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向马悲鸣先生进一言 |
 |
断章师爷 [个人文集]
.gif)
加入时间: 2009/08/25 文章: 615
经验值: 27036
|
|
|
作者:断章师爷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向马悲鸣先生进一言
断章师爷
我和马悲鸣先生素不相识,也无过节,只是从网络上看过他几篇政论方面的大作,印象是他的政治见解,与我处处相左。
近日看了马悲鸣先生一篇《当晚霞消失的时候》,骤然改观。我觉得他这篇东西写得确实不错:文字平实可信,感情露而不扬。至于其不足之处,已由Namo先生在网上公开指出,就不赘述了。
刚才在罕见论坛,又发现马悲鸣先生贴了一篇文章《第一象限45度逆矢》。这个题目吸引了我的眼球,因为我从未听见过“逆矢”,特别是前面还有“第一象限45度”等字样。 点开后,发现是“由普郎克常数的量纲解读测不准关系式 ”,顿时来了兴致。拜读之余,实在觉得好笑。就忍不住想对马悲鸣先生说上一句:“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先生得无自知之明乎?
马先生在《第一象限45度逆矢》中先抄了两段物理学发展史,然后笔锋一转开始介绍普朗克常数。他不厌其烦地从距离、时间、速度、质量、动量、能量等基本物理量的单位讲起,最后得出[能量时间]和[动量位置]具有相同的量纲。再加上一句:“由于普朗克常数非常小,又是不能继续分下去的最小单位。故,速度的测量误差(△速度)、位置的测量误差(△位置)再加上质量,三者连乘的积不可能小于普朗克常数。 ”就此得出了Heisenberg的“测不准”关系式 ∶ “△动量×△位置≥普朗克常数 或者△速度×△位置≥普朗克常数/质量 ”
然后,马先生解释说测不准关系式在“两维平面上就是一条反比例曲线。”再从平面解析几何的角度指出“所有可能的测量值都落在这条曲线外面,而不可能落在该曲线和相互垂直的两条坐标轴之间。”并郑重其事地宣告:“这便是测不准关系式的图解。”
这以后,马先生兴致勃勃地继续发挥:“如果想要往准里测的话,就要同步压缩动量的测量误差和位置的测量误差。在坐标上,就是在第一象限把X•Y=α的α值往零压缩。同步压缩就相当于把这条反比例曲线由第一象限的45度方向上朝原点压缩。既然压缩是有方向的,自然是矢量。但因其和一般矢量的方向相反,不是由原点出发,而是指原点,故曰‘逆矢’。”马先生似乎唯恐读者不知道他的科学素养有多么蹩脚,又添了一段:“坐标第一象限45度逆矢撞上了刚性的普朗克常数6.626×10^-34Js,被迫停止了压缩,便是测不准关系式。”
从马先生的上述行文中不难看出,他没有接受过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训练!先指出他三点起码的硬伤:
(1)Heisenberg“测不准”表示式中,大于等于符号右面的并不是普朗克常数(Planck constant),而是约化普朗克常数(reduced Planck constant),有时也称为狄拉克常数(Dirac constant)用以纪念保罗•狄拉克。普朗克常数是6.6260693乘以10的负34次[焦耳秒],约化普朗克常数是1.05457168乘以10的负34次[焦耳秒], 两者相差2倍的圆周率!
(2)不管是几何、代数还是物理中定义的“矢量”都没有规定矢量必须“由原点出发”。所以“逆矢”云云,纯属瞎掰。
(3)物理学中的所谓“刚性”是指两个物体相碰撞不会发生变形,这儿马先生在普朗克常数前面冠以“刚性”的定语,难道是暗示普朗克常数与他发明的“逆矢”碰撞时不会变形吗?
我猜想马先生从来就没有好好学过物理学。凡是正儿八经地啃过量子力学的学生都知道Hilbert空间中的Hermitian 算符满足Cauchy-Schwarz 不等式,运用类似正则倒易的关系,很容易求证Robertson-Schrödinger 关系,从而可以方便地推得Heisenberg“测不准”表示式。这道题几乎每一本QM习题集里都收集的,主要用来巩固学生对于交换子(commutator)概念的理解。然而,马先生轻飘飘一句“由于普朗克常数非常小,……再加上质量,三者连乘的积不可能小于普朗克常数。 ”就介绍了Heisenberg“测不准”关系式的出处了。按马先生前面循循善诱地介绍各种基本物理量单位那份热情和耐心,倘若他知道Heisenberg“测不准”的推导(其实Heisenberg关于“测不准”关系的更严格论证是建立在矩阵力学基础上的),我想他是断断不舍得放过这个卖弄的机会。
下面,马先生又把“测不准”关系式看做“X•Y=α的反比例曲线”,并对之进行“同步压缩”。我是看了半天,也闹不明白为何他要“压缩” “测不准”关系式?而且还要“同步” !最后才恍然大悟,差点笑得闭过气去。原来马先生是拿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关系式比作分子热力学中的Boyle关系了,难怪他要求助作图的程序。倘若马先生学会了最简单的作图程序,我不知道他的座标会采用什么样的标度(scale),才能显示出他心心念念想贡献给世人一睹的“反比例关系” ?
众所周知,“测不准”关系在量子力学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大影响和作用。正是基于对“测不准”关系的评价,才引发了Bohr与Einstein两位物理学大师的多次争论。为此Einstein设计了狭缝和盒子等两个思想实验佶问Bohr,最后还提出了著名的Einstein–Podolsky–Rosen悖论 (EPR paradox)。倘若Bohr与Einstein两位物理学大师早知大半个世纪之后的马先生有如此简单而巧妙的几何图解方法可以揭示这个关系的真谛,正不必枉费那番口舌了!
马先生大概以为他可以使用钢球、天平、计时器等工具在中学实验室的斜槽里面验证“测不准”关系,而根本不必有劳Heisenbergh苦心设计单狭缝衍射和 伽玛射线显微镜等思想实验了。马先生兴许压根儿就不知道,在微观世界中只需有一个粒子和一个能量子就足以产生一定的变化。即使我们只不过是为了看到某种东西而瞧它,我们也得依赖从这个物体上弹回来的光子方可看到它,而这就已经使它发生变化了,虽然这样的变化是微乎其微的,在经典物理实验中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忽略不计。否则,马先生也不会闹出上述诸多笑话来了。
联想起马先生以前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证伪术》中大言不惭地介绍他编了个程序可以验证哥德巴赫猜想。我几次三番地向他请教如何编写,他却王顾左右而言他,拒不作答。其实也难怪他,一个连最起码的作图程序都不会使用的人,怎么可能编写出验证哥德巴赫猜想的程序来呢?又如他在《毕达格拉斯定理与费尔马大定理》中别出心裁地用勾股定理解说费尔马大定理这个数论中的难题,还妄想证明公理体系!我实在是钦佩马先生的大胆!
在这儿,我再次奉劝马先生,有心情的话,不妨写点《当晚霞消失的时候》那种感性文字,千万别涉足自己根本不懂的科学领域。尽管有些无知近于白痴的先生对您这些文字一如既往地吹捧,其实足下心里十分明白,究竟自己有几斤几两?
作者:断章师爷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断章师爷于2010-7-22 周四, 下午1:09修改,总共修改了3次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