入时间: 2008/05/16
文章: 3610
经验值: 164705
标题:
赛昆替王容芬抢答,可出完丑又怕被点破,因把我的回应贴给删除了,这里再答一遍
(486 reads)
时间:
2009-12-27 周日, 上午9:00
作者:
若迷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因流氓版主赛昆胡标经不起理性辩论,把我的原帖给删除了,这里只好再答复一次:
George.Lee
: 1)公布有关被采访者林莽先生的这段文字得到了林先生的同意吗?如何让人相信这是经过林先生同意的?
赛昆
:1。林先生接受“采访”,除非特别声明,都是同意发表的。就算没有同意,也与您无关,是林、王二人的矛盾。以前陆铿刊登了胡耀邦的谈访,内容包括与王震等人的矛盾,是胡下台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人指责陆铿,但俺以为,既然是“采访”,如果老胡没有声明,老陆当然可以刊载。从长远来看,对胡耀邦也并非不利。
若迷
:公布有关被采访者林莽先生的这段文字是否得到了林先生的同意,这只有林先生本人才能回答。即使是王荣芬、或者王荣芬的那个朋友——采访者——来回答这个问题都不能算数,哪怕是他们转述林莽的有关说法也还是要打问号的,更何况你赛昆?你冒出来抢答算是哪门子的事?而你如果要跑出来逞能,那也该引用以上三人所说的相关的话吧?可你在干什么?弄了个如此蹩脚的例子来作类比!陆铿谈访胡耀邦,再登载自己的谈访内容,那是他自己从谈访到登载一路做下来的,这和王荣芬登载她所谓的朋友的采访内容能相提并论吗?
George.Lee : 2)如果林莽先生没有同意公开相关内容,那么他敢于接受采访,但却不敢让人公开相关内容?
赛昆
:2。前面已答。
若迷
:已答了个鸟啊。能识文断字的都知道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
George.Lee : 3)王女士的这篇文章登出后得到过林莽先生(还在世?)的认可吗?
赛昆
:3。林和家人都在,有意见自然会与作者联系。
若迷
:你怎么就能断定林和家人一定看过王荣芬的那篇文章?我批你骂你的文章多了,是不是没看到你的反应都能认为是你已经认可了的?
George.Lee : 4)王女士在黄苗子一案中非常注重证据,那么既然采访过林莽先生的是自己的朋友,为什么不可以告诉大家他/她的名字呢?
赛昆
:4。很多在国内的人都不公开姓名,国内毕竟还是黄俄的天下。
若迷
:这条算你答得沾点边。可接下来的问题是,王容芬的话又有几分可信度?象王荣芬这样的人,她能说出卡玛是“红卫兵──毛分子──反人类”、 “践踏人权、宣扬暴力、为暴君歌功颂德”、 “向第三代人灌输血统论”。在大量的证据面前王容芬都敢于给卡玛捏造这么重这么多的罪名,而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王容芬的话反倒更可信?
George.Lee : 5)王女士写《为历史作证时》是在2008年,那么‘近日’这个年代完全可以采用录像录音技术,尤其是录音简直不存在任何技术问题,更何况,如果文中所言为真,那么它就是一份重要的亲历者的证言,可为什么不采用很简单的录音?或者采用了还不能公布?
赛昆
:5。采访是否用录音,是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私事,与访问记内容无关。沙叶新近年访问过徐景贤,写下了访问记,内容显然既非录音也非笔记,而是凭脑忆。
若迷
:又搬出个蹩脚的例子来瞎做类比。沙叶新访问过徐景贤并写下了访问记,那是采访者沙叶新本人不怕暴露自己,而王容芬说的那位采访者怕暴露身份,如果用录音的方式把林莽先生的话记录并传递出来不是既能保护自己又能取信于人吗?这两种情形明显不同,怎么能拿来作类比?
如果真要类比,那就该拿赵紫阳前段公布的录音记录来作类比还差不多。
George.Lee : 6)王女士并不是采访者本人,那么公布这段证言一样的文字得到过那位采访者朋友的同意吗?
