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效颦释雅(四)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效颦释雅(四)
断章师爷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9/08/25
文章: 615
经验值: 27036
标题:
效颦释雅(四)
(647 reads)
时间:
2009-10-02 周五, 下午10:19
作者:
断章师爷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效颦释雅(四)
断章师爷
“荔枝以太真为知己”说的是“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爱吃新鲜荔枝的故事。杨贵妃(公元719年-756年),号太真,蒲州永乐(今山西省永济)人,蜀州司户杨玄琰之女。提起杨贵妃,几乎人人都知道她的芳名叫玉环。其实杨贵妃的名字在真史中并无记载。唐大中九年(公元855年),也就是杨贵妃死后大约100年,校书郎郑处诲编撰的《明皇杂录》里才第一次提及:“杨贵妃小字玉环”,稍后进士郑嵎在《津阳门诗注》里说:“玉奴,太真小字也”。然而无论《旧唐书》、《新唐书》还是《资治通鉴》里都没有提到“玉环”两字。“太真”是杨贵妃的道号,《旧唐书》中说“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见。时妃衣道士服,号曰‘太真’。”《新唐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或言妃姿质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内禁中,异之,即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号‘太真’。”北宋文学家乐史著的《太真外传》中介绍得比较清楚:“二十八年十月,玄宗幸温泉宫,(自天宝六载十月,复改为华清宫。)使高力士取杨氏女于寿邸,度为女道士,号太真,住内太真宫。”
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留下了“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从此,荔枝、妃子笑、杨贵妃与爱情,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传遍古今。此事在欧阳修、宋祁等编撰的《新唐书》中也有记载:“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荔枝是一种十分诱人的可口鲜果。外皮不太中看,布满了类似鳞斑的突起颗粒。剥开后的果肉呈乳白色的半透明凝脂状。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对荔枝有十分生动而形象的描绘:“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荔枝古名离枝,最早见诸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于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隐夫薁棣,答沓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园。”(师爷按:文中的卢橘是橘子的一种,皮厚,大小像柑。黄甘即黄柑。楱是橘的一种,又称小橘。橪即酸枣。亭即棠梨,又名海棠果。奈属苹果一类的水果。厚朴是树名,果实甘美,树皮可入药。梬枣属枣类,外形似柿而小。蒲陶即葡萄。隐夫是果木名,形状不详。薁棣即唐棣,又名郁李,果实可食,种子入药。答沓是木名,果实像李子。离支即荔枝。上林指上林苑,是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离枝意为离枝即食。《荔枝图序》中有“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可见唐代人已经知道荔枝必须吃新鲜的,越新鲜味道越佳。
《太真外传》提及“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就是说杨贵妃生于四川,从小就吃过四川产的荔枝,然而当她品尝过广东产的荔枝后,就喜欢上南海荔枝了。这倒不是贵妃娘娘喜新厌旧,而是因为后者的滋味更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在被貶謫至天涯海角的儋州时品尝到当地出产的荔枝,朵颐之余竟然忘却了乡愁,表示了不惜长期流放的愿望。可见南海荔枝风味之佳。杨贵妃喜爱南海荔枝,自然用不到离开繁华的长安城,自我放逐到荒蛮的海南去作岭南人。不然比翼鸟就要飞越过琼州海峡,连理枝必须移植到五指山顶。那等不到安禄山、史思明发难,大唐天下早就大乱了。《新唐书》中记载为博贵妃娘娘千金一笑,玄宗命人骑上快马,以接力的方式,从千里之外,运送荔枝到长安,所谓“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因此每逢杨贵妃远远看到驿道上马蹄扬起的尘埃时,知道有人送她爱吃的荔枝来了,就会喜形于色。有一种优质的荔枝品种就叫作“妃子笑”,据辞书介绍这种荔枝“果大,皮略暗红色,核小,肉质清甜,一般单果重30克左右,可吃部份在8成以上。以广东、广西、福建、四川、台湾等地栽培最多。”
