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硬着头皮试答学徒的质疑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硬着头皮试答学徒的质疑
芦笛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5
经验值: 519217
标题:
硬着头皮试答学徒的质疑
(534 reads)
时间:
2009-12-19 周六, 下午1:28
作者:
芦笛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硬着头皮试答学徒的质疑
芦笛
我可是真有事,很忙喔,不过学徒“妹妹”的高水平质疑非答不可,有读者如此,是作者的荣幸。
他说:
【“那“石室金匮”藏的秘笈,也就是诸侯国留下来的一些民间文稿,后来被刘向编成《战国策》”
芦笛先生,菜鸟请教: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1、“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其后《诗》《书》复见,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 不具,然亦有可颇采者。余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主要是说诸侯的官方档案“史记”已没了。其他资料还有没有?
2、这《战国策》似主要是纵横家的一家之说,是刘向根据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编订的,有没有可能并未包涵石室金匮中关于战国时的全部史料?从行文风格和内容来看,“石室金匮”作为郑重保存的典籍,似不应只有《战国策》这种散文集子。
3、因此,《史记》中有,《战国策》中没有,《秦记》中不大可能有的记述,有没有可能来源于其他皇家典籍中的资料?而不一定“不是司马老迁的文学创作,便是来自“天下放失旧闻””?
关于右派老伯的短故事写得精彩,真值得单独成文。】
请教不敢当,我毫无真才实学,全靠沉得住气罢了:)
1)石室金匮之秘笈,并非什么了不得的东西,其实都是民间献上来的文稿。之所以impressive,完全是那“石室金匮”的华丽字样使然。那时文化极度落后,识字的人凤毛麟角,写作工具与材料极度原始不便,能有什么了不起的东西?
秦季失德,尽烧天下诗书,毁灭文化。战乱之后,刘邦是大老粗,对文化毫无兴趣,皇宫也没有什么书籍,完全是“贫雇农打江山坐江山”。待到汉文帝上台,才听从儒生建议,令民间上书。因此,所谓“石室金匮”听起来很神秘很了不得,它收藏的文献来源无非是两个:秦朝传下来的典籍和民间献上来的文稿。
秦室留下来的文献,只有萧何在刘邦占领咸阳后收藏的与治理有关的文书律令等等,以及秦国的官修史书《秦记》。对于编写历史有用的材料,只有《秦记》。但当时秦国是六国中文化最落后的一国,其一统天下是野蛮战胜文明,所以《秦记》根本不是合格史书,不但简略,而且竟然连年代都不标明,靠它编写历史根本没戏,这点司马老迁也承认了。
好在秦始皇那原始的极权制度并不能如我党那样,发动全民毁灭文化的人民战争,因此烧书主要是官府行为,民间仍有藏书。但民间不可能收藏官定的史书,献上来的书只能是百家的经典。其中唯一的例外是儒家经典《春秋》,它算是鲁国的官修史书,虽然被孔子无耻篡改,幸亏有比较可靠的《左传》,于是官修史书才得以例外地保存下来,如果儒家不拿那书当经典,则后人连春秋时代的历史都不知道了,堪称侥幸。
因此,民间能献出来的文稿,除《春秋》外,没有官修史书,而那是唯一比较可靠的历史记录,但有若干所谓“纵横家”也就是当时的政客们写的政治文献,当时只是些散稿,石室金匮收的与历史有关的文献就是这些玩意。
2)所谓“纵横家”并不是一个学派。把它算成是百家中之一家,我认为没什么道理。这些人不过是群跑官的政客,并无什么固定见解。他们写的文章之所以涉及历史,其实是样本教材,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干说君王。正因为此,也因为当时的人分不清历史和小说、现实与虚构的区别,这种定向很强的历史案例示范必然有大量虚构成分,那是为了教学目的而添加的,不能算什么严肃准确的历史记载。当时并无民间修史的风俗习惯。除了对政治感兴趣的纵横家们,我想不出谁会对历史感兴趣,还有条件把他们记录下来。换言之,除了纵横家的文字,不可能还有民间留下的历史记录。而六国的官修历史又被一把火烧光了。
3)司马迁写史记时,战国时代全靠“石室金匮”的文稿,这些文稿后来被刘向编为《战国策》,但我记不得是哪儿看来的了。刘向用的也是皇家图书馆的材料,同样有资格接触石室金匮。我想不出他有何理由要在将散稿汇集成册时,蓄意扔掉某些司马迁用过的有关战国历史的文稿。
4)《史记》中有许多文字直接抄袭《战国策》,说明司马迁看的石室金匮的文稿确实也就是后来刘向看的那些。我在旧作中曾经通过校对两书指出司马迁的虚构段落,该文收在本网站的《信天翁文集》中,但我刚才去看了一下,发现文章的后半截被姨爹软件吞吃了,做链接也毫无意思,重贴一次吧。
5)后来“汲冢出书”,发掘出了魏国的史书,可惜负责整理的大儒们不懂治学,乱搞一气,毁灭了这本可靠的史书,这事我也在旧作中提到过,也重贴一下吧,盖我后来整理了一下,把几篇文字合为一篇。
6)结论:战国的历史只有两个来源:《史记》与《战国策》,两者的可靠性都很成问题,只可当历史小说看。
作者:
芦笛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承教。再拜。
--
学徒
- (309 Byte) 2009-12-19 周六, 下午6:43
(198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302011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