赛昆
:6。与第三点相同。
若迷
:胡说什么呢,第三点说的是王容芬的文字是否得到过林莽的认可,这里说的是王容芬的文字是否得到过她的那位朋友的认可,完全是两回事,哪儿能搅合到一起扯什么“相同”?况且,前面不是说了吗,这所谓的朋友所言本身就存在着一些问题。要免去这些疑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文字登出后得到王容芬的朋友的认可,因为那是王容芬声称的转述的人家的话。
赛昆
:下课。
若迷
:得了吧。就你这拖着半拉草鞋的还想充当教授?要卖弄你那点历史知识碎片还得靠起码的逻辑把它们串起来,可你的问题就恰恰在这里——最不懂逻辑。
还是认识你九年的芦笛说你说得最地道:“赛昆使用的乃是典型的“信仰型思维”,在国人中很有代表性,其特点是疑人偷斧的高聚焦隧道眼定式。”、“赛昆据说也是搞科研的,怎么会是这德行?一点实证精神都没有,连充足理由律都不懂。他和樊弓一样,其网络存在意义,就是向世人展示中国培养出来的理工科干面包当然能在本行里混一气,可惜毫无跨学科思维能力。”
=====================================
作者: George.Lee 请教王荣芬女士几个有关《北京友人采访林莽先生》的问题 2009-12-09 17:33:37 [点击:48]
因为这几天讨论宋彬彬,又看了王容芬女士的帖子《北京友人采访林莽先生》和里面的链接文,不由得产生了想进一步了解一些真相的好奇,于是想请教几个问题。当然,王女士不一定要作答,也许只能引起对此感兴趣者的一点思考吧。
以前看过王女士写的《黄苗子告密辨析》和相关的几篇文章,近来又读了王女士有关宋彬彬的几篇文章。这里不谈其中的是非曲直,只是想比较一下王女士对这两个事件的考证精神和调查后的处理方法。
从上面所提及的王女士的一系列有关黄苗子告密案的调查可以明显地看出,王女士对黄苗子案所涉及的大量史料、人物、事件都进行了很深入的调查、考证、分析、和推理。但是,如果以这种认真考证的态度为标准来比较王女士对宋彬彬的调查时,又明显地看到不足。例如,王女士在调查和宋彬彬有关的受害人林莽先生时有这样一段话:“我写为历史作证时,有位朋友在北京对林莽先生作了采访,供我作为证词写入。采访时在座的有林莽夫人和女儿。”。对照一下王女士的文章《为历史作证——评胡杰获奖纪录片《我虽死去》》中的这段话:
【近日获悉,林先生是在宋彬彬两次提审他之后做出自杀决定的。第一次提审,宋让他交代少年空军学校的事,旁边站着一个1米8多的粗壮男生,当胸重重给了他一拳。林先生被打倒在地,躺了半天起不来。第二次是深夜,林先生与历史老师朱学希一起被宋彬彬提审,宋彬彬坐着,让他们跪着,旁边站着几个女红卫兵。红卫兵们用皮带抽他们,林先生挨了打,朱老师被抽得更厉害。那天夜里林莽决定与母亲一起触电自杀。他至今清楚记得,宋彬彬与众不同,两次都没穿红卫兵军服,而是绸衬衫和裙子,弱女子的身材。林莽先生92岁了,对生命中最残酷的一幕记忆尤新,同时被殴打的朱学希老师也还在世。私设公堂的宋彬彬没有动手打人,她只是坐着审讯她的老师,罚他们给她下跪,对老师动拳头、抡皮带的都是站在她身边的打手。胡志涛老师的肋骨不是宋彬彬打折的,卞校长和后来遇难的几位女附中老师以及北京市和全国的死难老师和同学,没有一个是宋彬彬亲手打死的,但是给“要武”的毛泽东戴上红卫兵袖章的是宋彬彬,而且她至今视为无上光荣。可以辩论红卫兵袖章是不是血染红的,但是死在红卫兵手下的无数有血有肉的生命是不争的事实。】(引自:
http://www.observechina.net/info/artshow.asp?ID=48191
)
由以上文字很容易给读者以联想——王女士的‘近日获悉’的来源就是这位采访了林莽先生并为王女士写《为历史作证时》这篇文章提供材料的朋友。
接下来我想请教的是:
1)公布有关被采访者林莽先生的这段文字得到了林先生的同意吗?如何让人相信这是经过林先生同意的?
2)如果林莽先生没有同意公开相关内容,那么他敢于接受采访,但却不敢让人公开相关内容?
3)王女士的这篇文章登出后得到过林莽先生(还在世?)的认可吗?
4)王女士在黄苗子一案中非常注重证据,那么既然采访过林莽先生的是自己的朋友,为什么不可以告诉大家他/她的名字呢?
5)王女士写《为历史作证时》是在2008年,那么‘近日’这个年代完全可以采用录像录音技术,尤其是录音简直不存在任何技术问题,更何况,如果文中所言为真,那么它就是一份重要的亲历者的证言,可为什么不采用很简单的录音?或者采用了还不能公布?
6)王女士并不是采访者本人,那么公布这段证言一样的文字得到过那位采访者朋友的同意吗?
============================================
所跟帖: George.Lee : 请教王荣芬女士几个有关《北京友人采访林莽先生》的问题 2009-12-09 17:33:3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 赛昆 俺代王博士教你吧。 2009-12-09 19:54:07 [点击:42]
1。林先生接受“采访”,除非特别声明,都是同意发表的。就算没有同意,也与您无关,是林、王二人的矛盾。以前陆铿刊登了胡耀邦的谈访,内容包括与王震等人的矛盾,是胡下台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人指责陆铿,但俺以为,既然是“采访”,如果老胡没有声明,老陆当然可以刊载。从长远来看,对胡耀邦也并非不利。
2。前面已答。
3。林和家人都在,有意见自然会与作者联系。
4。很多在国内的人都不公开姓名,国内毕竟还是黄俄的天下。
5。采访是否用录音,是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私事,与访问记内容无关。沙叶新近年访问过徐景贤,写下了访问记,内容显然既非录音也非笔记,而是凭脑忆。
6。与第三点相同。
下课。
作者:
若迷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114905 seconds ] :: [ 2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