杨贵妃不仅是名人,更是名美人,而且还有文人墨客的诗文作铺垫,国人爱美及荔,(大概除了台湾之外?)广东、广西、福建和四川等地都争相宣称是正宗“妃子笑”的原始产地。无论是史籍或是传说谈到贵妃所食荔枝的产地,都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已成了历史上的一桩悬案。杜甫曾在四川戎州东楼吃过荔枝,写了“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和“京中旧见君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的诗句。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分析:“明皇时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者,谓泸戎所产也,故杜子美有意向泸戎摘荔之句,是时闽品绝未有闻,至今则闽品奇妙香味皆可仪视泸戎。”指出杨贵妃品尝的佳果的产地是四川,而非福建。但是《新唐书》中提及“帝幸骊山,杨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因名曰《荔枝香》。”明确指出荔枝来自南方,而不是四川。《太真外传》中也提到马嵬坡前六军不发,杨贵妃香消玉陨“妃才绝,而南方进荔枝至。上睹之,长号数息,使力士曰:‘与我祭之。’”此外,唐天宝进士鲍防有诗为证“五月荔枝初破颜,朝离象郡夕函关;雁飞不到桂阳岭,马走皆从林邑山。”诗中象郡是秦汉时代的郡名,辖地包括广西、广东的部分地区。函关即函谷关,在今河南省内。桂阳岭在广东连县。林邑是南海古国名,即今越南顺化以及两广部分地区。然而,究竟是广东海南呢还是广西茂名,显然又是一个永远争不出结果的问题。
近来有考古学家研究埋葬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保南乡山西村的高力士墓时,从墓志铭上发现,高力士本姓冯,名元一,潘州(今广东茂名一带)人,幼年被送入宫中,赐姓高。当年驿马传送进宫的荔枝是一种产自高力士家乡、名为“白玉罂”的优质早熟荔枝。因未能从网上查到原始文献,姑妄录之,权充视听。美人杨贵妃的千金一笑,使得荔枝的身价百倍,广东、广西、福建和四川至今为了“妃子笑”的出产地争论不休。荔枝真该庆幸有太真这样一位绝代佳人为知己。
关于荔枝,还想再饶舌几句。上海人喜欢在荔枝前面加一个毛字,听起来象“毛栗子”,可能是因为荔枝外皮摸起来有些粗糙的缘故,也可能根本就把荔枝和栗子混同起来了,沪语中的“荔枝”和“栗子”分不出区别。荔枝毕竟不是每个平民百姓都消受得起的,很可能是误把“栗子”当“荔枝”了。另外,记得小时候还常听人提到一种叫“糯米荔枝”的,据说吃口又香又糯。因为没机会品尝,也不识得究竟如何个香糯法。我甚至私底下猜测,是不是因为荔枝的瓤肉乳白晶莹,看起来象上等糯米的缘故?这次在辞书里看到有一种荔枝叫糯米糍,肉质软滑,多汁,味浓甜,可食部分占全果重量的四分之三。也就是说这种荔枝的肉头比较厚,但是书中并没有提到为什么称为糯米糍的原因。我又通过网络搜索,终于查到一条不足五十字的报导:“南投集集的糯米荔枝上市,糯米荔枝果皮鮮紅,果棘粗,因為籽小如糯米而得名,糖度可達二十一度,肉質香Q,具特殊香氣。”原来糯米荔枝是核小如糯米而得名的!我很难想象一枚乒乓球大小的荔枝其核的尺度竟然和一粒糯米相仿。另外我也不懂什么叫“肉質香Q”?我怀疑这个“Q”字可能是鸟叫似的闽南语发音,于是又跟踪追迹寻到了发表这条报导的视频新闻,听到节目主持人用字正腔圆的台湾国语说到“这个糯米荔枝吃起来的味道真的好Q啦!” ,我愕然了。
“茶以卢仝、陆羽为知己”卢仝,号玉川子,出生于济源(今属河南),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唐代诗人。他是“初唐四杰”之一诗人卢照邻的嫡孙。《唐才子传》中说他“家甚贫,惟图书堆积”。卢仝擅长于写诗,不喜欢做官,曾经在洛阳、嵩山等地隐居,过着清贫不改其乐的生活,吟诗吃茶成癖。常常和卢仝一起品茶的有韩愈、贾岛、孟郊等名流,韩愈称他为“茶仙”。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他的一曲《茶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自唐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传唱不衰,至今诗家咏到茶时,仍屡屡提及。其实,这是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一段,被后人抽出来,成为流传最广的咏茶诗。这几句诗写得通俗,把饮茶的妙处写得有趣而又夸张。尽管是他个人的感受,却让很多喝茶的人产生共鸣。后来有不少人在诗中呼应他,例如“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苏轼)和“不待清风生两腋,清风先向舌端生”(杨万里)。“七碗茶”也成了茶事中的典故了。
卢仝具体生于何年不清楚,死于大和九年(公元835年)的“甘露之变”。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上奏唐文宗,说左金吾仗院内一到夜里石榴树上就降甘露。宰相李训说这是天降祥瑞。文宗令宦官仇士良、鱼志弘等前往察看。宦官进院就发现院内早已埋伏好了刀斧手和军兵,于是夺路逃回含元殿。将文宗挟持进宫。这就是旨在诛灭宦官的“甘露之变”。事变失败后株连很广,有千多人被杀,包括李训、韩约和宰相王涯等。卢仝和朋友应邀与王涯聚会,当晚在王涯家留宿。官兵来剿杀王涯,正好撞上卢仝,就一起杀了。(及祸起,仝偶与诸客会食涯书馆中,因留宿,吏卒掩捕,仝曰:‘我卢山人也,于众无怨,何罪之有?’吏曰:‘既云山人,来宰相宅,容非罪乎?’苍忙不能自理,竟同甘露之祸。)”卢仝死后,贾岛作《哭卢仝》以致悼念:“贤人无官死,不亲者亦悲。空令古鬼哭,更得新邻比。平生四十年,惟著白布衣。天子未辟召,地府谁来追。”。可见卢仝在“不惑”之年就遇害了。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¾¾《茶经》闻名于世。陆羽因相貌丑陋,从小被父母遗弃,由竟陵龙盖寺积公禅师收养。积公占卜,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词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陆羽在黄卷青灯中识文断字,诵经事佛,还学会了煮茶。据说陆羽九岁时,禅师要他抄经念佛,陆羽反问:“释氏弟子,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人能称有孝吗?”并公然称:“羽将授孔圣之文。”住持闻言,颇为恼怒,派陆羽去“扫寺地,结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陆羽的求知欲十分强烈,无纸学字,就以竹划牛背为书,偶得张衡的《南都赋》,虽不识其字,却危坐展卷,念念有词。十二岁那年,陆羽逃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对他的才华十分欣赏,赠以诗书,并推荐他到在火门山隐居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其时礼部郎中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与陆羽相识。两人“游处凡三年”,“谑笑永日”,并把唱和的诗汇刊成集。天宝十五年陆羽为考察茶事,揖别邹夫子下山。他出巴山,涉峡州,考察茶事,结识不少社会名流。
乾元三年(公元760年)陆羽在湖州苕溪一带搜集采茶、制茶、饮茶的资料,四年后写成《茶经》初稿,并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出版。该书的内容十分丰富,在七千余字中,“分十类,曰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包括了茶的起源,采茶和制茶的工具,茶的制作方法,煮茶的器皿,煮茶的方法和水质的优劣,饮茶的方式,与茶有关的资料、传说、掌故和诗文,各地产茶的优劣,哪些茶具、茶器可以省略,以及把《茶经》内容用图解形式绘在素绢等十个方面。陆羽一生不重财富,热爱自然,《全唐诗》中载有陆羽一首诗:“不羡黄金磊,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凌城下来。”可见其人志趣和品性。后人认为唐朝在茶业上影响最大的三件事是:陆羽的《茶经》、卢仝的《茶歌》和赵赞的“茶禁”(即对茶征税)。张潮举卢仝、陆羽为茶的知己确是的评。北京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民国初年曾改为茶社,有一楹联云:“三篇陆羽经,七度卢仝碗。”可以用做张潮评论的脚注。
下面想再说几句茶话。先说茶字。“茶”源于古字“荼”(师爷按:“荼”字的拼音为tu,同图的发音,是个冷僻字,此外还有两个冷僻字:一个是在锡字的“易”中加一横,拼音为yang,同杨的发音,是古时马额上的饰物;另一个是在壶字右下角的“亚”字上加一横,拼音为kun,同困的发音,是宫里的路。这三个冷僻字放在一起常被用来考问蒙童的腹笥,很容易误读成“锡茶壶”。“文革”期间形容革命行势大好,常用“如火如荼”四字,从此能读荼字的人数陡增。后两字无此际遇,至今认识的人不多。)。开元年间,唐玄宗在《开元文字音义》的序中改“荼”为“茶”。从此沿用至今。在中国习俗中以“茶”字象征长寿:“草”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似,下部“木”可分解为“八十”。“廿”加“八”再加“八十”等于一百零八。所以把一百零八岁称为“茶寿”。久而久之,许多人便将“茶”字代表长寿。
说过茶字,再说茶诗。中国的文人喜好诗酒登临之乐,似乎无酒不成诗。写茶的诗,却流传得不多。我喜欢的有白居易的“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平铺直叙得象市井俚语;苏东坡的“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具体而微地介绍了如何才能保证烹茶水质的要诀;前清陈章的《采茶歌》“日午归来不满筐,催贡文移下官府,焙成粒粒比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与山人、雅士的“欲访踏歌云外客,注烹仙掌露华香”比较起来,很有些体恤民间疾苦的情怀。
由茶诗又想到茶联。茶联大多挂在茶楼,通常都是流传已久,作者却难稽考的佚名联。这儿选录几付:“小桥小店沽洒,初火新烟煮茶。”象一幅清丽可喜的乡居白描。“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不唯平仄对仗工整,而且心态宁静致远。“竹无俗韵,茗有奇香。”仅仅八字,写尽“居有竹,饮有茶”的清逸意境。“为人忙,为己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谋食苦,谋衣苦,苦中取乐,拿壶酒来。”据说是清代乾隆年间广东梅县拔贡叶新莲为茶酒店写的,联语通俗易懂,辛酸中寓有谐趣。“吸烟有害,花钱买病,饮茶有益,醒脑提神。”这大概算不上对联,而只是标语或者口号,俗是俗了点,对杖也不工,却比较了烟茶两种嗜好的利弊,切中要害,醒目点题。
茶联之后,自然是茶文了。自古至今写茶的文字,可谓车载斗量。弱水三千,我只取苦茶一瓢饮(师爷按:周家二先生(作人)的书房称为“苦雨斋”,五十岁那年曾做诗:“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将袍子换袈裟。街头终日听谈鬼,窗下通年学画蛇。老去无端玩骨董,闲来随分种胡麻。旁人若问其中意,请到寒斋吃苦茶。”)。作人先生以为“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同饮,得半日之闲,可抵上十年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英国诗人葛辛(George Gissing)在《草堂随笔》的“冬之卷”里说“英国家庭里下午的红茶与黄油面包是一日中最大的乐事,之那饮茶以历千百年,未必能领略此种乐趣与实益的万分之一”对此,作人先生表示“则我素不以为然,红茶带“土斯”未始不可吃,但这只是当饭,在肚饥时食之而已;我的所谓喝茶,确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喝茶以绿茶为正宗,红茶已没有什么意味,何况又加糖与牛奶。”
另外,梁实秋先生评论功夫茶和普洱茶的那节文字也很有趣,一并摘而录之:“茶之以浓酽胜者莫过于功夫茶。《潮嘉风月记》说功夫茶要细炭初沸连壶带碗泼浇,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我没嚼过梅花,不过我旅居青岛时有一位潮州澄海朋友,每次聚饮酩酊,辄相偕走访一潮州帮巨商于其店肆。肆后有密室,烟具、茶具均极考究,小壶小盅犹如玩具。喝功夫茶,要有工夫,细呷细品,要有设备,要人服侍,如今乱糟糟的社会里谁有那么多的功夫?红泥小火炉哪里去找?伺候茶汤的人更无论矣。……普洱茶,漆黑一团,据说也有绿色者,泡烹出来黑不溜秋,粤人喜之。在北平,我只在正阳楼看人吃烤肉,吃得口滑肚子膨亨不得动弹,才高呼堂倌泡普洱茶。”
说了茶文,似乎应该登堂入室论论茶道。遗憾的是,目下国内大行其道的“茶道”、“茶艺”据说是文化行为,尤其要标榜出超尘绝俗的清脱之趣。我识不得其品位的高低,自然无由置喙。张潮先生的这两句话,已占了我四页多的A4空间。再肆意发挥的话,纵不臭亦偏长矣,只能停键。是为之(四)。
作者:
断章师爷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断章师爷于2010-7-22 周四, 下午1:34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返回顶端
绿茶在茶的种类里出现得比较晚吧
--
geometry
- (61 Byte) 2009-10-02 周五, 下午10:39
(191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可以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062982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